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特点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Explor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Traits
摘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任务。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实现心理疏导与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教化功能的方法。通过多维度的教育干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能为其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确导向,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constitutes the centr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h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adopt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ith theoret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value guidance while address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innovating educational platforms to construct teaching models aligned with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ordinating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al function with the social pedagog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this approach not only promot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ut also provides proper orientation for their value formation, holding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holistic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璐瑶. 大学生心理特点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5): 818-8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38

1. 引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多维度的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业竞争与职业发展压力、人际交往与情感适应困境、自我认同与价值定位冲突等。这些压力因素通过认知评价系统和情绪调节机制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亟需突破传统的单一价值灌输模式,将促进心理健康纳入其教育目标体系。

2. 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科学认知与系统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与感染力的基础性要件,这一认知理论前提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质量与效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容易受到泛娱乐化、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正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再加上思想意识还未成熟,进而表现出其鲜明的心理特点。

2.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方面从认知发展维度来看,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典型的思维转型特征:首先,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其认知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大学生的形式运算思维能力显著提升,可进行高度抽象的命题推理,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同步增强,表现出强烈的认知自主性需求。其次,在思维模式方面,完成了从具体经验思维向理论辩证思维的系统转型,这一转化突出体现为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提升、概念概括的抽象度增强、问题解决的策略性优化。这一思维发展特征与其寻求认知自主的心理需求形成双向强化机制。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达到峰值[1]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身心发展维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发展失衡:其一,在认知发展层面,相对有限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制约了其认知结构的完善性,导致认知能力与行为活动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落差;其二,在自我调控层面,表现出执行功能发展的滞后性;其三,在发展进程维度,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同一性vs角色混乱”关键期,这种过渡性特质必然导致其身心发展矛盾的外显化表现。这种多维度的非均衡发展状态,亟需通过系统的教育干预予以调适。

2.2. 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过渡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8~25岁个体面临“亲密对孤独”的核心发展任务,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的持续整合、亲密关系能力的逐步发展以及职业认同的初步形成。神经生理基础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一般经历入学适应期、稳定发展期和就业准备期等三个阶段,大学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心理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

从教育实践的维度而言,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包含普遍性发展规律,又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发展性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提供差异化干预: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关注其适应性发展,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加强其职业认同和人生规划指导。这种基于发展阶段的精准教育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2.3. 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

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系统接收外部刺激信息,经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存储、加工和提取,最终形成行为反应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这一信息加工系统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先前经验形成的图式会影响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与解释;其次,心理定势会导致问题解决策略的固化倾向;最后,元认知能力的差异会调节思维过程的监控与调节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在此方面的差异性表现尤为显著,这与其处于形式运算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密切相关。

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3]。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其心理特征呈现出典型的矛盾性特质。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该阶段个体面临“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核心发展任务,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心理矛盾:首先,在自我认知层面,其自我意识与独立诉求显著增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需求;其次,在社会适应层面,由于社会经验与认知能力的非同步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往往产生适应不良现象;最后,在情感体验维度,成人感的获得与心理成熟度的落差,导致其情感状态呈现出波动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征。这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向。

3.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其心理特征呈现出典型的非同步性发展现象。在此发展阶段若缺乏适当的社会支持和专业引导,可能增加适应不良和非适应性心理反应的风险,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又包括外部环境因素。

3.1. 个体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中呈现出特定的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应付心理、逆反心理、怀疑心理以及功利心理。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学习投入度,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生动力不足。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教学创新,对教学进行系统化的改革,这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能力,更能通过提升课程吸引力重塑其学习体验,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模式转型。

3.2. 外部环境因素

从社会角度来讲,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呈现出显著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在价值认知层面,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思潮的并存态势,导致价值判断标准出现模糊化倾向;其次,在成长需求维度,差异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与个性化的生活环境,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诉求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最后,在心理适应方面,由于认知图式尚未完全定型,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多元价值冲突时,往往表现出辨别力不足与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影响机制,不仅可能引致部分学生的价值认知偏差,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亟需构建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教育需求。

4.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1. 心理疏导与理论教育有机融合,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

心理疏导关注的是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审视[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构建心理疏导与理论教育的协同机制。首先,基于差异化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当系统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心理评估建立个性化教育档案。其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常态化的心理诉求表达机制,运用积极倾听和非指导性咨询技术准确识别学生的思想困惑。最后,在师生互动层面,应当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通过建立平等、尊重、包容的教育关系,为价值引导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研究表明,这种整合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正向转化,实现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的协同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应当基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整合性的教育干预模式。首先,在方法论层面,需要实现心理咨询技术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认知重构和情感支持的双重路径,促进学生的心理适应与价值内化。其次,在教育过程维度,应建立常态化的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运用积极倾听和共情理解等技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最后,从师生互动角度,要践行发展性教育理念,通过建立支持性的教育关系,为思想引导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整合性教育模式能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实效性。

4.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

首先,基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教育干预策略应着重关注抱负水平的合理化调节。其一,在认知重构方面,需引导学生建立现实自我评估机制,通过目标管理训练促进其抱负水平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其二,在情绪调节维度,应培养学生掌握积极应对策略,包括认知重评和问题聚焦应对等技术,以缓解目标未达成时的负面情绪体验。研究显示,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与心理困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发展性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动态调整的抱负水平机制,这既有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应当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风险人群,其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为此,高校需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包括常设心理咨询中心、配备资质合格的专业人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发展同伴支持项目。通过提供安全可信的心理服务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处理情绪困扰,转化负面心理能量,进而提升心理韧性。研究表明,这种整合性服务模式能显著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同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最后,构建多维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该体系应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首先,在媒介渠道方面,建立“传统媒体(校报、广播、宣传栏) + 数字媒体(社交媒体、校园APP)”的立体传播矩阵,通过多平台联动提升信息覆盖率。其次,在内容设计上,采用专题化、系列化的传播策略,将心理健康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运用框架效应增强价值引导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这种持续性的宣传教育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认知内化程度。最后,在效果评估维度,应当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监测机制,通过前测后测对比分析,确保持续优化宣传策略。这种系统化的宣传模式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更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水平的协调发展。

4.3. 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教化功能

在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显著的价值观念动态性特征。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其价值认知系统对社会变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适应性。此外,受全球化与信息化双重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整合特征。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价值多元化还是该群体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然心理适应机制。研究表明,这种价值观念的动态重构过程,既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指出:“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5]。针对大学生价值多元化的心理特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个性充分发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功能。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基于价值尊重原则,采用价值澄清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价值选择。包括通过价值辨析帮助学生明确其价值取向,其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促进学生进行价值反思以及创设价值实践情境强化积极价值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实践指导层面,应当构建发展性支持体系,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发展性挑战提供精准指导。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实现“价值引领–心理支持–行为指导”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余修日, 花明, 简正凤. 抓住学生心理提高“两课”教学质量[J]. 教育探索, 2006(7): 107-109.
[2] 赵锦权. 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及对策[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3): 57-60+72.
[3] 朱宝荣. 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 王世杰. 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点[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7(4): 163-165.
[5] 舒尔兹. 成长心理学[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