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寻
Exploring the Pathways for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Tea Culture Industry
DOI: 10.12677/mm.2025.15514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龚丽媛, 南迪柯: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尹一帆:辽宁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茶文化产业乡村振兴路径探寻Tea Culture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Exploration
摘要: 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要求加快发掘、培育和壮大多种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地区的经济实力。文章概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以及探寻发展的路径。
Abstract: The thriving of industries, as a key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mands accelerating the discovery, cul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various rural industries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rural area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roblems faced by industrial empowerment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Benxi City,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s.
文章引用:龚丽媛, 尹一帆, 南迪柯. 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寻[J]. 现代管理, 2025, 15(5): 252-25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5149

1. 引言

2025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重要基础。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各地紧紧围绕“农业稳民、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和充分依托地域资源及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多种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和强化。

2. 茶文化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的成效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助力本溪市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茶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当前,茶文化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推动产业融合和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三个方面。

2.1. 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融合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2024年我国全年茶叶产量为374万吨,相较于2014年204.93万吨增加了169.07万吨,增幅约为82.5%,可见我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着经济的增长,本溪茶文化产业也正推动着本溪市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溪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显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873.4万元,同比增长27.25%,其中茶文化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本溪市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业以及电商、文创产业等已经进行了初步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条,也进一步促进了本溪市经济的增长和本溪市乡村振兴的发展。首先,茶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本溪利用当地的茶园景观、茶文化资源,开发出多条特色茶旅融合线路。其次,茶文化产业与加工制造业联动。在茶叶加工方面,本溪的茶叶加工企业不断探索创新,一些企业与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出茶食品(如茶月饼、茶糕点)等多元化产品。这种跨行业的合作模式,延长了茶叶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最后,茶文化与电商、文创产业跨界融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本溪的茶文化产业积极拥抱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形式,将本溪的特色茶叶及茶文化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另一方面,茶文化产业也与文创产业融合,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本溪特色的茶文化文创产品,如茶文化主题的书签、笔记本等等。

2.2. 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统计局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24年本溪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54元,较上半年增加了1448元,同比名义增长6.46%。可见,茶业作为本溪的优势产业,其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本溪市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来源[2]。从茶园的日常管理、茶叶采摘,到加工厂的生产制作,再到旅游项目中的导游、餐饮服务等,都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茶园或相关企业,参与产业分红,家庭收入大幅提高,使得本溪市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3. 传承与弘扬茶文化

本溪作为中国茶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区域,自然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其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彼时本溪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茶叶贸易的重要节点,茶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如今,本溪通过发展茶文化产业,传统的种茶、制茶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老一辈茶农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使这些宝贵的技艺得以延续。同时,与茶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如茶艺表演、茶礼仪式等,也在乡村得到广泛开展,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举措,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乡村经济注入全新活力[3]

3. 茶文化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

本溪的茶园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这导致茶叶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市场需求。同时,本溪的茶叶加工企业和茶文化相关企业大多规模也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正因本溪茶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导致其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如茶叶价格下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企业经营就会面临困境,进而影响整个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

本溪虽有一定特色的茶叶产品,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品牌较少。并且,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部分本溪茶叶品牌存在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形象不统一以及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部分本溪茶叶品牌的定位多局限于传统品类描述,未能精准对接消费市场细分需求。这都极大地影响了本溪茶叶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使得大多数消费者对本溪茶叶品牌认知度低,导致本溪茶文化产品销售范围拓展艰难,难以在全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3.3. 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产业发展

发展茶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本溪茶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使得本溪市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植与加工人才短缺。在茶叶种植环节,本溪缺乏懂科学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茶农大多依靠传统经验种植茶树,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提升缓慢。在茶叶加工环节,技术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掌握先进加工工艺的专业人才,难以生产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二是营销人才不足。本溪在茶文化产业的营销方面,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缺乏懂市场、会营销的专业人才,这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笔者在上文所述的企业品牌建设滞后等相关问题。

3.4. 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

虽然本溪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已经进行了初步融合,但是目前产业融合深度仍然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本溪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单一。目前本溪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体验等基础项目上,缺乏创新性和深度体验。未能充分整合乡村其他旅游资源,如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季节性较强,淡旺季差异明显,影响了产业融合的经济效益。例如,在非采茶季节,茶文化旅游项目吸引力下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本溪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除旅游产业外,本溪茶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康养、电商等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未能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开发出与其他产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限制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多元化发展。

