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文旅、康养、生态、农业等多功能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空间的综合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枢纽,都市近郊乡村被赋予连接城市与乡村、承接都市功能外溢、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战略任务。
然而,都市近郊区乡村现普遍面临空间碎片化、文化认同弱、发展路径依赖等结构性难题,制约其可持续振兴能力。微文旅依托于小规模、轻资产、重体验的开发模式,契合了都市近郊乡村的空间特征与消费市场需求,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碎片化空间资源,推动多元文旅业态的柔性嵌套与社群共建共治机制的落地,有望成为推动都市近郊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探究微文旅理念下都市近郊乡村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政策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引意义。
2. 概念阐释
2.1. 微文旅
(1) 微文旅的内涵
微文旅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城乡空间重构与文旅市场深度细分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文旅开发模式。与传统大规模、重资产、集聚式的旅游开发方式不同,微文旅聚焦于碎片化乡村空间的弹性化、精准化开发,强调对乡村闲置地块、空心村落、边角空间等微型空间单元的灵活利用,构建以低成本投入、高空间效率、强体验交互为特征的文旅空间体系,满足都市居民日常化、即时化的休闲旅游需求。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微文旅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从供需两端均呈现出明确的发展趋势。从需求侧看,伴随都市工作压力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旅游消费特征发生显著转变:旅游距离日益缩短,从远程长途旅行向周边近程旅游转变;出游频次趋于提升,从计划性的周期出游转变为即时化、碎片化的“说走就走”;体验需求不断深化,从表面的“走马观花”向深度文化体验与慢生活转变,更加关注旅游地的人文历史与文化故事。从供给侧看,当前文旅市场竞争激烈,大型旅游项目趋于饱和,新建项目普遍面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降低投资风险、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文旅开发主体积极寻求更为敏捷、高效、弹性的开发模式,而微文旅所主张的小规模、渐进式、轻资产的开发路径,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已逐渐成为文旅市场创新探索的重要方向。
此外,为进一步厘清微文旅的内涵与外延,还需将其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相似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与比较分析。乡村旅游一般以整个村落或较大区域为开发单元,强调整体旅游配套服务与景区化开发,具有规模化、综合化特征;而微文旅则聚焦于村落内部分散的小尺度空间,以灵活嵌套、微型场景化的方式展开,着重满足都市居民短距离、即时性、深度化的体验需求。与休闲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式体验,突出生态观光、采摘、农事互动的农业本体娱乐性;而微文旅则更强调文化创意与社群互动,关注乡村闲置空间的文化活化与微型文旅场景的打造,更突出品牌化的叙事表达、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与多元主体的社群共创。
(2) 微文旅的特征
一是小规模开发与分布式设计。区别于传统大规模、集中式旅游开发,小规模主要是按需针对单点或小范围区域进行小而美、精而优的场景营造,比如转角景观、乡村会客厅、家门口服务延伸点等。分布式则是指打造的点位分散在不同区域,但从整体上形成高度关联、优势互补的旅游网络。小规模与分布式相结合,能够有效嵌套乡村边角地、空心村、闲置用地等低效空间,有助于资源精准投放与持续优化配置,敏捷响应市场需求。
二是多元业态嵌套与复合功能布局。微文旅注重多样化文旅业态的集成与融合,强调在微型空间单元内实现餐饮、住宿、展陈、文创、非遗、农业、休闲等多功能复合,打破传统乡村文旅产品“吃、住、行”单一组合,推动乡村文旅空间向多业态协同、复合化功能的方向转型,满足都市游客多样化、个性化、深体验的消费需求,提升文旅产品的场景体验深度与产业耦合度。
