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extbook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si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摘要: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职业院校的教师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主要力量。基于扎根理论,通过非随机抽样,对23位具有编写教材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经逐级编码与分析,依据“动机–编写行为–影响因素”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受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驱动,同时也受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学情、学校情境、企业情境以及编写收益的影响。编写行为产生编写收益,编写收益反作用于编写行为,又可转化为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对此,我们需要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切实增强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细化教材编写的保障与激励措施,提高教材编写教材的收益以激发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in wri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xtbook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23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experience in writing teaching textbooks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hrough non-random sampling. A model of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extbook writing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motivation-writing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step-by-step coding and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riting textbooks is driven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motives, and is also influenced by teachers’ own situation,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school context, enterprise context, and the benefits of writing. Writing behavior generates writing benefits, and writing benefits react on writing behavior, whic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eachers’ motivation to write teaching textbooks. In this regard, we need to continue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refine the safeguards and incentiv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textbook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eachers’ motiv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xtbook,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晏旭. 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248-25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223

1. 问题的提出

教材是联结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媒介,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1]。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材编写,一部好的教材,不仅要求开发者投入巨大精力,还要求他们发挥充分的创造性。有的教材甚至要求开发者贡献其毕生所积累的教学材料[2]。编写人员除了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充分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动态并且具备深厚技术技能实力。国际上德国各类职业学校的教材是由出版社根据相关的教育标准、框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人员来编写,多数作者是职业学校有经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3],我国的教材编写主体与德国相同,中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编写队伍均以学校教师为主[4]。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从各个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鲜有从教师角度研究教材编写的文献材料。而厘清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职业教育教材质量,促进三教改革[5],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访谈了29位职业院校教师。为保证样本的信息强度和差异量,遵循“强度抽样”原则,受访者需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受访教师需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第二,受访教师必须有编写教材的实际经验;第三,受访教师的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访谈至26人次时,同质性观点出现饱和,在此基础上继续访谈了3位教师,确定无新观点出现后不再继续追加访谈对象。有6位教师在访谈中提供的信息较少,经研究人员分析后,信息价值点不足,故剔除此部分访谈信息,最后有效访谈教师为23位。为保护教师的隐私,按学校层次对教师进行编号,中职为A、高职专科为B、职教本科为C、技工学校为D,其他访谈对象依次用编号表示。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statistics of respondents

1. 受访者描述性信息统计

类别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9

39.13%

14

60.87%

专业

电子商务

2

8.70%

新能源汽车技术

4

17.39%

数控车床

2

8.70%

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

1

4.35%

旅游服务与管理

1

4.35%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

4.3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

4.35%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1

4.35%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

4.35%

机电一体化技术

3

13.04%

现代纺织技术

1

4.35%

园林技术

1

4.35%

应用化工技术

1

4.35%

金融事务

1

4.35%

物流服务与管理

1

4.35%

机械设计与制造

1

4.35%

学校层次

中职(A)

7

30.43%

高职专科(B)

13

56.52%

职教本科(C)

2

8.70%

技工学校(D)

1

4.35%

编写参与度

主编

12

52.17%

参编

5

21.74%

主编、参编均有

6

26.09%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方法于1967年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共同提出,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6]。扎根理论是自下而上不断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系统性的收集我们所需要的经验事实。扎根理论中的重要环节是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本次研究的使用的编码工具为MaxqdaA2022,采用施特劳斯(Strauss)和柯宾(Corbin)的三级编码程序: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7]

2.3. 研究工具与资料收集

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设计了《职业院校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对受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受访者编写教材的动机,二是受访者编写教材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受访者编写教材获得的具体收益、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获得的外界帮助等。访谈中有19位教师采取的是一对一访谈,时间每次为30~90分钟,有4位教师采用的是焦点团体访谈,时间为51分钟,访谈时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鼓励受访者畅所欲言,不对受访者表达带有一定引导性的话语,保持参与者的状态。访谈时并不局限于访谈提纲的问题以及顺序,根据受访者提供的信息适时追问,以期挖掘出更丰富的信息。经受访教师同意后,研究者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受访教师再次表示感谢,并与受访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当访谈信息不够清晰饱满时,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对受访教师进行回访。访谈结束当天即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文本材料,最后,剔除与本次研究无关的文字后,获得有效逐字稿约9.6万字。

