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Innovative Elderly Care Models for Empty Neste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5411, PDF, HTML, XML,   
作者: 陈宗志: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彭发胜: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数字技术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模式Digital Technology Rural Empty Nest Elderly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l
摘要: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问题愈发地突出,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服务手段,正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但在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领域,这一技术的应用还尚不成熟。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介入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对解决好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问题的积极影响,强化了数字化技术对提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与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the issu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for rural empty nest elderly popula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igital technology, as an emerging technological service tool, is playing a role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bu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lderly care field for rural empty nest elderly populations is not yet matur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for empty nest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currently exist. It reveal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for empty nest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s the important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social work servic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陈宗志, 彭发胜.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5): 437-4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541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1]。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数字化转型”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2]。在当今时代,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模式。在这一宏大的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地区也正在经历着十分深刻的改变,随着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前往大城市寻求发展,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数量与日俱增[3]。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到城市中进行就业、生活,这其中多数的原因都是想摆脱农村地区的地域限制,给自身或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在这种向外迁移的趋势下,则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根本性转变[4],农村空巢家庭出现了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村空巢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农村空巢老年人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情感慰籍与安全保障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与困境。在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下,农村养老资源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养老资源来说本身就相对地较为匮乏,再加上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的特殊需求,就更加地造成了农村养老资源的不足,使得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问题也日益地凸现,这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比非空巢老人差[5]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已向社会群体展示出了他的巨大赋能潜力,为我们妥善解决好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创新模式。通过使用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搭建起一个更加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有效地弥补传统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不足。因此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社会嵌入理论

社会嵌入理论起源于对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该理论源于对经济行为与决策的探讨,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历史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与决策影响的关注[6]。该理论的形成以美国学者Granovetter于1985年发表的《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为标志,他第一次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嵌入的深刻内涵,强调个体经济行为均是嵌入在其所处的社会情境之中的,因此我们在考虑行为主体形成路径的复杂性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经济主体的自主性,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其个体行为塑造的影响[7]

社会嵌入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和制度安排均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本文将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创新研究里,将数字化养老模式视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安排,着重探讨其如何在农村既有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社区网络中生根发芽,以及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产生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选取abcde,5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村,每个地区随机的抽取20名空巢老人、5~8位村干部以及3~5位养老机构从业者为访谈对象。围绕当前该地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状况、数字化认知程度以及对数字化养老模式的期望展开访谈。

得到结果发现,该五个地区的农村空巢老年人多数以务农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与少量的养老金,生活方面较为拮据,与此同时该地区空巢老年人的子女大部分都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及时地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陪伴;在数字化认知程度方面,大部分的老年人对于数字化产品的接触都十分的有限,在访谈的100名空巢老年人中有且仅有23名老年人表示可以独立的使用智能手机,但多数也仅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简单通话、视频聊天与短视频观看等内容,对于数字化养老服务、智能养老设备的认知几乎毫无了解,仅有b村的老年人通过村内宣传活动对数字化养老稍有了解,但也仅停留在表面;对于数字化养老的态度与需求方面,有83名访谈对象对数字化养老持乐观态度,这类群体表示,希望可以借助数字化养老模式的便利,帮助其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领域的基础性难题,在娱乐方面,他们对数字养老模式转型的期待则更多的是希望借助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使用,缓解其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的孤独感,另外的17名访谈对象中,有15人对于数字化养老模式的转型持悲观态度,他们对数字化养老存在诸多担忧,包括操作困难,担心设备和软件复杂难以掌握;对服务质量存疑,害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个人隐私安全高度关注,担忧信息泄露,还有其他2名访谈对象则表示对于数字化养老模式的转型不理解,不支持也不反对。

3. 研究现状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企业通过运用前沿信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其内部运营、生产流程、商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升级和改造,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这一转型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更新,而且包括企业思维、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8]。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是指子女因去其他城市学习或工作离家导致老人独居;其次是子女未外出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造成空巢;再者是未婚、未育、无亲属的一直处于独居状态的老人[9]。“空巢”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指的是家庭中所有子女因为工作、生活、求学等原因离开了原生家庭,仅剩老年夫妻一方或双方的家庭发展阶段[10]