三是社群共创机制深化互动体验。微文旅强调游客、村民、企业、创客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通过打造小型社交空间、建立社群互动机制、引导游客参与产品设计与空间共建等方式,推动用户从单纯的消费角色向空间共创者、社群合伙人转化,形成用户深度参与、社群持续共创、运营治理协同的互动机制,增强游客的体验沉浸感、情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是轻资产运营与运营前置策略。微文旅重视轻资产导向与灵活的滚动开发机制,强调在低资本投入、低风险开发的前提下,以柔性开发、滚动投资、渐进式扩张的方式,推动空间激活与产品供给。通过品牌塑造、社群培育、内容共创等运营手段前置,强化开发初期的用户粘性构建与市场口碑培育,依托低成本、强互动、高灵活的运营模式,构建以运营为核心的空间治理与文旅开发体系,降低开发周期中的资本负担与风险压力。
2.2. 都市近郊乡村
(1) 都市近郊乡村的界定
“都市近郊乡村”属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定义的城郊融合类,主要指位于城市主城通勤1~2小时左右交通圈范围内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生活成本较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成为与都市区发展要素联系最为紧密的圈层,承载着都市区生产生活功能的外溢和辐射。上海市委、市政府曾在《上海市乡村振兴条例》提出,都市近郊乡村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2) 都市近郊乡村的发展困境
尽管都市近郊乡村在过往发展路径上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但从长期发展看,也面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空间碎片化与土地效能低下。受城市无序开发与扩张影响,都市近郊乡村普遍呈现空间结构破碎化、边缘化与非系统化的特征。在长期缺乏整体性空间治理背景下,乡村空间被割裂为大量彼此分散、形态孤立的边角地、撂荒地与空心化聚落,导致土地资源难以集聚,公共基础设施覆盖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布局、交通组织与景观塑造的有机联动,制约了乡村空间价值的系统性释放与多元化业态的集聚承载[1]。
二是,消费文化侵蚀与乡土文化弱化。随着城市文化向近郊区域的持续渗透,乡村内部的宗族、邻里与地缘关系体系日益松散,尤其是消费文化的侵入,推动乡村社区向陌生人化、消费型景观化转变,导致乡土文化空间逐步从生产生活共同体转化为单一的旅游消费场所,原有的公共生活场景空洞化、文化传承载体功能削弱,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持续弱化[2]。长期以往,乡村文化景观的表演化、符号化趋势愈发突出,公共治理体系与社区凝聚力同步弱化。
三是,依附性路径锁定与产业结构单一。都市近郊乡村因地处城市边缘,长期依赖于城市资本、市场与资源的外溢效应,形成以土地租赁、初级农业供给与单一休闲旅游为主的依附型、单一化的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呈现出短链条、低附加、低抗风险特征。由于多数乡村自身缺乏系统性产业孵化机制与复合型业态集聚能力,其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土地红利与城市消费外溢,难以培育面向未来的多元化乡村经济体系,导致其在区域经济与城乡关系中的角色长期固化为功能性附庸。伴随消费升级与产业融合趋势加剧,近郊乡村陷入供给端单一、消费端断层、内生动力不足的产业困局。
四是,粗放开发惯性与生态系统退化。近郊乡村在土地资本化推动下,受制于重开发、轻治理、低保护粗放式土地开发路径,生态环境遭受系统性破坏与功能弱化。长期以来,大量地产开发、低附加值工业园区与低质旅游项目的无序嵌入,挤占乡村原有的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导致生态斑块破碎、生态廊道断裂、水体污染与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生态功能下降、景观吸引力减弱、文旅开发承载力不足的连锁反应。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的过度挤兑,不仅破坏了乡村空间的可持续性与生态韧性,也抬高了后续绿色修复与生态型产业导入的边际成本。
3. 都市近郊乡村发展微文旅的价值优势
首先,区位优势显著,具备承接都市近程休闲需求的独特禀赋。都市近郊乡村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交通网络的辐射效应与乡村生态、文化资源的集聚优势,交通便捷、可达性高,具备服务于都市居民“短途、高频、深体验”休闲消费需求的区位基础。伴随都市居民对周边游、微度假等短时、低门槛旅游形式的偏好提升,近郊乡村成为都市消费客群的重要休闲外溢空间。相较于传统乡村或远郊区域,都市近郊乡村凭借其紧邻大中城市的空间优势,能够快速吸引城市客流,实现都市旅游市场与乡村空间的有效对接,为微文旅项目提供了稳定的消费客群与可持续的市场支撑。
其次,空间禀赋多样,契合微文旅小规模、分布式开发模式。都市近郊乡村因长期承接城市发展溢出效应,形成以边角地、闲置地、空心村为代表的小尺度、碎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形态虽然难以支撑大规模、集约化的产业集聚,但却高度匹配微文旅小体量、多节点、分布式的开发逻辑。微文旅通过灵活嵌套与空间微改造,能够有效盘活乡村存量空间,激活空间活力,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乡村空间由零散、割裂、低效向有机、协同、高效转变,为乡村空间治理与高效开发提供可行路径。