3. 研究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

3.1. 开放编码

在开放编码阶段,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将获得的所有文字材料导入Maxqda2022软件进行整理与编码。编码时尽量悬置自己的倾见,在提取初始概念时,尽量贴近受访者的原始语句表述,必要时以受访者原话作为初始概念[8]。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多次整理及分析,最终提炼出205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凝练出25个初始范畴,即自我实现、职业发展、人脉资源、时间精力、教师个人素养、学生素养、就业与升学、学习状态、父母意愿、硬件设施、教材出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经济收益等。部分开放编码示例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s of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2. 受访者描述性信息统计

原始语句

初始概念(贴标签)

初始范畴

A03物质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学校里面的有一定绩效考核

编写教材可以计入年终绩效

经济收益

B01再比如有的领导,想做这个事情,但是他没有这个时间,他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

领导要求

他人邀请

B05我们学校本身老师都不够,我不可能再让老师到企业里面去实践。

职校师生比低

时间精力

D01目前市面上找不到比较适用自己专业的一本教材

其他教材不适用于我的学生

学生需要教材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提炼出的初始范畴加以分析、比对,以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关系。按照“因果条件–现象–情境环境–干预条件–行动/情感策略–结果”[9]的编码范式对开放编码阶段提炼出的25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类,归纳出7个主范畴,分别是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学情、学校情境、企业情境、编写收益。编码结果见表3

Table 3. Axial coding result

3. 主轴编码结果

主范畴

初始范畴

初始概念(贴标签)

内部动机

自我实现

编写教材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体现自我价值;我有能力编写教材;自己对编写教材无较多功利心;我个人有丰富的企业行业经验

外部动机

行业知识迭代

新专业市面上没有教材;修订历届教材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其他教材与实际脱节;教材案例重复率高;其他教材案例过时;行业知识更新较快

职业发展

为了做科研;评职称;做课题的需要

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延伸成果;孔子学堂物化成果的需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需要教材作为成果;职教本科成果验收需要编写教材;为了职业大赛;为专业建设出力;双高建设任务需要编写教材;学校建设需要编写教材;学校的特色专业需要编写教材

他人邀请

领导要求;学校其他教师组织的编写团队邀请;出版社组织人员编写教材

学生需要教材

其他教材不适用于我的学生;学生需要教材作为学习载体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需要;能选的教材与我的教学需求不符;专业课用校本教材更符合现实意义;教学改革需要编写新教材

教师自身情况

人脉资源

与企业专家交谈;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画图);跟进入相关行业的毕业生咨询;寻求老教师的帮助;寻求他人帮助收集素材;在网络上寻找在线资源;给企业专家名或利来获取支持;在外参加活动时寻找合适的编写人员;寻求出版社帮助;教师自行寻找企业支持;新形态教材需要拍素材;企业资源少;编教材需要很多资源;教学资源少;国外研究资料搜寻困难;搜寻到的资料可能有误;收集典型案例很困难;没有可供参考的同类型教材;想收集全面的素材很困难;国内资料搜寻困难

时间精力

职业院校教学任务很重;其他培训压缩编写时间;难以兼顾家庭;工作繁忙;职校师生比低;学校教学以外的项目过多;编写教材耗时;教学工作无人承担;编写教材需要时间精力;编写教材工作量巨大;编教材很累;编写教材用时过短会影响教材质量

教师个人素养

需要展现的知识领域很多,但我可能只了解其中一个领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普通教育出身的教师容易以学科逻辑编写教材;有企业行业丰富经验的教师更了解岗位任务;参考其他同类型教材可以拓宽我编写教材的思路;良好的组织能力;编写教材需要实践经验;编写教材需要专业知识

学生学情

学生素养

普通教育出身的学生理解理论更容易;学生可以帮忙拍摄部分素材;普通教育的学生素质较高;纯理论教材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职校学生理解理论较为困难;中职毕业出身的学生操作能力较强;职业教育学生素质较低

