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乳蛾是中医喉科常见疾病,在中医中,乳蛾又名喉蛾,是以咽喉两侧喉核红肿疼痛,形似乳头,状如蚕蛾为主要症状的喉病。其病因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及阴虚火旺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乳蛾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显著发挥改善乳蛾的相关症状及降低复发率的作用。本文就中医药治疗乳蛾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Abstract: Milk moth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a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lk moth, also known as throat moth, is a throat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redness, swelling, pain, nipple like appearance, and silkworm moth like appeara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throat. Its eti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external wind heat, excessive heat in the lungs and stomach, and yin deficiency and excessive fire.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has shown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k moth. Throug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other methods,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milk moth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milk moth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e following is a summary.
1. 引言
乳蛾是中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乳蛾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高达30%,且反复发作易出现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西医治疗乳蛾以抗生素为主,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增加及复发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使得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蛾通过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滋阴降火等治法,结合中药内服、外治及针灸等治疗,在缓解急性症状、减少慢性复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医药治疗乳蛾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咽喉疾病的记载,历代医家对乳蛾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乳蛾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金银花–连翘药对能够协同抑制溶血性链球菌活性,并通过调节TLR4/MyD88信号通路减少IL-1β释放;板蓝根中的靛玉红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EB病毒潜伏感染导致的乳蛾复发有预防效果[4]。本文总结中医药治疗乳蛾的最新进展,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 乳蛾的中医治疗
2.1. 乳蛾的中医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咽喉者,脾胃之候也”,强调了脾胃失调是导致乳蛾发病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外因方面,风热侵袭是乳蛾发病的主要诱因。风为百病之长,常夹热邪或寒邪侵犯人体。若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宣,邪热循经上犯咽喉,可发为乳蛾。风热之邪客于咽喉,可见咽喉红肿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外感风寒亦可化热,进一步加重咽喉的炎症反应。内因方面,肺胃蕴热、阴虚火旺及气滞痰凝是乳蛾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陈五一教授[5]认为,小儿急乳蛾的实热证包括脾胃积热证,临床多伴见咽喉红肿疼痛,甚至溃烂化脓。肺胃蕴热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导致脾胃积热,上攻咽喉,灼伤血络,甚则化腐成脓。阴虚火旺则多见于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的患者,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导致乳蛾反复发作。饮食不节不仅可导致积热,也可能损伤脾胃阳气。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脾胃负担过重,阳气受损。脾胃阳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和食物,导致寒湿内生。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虚阳上浮至咽喉部位。虚阳上浮,扰乱咽喉局部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咽喉出现类似于红肿疼痛等热证的表现,从而引发乳蛾。气滞痰凝则多见于病程迁延的患者,痰浊瘀血阻滞咽喉,形成慢性乳蛾。
2.2. 乳蛾的辨证分型
乳蛾的辨证分型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乳蛾主要分为风热外袭证、肺胃热毒证和阴虚火旺证三种证型。风热外袭证多见于急性乳蛾的初期,患者常表现为咽痛剧烈,伴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现代研究显示,此型患者血清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与扁桃体充血程度正相关[6]。风热外袭证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外感风热之邪侵袭咽喉,导致局部气血壅滞,炎症反应加剧有关。肺胃热毒证多见于急性乳蛾的中后期,患者咽部红肿明显,脓点密布,口渴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洪数。病理学可见扁桃体隐窝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菌定植。肺胃热毒证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肺胃蕴热,上攻咽喉,灼伤血络,化腐成脓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此型患者的扁桃体组织内NF-κB通路活性显著升高,促炎因子如IL-1β、IL-8的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局部炎症反应[7]。阴虚火旺证多见于慢性乳蛾患者,表现为咽干隐痛,午后加重,扁桃体萎缩伴瘢痕形成,舌红少苔,脉细数。免疫学检测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IgA分泌减少。阴虚火旺证的病理机制主要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熏灼咽喉相关。此型患者的扁桃体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导致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易反复发作。此外,阴虚火旺证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咽喉部的不适症状。
3. 中医药治疗乳蛾的临床应用
3.1. 中药内服法
3.1.1. 银翘散
