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热点地区奖学金政策的语言要求研究
A Study on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s in Scholarship Policies by Popular Regions in China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和“留学中国计划”政策的深入实施,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攀升。奖学金政策是吸引和培养国际学生的重要手段,其中的语言要求对于确保留学生教育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参考我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统计数据,选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五个来华留学热点地区,根据格兰提出的“优秀语言政策”的三大原则,探讨五地区现行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文本中关于留学生语言要求的规定。研究发现,目前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缺乏效能评估、成本效益考量和参与式民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各地区奖学金政策的语言要求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达到更高效、更经济、更民主的政策目标。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tudy in China Progra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has increased rapidly. Scholarship policies serve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ttract and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language requirements playing a fundamental role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these students. This study refers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elects Beijing,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Liaoning as the five popular regions for study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Good Language Policy” proposed by Grin, it examines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scholarship policy documents of these five reg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s lack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cost-effectiveness consideration, and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s in the scholarship policies of each region,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mor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democratic policy objectives.
文章引用:刘敏. 来华留学热点地区奖学金政策的语言要求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456-4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96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众多来华留学生。根据我国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辽宁的外国留学人数排名全国前五1。这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成为留学生选择的热点地区。来华留学生不仅能促进各国友好交流,而且在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得益于国家政府奖学金的大力支持,来华留学事业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资源[1]。奖学金政策在吸引和培养来华留学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奖学金政策中,语言要求作为一道关键的入学门槛,其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对于留学生的教育选择及后续的学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根据“优秀语言政策”的三大原则,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五地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北京一直是众多国际学生赴华学习的热门选择之一[2]。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学府不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在科研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吸引了大量追求卓越学术环境的留学生。浙江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始终处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开放化改革的前沿。近年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3]。江苏省则凭借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推动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迅速发展。有研究指出,目前江苏省高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呈现出规模庞大、来源广泛的特点[4]。辽宁省凭借其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对工程和技术领域感兴趣的留学生。

奖学金在促进外交关系的良性发展、助力社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5]。正是得力于多元化奖学金制度的推动,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外籍留学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群体,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接受中国文化,由此建构中国文化认同[7]。语言要求是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语言要求是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前提[8]。由此可见,语言要求的合理性能够确保留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生活;而过高或过低的语言门槛则可能阻碍留学生顺利入学或影响其学业表现。在此背景下,研究来华留学生热点地区奖学金政策的语言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综述

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某一具体国家、地区或高校的奖学金政策研究较多,集中在留学生的教育、培养以及跨文化适应等方面,比如中韩奖学金对比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奖学金政策对比研究等,从中发现不足,对症下药。而针对我国留学生热点地区奖学金政策的研究几乎为零,具体到其中语言要求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1. 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研究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奖学金政策的内容和奖学金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从奖学金设置目的、实施效果及评估等角度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但对于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研究却较少。

奖学金在提高投放国的国际影响力[9],促进职业发展和人才流动[10],以及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11]。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奖学金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估,要进一步明确奖学金项目评估中的机遇和挑战[12]。国内有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结构目前已相对稳定,政策类型已初步形成,但政策功能仍有待拓展[13]。还有研究指出,奖学金制度能够吸引优质留学生,有效扩展高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招生数量,进而推动高校留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14] [15]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虽初显成效,但在奖学金评审和发放方面仍有待改进[16]。同时,尽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结构明显不够优化[17]。由此可见,奖学金政策有利于推动教育国际化、促进文化交流,但同时这种借助资本换取人才的策略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较低,过度依赖势必会引起不良效果,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及完善相关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18]

2.2. 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研究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语言是他们首先需要克服的难关,语言沟通不畅不仅会阻碍他们适应东道国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还会限制他们与当地社会的有效互动,进而影响他们对东道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融入[19]。由此可见,语言障碍是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首要挑战。因此,奖学金政策应全面考虑留学生的语言要求,以便他们能真正地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后续学业发展奠定基础[20]。已有研究指出,适当提高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能推动学生文化适应[21],增强学生满意度[22],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与社会。

