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Literac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DOI: 10.12677/ass.2025.1454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益菲, 孙天义: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初中生劳动素养心理健康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Mental Health
摘要: 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国际和国内双重视角探讨了劳动素养的内涵,并分析了初中生劳动素养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提升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调节情绪与释放压力、培养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塑造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五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四方协同五个层面提出了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建议,以期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Labor literacy is a crucial objectiv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hold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literacy from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erspectives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labor literac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ecifically, it manifests in five aspects: enhanc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worth, regulating emotions and relieving stress, fostering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stimul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shaping independence and self-care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cultivating labor literac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five dimensions: students, school, family, society, and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se four parti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杨益菲, 孙天义. 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5): 487-4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5417

1.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不仅是心理和生理变化最为迅速和明显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2~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阶段,其核心发展任务是通过探索与实践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定位。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初中生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他们通过学业、社交等多重体验不断建构自我概念;另一方面,由于认知调节能力尚未成熟,在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挑战时容易产生角色混淆,表现为情绪波动、自我怀疑甚至行为退缩。这种发展特性与当前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学业轻心理”倾向形成张力——当学校过度关注成绩排名而忽视个体差异化的成长需求时,反而会加剧学生的角色混乱风险,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形成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关乎情绪的稳定,更涉及自我认知、环境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与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直接参与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身体的各种动作、体验都与认知、情感紧密相连。比如在种植青菜的过程中,学生亲自翻耕土地,感受泥土的松软与湿度,将青菜种子小心翼翼地撒入土壤,再细心浇水、施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双手与土地、种子亲密接触,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看着青菜种子发芽、逐渐长大,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带来的生命变化,这种具身体验不仅让学生学到种植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耐心与责任感,使他们在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当下,收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认可,进而促进心理层面的成长与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并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从而培养心理韧性。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劳动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能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支持。本文将从劳动素养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建议,以期为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2. 劳动素养的内涵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国内外学者对劳动素养的解读存在差异。但追根溯源,大家都关注劳动素养是如何形成的、劳动者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品质与能力,以及其具体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国际上,劳动素养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涵盖内涵挖掘、培养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完善等多方面,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国内教育界也同样重视劳动素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深入剖析劳动素养的内涵。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劳动素养的本质,也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1. 国外视角下的劳动素养内涵

关于劳动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或“塑造什么样的未来劳动者”,本质是对劳动素养内涵与核心要素的探寻。当前国际上,劳动素养研究涉及内涵、培养、评价等多方面,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

苏联对劳动素养的定义较为全面,既看重扎实的实践技能,又强调个体对劳动价值的感知、创造性思维以及道德体验和公民责任。这与当时苏联培养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劳动者的目标相契合,突出劳动在塑造个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价值。然而,其弊端在于可能过度侧重集体目标下的劳动,对个体基于兴趣和特长的个性化劳动发展关注不够。俄罗斯的劳动素养观在苏联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与自主劳动能力,涵盖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素养,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地区资源差异,俄罗斯劳动教育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偏远地区难以全面落实劳动素养培育目标。芬兰将劳动素养纳入核心素养体系,关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管理、安全保护和职业创业等能力。这种做法体现了芬兰对劳动教育的系统认知,符合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导向。不过,将劳动素养高度融合于核心素养,可能会淡化劳动素养的独特性,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精准聚焦劳动教育的特定目标。德国在劳动教育中极为重视学生的劳动品格培养,尤其是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精神。其闻名世界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严格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德国劳动教育过于侧重职业导向,在普通教育阶段,对学生非职业领域的劳动兴趣激发和素养培养存在一定局限。加拿大强调劳动素养是创造力、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设计思维、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在实践课程中,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责任意识,体现出加拿大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然而,加拿大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在获取实践资源和机会上存在差异,影响部分学生劳动素养的充分发展[1]

综合来看,各国对劳动素养的理解虽有差异,但都重视实践动手和技术工具使用能力,以及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培养。这反映出全球对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共同期望:具备扎实技能和良好品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2. 国内视角下的劳动素养内涵

在分析劳动素养的概念时,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定义。檀传宝教授通过辨析“素养”与“素质”的差异,提出劳动素养是个人在生活与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与劳动相关的综合素养,涵盖劳动价值观(态度)、劳动知识及能力等多个方面,他认为,“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2]。王泉泉等学者在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内容与实践功能的双重视角,将劳动素养定义为学生在长期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具有育人性、时代性和具身性等特征[3]。龚春燕等人基于政策文件、重要讲话及学者观点,强调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体现为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品格与价值观,反映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4]。纪德奎与陈璐瑶从“劳动”与“素养”的概念出发,认为劳动素养是个体通过体力与脑力劳动形成的与劳动相关的品质修养和行为能力,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它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及志愿服务中逐步培养的必备人格品质与行为能力[5]。徐洁、楼幸琳等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指出劳动素养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劳动心态与劳动技能的综合体现[6]。羌毅与姜乐军提出,劳动素养是通过劳动或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与劳动相关的人的素养,广义上指“劳动价值观”,即对劳动的根本认知;狭义上则包括劳动知识、技能及习惯等[7]。牛新华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素养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其年龄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认知、态度、情感及实践状态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8]。刘丽红等(2023)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中提出,劳动素养包括过硬的身体素质、科学的劳动知识、精湛的劳动技能及必备的劳动精神四个方面[9]。此外,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劳动素养的核心在于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综合来看,劳动素养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和责任感等,它们在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初中生的劳动素养不仅是其应对日常生活和社会挑战的能力,也关乎学生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10]。因此,劳动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初中生劳动素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11]。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劳动教育还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力,形成健全人格[12]。对于初中生而言,劳动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其劳动技能的提升,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涵盖了自信心提升、情绪调节、责任感培养、创新能力激发、独立意识塑造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3.1. 提升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