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发达国家较早的进行了数字化养老服务模式转型的探索,构建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最早提出“智慧养老”概念的是源于英国的生命信托基金。G. Demiris指出智慧养老是以智能化服务设备和信息技术为载体,系统化地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监护服务,以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护能力和养老水平的服务模式[11]。美国早在1960年就已经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6.8%,是美国13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阶段[12]。G·德米里斯(George Demiris)在2013年发表了《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技术的态度和感知:一项初步研究》中就提到了,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老年人对于智能居家技术的态度与认知后,才能设计出老年人群体所需要的居家与社区居住方案,从而提高社区养老的效能,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13]。日本政府则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与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14],该方案指出要利用更多的信息通信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老年支持和服务,借此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质量。德国作为欧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数字化养老模式转型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施罗德(J. Schroeder)、法尔科夫斯基(J. Falkowski)、日兹德科夫斯基(G. Rzadkowski)在2019年联合发表了《老年人和智能家居技术:智能家居能填补远程医疗监测的空白吗?》中详细介绍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德国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和需求,以及为改善老年人照护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实践建议[15]

3.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逐渐流行起来。他有着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可靠性强的优点,能够极大的提高当前社会的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虽然目前的数字化技术转型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与困难,但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然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关注的重要焦点。空巢家庭目前已然成为我国中年和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16]。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17]。但是受到传统文化、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情况的限制,导致许多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在养老服务方式选择上更多的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这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其目前的养老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一个全面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目前对于居家养老的需求最为明显的就是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而通过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需求的深入分析后,发现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目前最迫切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医疗服务,其次是娱乐与家政服务[18]

从当前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比较的薄弱的,许多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仍然是处于一种十分传统的形态,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村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质量的上升[19]。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介入到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模式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克服这种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所带来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朝着智能时代前进,智能农业、互联网种植等新兴名词也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在老年人养老服务领域,这一技术转型的介入却并不乐观。由于受到来自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的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中的“戏份”并不多,这同时也让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变得愈发的困难。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农村地区对于数字化技术的认可度也在逐渐地上升。而这一转变对于数字化技术介入到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模式的高质量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势必会更加的频繁与全面,不仅仅是单一的存在于养老服务模式方面,更会综合的覆盖到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所有日常生活。

4. 养老模式创新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揭示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字化转型在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通过系统性的探究与分析,为我国农村地区切实改善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困境提供一些参考,为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理论意义: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数字化转型与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相结合,深入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方面的作用、效果以及应用机制,并作为一种与农村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相区别的融合创新路径,能够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路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实践意义:通过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妥善解决好其困境提供一些参考;也可引导好社会资源向农村老年人养老领域倾斜,促进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融合,增强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并最终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2. 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分析

4.2.1. 农村空巢老年人的规模与特征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数量呈现出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在许多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而在一些更为贫困的地区,这一比例更大,达到了70% [20]。这一庞大群体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龄结构普遍偏高,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年人群体大部分都已经步入了高龄阶段,他们的各项身体机能都下降了,对于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情感慰籍的需求日益迫切。二是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作为老一辈的农民,农村空巢老年人目前的收入来源较为的单一,主要就包括一些基本的养老金以及自身微薄的农作物收入所得或者是来自政府的补贴,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导致其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空巢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也愈发地沉重了。三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庞大的空巢老年人群体中,以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只有较少数的农村老年人接受过初高中的教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群体对于现代化数字技术的认知与理解,更不用说去使用这些技术了。这势必会影响养老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推广。四是子女关怀不足,由于其子女长时间在城市内工作、生活,这就使得农村老年人常常是一个人居住或是与老伴一起居住在农村,缺乏子女的陪伴较为孤独,精神情感慰籍也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孤独感和失落感较为的突出。

4.2.2. 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空巢老人中应用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作长久以来都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养老方式[21]。他主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各方面的照顾。但是随着农村空巢老年人现象的不断增加,传统居家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地弱化,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老年人身边,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其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大部分空巢老年人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较差,再加上许多年轻人养老意识的淡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空巢老年人晚年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在精神情感慰籍方面,缺乏子女们的陪伴,老年人内心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从而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是基于农村基层社区范围内的,以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一种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可以整合社区范围内的所有资源,为所在社区内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娱乐活动。这种模式可以将个体所拥有的单一资源进行整合,汇集成整个社区所拥有的共同资源。