就业与升学

学校宿舍不够迫使学生尽早离校;都去专升本背离职教的培养目标;就业影响学生专升本意愿;相对于就业中职学生更愿意升学;部分学校鼓励学生专升本;职教学生上升难;部分领导更希望学生就业;就业岗位与学生预期不符;部分领导不支持专升本,认为影响就业率;学生有专升本的需求;对专升本不鼓励也不反对

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学生喜欢自由;学生希望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学生私下很少看在线资源库;因为学生不听,教师失去教学热情;学生上课无激情;学生对未来迷茫

父母意愿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经济较好的家庭愿意小孩多读书;父母不愿小孩辛苦;学生毕业即进厂很可怜;学生应有更多选择权

学校情境

硬件设施

学校不提供拍摄素材的器材;学校实训设备条件影响教材编写

教材出版

教材出版困难;出版社看重教材质量;出版社有页码限制;教材的通用性影响教材的发行量;普通教师的出版社资源较少;教材出版需要学校帮忙;出版社看重教材的预期销量;我们跟出版社有长期稳定的联系;学校的专业质量影响教材出版;教师很少能自费出书;出版费用影响教材编写意愿

政策管理

学校对教材编写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学校对于编教材没有硬性指标;教材项目的多少影响学校的支持度;学校会为编写教材提供一定帮助;学校对校本教材进行审核;在寻求资源上学校的帮助有限;编写教材需要高校指导;不同学校对于教材成果的认定不一样;有的学校会请专家指导如何申报规划教材;评职称更看重论文;学校管理层关注点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意愿;学校对于编写教材的时间规定过于严苛;学校对于教材成果的认定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学校不对教材进行考核;学校对老师的考核面太广

经费支持

学校给的经费有限;部分学校编写教材没有经费;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教材的成本;我自己的人脉不用花钱;教材的成本影响教材的呈现形式;部分学校会承担教材编写的费用;教材质量好,可能会免费出版;请专业团队拍素材需要经费;我是人社口下属的学校,编写教材全额拨款;如果教材立项,经费问题会小很多;编写教材需要经费;教研课题需要的经费不多

企业情境

校企合作

企业专家不了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会出现偏差;行业企业师傅缺位;企业师傅成文能力较差;企业师傅与教师交流存在理解性偏差;学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多寡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有企业支持的教材编写更实用;有企业支持的教材编写更顺利;编写教材需要企业的支持;很多企业对编写教材无感;企业还是更喜欢学校出身的职工,好管理;企业不愿分享内部核心资料;校企合作存在企业倒闭的情况;标杆型企业可能看不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不同层次;校企合作的企业基本是学校自己找;部分专业想进行校企合作比较困难;好的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办学;深度校企合作才有可能获取核心资料;校企合作给学生的岗位很少;校企合作有利于编写教材;校企合作的深度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效果;合作企业较为权威;我更愿意选择行业标杆型的较大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企业愿意分享非机密资料;校企合作专业不匹配

企业实践

参加培训可激发教师灵感;国企愿意给教师实践机会;教师对个人身份的认知影响企业实践效果;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去企业实践的效果;企业实践多集中于假期;参加企业实践有一定的作用;参与企业实践没有补贴;企业不欢迎教师去实践;企业对参加实践的教师无考核;教师实践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有补贴时欢迎教师参加实践;企业流水线难以安排真实岗位给教师;学校对参加实践的教师考核不到位;企业与学校对岗位的理解不一致;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没有那么多岗位给教师实践;学校不看重老师的企业实践;去企业实践只拿基本工资;企业实践上手困难;部分专业进行企业实践门槛高

编写收益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

教育教学

增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课堂纪律更加稳定;促进教学

能力提升

编写教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使我更了解行业动态;更了解本专业;对行业的再认识;编写教材使我对知识理解更深刻;编教材加强了教师动手能力;编写教材了解了编写过程

3.3. 核心编码

在核心编码阶段,经过系统分析比对,确定将“职业院校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及影响因素”作为核心范畴。针对核心范畴进行分析,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动,而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学情、学校情境与企业情境都影响着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过程。编写行为的发生会产生编写收益,编写收益又影响着教师的编写行为以及教师的编写动机。明确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后,最终构建理论模型。见图1