劳动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通过亲身经历的成功体验能最直接地增强“我能做到”的信念。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完成各类任务,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这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的成功感,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强的认同和信心。每一次任务的完成,不仅带来的是物理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这种累积的成功经验会形成正向反馈循环,持续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到复杂的工作,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这种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不再畏惧,而是更加自信地迎接每一次的尝试与突破。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成就感与能力的认知,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的自我形象,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不断实现目标,完成更大的任务。

劳动不仅是技能的积累,也是学生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桥梁。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劳动技能,还能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逐渐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价值。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学生能够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形成积极的社交心态。例如,在班级或学校的集体劳动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需要和被认可的价值[13]。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调节情绪与释放压力

劳动教育在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初中这一阶段,他们常常面临来自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压力。学业负担的沉重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往使得学生感到焦虑、紧张,甚至出现情绪波动,而适当的劳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释放这些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体力劳动具有缓解焦虑情绪的显著效果。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劳动中获得的自主感(如自主选择任务)和控制感(如完成具体目标),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从而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中暂时脱离出来。尤其是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劳动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投入体力劳动的同时,注意力转移到工作本身,而不是不断积压的学业任务和社交困扰,从而为情绪的调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

何义认为劳动能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快乐感,劳动还可以预防神经症,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14]。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不仅能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还能在这一过程中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例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参与集体劳动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一定的放松,消耗过度的紧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焦虑感和压力感往往会有所减轻,从而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状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学生逐渐培养了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当他们面对压力时,能够意识到通过劳作来释放情绪、舒缓心理的不良影响,进而学会更健康、积极地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此外,劳动活动还能够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生理上对情绪调节起到辅助作用。总之,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和社交带来的压力,还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情绪调节,增强心理韧性,使其在面对压力时更加从容、理性地处理负面情绪。

3.3. 培养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通过集体劳动,不仅能够学会在合作中承担责任,还能够深刻意识到每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特角色和价值。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指出,个体在集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其角色期待的影响。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社会角色,逐步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责任。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团队目标和集体成就的贡献。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具责任心。

通过集体劳动,学生能够理解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学会如何分担任务、互相协作,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不同性格、背景的同学一起工作,面对各种任务和挑战时,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协调工作,解决冲突,还能够逐步培养起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些经验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对社交环境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相互支持与合作,逐渐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的流动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也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15]。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归属感,增强了对集体的责任感与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心理韧性。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学生不再孤单,而是能够通过合作和互助一起克服,培养了应对挑战时的积极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集体劳动通过实践和体验,不仅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还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持。

3.4. 激发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创造性的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所在[16]。根据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知识源于实践操作与经验积累,“做”是学习的核心。在面对实际的劳动任务时,学生常常需要动脑筋去解决各种突发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智慧和创造力。例如,当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时,可能会遇到材料不足、工具不合适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灵活调整思路,寻找替代方案或改进方法。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单纯的体力劳动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将劳动从简单的重复性活动转变为一种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劳动能够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激发自主性和创新思维。当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任务中,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例如,在园艺劳动中,学生可能会尝试不同的种植方法或设计独特的园艺布局,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同化),当原有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调整认知结构(顺应)。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劳动中的应变能力,还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思维框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生逐渐从“做中学”到“做中思”,他们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深度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快速适应变化,还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展现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劳动中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还能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3.5. 塑造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

劳动教育在帮助学生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劳动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独立人格的塑造过程。在家务劳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承担责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例如,当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时,他们需要学会整理房间、清洗衣物、烹饪简单的饭菜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能够让他们逐渐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从而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还能让他们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主性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自主性是指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自理生活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自我管理上更加独立。例如,当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规划时间、分配任务和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性和责任感,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发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从容。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逐渐从依赖他人转变为独立自主,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此外,劳动教育通过实践中的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如何高效完成任务、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这些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例如,当学生在参与校园劳动时,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与同伴合作以及如何解决突发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学生逐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自我管理者”,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还能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4. 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建议

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应从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将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4.1. 学生层面:主动参与与内化劳动素养

学生作为劳动素养培养的主体,其核心任务是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劳动实践中去。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完成某项任务,更是一个自我提升和内化的过程。