国内外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及奖学金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细化到语言要求这一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国内对于语言要求主要在针对奖学金政策的研究中略有提及。例如,有研究者在讨论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政策时指出,提高语言要求能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3]。有研究认为,提高上海市留学生录取标准,加强语言能力要求,可以帮助留学生享受更多上海市独特的资源,为上海吸引更多国际人才[24]。这就要求政府与高校在规定语言要求时应进行综合考量。国家统一的语言能力的最低标准是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底线,在此之上,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规定本校的来华留学生入学标准[25]。但这些研究都未对语言要求进行深入剖析,语言要求作为留学生入学的一道门槛,其设置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留学生的选拔和教育质量,因此值得进一步探讨。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五个来华留学生热点地区的政府奖学金进行讨论,通过检索各地区政府官方网站,搜集出教育部制定下发现行有效的奖学金政策,进一步对文本中的“语言要求”,“申请材料”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出奖学金政策文本中有关语言要求的具体内容,最终选出以下5份文件,如表1所示。

Table 1. Scholarship policies and language requirem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1. 各地奖学金政策及语言要求

名称

资助类别

资助内容

汉语水平要求

是否评审

金额

北京市

外国留学生

奖学金

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博士

部分

根据不同专业,专科本科最低要求HSK4级总分180分;最高要求HSK6级180分。硕士最低要求HSK5级180分或以上;最高要求HSK6级不低于200分。博士最低要求HSK5级210分或以上(单科不低于60分);最高要求HSK6级不低于200分(写作不低于70分)

未提及

覆盖一年学费;专科本科25,800~39,000不等;硕士30,000~49,000不等;博士32,500

上海市

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

本科生、硕士、博士

全额或部分

HSK4级及以上,同时满足招生院校的语言相关要求

覆盖相应学制期间;本科59,200~66,200不等;硕士70,200~79,200不等;博士87,800~99,800不等

留学江苏

政府奖学金

专科生、本科生/预科生、硕士、博士、进修生/交换生

全额或部分

HSK4级及以上

未提及

覆盖相应学制期间;专科38,000/年;本科/预科48,000~51,000/年;硕士68,000~72,000/年;博士88,000~94,000/年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本科生、硕士、博士、长期

进修生

全额

申请人应具有相应的汉语水平,需提供

证明

未提及

覆盖相应学制期间;长期进修生6000/人/年;本科生20,000/人/年;硕士博士30,000/人/年

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博士

全额

提供HSK4级180分以上的成绩单

未提及

覆盖三年学制期间;15,000~20,000/年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北京、上海市,江苏、浙江和辽宁省政府颁布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在奖学金政策中检索“语言要求”“申请材料”以及“金额”,整理出有关汉语水平要求及资助金额等信息。

4. 结果与讨论

格兰在《语言政策评估与〈欧洲区域或小族语言宪章〉》一书中提出“优秀语言政策”的三大原则:效能、成本效益和参与式民主。效能是指优秀的语言政策要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并能优于其他政策选项,在这里,我们需要确定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以及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26]。成本效益是指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好的结果,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包括直接支出,还要考虑花费的时间等其他内容。参与式民主强调群众参与的重要性,提倡在语言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鼓励参与式民主,将政策可能涉及的人群纳入政策决策过程[27]

4.1. 缺乏效能评估

效能原则强调语言要求应能够实现其既定目标,即政策应具有实际效果,能够带来预期的正面变化。因此,为确保语言要求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明确制定语言要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短期目标来看,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语言要求与学术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8]。在奖学金政策中,恰当的语言要求能确保留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进行学术学习,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进而顺利完成学业。从长期来看,汉语水平要求一方面可以提高留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形成“汉语+”复合优势;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汉语文化传播深度突破,有利于重塑国际语言格局。在此基础上,语言要求要围绕目标来设置,并做好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中期监测。

格兰认为效能原则的关键问题是目标清晰性和因果关联。目标清晰性是指政策目标需具体、可量化,而非模糊的“提高语言使用”口号。通过表1我们发现,五地区的汉语水平要求基本为“HSK4级及以上”,其中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中的语言要求最为明确,根据专业与学段不同汉语水平要求也有所区别;相比之下,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中的语言要求“申请人应具有相应的汉语水平”明显不够准确,未明确具体的HSK级别或其他语言考试的等级要求。这可能是由于政策制定目标不同而导致。北京市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北京高校的国际排名和学术竞争激烈,需要更严格的语言标准筛选优质生源,确保留学生能适应高强度的学术环境,而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对象包含非学历生(如长期进修生),可看出该地区更注重扩大留学生规模,促进国际交流。奖学金政策语言要求不清晰可能会导致高校自主权扩大,执行灵活度提高,部分高校为扩大留学生规模而忽视学生质量,致使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语言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学业困难[28]