Figure 1. A model of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eveloping textbook

1. 教师编写教材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模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共同驱动教师编写教材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庞大且极具复杂性,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市面上现存的教材不能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再加上数字化时代加速了行业迭代,部分新设专业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选用,因此有能力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而编写教材。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学校建设也是教师编写教材的动因。如教师评职称以及学校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需要编写教材。除了外部动机还有内部动机驱动教师编写教材。在积累了相当的行业知识与经验后,这些教师非常希望将自己的所知所得分享出来,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划分,他们最终是想达到自我实现。如“我把多年的教学方法与经验汇编成册,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可”(C02)。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动因,一个教师决定编写教材可能是由多个动因共同驱动。“我用我自己的教材,首先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来上课,其次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B04)。

4.2. 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学情、学校与企业情境都影响着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

4.2.1. 教师的人脉资源、时间精力与个人素养影响教材编写行为全过程

教师自身情况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教师的人脉资源,主要体现在组建开发团队以及收集编写素材时。组建开发团队需要寻找经验丰富的成员,教材内的素材以及典型案例、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则需要企业行业专业人员的帮助。如“企业里面的内容,只能靠自己的一些关系,比如请教一下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朋友”(C01)。二是时间精力。编写一本教材需要的时间一般为2到3年。虽然《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中规定“对承担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审任务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将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10]。但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编写教师依旧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在自己平时休息时或者在时间较长的假期编写教材,多数教师难以兼顾家庭。受访教师均表示编写教材耗时耗力,而如果用时过短,必然影响所编写的教材质量。如:“我们本身也有教学的任务,完全抛下来进行教材编写还是比较难的”(B01)。三是教师个人素养。编写教材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除了文字要准确、精炼,还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行业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经验都是编写教材所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的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不了解真实的工作情境与岗位需求。教师通常专精于其中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却难以精通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知识,如“我是化工的,我可能只了解化工的知识,那么在企业真实岗位中来讲,这个工作任务需要的化工知识并不多,相反的它更需要机电的一些知识的辅助,或者是需要自动控制、机械加工这些知识,那么我就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来辅助编写教材,因为我并不懂这些”(B13)。

4.2.2. 学生个人的基本素养、学习态度以及就业或深造的选择路径影响着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倾向

当前职业院校中,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上课配合度较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差。如“上理论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趴在桌子上不会听课”(A03)。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有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部分高职学校还接受考试合格的社会人员进入学校学习。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有很大不同。如“以前我们学校还没有升本科的时候,学生不爱听课,老师讲得也很累,大半的时间都需要去维护课堂的纪律。现在招高考生,学生的素质提高了”(C01)。教师想要学生听得懂、学得进、跟得上,就需要自己编写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材。职业教育的导向虽然是就业,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升学,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升学需求。父母意愿也是影响学生就业或升学的重要因素。如“我们的中专生,很多都是注册入学去上大专了,几乎不会就业。这边的孩子家庭相对富裕一些,家长肯定还是愿意孩子去上大专而不是去就业”(B07)。不同学校对于学生升学需求的回应也是不同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认为学生应更多的就业而非升学;一类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认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还有一类是支持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各类学校所秉持的不同理念会影响教师编写教材侧重点,即倾向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师在教材编写上更加职业化,认为应当尊重学生升学意愿的学校的教师在教材编写上职业性则会适当减弱。

4.2.3. 学校中的硬件设施、出版对接、政策管理以及经费支持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意愿

学校情境中,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一是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实训设施完备齐全的学校在编写教材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我们学校机器人的设备比较多,比较全。所以说教材案例能够较好实现”(B12)。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需要拍摄大量的素材,如操作视频、仪器实物图片等;当学校无法提供拍摄素材的器具时,教师编写教材往往只能采用手机拍摄或者自己租借、购买拍摄仪器。设备精度必然影响教材的呈现质量。

二是教材的出版。有资质且声誉较高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页码数量、内容质量、字数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教师个人组织的编写团队,想要出版自己团队的书除了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过关,还需要有良好的出版社资源。出版社会主动邀请业内所认可的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教师编写教材,而起步较晚的青年教师则难以接触到优秀的出版社资源,需要学校对其提供帮助。

