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Guangxi’s Red Culture Resources
DOI: 10.12677/ass.2025.14540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崔永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大思政课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Red Culture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文章聚焦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在阐释“大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论证了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等形式多维度推动“大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价值。
Abstract: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nnovative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le red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 profound educational value. Here,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Guangxi’s red culture resourc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and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work demonstrated their intrinsic connection and propo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Guangxi’s red culture resources. By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anding teaching spaces, this work aim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thereby fully releas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red culture in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文章引用:崔永红.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5): 371-37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5405

1. 引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要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时代内涵。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大思政课”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2.1. “大思政课”的内涵

“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更注重依托丰富的现实资源和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个开放、立体、广泛的育人体系。深刻理解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善用“大课堂”,善建“大平台”,善待“大师资”,对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

2.1.1. “大思政课”之大是胸怀“两个大局”之大视野

思政课之“大”在于胸怀“两个大局”,即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这一大视野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格局和历史担当。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必须跳出传统课堂的局限,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世界发展大潮之中,引导青年学生在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全社会责任感。

2.1.2. “大思政课”之大是凝聚多方力量、汇聚育人合力的大协同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等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强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方法等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育人,构建全社会育人格局。

2.1.3. “大思政课”之大是肩负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时代新人的大使命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只有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5]。“大思政课”建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占位更高远,必须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贴近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性,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大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国际格局调整等深刻变化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之问,以实践与创新为动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拓展至现实生活,以更加开放、多元、立体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在深研实干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2.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文化遗产,承载着党和人民在艰苦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珍贵资源,对其进行深入发掘、研究与利用有利于大力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所领导创造的各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6]。“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融入的红色文化资源一般涵盖了历史遗址、文献档案、革命故事以及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鲜明特征,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紧密相关,集中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体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崇高的精神价值。再次,红色文化资源生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再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最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7]。红色文化资源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其内涵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丰富和升华,为我们的社会活动提供实践指导。

3.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

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实践载体,也成为广西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时代要求,更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举措。

3.1. 广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广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且分布广泛。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广西第一批、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广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6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874件/套(5127件),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42个县(市、区)列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8]。2024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自治区级红色资源认定暂行办法》,就自治区级红色资源调查、认定、调整及保护标志牌规格、材质、内容等进行了规范,明确自治区档案馆负责收集和初审自治区级档案类红色资源名录申报资料[9],《办法》明确,广西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重要档案、文献、手稿、视听资料和实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他资源。

广西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见证了百色起义的伟大历程,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当代“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教育资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10]。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桂林市相继建成的“三园三馆”是湘江战役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设施,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

2024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重点打造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长征(红一方面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广西)、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广西)为载体的红色革命精神标识[11]。这一规划对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整合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3.2.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革命斗争的有力见证。广西是我国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12]。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另有44个其他民族成份[13],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防城港市防城区地处中国南疆北部湾沿岸,位于十万大山南麓支脉的延伸地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汉、壮、瑶、京等19个民族。作为广西著名侨乡之一,防城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还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见证,更是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独特展现。那良镇是防城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那良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许多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烈士的名字。这些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在革命斗争中的卓越贡献与重要地位。十万大山是防城区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组织和领导各族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坚固的革命根据地。

依托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其西南部分布着东兴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市和那坡县共8个县(市、区),这些地区与越南接壤,构成了广西重要的边境地带。广西边境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那良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万大山革命根据地遗址、凭祥革命烈士陵园、龙州起义纪念馆、那坡革命烈士陵园等,体现了民族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深度融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3市8县(市、区)实施的“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已打造了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4]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这一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表达和传播形式多样。文艺作品是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通过艺术手段再现了那段革命历史,传播了革命精神。其中,壮族革命英雄韦拔群的事迹及其相关艺术作品,是广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韦拔群的革命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广西各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弘扬和传承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以韦拔群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通过电影《拔哥的故事》、油画《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诗歌《那时他正年轻——纪念韦拔群》、民族音乐剧《拔哥》等艺术的力量生动再现了韦拔群领导农民运动、组织革命武装的“韦拔群精神”,从而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宝贵精神财富。

3.3.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探索

3.3.1. 革命基因传承与理想信念担当深度融合的历史教育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6]。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重要的历史素材,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广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探索、抗争直到胜利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成就。可以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力量的多方联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指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17],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新时代,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既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的有机结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在思想塑造上,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大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教师通过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想信念,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在价值引领上,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同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养成高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的滋养与价值共鸣。在实践创新上,“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则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现场的实践教学中亲身体验和感悟红色精神。

3.3.2.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的实践价值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是助力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还能有效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实践形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更深入地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智慧教学平台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和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提供实时更新的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资源。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提升思政课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课堂讲授,而实践教学则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结合课堂学习以及自己研读一些历史资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方式比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更加生动、直观和深入人心,更具说服力,使学生明白当前生活的幸福安宁与繁荣发展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4.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体系框架

顶层设计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环节,需要明确指导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架构、优化资源配置,以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机制推动红色文化全方位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4.1.1. 明确指导思想,夯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8]。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坚持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准政治方向,牢记政治责任,始终保持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践行红色文化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觉,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1.2.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与利用