因果关联指语言政策工具是否直接促使语言使用率的提升。虽然在短期内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提高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汉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长期来说,有调查发现即便是通过新HSK等级考试的研究生新生,其实际汉语水平依旧相对较低,入学时的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帮助他们用汉语开展学习[29]。在这里,笔者访问了2名来自巴基斯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其中文水平分别为HSK5和HSK6。在被问到“是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灵活地使用汉语”时,二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甚至表示在汉语授课时仍基本使用英语交流。这种现象可能与语言要求缺乏动态评估机制有关。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考核存在“一考定终身”问题,当前政策仅要求入学时提供HSK成绩,但未规定入学后的汉语水平复查或进阶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后可能放松学习,汉语能力停滞甚至退化。由表1可知,五地区中只有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政策中提到年度评审问题“奖学金学生须按规定参加学校奖学金年度评审。本市各接受奖学金生院校将对本校的各类奖学金生的年度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考勤情况、行为表现、奖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审并将情况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评审合格者,方可获得下一学年度奖学金生资格。评审不合格者,从下一学年起将被中止或取消奖学金生资格”2。其他四地区均未在奖学金政策中明确指出评审问题。有研究发现,实施年度审核的奖学金政策在充分性和公平性方面显著优于没有年度审核的奖学金政策[16]。奖学金制度是国家重要的资源政策,缺乏效能评估可能会导致留学生学业受阻,奖学金效益低下,政府投入资金但未培养出真正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才。

4.2. 缺乏成本效益考量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政策效果,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从直接资金支出角度来看,五地区中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仅覆盖一年学费,其他地区全部覆盖于相应学制期间。有研究指出,非全额资助会给留学生造成生活困难,难以完成学业,进一步影响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6]

格兰认为,成本不仅包括与政策相关的直接资金支出,还包括其他一系列不同的支出项目,例如在管理资助计划上所花费的时间[30]。成本效益原则的关键问题是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隐性成本核算。资源分配优先级是指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关键领域。北京、上海的高额奖学金(博士最高9.98万/年)匹配严格的语言要求(HSK6级),有利于筛选出高潜力学生,成本效益比合理。而辽宁博士奖学金仅1.5~2万/年,却要求HSK4级180分,投入偏低可能导致吸引力不足。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财政能力,北京上海的可支配教育经费相比辽宁省更充裕,所以致使上述现象发生。其次,不同地区语言要求目标不同,北京上海强调质量优先,浙江辽宁注重规模优先。资源分配不合理容易导致留学生群体的逆向选择,辽宁低奖学金和低语言门槛可能吸引以“获取文凭”而非“学术提升”为目的的留学生,拉低生源质量,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优质留学生倾向选择北上,辽宁高校难以突破留学生质量大关。同时,辽宁博士生因语言或资金不足,参与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科研贡献受限,影响高校发展。若辽宁期望通过留学生促进本地产业升级,但低语言能力者难以对接企业需求,导致政策目标落空,不利于区域公平。

格兰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使所有人都受益的公共产品,因此对其成本的测定不能纯粹从经济角度考量,而要考虑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27]。隐性成本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那些未被直接量化或者容易被忽略的间接消耗。这些成本虽然不会直接体现在资金支出的数字上,但却会对政策的长期效益产生显著影响。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在政策中都没有提到为留学生提供入学后的语言支持,这可能会导致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而辍学,进而使长期成本增加。如果仅仅计算像奖学金金额这样的显性成本,容易低估总的投入,从而导致决策出现偏差。这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或高校更关注那些容易被量化的指标,比如“留学生数量增长”,而忽略了长期语言能力培养的效果,使得政策设计倾向于“低门槛、高覆盖”。同时,语言政策制定者可能对留学生的语言生态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对隐性成本进行系统评估。

4.3. 缺乏参与式民主

参与式民主原则强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整合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需求,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共识。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常是由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省级财政部门、高校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多方机构共同推进的。这一过程体现出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参与具体细化工作,并与国家政策相衔接的特点。以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为例,其制定主体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属高校(比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作为协同单位共同完成相关工作3。在对五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热点地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语言要求的制定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留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关键条款如语言要求和奖学金金额等,通常是由教育部门和高校直接确定的,并没有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等方式来征求留学生群体的意见。其次,政策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政策目标大多集中在“扩大留学生规模”上,而不是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汉语 + 技能”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高校投入大量奖学金资金后,企业仍然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评估环节相对封闭,奖学金的续签或退出机制中缺乏留学生代表的参与,这容易导致问题不断积压。格兰对传统语言政策制定中的“精英决策”模式提出了批判。他指出,如果将语言社区(如本文中的留学生群体)排除在政策制定过程之外,那么政策就会脱离实际需求[30]。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在国际学生教育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际学生培养项目的评估主要围绕留学生的学业体验和满意度展开[31]。因此,语言要求的设定应充分听取留学生的意见,同时考虑教育机构的接收能力和社会期望。

