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Ulcer Complicated by Insomnia
DOI: 10.12677/tcm.2025.145311,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芸: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刘 毅*: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中医胃溃疡伴失眠研究进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stric Ulcer Complicated by Insomnia Research Progress
摘要: 胃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部的慢性溃疡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工作中发现,胃溃疡常合并有睡眠障碍,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文基于中医对胃溃疡合并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研究进展,对本病中医治法进行综述,揭示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价值。
Abstract: Gastric ulcer mainly refers to a chronic ulcerative disease occurring in the stomach. Its inc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gastric ulcer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sleep disorders, which seriously reduc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CM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is diseas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tric ulcer complicated by insomn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ealing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is disease.
文章引用:张芸, 刘毅. 中医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5): 2089-2093.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5311

1. 引言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发生在胃部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其特征是黏膜的局限性组织缺损、炎症与坏死性病变,深达黏膜肌层[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以隐痛、胀痛或灼痛最为常见。胃溃疡的产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药物、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嘈杂”、“胃疡”、“痞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胃溃疡作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胃溃疡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2]。胃溃疡病人的睡眠问题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在持续深入的研究过程中,睡眠质量和心理因素与胃溃疡之间存在的关联逐渐显现。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里,消化性溃疡被归类于“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睡眠障碍”这一类别[3] [4],属于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范畴。消化性溃疡病程较长,伤口愈合后也极易反复。病程平均可达5年以上,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与患者伴随终身。从发病时间来看,春秋两季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期。尤其是在晚餐过后,胃酸分泌进入高峰期,此时胃酸对溃疡面的侵蚀加剧,疼痛也随之愈发严重。这种强烈的疼痛感使得患者难以入睡,进而严重影响睡眠质量[5] [6]。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恢复和抵抗力,形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 传统医学对于胃溃疡合并失眠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胃溃疡合并失眠并没有相对应的病名,归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范畴。《素问·逆调论篇》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中医辨证论治认为,胃脘部疼痛兼夜寐不安,多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宿食积滞、气滞血瘀几个方面所致[7]。本病病位在胃,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病理因素多为痰浊、积滞、瘀血。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其升降功能会受肝之疏泄影响。《病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则夜卧不宁矣。”患者情绪低、过度焦虑及愤怒均可致使肝气疏泄功能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气机逆乱,心神受扰,故睡眠不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营卫运行失常可致寤寐失调;或因患者平素饮食失节致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宿食积滞,酿湿生热,痰热蒙蔽心窍,扰动神明;胃溃疡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难以痊愈,脾胃久病,多虚多瘀,气滞血瘀阻络,心神失养而致不宁。四者共同构成“胃不和,心神不安”的病理链条,体现了脏腑功能失调与心神扰动的密切关联。

3. 中医治疗

根据历代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理论的理解, 对于胃溃疡并发失眠的治疗积累了独特的经验。与西药治疗相比,传统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明确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其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内治和外治等多种疗法进行整体治疗。同时具有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经济负担轻,并且疗效能够长期维持的特点。

3.1. 中医内治法

临床上发现,该病的症状表现并不都是相同的,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症状、舌脉表现,四诊合参,分析胃溃疡合并失眠患者的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候,分清虚实寒热,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根据临床总结的用药特色及经验,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临床医家对胃溃疡合并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创新。沈佳等[8]提出从以胃法为出发点,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诸如疏肝和胃、化痰和胃、消导和胃、益阴和胃等均是临床常用之法,以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益胃汤、二陈平胃等方剂随症加减。王旭东等[9]对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合并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傅芳浩等[10]将60例胃溃疡合并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联合给予健脾愈胃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不良反应发生更低。处理理论方面,中药剂型也进行了创新。相较于传统汤药的剂型,免煎颗粒因服用、携带便捷,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根据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可得知,中医内治法在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有显著的效果。

3.2. 中医外治法

耳穴压丸、穴位贴敷、针刺、灸法等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其疗效已经在漫长的发展中得到了检验。近年来各种研究也在不断证实其缓解胃脘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方面的有效性。

3.2.1. 耳穴压丸

耳穴压丸则通过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耳部穴位处,通过对耳部穴位的持续刺激,刺激耳区迷走神经,改善睡眠障碍,因其操作简便且作用持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1] [12]。蔡晶晶等[13]研究显示,特定耳穴压丸对于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有明显疗效。选取胃穴、肝穴及神门穴作为耳穴压丸主穴,通过肝穴疏肝理气的功能,改善两胁胀痛的症状,通过胃穴促胃动力的功能改善胃溃疡所致的胃胀、胃痛症状,同时,以神门为配穴[14] [15],通过其安神的功效缓解机体痉挛性疼痛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睡眠[16] [17]。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由于耳穴压丸刺激明显,对于无法长时间耐受疼痛的患者不宜长期使用[18]

3.2.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将药物吸收与经穴刺激相结合的常用中医外治法。通过将中药粉末调制为糊状贴敷在人体穴位的方式,使药物经皮肤渗透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与此同时,穴位受到刺激,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一种操作方便、副反应少、疗效显著以及更为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肝肾功能受损且不能接受口服中药的患者,通过经皮吸收的方式,穴位贴敷有效避开口服药物所必须经过的肝肾代谢和胃肠道灭活,不仅降低了药物副反应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还能提高血药浓度[19]。高淑娟等[20]人的研究表明,选取对中脘、足三里和神阙三个穴位进行贴敷治疗,对胃溃疡患者症状改善有明显疗效。中脘和足三里两个穴位相配,是胃脘疼痛的常用穴位,对胃脘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神阙穴位置特殊,因其在脐部,上接中焦,又为邻近肠胃位置的下焦枢纽,故多用于胃肠病的治疗[21]。经研究发现,特殊的脐部结构对药物吸收更为有利,是点穴贴敷疗法在点穴选择上的独到之处。诸穴合用,能调和气胃,对粘膜损伤有修复作用,对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穴位贴敷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有明显疗效[22]

