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的情感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在多个维度的表现都显著落后于城市同龄人,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短板成为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的现实障碍。本研究考察不同家庭结构影响下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农村家庭结构多元化与功能弱化、农村家庭期望与情感支持不对等、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冲突和农村家庭资源与社会支持的不足四个维度揭示了农村家庭结构及其相关因素对非认知能力的现实制约状况。最后,根据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发展现状等方面,提出从家庭教育意识深化、家庭结构调整、明确家庭成员分工、整合家社校三方资源、提高农村家长教育能力等现实优化路径,以更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Abstract: Non-cognitive abilities constitute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human capital, 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individuals’ emotional well-being, career development, and broader life outcomes. However, rural children in China currently exhibit significant deficiencie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non-cognitive abilities compared to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posing a practical impediment to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human capita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factors such as family composition, household 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ing styles—shaped by diverse family structures—affect the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f rural children. It further elucidates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rur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related factors on non-cogni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four dimension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weakening of rural family structures, the mismatch between family expectations and emotional support,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insufficient family resourc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rural areas. Draw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ural societ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ctionabl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enhancing awareness of family education, adjusting family structures, clarifying division of roles among family members, integrating resources from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of rural parents. These pathways aim to addres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children’s non-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ocioeconomic progress and to foster balanced urban-rural educational equity.
1. 引言
传统的人力资本模型强调的“能力”更多指向“认知能力”,这限制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力,而鲍尔斯对其进行了修正,指出人力资本模型还应包括“非认知能力”[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指出非认知能力作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能对儿童的教育发展成就与劳动力市场收益产生重要影响[2],我国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纲要也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强调了儿童非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时至今日,学界对非认知能力的界定,却并未达成广泛的认同,按照鲍尔斯的观点,非认知能力是独立于生产条件之外,能够使个体在技术变迁中获得非均衡租金的能力,诸如恒心、耐心、坚韧、毅力、坚强等[3]。我国农村地区是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在多个维度的表现都显著落后于城市同龄人,非认知能力的缺陷成为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的现实障碍[4],亟需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等举措来加以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冲突[5]。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教育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差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党和国家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明确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强调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家庭教育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结构等相关要素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5.22%,人口流动大增促使农村家庭结构巨变。2020年普查显示,中国家庭平均户规模下降,出现小型化趋势,核心家庭占比最大,家庭类型结构核心化、小型化明显。同时,家庭老龄化也日益显著,主干家庭占比也较大,这些变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家庭结构对于非认知能力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非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认知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和对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关于影响非认知能力的因素假设众多,但研究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学校层面的竞争、同学关系、教师支持和同伴互动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形成有重要作用,不同互动效果各异[6] [7]。家庭层面则关注家庭资本、父母参与和亲子互动等因素[8] [9]。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相貌禀赋、屏幕暴露[10]、体育锻炼[11]、作业与劳动时间[12]、留守经历[13]以及互联网使用[14]等。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角度也具有局限性,关于家庭结构相关因素与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还存在空白。本文在深入的文献分析基础上,深入分析家庭结构因素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探究阻碍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家庭结构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以便丰富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同时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儿童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培养帮助农村儿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本优势。
2. 农村家庭结构因素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