三是学校的政策管理。一般职业院校对于教材建设管理都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等,再结合学校以及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制定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各个学校的工作侧重点以及办学理念是不一样的。有双高建设任务,需要呈现教材这一物化成果的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并且会邀请企业行业、知名高校的专家来协助本校教师编写教材。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的学校,则并不关注教材建设。相同层次的不同学校对于教材的认定标准不一,如:“虽然我编写的教材被评为国家规划教材,但我们学校最后在评定成果的时候,可能就只评到省部级,其他学校可能评的就是国家级”(B11)。学校在教材编写上的时间考核也是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重要因素。如:“学校给的时间不到半年,要求我们把初稿写出来”(B10)。在教师的职业成长中,学校则更看重教师的学术论文,教材编写占比较小,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四是学校对于教师编写教材的经费支持。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拍摄素材、视频编辑、组织企业行业专家进行探讨,收集典型案例与教材出版等,都需要经费支持。经学校批准立项的教材编写项目的出版费用大多数学校会报销,但也可能因为费用较高学校难以提供出版经费。如“编书之前,学校领导说每本书出版费由学校提供。后来学校觉得开销太大了,就要求我们自己去联系”(B12)。普通校本教材的编写经费非常少或者没有。如“没有经费,就只能把自己的标准放低,只要学生可以看懂,我上课能用就行”(A03)。所以经费是否充足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影响教材最终呈现的结果。

4.2.4. 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以及校企合作深度影响教材编写教材行为的质量

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实训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行业新动态、新技术的关键渠道。国家政策虽然明确提出企业依法应当接纳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实践,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总体呈现企业实践上手难,企业实践时间短,企业实践不够深的情况。如:“化工企业的门槛非常高的,就是你进企业实践后,企业首先关注的不是你的专业技术而是你的安全意识”(B13);“每年实践的时间太短了,没办法了解清楚企业的真实情况”(A07)。企业方对于参与企业实践的老师也并不进行考核。如:“企业不强制老师操作,如果你不想做也可以干别的”(A03)。除了企业对于教师基本无考核,还存在企业提供的岗位少、提供的岗位不关键,或企业方不提供固定岗位全靠教师自己在产线上摸索的情况。二是学校方。学校本身对于企业实践的态度也影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效果。如“学校不太强调实践,因为没有多余的专业教师可以承担教学工作,”(A06)。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因没有承担教学任务只有基本工资,加之学校与实践企业可能存在一定距离,交通、吃住等都给教师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与企业方不同的是学校会考核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情况。如定时打卡、拍照、上交实践心得等。如“老师的挂职的申请表里面会要求写清楚在挂职期间需要做哪些东西,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预期成果”(B03)。但实际学校监管效果如何很难完全的量化。三是教师自身。教师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影响参与企业实践的效果。如“我感觉到很多老师往往是比较清高,或自认为是博士,而不能跟产业工人同比,他的企业实践就收获不到什么东西”(B11)。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参与企业实践的关键因素。如“有责任心和主动性的教师才愿意去企业实践。像汽车产业流水线,是很脏很累的,夏天又很热。(有的教师)去了也是在空调房,就看看企业的销售混一下时间”(B06)。受访教师均表示企业实践对于自己编写教材是有帮助的,可以扩展自己的眼界、打开编写思路、完善编写逻辑以及激发编写教材的灵感。

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样影响教师编写教材,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编写的教材更加实用具体。教材编写团队中企业行业专家缺位或席位占比较低,教材展示出的内容很可能与真实的工作情境不一致。企业行业专家则存在文字复现能力较差,不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同时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沟通也容易出现理解性偏差。如:“行业专家跟你聊天聊出来的东西,与他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行业专家也写不出来。但是行业专家表达的与我自己所理解的,可能也不一样”(B02)。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难度是不同的,有的专业由于地方本身有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所以合作的企业较多。部分“小”、“偏”、“冷”的专业则难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本好的职业教育教材,需要展现完整的工作任务,选用典型的工作案例,涵盖先进的职业技能,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核心技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不可能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无偿提供给学校。如“企业它是要盈利的,会担心核心技术会不会被老师给学走。我们老师去企业可能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所以我们尽量要为企业创造,就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能为企业创造什么?”(A06)。深度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如“我们学院成立了20年,跟企业合作也将近20年了。所以我们去问合作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企业还是会愿意分享”(B09)。校企合作还容易出现合作专业不匹配的情况。如学习的专业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但合作企业却是做电池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企业提供的岗位不匹配,教师不得不额外设计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4.3. 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产生编写收益,编写收益又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行为与编写教材的 动机