学生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引导下,通过持续不断的劳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例如,在家庭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烹饪等,培养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校园清洁、绿化维护、班级值日等活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在社会中,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还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还应学会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等重要技能。例如,在面对繁重的劳动任务时,学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学生需要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最后,学生应通过反思和总结,逐步提升自身的劳动态度。每一次劳动实践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劳动中更加得心应手。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将劳动素养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身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劳动技能和责任感,还能够在劳动中学会重要的人生技能,并通过反思和总结,将劳动素养内化为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学校层面: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教育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

首先,学校可以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自编校本教材,使劳动教育内容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17]。教材中可以涵盖校园清洁、农田劳作、志愿服务等活动,创造真实的劳动情境,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校园清洁活动,学习如何整理环境、分类垃圾,从而培养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环保意识;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参与农田劳作或社区志愿服务,在更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分层次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应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劳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此,学校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强的劳动任务,如种植植物、制作手工艺品或参与校园美化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或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赛或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校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全面评估。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包括塑造他们的劳动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的评价体系应涵盖多个维度,例如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等。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劳动成果以及收集同伴和教师的反馈,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优化[18]。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合作与创造,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4.3. 家庭层面:奠定劳动意识的基础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素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技能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劳动意识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上。

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树立劳动榜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时,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渐认识到劳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负担或义务。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够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他们的劳动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做饭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通过分担家庭劳动,孩子能够意识到劳动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例如,当孩子参与整理房间时,他们不仅能够学会如何分类和收纳物品,还能感受到整洁环境带来的舒适感,这种体验能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同时,家长在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应注重任务的适龄性和趣味性,避免让孩子感到枯燥或压力过大,从而保持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增强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当家长与孩子一起做饭时,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孩子参与食材的准备、烹饪的过程以及餐后的清理工作。这种共同劳动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习到实际的劳动技能,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家长在劳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分享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帮助孩子理解劳动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种创造和享受的过程。

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起点,在培养孩子劳动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通过以身作则、鼓励参与和互动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让他们在劳动中形成责任感、独立性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这种家庭层面的劳动教育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4.4. 社会层面:提供实践资源与支持

社会的支持对于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实践资源,还通过政策引导和文化倡导,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劳动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社会应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确保学生能够走出课堂,接触到多样化的社会劳动场景。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社会可以鼓励企业和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挑战。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帮助他们明确未来职业规划,激发职业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其次,社会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支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同时通过媒体报道劳动模范的事迹,举办劳动主题的宣传活动等,向社会传递劳动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举措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小感受到劳动的崇高,还能够改变部分家庭和社会对劳动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树立起劳动的正面形象和社会认同感。当学生在媒体和社会环境中看到劳动被广泛尊重与推崇时,他们也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劳动中,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实践当中。此外,社会还应鼓励各类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这些主体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劳动岗位,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关键技能。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或公益项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而社区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帮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关怀精神和合作意识。

社会层面的支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多元的支持平台,社会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不仅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社会的支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认同,也为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 四方协同:形成劳动素养培养的合力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和四方的协同作用,是培养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关键,这种合力不仅体现在各方的独立贡献上,更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紧密配合与相互促进中。

学生自身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反思劳动过程、内化劳动价值,将外在的劳动教育转化为内在的素养和能力。学校则通过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设计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劳动日、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而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起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如家务劳动、家庭事务的参与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劳动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为劳动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如劳动实践基地、职业体验活动等,以及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积极的价值导向。这种四方协同的综合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还能促进其责任感、独立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引导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承担责任;在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中,学生可以锻炼合作与沟通能力;在主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综合性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成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协同作用,不仅是劳动素养培养的关键,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四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南省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策略研究(2024YB0160)”。

参考文献

[1] 王晖, 刘霞, 刘金梦, 等. 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142-149.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3] 王泉泉, 刘霞, 陈子循, 王晖, 刘金梦, 李金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37-42.
[4] 龚春燕, 魏文锋, 程艳霞. 劳动素养: 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J]. 中小学管理, 2020(4): 9.
[5] 纪德奎, 陈璐瑶. 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1, 22(2): 16.
[6] 徐洁, 楼幸琳. 培育劳动素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19): 5.
[7] 羌毅, 姜乐军. 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素养评价[J]. 教育与职业, 2021(4): 55.
[8] 牛新华.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研究——基于对河南省H镇第一初级中学的调查[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9: 14-15.
[9] 刘丽红.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 北京: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 15.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020-07-09.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12] 姚本先. 劳动教育的心理健康促进价值[J]. 江苏教育, 2021(8): 1.
[13] 赵荣辉. 劳动教育: 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0): 6-9.
[14] 何义. 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14): 57-58+61.
[15] 王蕊. 试析劳动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 新课程研究, 2020(16): 54-56.
[16] 应斌, 林杰.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4): 51-54.
[17] 叶德卫. 一个教师眼中的美国中小学校[N]. 中国教育报, 2004-07-07(7).
[18] 刘国飞, 冯虹. 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4):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