有研究发现,留学生认为语言要求应按学段分类设置,硕士与博士的语言要求应在HSK五级之上[29]。通过表1我们可知,只有北京市政策中语言要求的门槛相对合理,硕士最低要求HSK5级180分或以上,而其他四地区未明确指出各学段等级难度,均要求HSK4级及以上。除此之外,相比旧HSK考试,目前新HSK难度偏低。在国际范围内,各国在设定语言能力等级标准时,通常以通过《欧洲语言共同框架》(欧框) B2水平作为基础语言要求。已有研究指出,通过新HSK四级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欧框》B2等级严重不符。语言要求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如果语言要求的制定过程中缺乏与留学生和教育机构的沟通,可能会导致政策与实际需求脱节,致使留学生学业适应性差,语言要求与实际需求错位,课堂参与度低、辍学率上升。

5. 建议与启示

本研究针对各地区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在语言要求方面表现的突出问题得出启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5.1. 分层次细化语言标准,引入动态复测机制

格兰在对威尔士语政策研究中强调“分领域语言能力”,五地区中奖学金政策的语言要求应按学历与专业差异化,文科与社科类要求更高的写作和口语能力,如HSK6级写作 ≥ 70分;理工科侧重阅读与专业术语能力,如要求HSK5级 + 通过相关专业汉语附加测试。教育部在《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中明确指出,对学习期限在1学年以上的享受奖学金的留学生需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决定其是否有资格继续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4。由此可见,国家重视对留学奖学金生的综合评价,这也为地方政府与高校指明了方向。五地区语言要求中要明确入学后定期审查的内容及方式。引入动态复测机制,入学后加强语言能力跟踪,每学期末进行学术汉语测试,如听力讲座后答题、专业文献摘要写作等方式,未达标者需修读强化课程,对于在特定阶段汉语水平取得显著进步和优异表现的学生,应给予阶段性奖励。要建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量化指标,对留学生毕业率、课堂参与度、毕业论文汉语使用率等数据与入学HSK成绩进行关联分析。

5.2. 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多渠道、多形式资助办法

语言要求的制定需考虑政策实施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培养成本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回报。学校可以分阶段投入奖学金,采用分期发放的方式。例如,第一学年为学生先支付70%的学费,后续学年可以根据学生的HSK成绩给予不同等级的加分奖励。此外,高校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免费的学术汉语课程培训,并将相关费用纳入奖学金预算。高校还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共同分担一些隐性成本。企业可以资助特定专业的留学生,并参与制定相应的语言等级要求。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国家,如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学校可以设立阶梯式奖学金,鼓励学生长期学习汉语。

恰当的语言要求有助于降低由于语言门槛过高造成的非必要教学成本,如预科学生、额外语言辅导、延长时间等。上海、江苏等地可调整相应的奖学金政策,适当提高语言门槛,但对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辽宁),则可以适度地降低其语言门槛,相应地加强入学后的语言培训,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地区也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探索调整语言要求对学生学业成绩与教育资源使用影响的极佳点。

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热点地区的奖学金政策中单纯借助资本换取人才的策略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较低,政治和文化的外交意义仍是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轴心[18]。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办法,提高语言要求在奖学金政策中的重要性,缩小各地区奖学金项目中汉语水平要求的效益差距。引入助研、助教等服务性奖学金,补充奖学金政策实施,通过服务性奖学金给留学生提供更多汉语应用实践机会,提高汉语水平,促进文化融合。

5.3. 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构,透明化政策制定流程

作为我国来华留学生热点地区,五地区的奖学金政策应更加完善,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提供参考。在制定语言要求时,我们应遵循透明开放的原则,将政策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过程。可以尝试组建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决策机构,以增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透明度。具体来说,可成立一个地区性的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语言要求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包括留学生代表、高校国际处工作人员、企业人力资源专员以及语言学专家等。他们将共同负责修订HSK要求、设计附加测试内容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定期对语言要求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此外,在留学生入学前,开展调研以了解留学申请者在语言学习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入学后,每学期对政策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增设专业术语课程等。这有助于确保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易于被接受和执行。

表1所示,除北京市外,其他四个地区应适当提高语言要求,并明确指出语言等级、相应分数。同时,要保证政策制定流程的透明度,采取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发布政策草案,通过多语言平台收集留学生反馈,并公示采纳情况,对照《欧框》B2等级,留学热点地区应顺应学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语言要求,与时俱进。

