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视角下湘南地区瑶族村落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永州宁远上龙盘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Shared Space of Yao Villages in Souther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A Case Study of Shanglongpan Village in Ningyuan, Yongzhou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三产融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策略。本文以湘南地区瑶族村落上龙盘村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三产融合中交叉型融合模式,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走访以及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并运用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揭示了上龙盘村共享空间在基础设施、空间活力和民族文化融合方面的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生产性、生活性和休闲性三大功能维度,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以期提升村民及游客的美好生活体验和为湘南地区瑶族村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key strategy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Shanglongpan Village, a Yao village in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es on the cross-type integration model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reveal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red space in Shanglongpan Village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spatial vitality and ethnic culture integr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household visits, and spatial syntactic analysis based on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pthmap.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design strategies from the three functional dimensions of productivity, life and leis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eautiful life experience of villagers and tourists,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Yao villages in Southern Hunan.
文章引用:徐赞, 姜力, 陈明礼, 朱文杰. 三产融合视角下湘南地区瑶族村落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永州宁远上龙盘村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298-30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48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1]。2024年4月发布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2]指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乡村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乡村共享空间的建设,这不仅是物质基础的提升,更是三产融合政策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逐步推进,设计美学在城乡更新、文化传承和生活居住品质提升等方面愈发受到关注[3]。在乡村地区,设计美学不仅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乡村共享空间作为村落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村民居住品质的重要篇章,也是设计美学实践的重要场域,更是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关键空间。但以往研究中多以民居建筑平面结构形式为重点,较少关注共享空间的营造。因此,探讨三产融合中交叉型融合模式,以推动三产融合在共享空间中的具体实施和提升村民及游客的美好生活体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永州宁远瑶寨概况

2.1. 区位分析

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六省区,其中湖南永州是其第二大聚居地。永州位于湖南省南端,古称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永州当五岭百粤之交,南岭山脉北麓,秀丽的潇水和湘水汇合处,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素有“锦绣潇湘”之称,从地缘角度而言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为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地区(如图1)。

注:地图基于规划云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京(2022) 1061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Yong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1. 湖南省永州市区位图

2.2. 永州瑶族文化特征

永州瑶族自古以来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4],导致其文化特征交融多元。传统服饰方面,瑶族居民一般穿深蓝色衣服,衣料多为自织白布,用蓝靛浸染;生产方式方面,居住在丘陵或平原地带的瑶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而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瑶族,由于交通不便,因此耕作粗放,属于半封闭状态,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所保留;传统节日方面,瑶族有赶鸟节、盘王节、讨念拜等多达上十种民族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在公共空间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宗教信仰方面:瑶族崇拜山神、土地神、谷神等,这些崇拜与他们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他们通过祭祀和遵守特定的禁忌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避免灾难(如图2)。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2. Yao ethn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 map

2. 瑶族文化特征图

2.3. 永州宁远产业结构

在湖南省南部山区的宁远县,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近年来,宁远县锚定以农业强县为目标[5],大抓产业,抓实产业,重点打造高粱、肉兔和旅游业,推进农旅融合,形成特色发展格局。

永州宁远桐木漯瑶族乡结合产业扶贫政策,引导各村打造“一村一品”,推动各村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全乡6个行政村,分别发展生猪肉牛养殖、“七姊妹”、竹木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其中“七姊妹”辣椒为本地特有,竹木加工企业“红军木业”为市级龙头企业。桐梓坪村结合本村实际,以特色糯高粱杂交制种种植为生产主体,结合多种形式把糯高粱亩产量由200余斤发展至600余斤[6]

宁远县的产业结构与三产融合中交叉型融合模式相契合。即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植入文化、休闲、旅游等理念,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新业态,有效促进村民增收与激活乡村共享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3. 瑶族村落共享空间现状