2.1. 家庭成员及构成的多元性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家庭成员数量以及构成的多元化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体现在家庭角色的丰富度,以及角色定位上。角色完整丰富的家庭中,子代非认知能力水平较高。以父母角色的完整性为例,一方面,在农村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下,父亲通常承担经济支持与外部事务,母亲侧重于家庭内部与孩子的抚育,因此单亲父母常面临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挑战,难以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与关注,易导致孩子在情感支持、生活照顾及性别角色认知等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培养;另一方面,缺乏父母一方或者父母双方的家庭易受社会非议与压力,影响子代自我效能感,造成自卑感,影响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祖辈角色是对父母教育的补充,在家庭中有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祖孙情感交流能丰富对孙辈的情感刺激,满足孙辈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祖辈受到文化素养较低、年龄代沟过大、易对孙辈溺爱等因素影响,会对孩子的非认知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同家庭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应当有所区分,要明确父母对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和祖辈等其他成员的辅助作用。
2.2. 农村家庭环境与氛围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与氛围在个体非认知能力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可给予子女坚实的情感支撑与安全感,这对其积极自我认知的构建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养成意义非凡。此类家庭情境下,父母间的良性关系以及与子女的积极交互模式,是培养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石。家庭成员间的开放性沟通与相互尊重的氛围,有助于孩子习得有效的情感与思想表达技巧,进而提升其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充满关爱与鼓励的家庭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其创造力与学习兴趣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反之,消极且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会抑制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难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影响其自信心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进而对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2.3.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助推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能够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社会活动,父母也拥有较长远的教育视角和教育能力,能够推动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正向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出,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父母对教育的投资,从而作用于孩子的发展。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更加注重子代的全方面素养的培养,能够为子代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提供丰富的资源,从而实现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代际传递。在对其子女的认知能力进行评判时,这些孩子通常表现更为优异,进而强化了自我效能感等能力,促进非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经济处于弱势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子代获取文化和社会资本的程度及途径受到限制,子女难以通过象征性权利来发展非认知能力,并且在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后,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
2.4. 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化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权威型教养方式具有高要求与高支持的特点,对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类父母对子女寄予较高期望并设定明确规则,同时给予指引并回应需求,这种教养方式能激励子女,使其展现出坚持不懈、大胆自信等特质,促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溺爱型教养方式呈现低要求、高支持的特征,这类父母为子女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缺乏严格标准。一方面,子代能感受到更多关爱,有助于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另一方面,较低的约束不利于培养规则意识,过度保护削弱自我规划能力,且易使子代以自我为中心,影响社会交往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专制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要求高而支持低,体现出家长的绝对权威和子女的强制服从。这种方式虽强化了子代的规则意识,但易使子代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难以有效调控情绪。且子代自我评价过度依赖父母认可,易导致自我怀疑和缺乏独立认知,同时使子代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对外交往。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要求和支持均较低,被认为是最不利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式。由于缺乏父母关注和反馈,子代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情绪管理、自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3. 农村家庭结构因素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现实制约
3.1. 农村家庭结构多元化与功能弱化: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育挑战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出现了规模小型化、内部互动模式的转变以及家庭角色功能重塑的现象,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构成了挑战。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体现在家庭成员数量的减少,在核心家庭中,儿童与父母的互动虽然更为集中,但缺乏了与祖辈、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这限制了他们在情感交流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同时,小型化家庭对儿童情感支持的减少也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情感困扰,增加压力感和孤独感。家庭内部互动模式的转变同样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传统大家庭中,辈分复杂、兄弟姊妹众多,家庭成员的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内容多样。然而,在小型化家庭中,这种互动模式被打破,儿童缺乏观察和模仿不同家庭成员行为的机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此外,家庭角色功能的重塑也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了影响。在传统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教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祖辈参与是父母教育的补充。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传统家庭角色的功能被削弱甚至消失,导致农村儿童在责任感、自我认知、社交沟通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
3.2. 农村家庭期望与情感支持不对等:儿童情感和心理调适的困境
农村家庭教育期望与情感支持的错位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发展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15]。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但这种高期望往往与有限的情感支持不相匹配。从物质与情感的投入上看,农村家庭在物质层面会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但在情感层面,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往往缺席亲子互动,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这种物质与情感的失衡使得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时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容易导致内向、封闭和自卑等问题。从期望与能力的匹配程度来看,部分农村家庭的过高期望与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并不匹配。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而承受过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感到挫败和失落,影响自我认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发展。此外,高教育期望和低情感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往往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忽略孩子的想法。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会阻碍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会加剧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3.3. 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冲突:农村家庭教育的隔阂与冲突