6. 结语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还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从而培养出更多对华友好的国际人才。语言要求作为申请奖学金的必要条件,是确保留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中国教育环境、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比热点地区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我们发现,各地区存在缺乏效能评估、成本效益考量和参与式民主等不同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留学生语言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

语言要求应当科学合理,一方面能为学生在汉语学习上提供明确的指引,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学生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透明度,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清楚地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制定的依据。政策实施之后,需要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估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并且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在奖学金的评审标准中,应当适当提高汉语水平的权重,例如可以将HSK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增强奖学金政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NOTES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19-04-12。

2资料来源:关于印发《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申请办法》的通知。

https://www.shanghai.gov.cn/cmsres/fc/fc922699746c498db34f641f52f284ae/404287cb03c4ed02c5899f636b6dcc1f.pdf

3资料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https://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zcjd/201912/t20191205_867088.html,2016-12-15。

4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https://www.cafsa.org.cn/policy/show-104.html,2014-06-19。

参考文献

[1] 王佶旻, 王琳, 袁嫩嫩. 北京高校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 18(5): 58-63.
[2] 张文玉. 在京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3] 张瑞人. 浙江省外国留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21.
[4] 徐然. “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J]. 国际公关, 2024(10): 191-193.
[5] Campbell, A.C. and Neff, E. (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cholarships for Students from the Global Sout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0, 824-861.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20947783
[6] 李素敏, 米志旭.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改进建议[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4, 28(2): 36-45.
[7] 姚君喜. 互联网使用对外籍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基于北京、上海、广州高校的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62-170.
[8] 韩亚文, 喻东源.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中的语言要求: 问题及对策[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3(2): 122-135, 186.
[9] Abimbola, S., Amazan, R., Vizintin, P., Howie, L., Cumming, R. and Negin, J. (2015)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Scholarships as Tool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Diplomacy in Africa.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70, 105-120.
https://doi.org/10.1080/10357718.2015.1119230
[10] Lopez-Murillo, K. (2023) Divers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International Pathways: European Mobility Opportunities through a Scholarship Programme for Mexican Doctoral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88, 1731-1751.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23-01005-z
[11] Jonbekova, D. (2023)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athways for Social Change in Kazakhstan. Higher Education, 87, 761-777.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23-01034-8
[12] Mawer, M. (2017)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the Outcomes of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s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1, 230-245.
https://doi.org/10.1177/1028315316687009
[13] 杨体荣, 高皇伟. 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转型的困境、逻辑与进路[J]. 复旦教育论坛, 2024, 22(1): 114-120.
[14] 金潇逍.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10): 204-205.
[15] 陆颖. “一带一路”与来华高职留学生教育: 现状、问题及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3): 64-67.
[16] 张传剑, 马立超.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治理策略[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3, 12(6): 19-23, 40.
[17] 杨洲. 来华留学地方政府奖学金制度实施成效: 规模扩张还是结构优化? [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7-112.
[18] 赵彬, 刘水云. 对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政策的审思——基于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经验感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3): 73-80.
[19] 王佶旻, 王琳, 袁嫩嫩. 北京高校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 18(5): 58-63.
[20] Larbi, F.O. and Fu, W. (2017)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 78-96.
https://doi.org/10.1108/ijced-12-2016-0025
[21] Poyrazli, S. and Grahame, K.M. (2007) Barriers to Adjustment: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in a Semi-Urban Campus Community.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4, 28-45.
[22] Dong, L. and Chapman, D.W. (2008)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rogram: An Effective Form of Foreign Assist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4, 155-173.
https://doi.org/10.1007/s11159-007-9075-7
[23] 王志昊. “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政策执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23.
[24] 邓文静. 留学生本科录取标准的比较——以美英新澳四国为例[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 30(19): 65-71.
[25] 林健, 陈强. 引领内涵发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标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研制、解读与实施[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 40(6): 20-26.
[26] 何山华. 语言政策评估的视角和原则: 《语言政策评估与〈欧洲区域或小族语言宪章〉》译后记[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0(2): 43-49.
[27] 刘玥. 《语言政策评估与〈欧洲区域或小族语言宪章〉》简介[J]. 中国语言战略, 2021, 8(1): 112-113.
[28] 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26-31.
[29] 宋亚森. 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汉语能力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1.
[30] Grin, F. (2003) Language Policy Evaluation and the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Palgrave Macmillan.
[31] 王维军, 马立超. 博士留学生的就读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ature 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跨国比较[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7): 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