共享空间是瑶族人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集合、娱乐、祭祀等,在村落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反映村落的经济社会水平、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桐木漯瑶族乡位于永州宁远县,作为该地区瑶族村落的典型代表,经研究分析并总结得出其共享空间现状具有以下特征[7]:1、基础设施不足。村落中共享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为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盘王村、风雨桥、宗祠、戏台、学校等,但大部分村镇的社会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不足,缺乏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构建不足;2、空间活力丧失。瑶族村落中共享空间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公共建筑年久失修、功能丧失,宅旁空间无人打理、杂草丛生,植物景观虽自然形成、乡土气息浓郁,却因缺乏管理而显得杂乱荒凉;3、民族文化融合缺失。在设施小品的设计中,未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在风格、色彩、材料、尺寸方面与村落环境不相协调(如图3)。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hared space in Tongmuluo Yao Ethnic Township

3. 桐木漯瑶族乡共享空间现状

4. 共享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4.1. 整体村落空间功能分析

乡村村落共享空间作为村民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概念在多学科中被广泛使用,不同学科对其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本文基于学者王伟[8]的研究,依据其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将共享空间划分为:生产性、生活性和休闲性三大类,以此探讨瑶族村落共享空间特性。

村落生产性共享空间是指为便于村民开展集体生产活动而形成的空间;而村落生活性共享空间则是指村民日常生活所依赖的场所空间;休闲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缓解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取精神上的慰藉。因此村落休闲性共享空间可以概括为村民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

4.2. 轴线分析

为提高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团队通过Arcgis和CAD软件提取研究对象的轴线地图,并运用Depthmap软件进行空间句法轴线分析并整理数据。在传统村落的共享空间布局中,空间句法分析弥补了主观性问题,为共享空间的功能和定位提供了客观依据[9]

根据空间句法理论,整合度决定了空间的可达性。当整合度大于1时,表明空间的聚集程度较高;当整合度在0.4~0.6之间时,表明空间整体聚集性较低,各空间较为离散[10]。根据全局整合度数据分析,其数据53%在0.6以上,表明其村落聚集程度一般,各共享空间节点的可达性不高(如图4)。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4. Dragonpan Village shared space axis analysis diagram

4. 上龙盘村共享空间轴线分析图

从轴线分析图中可直观看出,整合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村庄内部的主要街巷,而整合度较低的区域则位于村庄外围。经实地调研与文献收集,本研究团队发现桐木漯瑶族乡上龙盘村可分为42个共享空间,全局整合度平均值为0.682295,而在村庄内部的主要街巷处,其整合度平均值为1.01416,可达性较高;在次干道上,其轴线整合度平均值为0.776338,略高于全局整合度;村庄北侧靠山,道路多为断头路,可达性较低。据连接值与选择度可知,主干道作为连接古村与西南侧村落的重要道路,其可达性和便捷程度仍然最高,是全村最具活力的一条街道。据图4分析可将共享空间12、13、14、15、17、21、24、27、28、30、31、32、33划分为生产性共享空间,其整体聚合度最高,便于村民进行集体生产;共享空间6、10、11、18、19、20、22、23、25、26、29、34、39、40划分为生活性共享空间,整体聚合度其次,便于村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共享空间1、2、3、4、5、7、8、9、16、35、36、37、38、41、42划分为休闲性共享空间,其聚合度较低,可达性不足,适用于村民休憩。生产性、生活性和休闲性共享空间划分见图5

5. 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5.1. 生产性共享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

将上龙盘村生产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3、27、33设计成文创产品售卖设施。通过展示和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及传统手工艺品,旨在将农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在产品展示区,采用木质框架与织布帘进行装饰,同时,展示架用瑶族传统图案进行雕刻,让游客在交易过程中感受瑶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将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5. Shanglongpan Village shared space division map