在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对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老年成员较多的家庭更容易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核心家庭和更年轻的家庭则更多地接触到现代教育观念。农村传统家庭教育思维强调家长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在这种观念下,农村儿童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自信心、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抑制。相比之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情感、创造力、独立性以及社会责任感等非认知领域的表现。然而,在农村地区,这种现代教育观念尚未成为主流,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不仅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还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破坏家庭和谐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4. 农村家庭资源与社会支持的不足: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双重困境
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困境还源于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与社会支持的不足,两大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了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严峻挑战。农村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直接制约了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及城市家庭,家庭经济资本的薄弱导致农村儿童在获取学习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父母对家庭文化建设的忽视,许多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刺激,父母文化修养的欠缺和家庭文化环境的匮乏则限制了儿童文化资本的积累。此外,社会支持的缺失,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困境。在城市地区,丰富的教育基础设施能够弥补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农村地区缺乏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以及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机构帮助,这使得农村儿童难以获得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影响了他们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农村家庭资源的匮乏与社会支持的缺失,共同构成了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双重枷锁。
4. 提升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优化路径
4.1. 增强家庭教育认知深度,提升农村家长教育参与度
只有对非认知能力重视程度得到提升才能保障农村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因此政府、基层村级组织、教育团体需强化宣传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媒体提升公众对于非认知能力的关注,如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专题讲座、分发宣传资料及提供教育咨询等方式,深化农村家庭对非认知能力的认识,提升家长的重视程度。农村家长教育参与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时间,二是参与深度。在提倡家长多陪伴孩子的同时,还应当呼吁家长提升自身教育素养,重视家庭互动的质量与深度,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传递社会规范,提升承担责任的能力。
4.2. 促进农村家庭结构调整,加强亲子间的高质量互动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多元化趋势显著,农村家庭应明晰利弊,合理调整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应当扩大社交圈以培养孩子合作和社交能力;主干家庭应当明确父母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减少祖辈由于溺爱、教育观念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隔代家庭,可通过制造本土就业岗位以及鼓励儿童随迁等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单亲家庭中,单亲父母应当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同时可以寻求祖辈的帮助。家庭成员应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子女进行沟通互动,以促进子女思维开放性、人际交往能力和尽责性的发展。此外,父母应当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克服“重智轻德”倾向,通过参加培训、加强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征,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和成才观,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
4.3. 明确家庭成员责任担当,共同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都应积极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而不要把教育看作某一特定角色或特定性别的应尽义务。母亲的参与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常因外出务工或观念原因缺位的父亲角色也不可被忽视,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该投入到教育之中,形成合力。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是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的关键,应及时与孩子交流,鼓励表达观点,尊重个性和意愿,通过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为非认知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教会孩子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营造温馨友爱氛围,让孩子感受安全和自尊,培养自信心和勇气,共同为孩子创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教育环境,促进非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4.4. 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合作助力非认知能力发展
首先,公共部门应当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工作规划,并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通过培养具备专业指导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以及吸纳老干部、骨干教师等力量形成多元化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第二,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家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加强家长间教育经验的交流分享。第三,家校之间需相互理解并加强合作,建立人性化沟通渠道,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传达教育理念和学习情况。最后,还需整合社区和乡镇的教育资源,构建全面、高效的教育支持网络,强化社区的补充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农村人力资本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从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维度分析了家庭结构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从农村家庭结构多元化与功能弱化、农村家庭期望与情感支持不对等、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冲突和农村家庭资源与社会支持的不足四个维度揭示了农村家庭结构及其相关因素对非认知能力的现实制约,并提出了优化路径。
助力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且持久的过程,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以下三个细分维度进行深度探索:第一,持续扩大研究范围,完善数据筛选机制。通过大范围代表性数据收集,增强分析结果显著性,削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风险,并为地域差异、年龄差异等新研究视角提供数据支持。第二,构建科学的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评价体系。确保不同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情况精准量化,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第三,拓宽研究视角,丰富和家庭相关的解释变量,可深入探讨家庭文化资本、亲子互动模式等因素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形成的深层次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农村教育视角下家庭结构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编号:2024107120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