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为农民自己所创作的绘画,其因风格奇特,手法夸张,素有“东方毕加索”的美誉。日照农民画作为农民画的一类分支,主要反映了日照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风俗习惯,日照农民画的名声曾盛极一时,在国外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但是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日照农民画因传播手段、传播力量等多种因素,未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发展也停滞不前。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日照农民画,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城市IP化”作为大背景,探究日照农民画发展成为公共艺术以及借助数字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发现目前日照农民画存在的问题,精准分析痛点,得到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日照农民画的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2.1. 项目研究背景
日照农民画起源于山东省日照市,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日照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民开始以绘画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生活、农村风俗,并生动地描绘了农村景象、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体现出朴实、真实的风格。日照农民画不仅在国内得到认可,还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受到政府和文化界的关注和支持,一些画家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表现中国农村文化传统[1]。
深受地域文化浸润的日照农民画,其创作灵感多源自这片土地上的农村生活与自然风光。农民画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绚烂的色彩,将日照的山川、田园、民俗一一呈现于画布之上,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映射出当地人民的生活哲学与精神追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还巧妙融入了诸如祭海等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为作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同时它也是乡村社会保持乡土本色的文化媒介,承载着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及村民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实践方法[2]。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日照农民画形成了饱满而富有张力的构图,色彩对比鲜明,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农民画家们通过夸张与变形的手法,赋予现实场景与人物以艺术生命力,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农民画家们天赋与才华的结晶,更是他们对海洋生活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体现。
尽管在国内,日照农民画已多次亮相全国性展览并屡获大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舞台,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但在国际舞台上,其影响力虽广,却仍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日照农民画也不例外。尽管它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赞誉,许多外国友人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实现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成为日照农民画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发展状况虽不至于危殆,却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紧迫需求。
2.2. 日照农民画的研究价值
首先是艺术审美价值。日照农民画画面活泼生动,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海洋元素鲜明地融入其中,构图饱满而富有张力,充分展现出农民画家对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还为现代艺术创作开辟了一片丰富的灵感源泉。
日照农民画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丰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画中描绘了日照地区的农耕场景、渔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以及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这些元素共同编织成日照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画卷。日照的蓝天碧海金沙滩和渔家风情生活成就了日照农民画的基本风骨,是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3]。农民画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传统文化,还通过艺术的手法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日照的民俗文化在农民画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农民画中对海洋文化的生动展现,不仅让外界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日照的渔家风情,也激发了当地人对海洋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日照农民画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并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农民画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农民画作品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以某农民画村为例,通过开发农民画旅游纪念品和举办农民画展览,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农民画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教育领域,日照农民画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民画校本课程覆盖日照市东港区多所小学[4],通过学习和欣赏农民画,学生们不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农民画作为乡土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也成为了一种技艺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徒传授、培训班等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掌握了农民画的创作技巧,为农民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府是乡村文化治理的核心主体,对乡村文化振兴负有领导责任[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日照农民画对于提升日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画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打造农民画文化创意产业,日照地区成功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农民画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日照农民而言,农民画不仅是一项艺术技能,更是他们表达情感、记录生活、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困境
3.1. 传承方式单一,传播手段落后
在全面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自媒体一跃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文化的传播形式中,现代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它们以多种形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共同演绎出新时代下的文化盛宴。这一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故宫博物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些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与宣传故宫文化紧密相关的节目《上新了,故宫》。这一节目巧妙地借助了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将故宫的文物和文化以一种生动、直观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了广大观众。在节目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它们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去领略文物背后的深厚文化,去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故宫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与故宫博物院相比,日照农民画在传播手段方面仍保留了旧有的传播方式,多在画廊、美术馆等地展出,传播范围小,传播方式单一且落后,因而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面对这种困境,日照农民画完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为日照农民画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实现传播方式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日照农民画进行采集、整理、分类和展示,打造线上展览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日照农民画的创作过程、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广大观众,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6]。