与传统的服务模式相比,居家养老需要家庭成员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而机构养老费用很多家庭又难以承担[22]。所以社区养老的需求相较于其他两种养老模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但在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许多社区都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服务体系与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没办法及时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并且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投入与少量的社会捐助,这就导致了这种养老模式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入住专门的养老机构,由养老机构为其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虽然机构养老可以给老年人群体提供更为专业与系统的服务,但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数量较少的问题,并且相当大一部分的养老机构的设施并不完善,较为地简陋,服务质量也不高[23]。并且受到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在农村地区普遍会将自身面子问题作为其为人处事的优先考虑点,因为在农村地区,若是这家老人的孩子尚且健在,却将其父母送去养老院进行养老,则会受到来自村民、邻居、以及亲戚方面的议论,这也就导致了许多的家庭不管是否有能力去使老年人安享晚年,都不会优先选择机构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构养老这种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5. 数字化转型下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5.1. 数字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近些年数字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运用也在逐渐的增多,最主要的就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健康管理方面,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仪和血糖仪等开始在一些农村空巢老年人地区得到了使用。这些智能设备能给及时的检测老年人的日常身体状况,如心率、血压、睡眠状况等,并及时地向电脑端或其子女的手机端传送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后,系统将会自动预警,提醒其子女或相关医护人员及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实现了对老年人群体的远程健康检测与疾病预防。例如一些老年人在佩戴了智能手环之后,其子女就可以及时地在手机上查看到老年人当天的活动步数、心率状况等数据,方便及时地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在安全保障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也逐渐地进入到了农村地区,近些年智能监控、智能烟雾报警器等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对农村老年人的实时监控与安全预警。这极大地方便了在外务工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照看,通过智能监控等设备,老年人也可以与子女之间实现远距离的沟通交流,使老年人的精神情感生活得到慰籍的同时,也对他们自身的安全起到一个保障作用。

在社交娱乐方面,互联网、智能手机的覆盖为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娱乐平台。许多老年人都学会了通过智能手机与平板等设备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利用其视频聊天与语音聊天等功能与其子女和亲戚进行沟通交流,这极大地缓解了其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与失落感。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软件观看视频与玩一些简单的游戏,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生活服务方面,一些电商服务平台与本地的生活服务平台也开始了向农村地区蔓延,为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提供了十分便捷的购物与生活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购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此外一些平台还提供了家电维修预约上门的服务,这对于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来说是十分便捷的。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通过这些平台无需出门就可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

5.2. 数字化转型给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带来的机遇

5.2.1. 提升养老服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个人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例如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数据等,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每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与偏好,为他们制定好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智能推送。例如,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为其制定好特定的医疗护理服务与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和康复指导;而对于喜欢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群体,则可以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其所喜欢的一些书籍、视频、音乐等内容。这个个性化制定与精准化推送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好不同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特殊养老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养老生活质量。

5.2.2. 拓宽养老服务的资源与空间

数字化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24],能够将城市与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有效地结合起来,整合多种资源。一方面城市中的优秀医疗与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扩散到农村地区,提升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例如大城市中的专家可以利用视频会诊的方式为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提高一些基本会诊治疗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视频培训的方式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可以促进农村本地的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例如可以将农村中的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再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宣传,吸引城市中的人群来到农村地区进行观光旅游,以此提高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经济收入。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群体的学习与娱乐平台,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技术与更多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丰富他们自身的晚年生活。

5.2.3. 增强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好一些智能化设备与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养老服务的自动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估,及时发现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不断的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5.3.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5.3.1. 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数字技术介入、使用能力和应用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弱,产生抵触心理等障碍,使得老人在数字化时代沦为数字鸿沟中的“数字难民”[25]。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地明显。首先许多的空巢老年人家庭中尚未安装互联网或者是已经安装了互联网,但是由于地域问题导致其信号不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智能设备的使用,因为这些智能设备的使用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其次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难度较大,目前在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对一些最基本的接打电话都存在着问题,这使得他们在数字化转型所带来便利时,无法得到及时的享受;最后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年龄普遍较大,再加上常年的农活劳动使得他们身体机能相较于城市中的同龄老年人群体来说都是要更弱的,例如视力下降、手指不灵活等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适应。