银翘散是治疗风热外袭型乳蛾的经典方剂,源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物组成。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利咽,适用于急性乳蛾初期,具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朱碧君等[8]选取100例肺胃热炽型急乳蛾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银翘散加味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退热时间、脓点消失平均时间、喉核缩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在小儿急乳蛾的治疗中,使用银翘散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后,患儿的CD4^(+) T细胞数量、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的对照组。王婷婷等[9]的研究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合加味银翘散治疗小儿急乳蛾,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对照组,退热时间、主要症状、体征及血常规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银翘散中的绿原酸、连翘苷等成分能够抑制溶血性链球菌活性,并通过调节TLR4/MyD88信号通路减少IL-1β释放,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3.1.2. 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汤是治疗肺胃热毒型乳蛾的代表方剂,出自《外科正宗》,由前胡、防风、荆芥、连翘等药物组成。前胡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前胡具有清除肺经的风热的功效,可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在清咽利膈汤中主要发挥其疏风散邪的作用。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可协助防风驱散风邪,同时其透疹消疮的作用有助于消除乳蛾引起的咽部红肿、溃疡等症状。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肺胃热毒,减轻乳蛾的炎症反应。李烨[10]证实,将两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刺血法联合加减清咽利膈汤,对照组口服加减清咽利膈汤进行治疗。两组治疗5天后进行疗效比对,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愈显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愈显率为50%。证实,针刺联合清咽利膈汤能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发挥作用更佳。
3.1.3.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是治疗阴虚火旺型乳蛾的经典方剂,源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麦冬、丹皮等药物组成。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炒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养阴清热、清肺利咽的作用。养阴清肺汤的优势在于其滋阴润燥、凉血散瘀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慢性乳蛾患者的咽干隐痛症状,同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3.2. 中医外治法
3.2.1. 冰硼散
冰硼散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出自《外科正宗》,由冰片、硼砂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冰片具有清热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硼砂清热解毒、消肿防腐[11];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玄明粉泻热通便、软坚散结。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3.2.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抑制TNF-α、IL-6等炎症介质释放,减轻咽喉黏膜水肿;激活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速代谢产物清除并通过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分泌,缓解疼痛。胡安芳等[12]的研究选取少商、商阳、四缝、大椎等穴位治疗胃火炽盛型小儿急性乳蛾,将68例小儿急乳蛾(胃火炽盛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中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少商、商阳、四缝、大椎穴。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 88.2%。治疗后,治疗组平均热退时间及脓点消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在临床中针刺可联合其他疗法共同发挥协同作用。夏旭[13]等选择40例急乳蛾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少商针刺放血 + 耳穴埋籽组。少商针刺放血 + 耳穴埋籽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采用双侧少商穴针刺放血并耳穴埋籽咽喉、肾上腺、神门、交感等穴位。结果表明,少商针刺放血 + 耳穴埋籽组对疼痛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作用持久,无副作用。
3.2.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以及药物的渗透吸收,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穴位贴敷结合药物透皮吸收与穴位刺激双重作用,通过贴敷在特定穴位上,刺激穴位产生经络传导,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卢银琳[14]的研究选取了1258例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儿,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体温降低时间、咽痛改善时间、扁桃体充血肿大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4. 总结
乳蛾的发病多见于病毒或细菌感染。约5%至40%的扁桃体炎患者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链球菌性咽炎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扁桃体炎。扁桃体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抵抗吸入病原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病原体入侵机体时,扁桃体的淋巴组织会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乳蛾起病较急,患者常因受凉等诱因出现咽中干痛、异物感,随后可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体肌肉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查体可见咽部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上有脓头。对于乳蛾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ASIDs)和抗生素来进行治疗。但是长期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病原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中医在乳蛾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中药外敷等,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势,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出现,为乳蛾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