通过上述所提及的方式,扩大日照农民画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日照农民画,进而将日照农民画真正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和保护日照农民画,还能实现日照农民画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3.2. 当代传承不足,后继力量薄弱
目前,日照农民画与其他绝大多数需要通过“传帮带”的教授方式来延续传承的传统技艺一样,也陷入了后继乏人的情况,这导致日照农民画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人才断层”[7],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
经调查发现,日照农民画发展呈现出青黄不接局面的状况,原因有二。其一是日照农民画受时代冲击,自身传承力量不足。回顾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最初日照农民画的出现,是许多农民画家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创作出贴合生活实际、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然而,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需要依靠农民画来赚取微薄的利润。因此,愿意投身于日照农民画传承与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其二,是因为日照农民画自身影响力太小,后继传承力量不足。我们经走访得知,目前在日照还是有像乔诺美校这样,坚持传承日照农民画的机构。我们经采访得知,因自身力量影响力太过薄弱,所以他们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时往往也是有心无力,许多青少年对于日照农民画了解甚微,也许幼时会一时兴起学一学,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在这两种原因的双重影响下,日照农民画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3. 创作主题单一,自身缺乏创新
提及“农民画”,不少人的脑海中往往会立即浮现出“土气”二字。这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日照农民画长久以来以农民海洋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传统。这种主题往往反映的都是日照农民朴实的日常生活,创作者往往都是未经过美术训练的农民,用色大胆且饱满,也正因如此,日照农民画在不少人眼中被贴上了“土”的标签。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显著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照农民画若仍固守传统,仅仅局限于反映日照农民的日常生活,无疑会显得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因此,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地需要进行自身的转型和创新。这种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内在理念和创作思路的革新。只有通过由内而外的全面变化,日照农民画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重新赢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这意味着,日照农民画需要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新路径,不断拓展其主题和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
4. 日照农民画的新发展设想
4.1. 公共艺术化
日照农民画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于其难以突破传统框架,仅局限于博物馆、艺术家及私人收藏家的小众审美领域,未能广泛触及大众,导致知名度不高,受众范围有限。徐弘指出:农民画需更加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通过深度开发产业链来推动农民画的产业发展[8]。因此,将日照农民画推向更广泛的公众层面,扩大其受众基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公共艺术,作为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建筑物内外等)展示的艺术作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向公众传递丰富的信息、情感和价值观。其形式多样,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及数字艺术等,而公共性则是其核心属性。公共艺术要求作品置于公共、可共享的空间,供社会成员免费或低成本观赏,强调艺术与公众的互动和共享[9],打破了传统艺术殿堂的封闭界限,使艺术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与日照农民画当前所需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将农民画作融入公共艺术领域并非首次尝试,安徽青阳农民画已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城乡设计墙绘等方式,既美化了城乡环境,又有效宣传了青阳农民画[10]。日照农民画在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索创新路径,如利用电子大屏、3D裸眼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日照农民画公共空间的新亮点。同时,日照农民画以其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著称,展现了独特的海洋文明与地方文化。依托日照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优势,将日照农民画公共艺术化,不仅能凸显艺术作品与特定地点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还能彰显日照的地域特色,为日照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持续发展。
4.2. 结合城市IP趋向,打造“农民画 + 文旅”模式
“城市IP”是城市文化的深度提炼与创新展现,它基于城市独有的文字、符号、图形等元素,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通过成功塑造城市IP,不仅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显著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而淄博则凭借独特的烧烤文化,迅速崛起为新的城市IP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日照农民画,作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是日照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日照人民的生活场景与民俗风情,展现了日照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日照农民画打造为城市IP,不仅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还能为日照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提出分众化开发策略,通过日照农民画与城市IP的深度融合,打造多维度消费受众文创体系: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首先,针对大众消费层,打造生活美学系列。深入挖掘日照农民画的文化内涵,提炼其独特元素,并巧妙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通过创新设计,将日照农民画的艺术魅力转化为实用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如台历(将二十四节气与农民画结合做插页)、帆布包(提取农民画色彩做渐变扎染包)、冰箱贴(提取农民画人物或环境元素做冰箱贴图案)等办公文具、家具用品以及随身配件,兼具实用与日常审美,以满足游客的日常多元化需求[11]。
其次,针对中高端客户群体,可以打造轻奢艺术系列文创。产品利用中国传统技艺,如雕刻、镂空等,将日照农民画的经典画面雕琢于团扇、摆件、茶具等艺术品之上,打造高端文化收藏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让游客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日照农民画的艺术魅力,提升文化附加值[12]。同时日照农民画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凝聚的是区域历史文化,呈现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13]。
最后,在日照各大景区和日照农民画特色小镇设立特色文化街区[14],打造场景化体验场所,集中展示、体验与购买日照农民画及相关文创产品。日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将农民画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扩展农民画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推广机会[15]。比如开设传习工坊,设置草木染、贝雕等非遗体验区,游客可制作个性化农民画衍生品;或开设主题民宿[16],客房以“渔、樵、耕、读”划分,墙面采用创意农民画装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游客对日照农民画的认知与了解,还能提升日照市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挖掘日照农民画的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等措施,我们可以将日照农民画与城市IP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日照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4.3.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课程,发挥独特育人价值。日照农民画是日照市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着重于描述老一辈日照农民出海、捕鱼等传统劳作场景,弘扬了先辈的勤劳美德,具备很强的教育价值及审美价值。
从教到学,日照农民画在日照本土都具备充足条件。师资方面,以乔诺女士为代表的老一辈日照农民画家现在依然活跃,他们中的部分画家也创建了美校,在当地进行小范围培训授课;学校方面,日照市中小学数量多,且教育资源在山东省内较为先进,本团队与日照市头部中学进行交涉后,发现该中学也完全乐意将日照农民画作为校本课程来深度建设。另外,将文化传承融入中小学生美育建设,不仅是培养新一代日照农民画接班人的关键一步,还能借助不同主题的日照农民画对学生进行相应主题德育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学习临摹描述渔民赶海捕鱼的日照农民画,可以让学生感受领悟勤劳品质与劳动光荣;组织学生欣赏省运动会、高铁等新主题日照农民画,可以使学生感悟时代变化,做新一代社会建设接班人,真正实现寓教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