要优化课程内容,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广西紧跟教育部门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动广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于2024年11月在广西崇左市举办的2024年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暨思政学科中心组“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评价”研讨活动为持续深化和引领广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与整体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相同点,如育人目标一致、教学方法多样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性,比如教学内容深浅不一、详略不同,教学引导方式不同,学生参与程度不同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依据学生成长经历和认知特点,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目标和难易程度设置广西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红色故事、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等的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应更加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注重教学内容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勇担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激励每位青年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1.3.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整合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人力物力资源,确保“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例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各部门做到统筹管理、分工明确、按时、有序开展工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教务部门负责人组织好教学相关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学校、社会、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团委社会实践部门负责实践教学资源和活动方案的对接,形成全方位、全流程、多层次的管理体系,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教育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在经费投入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可设立专项活动资金,用于组织师生开发红色文化相关的案例、开展研学活动、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等,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流程中,更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价值。

4.2.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实效性

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深入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地方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2.1. 深入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深入研究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广西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故事无不体现了广西人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凝聚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激励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宝贵精神财富。

4.2.2.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形式和实践教学效能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需要突破传统活动形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对革命旧址、红色场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数字模拟,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场馆,增强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以高校为引领,全力推进红色研学基地建设。各红色场馆应携手高校,共同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播途径,优化推广机制,确保其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研讨交流、志愿服务等方式,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内红色文化研究机构、高校、媒体的合作,推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传播,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更多鲜活的实践案例。

4.2.3.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升级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例如,积极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库,组织师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微电影、情景剧等新媒体手段丰富资源库,让学生在故事化、场景化的表达中感受革命历史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将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教育现代化、智能化、立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实践体验场景。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和教学要求,组织编写符合教育部门要求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辅资料,增强红色文化应用于教学的针对性,更好服务于教学。

4.3. 拓展教学空间,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和深远的育人价值,关乎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塑造与全面成长。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展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此背景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成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拓展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支撑。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助于推动高校育人理念的创新升级,从而引领教育模式与手段的持续变革。

4.3.1. 强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构建校地合作机制

要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特别是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的合作,将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教学支持。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红色文化资源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发当地特色红色文化课程。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集体备课、实地教学等方式,提升“大思政课”的课程深度和文化价值。如2024年4月2日,广西展览馆组织召开了“创新馆校合作模式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专题座谈会,在会上谈到将通过创新馆校合作模式全力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合作机制,形成全域融通的“大思政课”合力,共同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21]

4.3.2. 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青年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是“大思政课”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家长注重在家庭教育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此外,还要鼓励组织聚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教育。例如2024年12月,在广西合山举行的退役军人展风采、红色文化进校园宣讲活动中,退役军人吴继永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战斗经历,并与当前形势相结合,鼓励同学们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生动的宣讲激发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情[22]

4.3.3.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理论培训,鼓励教师深入红色场馆、革命老区、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自身的所思、所悟、所获中不断深化理解、升华认知,并以此为契机强化实践运用,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5.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国家栋梁之才的重任。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红色文化不仅仅是革命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路径,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系统探讨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为实现“大思政课”的创新性建设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数字马院建设的推进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189)。

202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智时代电子信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C202438)。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025-01-23.
[2] 陈超凡. 新时代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EB/OL]. 2024-02-23.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223/c40531-40182011.html, 2025-01-23.
[3] 杨增岽, 赵月. 善用“大思政课”: 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5): 19-23.
[4] 新华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025-01-27.
[5] 赵士发. 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89.
[6] 韩玲. 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7.
[7] 谢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07.
[8]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广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措施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EB/OL]. 2023-06-23.
http://www.gxzf.gov.cn/zt/xwfb/wssthjbh0728_186485/dt/t16691321.shtml, 2025-02-16.
[9] 中国档案报. 广西出台红色资源认定暂行办法[EB/OL]. 2024-09-09.
https://www.saac.gov.cn/daj/c100242/202409/4a7d1a593ab54dbc9c6743585dce707e.shtml, 2025-02-16.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0.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EB/OL]. 2024-09-04.
http://www.gxzf.gov.cn/html/zfwj/zzqrmzfwj_34845/t18937116.shtml, 2025-02-16.
[12] 广西云客户端. 广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安排新闻发布会[EB/OL]. 2021-06-16.
https://www.bgxf.gov.cn/staticpages/20210616/newgx60c9b4e5-113849.shtml, 2025-02-01.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我区12个世居民族基本数据[EB/OL]. 2023-10-12.
http://mzw.gxzf.gov.cn/zwgk/zfxxgk/fdzdgknr/sjfb/sjmzjbsj/t17269153.shtml, 2025-02-01.
[14]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08-28.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025-02-01.
[15] 李志民, 吴传宝, 马宣伟, 等. 革命回忆录(八)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78.
[16] 《求是》杂志.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3-31.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31/content_5597017.htm?eqid=d2ba16f200084d84000000056460e876, 2025-01-30.
[17] 杨生平, 李泓磊.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N]. 光明日报, 2024-05-13(6).
[18] 新华网.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 2024-05-11.
http://www.xinhuanet.com/20240511/983bf6976f8445b7b79206d7d509ae6a/c.html, 2025-02-01.
[19] 吴满意, 杨敏. “政治要强”: 思政课教师的鲜亮本色[N]. 光明日报, 2019-04-30(15).
[20] 广西教育研究院. 2024年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暨思政学科中心组“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评价”研讨活动在崇左市召开[EB/OL]. 2024-11-25.
http://jyt.gxzf.gov.cn/ztzl/jyy/gzdt_58462/t19333363.shtml, 2025-02-03.
[21] 广西展览馆. 广西展览馆召开“创新馆校合作模式 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专题座谈会[EB/OL]. 2024-04-03.
http://www.gxzlg.cn/imagetext/a1081.html, 2025-02-03.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 广西合山: 退役军人展风采 红色文化进校园[EB/OL]. 2025-01-23.
https://www.mva.gov.cn/xinwen/dfdt/202501/t20250122_464186.html,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