再者,文化资源丰富,利于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都市近郊乡村位于城乡文化交汇带,兼具乡土文化的在地性与都市文化的开放性,拥有非遗技艺、乡土民俗、农业景观、历史建筑等多样化文化资源。微文旅通过微空间、微场景、微叙事的方式,能够深度融合本地文化符号与现代休闲消费需求,推动文化资源的场景化、体验化转化,为游客提供具有情境感与文化厚度的沉浸式乡村体验,提升乡村文旅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品牌辨识度,助力乡村文化的活化、传播与市场转化。
最后,治理基础较好,能够支撑微文旅项目的协同治理与共建共治。都市近郊乡村社会网络密集,乡村基层组织体系健全,村民自治能力相对较强,具备较为成熟的公共治理机制。同时,依托城市资源外溢优势,近郊乡村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创意人才与市场主体参与微文旅项目开发,推动“政村企”多方协同共治格局的形成。微文旅项目作为轻资产、低门槛、强参与的开发模式,能够促进村民、游客、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多元协同型的治理转型,提升乡村治理的灵活性、协同性与参与度,增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社会动员能力与治理韧性[3]。
4. 都市近郊乡村发展微文旅的实践路径
4.1. 打造凝聚地方特色的微品牌IP
品牌建设是微文旅项目激发文化价值、提升市场吸引力的重要策略。微品牌IP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的双重功能,更成为乡村文旅产品差异化定位与文化认同重构的关键支撑。微品牌聚焦于小尺度、情境化与沉浸式表达,强调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叙事结构搭建与消费场景塑造,建立紧密结合乡村文化底蕴与现代旅游需求的品牌体系。具体而言,首先,进行文化资源的深度梳理与评估。以乡村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记忆、传统民俗、农业景观等资源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社区访谈等手段,构建具有丰富细节和文化内涵的资源数据库,明确品牌打造的文化根基与内核。然后,提炼并设计品牌IP符号。以梳理后的文化资源为基础,筛选出最具地域辨识度与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具有地方特质的图案设计、色彩体系与标志组合,增强品牌IP在市场上的视觉辨识度与传播力。再者,构建品牌叙事体系。围绕提炼出的核心文化符号,结合乡村的历史故事与时代脉络,设计贯穿“故事–场景–体验”的多层次品牌叙事结构。开发沉浸式微型旅游产品和互动式场景体验,使游客能够深入感知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乡村内涵,进而提升游客的情感联结与品牌粘性。最后,建立品牌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社交平台,搭建品牌的数字传播矩阵,实现品牌的多维立体传播。同时在线下打造一系列与品牌叙事相呼应的空间场景,如品牌主题展陈、微型文创市集与互动式消费空间,推动品牌IP从抽象的符号向具象的消费场景转化,实现文化认同、消费体验与社群互动的有机结合。
4.2. 培育功能复合的微业态集群
微文旅强调以小体量、灵活化、多元化的业态布局,打破乡村文旅项目中业态单一、空间低效、体验趋同的问题,推动乡村空间激活与产业体系升级。依托都市近郊乡村小尺度、分散化、碎片化的空间特征,微业态集群通过微型化、模块化、可迭代的业态组合,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产业复合度。具体地,首先,开展空间资源摸底与适配性评估。针对乡村现有的边角地、废弃农舍及闲置公共空间进行全面梳理,建立空间资源台账,分析各类空间的改造潜力与业态匹配度,为后续微型业态布局提供科学依据[4]。在此基础上,制定精准的业态组合规划。结合前期空间评估结果,遴选最适合本地市场需求与空间特点的微型业态,包括精品民宿、共享市集、文创工坊、乡土餐饮等微型服务单元,设计模块化、可组合的布局方案,以实现多业态联动与高效空间利用。随后,推动微业态的跨界融合与创新设计。引导乡村文旅业态打破传统单一消费功能的限制,积极探索“农业 + 文旅”、“康养 + 创意”、“文创 + 休闲”等多样化跨产业融合模式,提供更丰富的消费体验内容,吸引都市游客深度参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长,提升经济效益。最后,以试点示范与渐进扩展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落地。优先选取空间利用潜力较高、市场反馈积极的局部空间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在小范围内快速检验业态设计的市场适配度,随后根据市场反应与运营数据动态调整布局与产品组合,逐步实现多节点协同联动,最终形成网络化的微业态集群布局。微业态集群不仅具备高灵活性、低门槛、强互动的开发优势,而且能够有效激发乡村空间的公共活力与治理韧性,成为都市近郊乡村推动产业融合、空间优化与社群共建的重要抓手。
