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德育管理是根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总体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等活动。德育管理是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管理计划、组织德育活动、监督德育过程以及协调各方资源,以达到德育目标的过程。
德育与德育管理密切相关,德育管理是德育实施的保障和支撑。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德育目标,而德育目标则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德育管理涉及德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德育课程的设置、德育活动的组织、德育师资的培训、德育环境的营造等。通过德育管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德育管理中教师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德育管理是依据德育目标,通过规划、组织、协调等活动确保德育有效实施的过程。教师创造力则指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突破传统模式,设计创新方法以提升德育实效的能力。二者关系可基于以下理论模型深化: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的。在德育管理中,教师需基于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情境化活动(如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与反思内化道德准则(Vygotsky, 1978)。例如,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学生能在思辨中形成自主判断力。
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创造力培养需依托持续的专业学习、实践反思与协作创新(Day, 1999)。校本教研、跨学科合作等机制可帮助教师突破经验局限,形成创新性德育策略。例如,通过“德育微课开发”项目,教师可将抽象的德育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数字化资源。
3) 系统论视角:德育管理是由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与评价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创造力体现为对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与优化。例如,将德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形成“课程–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
3. 德育管理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学生观
1) 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
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有着内在成长发展的需要,且这种成长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观察他们的情绪、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困难,以便更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1]。例如,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提高自信心;对于外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于张扬;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关注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心理素质。
2) 学生具有内在创造性
学生的内在创造性体现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上。这种内在创造性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方式都各不相同。这种独特性正是学生内在创造性的体现。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2]。
学生并非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具有内在创造性的主体。创造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其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而非外部赋予的特质。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性潜能,避免将个人理解与评判标准强加于学生,更不应强迫学生遵循成人意愿。相反,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与机会,激发其主动性。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鼓励其主动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3) 学生具有内在价值
在德育管理中,理解学生具有内在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性、才能、道德观念以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上。这种内在价值不仅决定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也是他们在德育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基础[3]。
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兴趣、才能和天赋。这些独特的内在价值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无法被替代的存在。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这些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模式。
其次,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是他们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内在价值,也是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的基础。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和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德育管理教师需挖掘自身创造力潜能
1) 扎实专业基础
教师应该对德育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包括德育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途径等。这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4];应该具备丰富的德育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特点,为德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应该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教师将德育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培养创造性德育观
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5]。因此,教师要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德育方法,如素质教育、德育生活化等,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德育观。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关注德育领域的前沿动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德育方法和策略。通过教育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培养创造性德育观提供理论支持。
3) 参与创新实践
传统的德育教学以枯燥的说教为主,仍然是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思想出发,现代德育则注重全面掌握创新技能,要变传授、灌输为重方法、重思想启迪。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敢于提出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实精神;还要在授课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从思考的深度、广度,思维方法和实践上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6]。此外,德育教学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中案例的选取要鲜活、生动;手段上要独特、新颖,可以是多媒体等;形式上要多变,繁简相得益彰,符合审美要求;内容上要充实可靠,富有情趣;步骤上节奏轻快,递进有度,最终通过多姿多彩的教学设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7]。
5. 教师学会统筹德育管理各要素
1) 创设班级良好的隐形课程
在德育管理中,创设班级良好的隐形课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室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其布置应体现出班级的文化氛围。颜色搭配应和谐,营造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同时,可以设立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板报,反映班级的学习目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思想碰撞与心灵升华,可以打造一条文化长廊,使其成为班级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和展示的窗口;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形成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其次,注重班级人际关系建设:班主任应关心和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的品德发展;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形成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同时,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班主任和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同时,也可以表扬和奖励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最后,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隐形课程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德育管理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情感世界[8]。
2) 借助班会实现德育教育延伸
班会一直是教师进行德育管理的重要教育活动,适当地创新班会开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德育成效。采取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设计与德育主题相关的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从而深入理解德育的内涵。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人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组织互动游戏与竞赛: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互动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德育知识。例如,“道德实验室”活动:以“诚信”为主题,设计实验场景(如无人监考测验),观察学生行为并组织讨论。通过真实情境的数据分析(如作弊率变化),引导学生反思诚信的价值。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选择与德育主题相关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德育理念。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准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德育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德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9]。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开展线上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微博账号,定期发布德育文章、视频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德育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组织线上讨论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德育学习渠道。最后,注意反馈与总结。在每次班会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馈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同时也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反馈和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班会形式和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3) 实现生活中的德育管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他主张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理论也体现了陶行知主张教育应求真务实,注重实际效果。他反对千篇一律的理论教学和应试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0]。他主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主张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具备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勇气和智慧。
由此可见,在德育管理上,也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融入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① 家庭–学校协同实践:开展“家庭道德任务卡”活动,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完成“为父母做一顿饭”“记录一件感恩小事”等任务,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分享。教师定期组织线上交流会,强化家校共育效果。② 社区融入式德育:与社区合作设立“学生志愿服务日”,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老人关怀等活动。活动后撰写反思日志,教师结合日志内容设计针对性德育课程。③ 日常行为量化评价:制定“德育行为积分表”,涵盖“礼貌用语”“公共秩序遵守”等维度,学生每日自评并提交。教师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共性不足,调整德育重点。
6. 结论
德育管理中教师创造力的培养需以系统性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智慧。通过构建“目标–创新–反馈”理论框架,设计情境化、数字化的德育活动,并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教师可有效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最终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