教师编写教材的收益分别为人际关系、职称晋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经济收益。受访教师表示,编写教材使自己认识了更多的人,如同专业的其他教师、出版社人员、学校领导层、企业行业专家、资深老教师、职业大赛参赛人员、毕业生代表等。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下一次编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整个编写团队来说,也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合作起来更加顺畅。教材编写后部分受访教师的职称也获得了提升。编写教材还可以增加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与自豪感,课堂纪律更加稳定。如:“当学生上课的时候看见教材是自己老师编写的,那么他对于你的一个敬佩度,是往上升的。课堂上纪律会稳定许多”(A01)。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行业的理解与再认识,提高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

教师编写教材的经济收益因各个学校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多数受访教师均表示编写教材获得的经济收益较低。有的学校根据教师编写教材的工作量折算成一定的考核绩效,年底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还有一部分受访教师编写教材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如:“我们学校提供的经费只是教材出版的费用,我们自己是没有物质奖励的,所以没有办法激发团队成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A07);教师编写教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编写完成后经济收益较低,付出与收获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5. 对策与建议

5.1. 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切实增强教师企业实践效果

教师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了解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访谈过程中,多数受访教师表示校企合作中国家相关部门参与度不足,需要学校自己寻觅。因行业发展与变化,校企合作企业容易出现合作专业不匹配,合作企业倒闭、合作层次低的问题。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会提供核心技术给教师去编写教材。部分企业在教师进入企业内部实践时,还会要求教师上交手机、禁止拍照,教师只能靠自己回忆实践内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企业则只提供公开性的资料与场所,核心区域无法进入,对教师培训时只讲企业理念不讲技术,最终导致教师企业实践学不到真正的技术。对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提高企业接纳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获得的收益,如对税收进行一定的减免或根据教师实践的时间、人数等对企业实行一定的经济补贴,只有切实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企业才可能真正愿意接纳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教师才有机会熟悉企业最新的技术技能,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5.2. 细化教材编写的保障与激励措施,提高编写教材收益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要与时俱进,与行业发展紧密对接。教材除了要撰写文字内容,还要配备数字化资源,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虽然《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表示:“对承担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审任务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将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10],但在实际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不只是国家或规划教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校本教材。教师编写教材依旧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完善教材编写的保障制度,地区跟学校再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政策,规定教材编写的具体细节。如,教师编写教材期间,少承担或不承担教学工作,其他科研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充分保障教师的编写时间。教材编写过程中,由地区或学校设立专门的教材编写支持部门,负责教材中的经费拨付、图片拍摄、视频录制、出版对接等。从访谈文本可发现,无论编写的是规划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受访教师目前所获得的收益都非常低,付出与收获难以对等,因此要对教材编写的收益有明确的规定。如按教材最终评定的层次,给编写人员一定的经济奖励;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晋升上,给与一定的倾斜;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非货币化收益提升教师对教材编写的认可度,如学校、地方、国家相关单位对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提出表扬等,激发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 139.
[2] 徐国庆. 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J]. 职教论坛, 2015(18): 1.
[3] 徐涵.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8, 40(4): 101-107.
[4] 兰小云.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现状及对策: 基于教师的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5): 87-92.
[5] 梁宁森, 梁宇坤.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动因、内在逻辑及未来路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 164-168.
[6]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27.
[7] Strauss, A.L. and Corbin, J.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8] 唐文瑞. “升学”还是“就业”?——职教高考扩招背景下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机制的扎根理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7): 52-59.
[9] 陈向明, 王富伟. 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教育研究, 2021, 42(2): 80-9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19-12-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