4.3. 搭建多元共创的微社群平台
社群多元共创是微文旅区别于传统文旅开发的重要特征,微社群平台不仅是微文旅空间、产品与游客互动的连接枢纽,更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核心机制。依托乡村空间的微型化、分布式与弹性化特征,微社群平台能够在多层级、多维度下搭建以合作、共治为导向的社群网络,助力乡村实现由单向度消费空间向复合型社会空间的转型[5]。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建设与实施:首先,以深入的用户需求调研作为切入点。通过访谈、问卷调研及社群互动,精准了解游客、村民、文创主体等各方的真实需求,明确社群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互动机制,确保后续建设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其次,科学布局社群空间载体。结合乡村闲置空间与游客体验需求,在村落内选址建设多功能交互空间,如乡村共享客厅、非遗体验工坊、农家书屋等微型公共空间,打造游客与居民共享、互动、共创的物理场景平台[6]。同时,推动数字化社群平台同步构建。搭建以社交媒体、线上社群、内容共创平台等为主体的线上互动体系,通过数字化工具打破空间限制,实现游客与居民间的即时互动和长期联动,促进文旅产品的共创设计、品牌内容传播与文化资源整合。最后,建立社群共创激励机制与长效互动机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游客、村民及文旅主体积极参与微文旅产品设计、文化活动策划及空间治理过程,定期组织社群互动活动,如故事征集、文化沙龙、设计工作坊等,促进多元主体间的深度联动与情感纽带构建,形成社群平台的长期活力与持续发展动力。概言之,微社群平台通过整合多元资源、搭建协作机制、激发社群活力,成为都市近郊乡村微文旅实现社会治理与产业协同共进的关键支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4.4. 探索轻资产导向的微运营模式
轻资产导向的微运营模式强调在有限资源与低风险投入下,灵活实现微文旅项目的空间激活与市场落地。具体实施可以遵循分阶段、渐进式的路径:首先,灵活选址与快速空间搭建。针对乡村闲置土地、废弃庭院、空心村落等微型空间,选择低成本、易装卸的模块化建筑,如集装箱改造空间、临时快装展厅及移动文创空间等,以快速灵活的形式完成空间功能初步布局,有效降低初期资本投入与试错成本。其次,实施柔性化的滚动开发机制。以初期搭建的微型空间为试点,通过市场反馈数据及游客互动体验情况,动态调整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及业态组合,实现空间与产品的持续迭代优化。逐步由单一试点向多节点、网络化布局拓展,实现空间的弹性开发与逐步扩张[7]。再次,推行运营前置与市场预热策略。在空间建设初期,即开展线上品牌推广、用户社群培育与互动传播活动,通过“品牌前置”策略提升目标市场关注度与潜在消费者的参与意愿。利用社交媒体、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实现市场有效预热,为项目的全面落地奠定市场基础。最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群协作运营模式。整合村民、游客、外部投资者、创客团队等多元主体,通过社群共建、众筹合作、创意征集等方式,鼓励各方共同参与微文旅空间的日常运营、文化产品共创与市场推广,形成以社群治理为核心、低成本高活力的运营生态,确保微文旅项目在长期运行中保持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与社会效益。轻资产导向的微运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活都市近郊乡村碎片化空间,降低开发周期中的资本负担,还能够提升项目的柔性开发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同时促进村民、企业与游客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为乡村空间治理、产业协同与社群建设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5. 结语
都市近郊乡村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枢纽与功能外溢的承载地,现面临空间治理、产业升级与社会重塑的多重转型需求。微文旅凭借其对碎片化空间的精准嵌套、多元业态的复合布局、社群机制的深度参与以及运营模式的灵活多元,展现出对近郊乡村空间特征与消费需求的高度适配。展望未来,微文旅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近郊乡村文旅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将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以及培育新型乡村产业生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践,如何进一步完善微文旅的政策支持体系、投融资机制与社区治理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