5.3.2. 数字化养老服务的整合和协同不足

数字化养老服务转型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与主体,例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等,虽然这些机构能够给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带来多种资源,但是这些主体之间目前也存在着协同问题,缺乏一个能够使他们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的平台。例如医疗机构掌握了老年人养老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消息,但这些消息往往无法及时的传送到养老服务机构中去,这就使得许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群体所提供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在发现了老年人群体身体健康问题时,也无法及时将信息向医疗机构进行输送,这就导致了医疗机构为老年人群体所提供的服务缺乏及时性。另外不同领域的主体之间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也缺乏统一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系统效应。

5.3.3. 数字化养老服务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中的广泛运用,其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也是我们值得去注意的一个地方。数字化养老服务模式涉及许多老年人群体的隐私信息,例如健康信息和身份信息等,而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过程中会面临着泄露的风险,一旦这些数据丢失了或者泄露了都会给老年人群体带来极大威胁,不仅会侵犯老年人的个人隐私权益,更有可能会使老年人群体遭遇诈骗,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老年人群体的个人信息时,也可能会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未经老年人同意就将消息与第三方共享与用于商业目的等。因此如何处理好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当前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6. 结论

本文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深入地探讨了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在养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字化转型介入到该群体的养老服务中所会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数字化转型依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在未来发展中,农村空巢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可以依托好这一技术,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使其晚年生活处于一种便捷、和谐、安全的氛围中。研究最终指向新时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服务如何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型载体。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9.
[2] 彭昕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泗洪县老年健身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3] 陈敏.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以粤西C村为例[J]. 国际公关, 2024(21): 70-72.
[4] 谢鑫.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5] You, K.S. and Lee, H. (2006)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of Older People Who Are Living Alone or with Relative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0, 193-201.
https://doi.org/10.1016/j.apnu.2005.12.008
[6] 罗丽珠. 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的公费职教师范生履约从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4.
[7]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481-510.
https://doi.org/10.1086/228311
[8] 杜涵. 数字化转型对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路径探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4(24): 44-47.
[9] 刘璐莹.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参与提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24.
[10] Su, D., Wu, X., Zhang, Y., Li, H., Wang, W., Zhang, J., et al. (2012) 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China’ Rural and Urban Empty-Nest Elderly.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55, 564-569.
https://doi.org/10.1016/j.archger.2012.06.006
[11] Hensel, B.K. and Demiris, G. (2008) Technologies for an Aging Soc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mart Home” Applications. Yearbook of Medical Informatics, 17, 33-40.
https://doi.org/10.1055/s-0038-1638580
[12] Alders, P. and Schut, F.T. (2018) Trends in Ageing and Ageing-in-Place and the Future Market for Institutional Care: Scenario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Health Economics, Policy and Law, 14, 82-100.
https://doi.org/10.1017/s1744133118000129
[13] 郑世宝. 物联网与智慧养老[J]. 电视技术, 2014, 38(22): 24-27.
[14] 总报告起草组, 李志宏.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 老龄科学研究, 2015, 3(3): 4-38.
[15] 杨颖佳. 成都市锦江区智慧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4.
[16] 陶涛, 金光照, 郭亚隆. 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态势与空巢老年群体基本特征[J]. 全人口研究, 2023, 47(1): 58-71.
[17] 李硕.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方式创新研究[J]. 乡村科技, 2023, 14(3): 30-33.
[18] 黄小丽.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村委主任, 2024(24): 192-194.
[19] 刘燕, 张睿. 农村数字养老面临的变革、挑战与应对[J]. 团结, 2022(3): 26-29.
[20] 戚凯丽. 山东省农村空巢老年人慢性疼痛与跌倒的关系: 心理困扰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3.
[21] 曹汝朵.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家庭养老的多维度发展与完善[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30): 50-52.
[22] 陈玲玲, 王馨茹.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 优势、困境与对策[J]. 文史博览(理论), 2016(8): 41-43.
[23] 陈霞飞. 晋中市机构养老服务质量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22.
[24] 康小燕.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究[J]. 科技传播, 2019, 11(14): 76-77.
[25]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