3.2.3. 针刺

针刺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与艾灸连用,在临床运用中起到明显的疗效[23]。关瀚宇[24]将28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针刺组、药物组,研究表明针刺“中脘”、“足三里”能通过提高溃疡抑制率的方式使溃疡面积缩小,从而保护胃黏膜,对于改善睡眠质量。马佳佳[25]等研究表明,针刺能调节脑肠轴,通过增加中枢和外周生长抑素、褪黑素含量,降低中枢和外周胃泌素含量的方式恢复神经内分泌系统动态平衡,对于胃溃疡有一定的效果。临床上针刺通常与灸法联合运用,然而针刺也有其局限性,可能存在断针、弯针、晕针等医疗风险,低龄患者医从性不高,以及留针期间影响其他治疗操作等,使患者无法长期坚持针刺治疗,达不到期望的疗效。

3.2.4. 艾灸

艾灸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通过艾热精准刺激特定穴位,借此激发人体经气,调节紊乱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归平衡,进而实现防治疾病的目标。该疗法很少单独用于治疗胃溃疡合并失眠,常与针灸、穴位贴敷治疗等联合使用。何其达等[26]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穴位组和非经穴位组,胃经穴位组选取“梁门”及“足三里”进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在对“足三里”及“梁门”进行艾灸后,大鼠的焦虑、疼痛感明显减轻,且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增殖和修复趋势,部分在1周后基本自愈或恢复正常,这表明艾灸对于溃疡症状改善能起到一定效果。

4. 结语

总结而言,围绕“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历代医家从多方面阐释其病因病机,揭示躯体与情志症状交织的内在联系,对胃溃疡合并失眠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临床实践中,研究者们将中医治法灵活运用,通过临床试验探索其作用机制,充分证明了中医治法的有效性,展现了中医对该病的治疗价值。同时,中医治疗也存在其局限性,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一些治疗方式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展望未来,期望能进一步探究中医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中医传统医学在治疗该病的广泛运用。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声生, 王垂杰, 李玉锋, 等.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9): 4089-4093.
[2] 许兰萍, 朗森阳, 姜凤英.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44-45.
[3] Keefer, L., Stepanski, E.J., Ranjbaran, Z., et al. (2006) An Initial Report of Sleep Disturbance in Inactiv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 409-416.
https://doi.org/10.5664/jcsm.26656
[4] 刘梦琪, 李莹, 刘星臣, 等. 消化性溃疡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10): 1274-1280.
[5] 孙学礼, 王一平, 刘涛生, 等. 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 多导睡眠图与血小板5-羟色的研究[J]. 华西医学, 2003, 18(2): 187-189.
[6]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 [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3): 59-63.
[7] 胡羽, 肖景东. 中医中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29): 142-145.
[8] 沈佳. 漫谈“胃不和则卧不安” [J]. 江苏中医药, 2002, 23(5): 36-37.
[9] 王旭东, 郭婧潭. 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合并失眠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 17(20): 135-137.
[10] 傅芳浩. 观察健脾愈胃汤与常规西药疗法联用对胃溃疡合并失眠患者不良反应、睡眠质量及效果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5): 1015-1017.
[11] 王敬军, 李少源, 焦玥, 等. 耳针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9): 82-85.
[12] 张诗兴, 徐恒泽, 姜文方. 耳廓神经支配及其与耳穴定位的关系[J].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8(4): 19-21.
[13] 蔡晶晶, 李桂兰, 郭义, 等. 耳穴疗法优势病种之优选耳穴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06, 22(12): 1-3.
[14] 叶明柱, 冯禾昌. 试论耳穴“神门” [J]. 中国针灸, 2002, 22(S1): 208-210.
[15] 张丽芬. 单一神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王宏, 李昳. 耳穴贴压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胃溃疡及失眠的临床观察[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 5(2): 221-224.
[17] 杨卉. 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2): 65-67.
[18] 曲悦, 周鸿飞, 张明波. 耳针疗法治疗胃溃疡疼痛的临床优势[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 37(8): 62-64.
[19] 赵亚楠, 吴文忠, 刘成勇, 等. 基于“内外同治之理”探讨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理论体系[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7): 5-8.
[20] 高淑娟, 苗晓霞, 崔彩霞.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对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再生黏膜功能学成熟度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9): 17-19.
[21] 贺艳萍, 肖小芹, 邓桂明, 等.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 24(3): 134-136.
[22] 王雅媛, 梁凤霞, 王华, 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神阙穴在古籍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8): 1129-1133.
[23] 张慧叶, 赵娴, 刘奇, 等. 针刺合募配穴治疗胃溃疡伴有睡眠障碍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48(10): 159-162.
[24] 关翰宇. 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睡眠时间及脑组织、血清中CRH、ACTH含量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25] 马佳佳. 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GAS、SS和MT含量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26] 何其达, 刘密, 连林宇, 等. 艾灸干预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脑肠肽的动态表达[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3): 94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