5. 上龙盘村共享空间划分图

上龙盘村生产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2、14、21、32设计成生产工具展示区。通过展出瑶族传统农业耕作工具,提升游客对当地农业文化的认识。设计定制的展示架,用于悬挂和放置传统农具,同时设置“动手区”,游客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工具,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将上龙盘村生产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7、24、31设计成民族文化展示馆。民族文化展示馆旨在深入展示瑶族的历史、文化及传统,在馆内设有触摸屏和投影仪,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瑶族的生活习俗。同时,馆内的墙壁装饰采用瑶族传统的图案和色彩,提升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与体验感;将上龙盘村生产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5、28、30设计成瑶族服饰工艺坊。开设瑶族传统服饰制作工坊,邀请当地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现场演示服饰制作过程,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察与学习(如图6)。

Figure 6. Design strategies for productive shared spaces

6. 生产性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5.2. 生活性共享空间的提升设计策略

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6、18、23、25、26、40设计成瑶寨风情马头墙。作为瑶族传统建筑代表的马头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设计结合当地的农业展示区域,以墙为屏风,打造出一种农业文化与旅游观光相交融的氛围;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0、19、22、39设计成瑶族诗句景墙。瑶族诗句景墙以优美的诗句与传统故事展现瑶族文化,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深邃与神秘。在此,游客可以漫步于与地方农业相关的诗句之间,体验古代农耕文化,丰富文化体验;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29、34设计成节庆文化戏台。节庆文化戏台旨在成为瑶寨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表演的中心,通过定期举办文化演出,展示瑶族传统艺术和节庆活动,促进社区文化传承及游客参与;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1、20设计成传统美食体验区。设置互动的美食工作坊,让游客亲自参与瑶族美食制作,了解美食背后的瑶族故事与习俗,吸引游客体验地道的瑶族美食文化(如图7)。

Figure 7. Design strategies for shared living spaces

7. 生活性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5.3. 休闲性共享空间的发展设计策略

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4、8、16、38、41设计为适老化健身设施。在休闲性共享空间中设置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结合自然景观,使用生态材料,鼓励居民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健康生活;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3、7、36、42设计为品茶与休闲设施。设计开放而舒适的品茶区,让游客体验到瑶族茶文化,放松心灵。空间内设置木质的桌椅,搭配自然绿植,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1、9、35设计为阅读与学习设施。在休闲性共享空间中设立阅读角落,配备丰富的图书和资料,突出瑶族文化相关的书籍,吸引游客和居民了解瑶族传统故事及现代的发展;将上龙盘村生活性共享空间编号为2、5、37设计为休憩交流座椅。设计环形或波浪线的座椅布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座椅旁边增加小桌面,方便放置饮品或小型的个人物品,桌椅设计结合瑶族传统镂空元素,让游客感受到瑶族文化与自然的交融(如图8)。

Figure 8. Design strategies for leisure shared spaces

8. 休闲性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6.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三产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共享空间作为村民社会生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优化与设计重构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永州宁远县上龙盘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空间句法分析等方法,从生产性、生活性和休闲性三大功能维度提出设计优化策略,旨在提升乡村经济活力与文化传承效能。本研究不仅为湘南地区瑶族村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共享空间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共享空间的智能化设计与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EB/OL].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02/13/c_1129361740.htm, 2025-02-21.
[2]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同志就《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答记者问[EB/OL].
https://www.cac.gov.cn/2024-05/15/c_1717449028594709.htm, 2025-02-21.
[3] 孟甜, 李骏. 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以河南省修武县为例[J]. 河南农业, 2023(9): 44-46.
[4] 陈隆.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7.
[5] 湖南政研网. 宁远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乡村[EB/OL].
http://www.hnzy.gov.cn/content/646854/62/14399713.html, 2025-02-21.
[6] 桐木漯瑶族乡: 高粱喜丰收, 村民笑开颜[EB/OL].
https://mp.weixin.qq.com/s/7En1mYJJ5oeL-JmPtEUCMg, 2025-02-21.
[7] 邓洁. 永州瑶族聚落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21.
[8] 王伟. 转型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9] 苏凯, 张优优, 徐克俭.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以口夸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利用[J]. 现代园艺, 2024, 47(9): 129-131.
[10] 彭雨清, 金福强, 文楠.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路径探索——以郭麻日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9):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