4. 茶文化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

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等相关资料后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涵盖产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这一战略不仅关乎乡村的发展,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它承载着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产业兴旺,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贵州茶产业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贵州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持续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推动品牌打造,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积极促进茶旅融合,茶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产业链[4]。这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让乡村产业“旺”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向乡村,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武夷山市红园村的“摆茶”文化,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变迁。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它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构建产业、人员、载体、传承和治理五大基础,“摆茶”文化有望实现保护式开发。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赋予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乡村文化的振兴,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乡村曾经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环境恶化。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只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乡村既美丽又富裕。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总体仍处于初兴阶段,存在产业缺乏活力、融合主体缺失、金融体系支持不足、外部环境尚待优化等问题,这导致了农村产业发展滞后[5]。但政府会持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科研人员深入乡村,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广大农民群众更是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5. 茶文化产业赋能本溪市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融合激活乡村资源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本部分以产业融合理论和乡村发展理论为基础,立足辽宁省本溪市的实际情况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中央政策导向与地方典型案例,针对性地提出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5.1. 壮大产业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文化产业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土地政策方面,文件创新性地提出“三权分置”改革方案,鼓励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厂房。在此机遇下,本溪市可依托“三权分置”政策整合分散茶园,建设“辽东生态茶园示范区”,通过“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土地入股机制,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取保底分红与增值收益。还可以引入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加工厂与仓储物流中心,打造“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标准化管理机制,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富硒茶、茶多酚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单亩茶园产值从3000元提升至8000元。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政策执行,才能对强农惠农政策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及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目标的实现[6]

5.2.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茶文化产业中,将传统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生态资源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赋能乡村振兴。该机制强调“创新–转化–应用”的闭环逻辑,涵盖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及市场创新等多个维度。

实际应用中,本溪市一方面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挖掘“枫叶之都”“满族文化”“高句丽遗址”基因,打造“枫香茶韵”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视觉标识并建立准入标准,要求企业通过质量与绿色认证。生产端引入AI茶园监测与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精准种植与全流程数据可视化;营销端依托短视频平台开展“茶文化 + 直播”推广,在一线城市开设带VR体验区的旗舰店,制作《茶脉本溪》纪录片提升全国曝光度,3年内将品牌认知度从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同时,在场景创新层面,聚焦于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新式茶饮、茶点等快消品,结合温泉资源打造“茶汤养生”体验项目,建设沉浸式茶文化体验馆,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场景服务。

另一方面,本溪市应以创意驱动产品与业态迭代升级。系统开发茶主题文创产品,涵盖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等多元品类,拓宽茶文化产业盈利渠道。同时创新打造“茶+”新兴业态,将茶文化深度融入休闲、娱乐、社交场景。特别注意的是,主流媒体应该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全局出发,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在议程设置上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意识,以多元视角展现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7],进而开创文化传播与产业增值的双赢路径。

5.3. 健全人才体系,破解发展瓶颈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本溪市若想实现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从本土人才培育和外来人才引进两方面发力。在本土人才培养上,积极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开设“茶产业管理”专业,针对种植、加工、营销等领域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保障毕业生优先在本地就业;大力实施“新型茶农培育计划”,每年开展至少10期技术培训,覆盖80%的茶农,同时设立“制茶大师工作室”,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并给予传承人每年2万元的津贴,激励他们将技艺发扬光大。

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专项政策,对于高级农艺师、品牌策划师这类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费,同时在子女入学上给予优先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设立“茶产业创新奖学金”,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茶产业创业,为他们提供免租金场地,减轻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并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助力他们顺利开启创业之路。

5.4. 深化产业融合,释放协同效应

协同治理机制是一种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的治理模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分工协作与资源共享,实现目标协同、行动互补与利益共赢。小农户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存在经营理念、利益诉求、经营模式等不协调,因此要提高农户的持续经营能力、建立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农户与特色农业产业之间的包容性衔接[8]。基于此,本溪市可深化产业融合,释放协同效应。升级茶旅融合产品,开发“四季茶旅”(春季采茶、夏季露营、秋季茶会、冬季温泉),在五女山周边建设茶主题民宿集群,串联本溪水洞等景区推出“茶香辽东三日游”,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推动茶与康养、数字、文创产业融合:与中医院合作开发茶疗项目,建设茶文化康养中心;打造“本溪茶文化元宇宙”,推出VR体验与NFT数字茶藏品;设计盲盒、桌游等潮流文创,举办创意大赛促进成果转化。

建立“产业融合利益共享平台”,通过区块链实现收益实时分账,明确农户、合作社、企业按30%、20%、50%比例分享增值收益,确保小农户充分参与融合红利。可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社会协同”的利益共同体。纵向延伸层面,可在上游联合科研机构,聚焦富硒茶、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在中游依托沈阳区位优势,搭建“辽东茶产业带”电商平台,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痛点;下游拓展茶研学旅行、文化体验等服务场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体验”的完整产业闭环。横向融合则需以文旅为核心纽带,整合五女山、本溪水洞等核心景区资源,策划“茶香辽东”主题旅游线路;深度挖掘满族茶俗文化,打造特色节庆品牌;创新开发茶温泉、茶疗民宿等康养业态,推动茶产业与文旅、康养的深度融合。

总而言之,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以政策为“牵引力”、人才为“支撑力”、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双向驱动”模型实现资源激活与价值倍增。辽宁本溪应立足实际,在保护生态与文化的前提下,为推动茶产业实现“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目标注入可持续动力。

6. 总结

茶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果,碰到的难题,以后的发展方向,目的在于给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经验,茶产业既能给当地经济带来新力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本地文化的责任,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全方位发掘茶文化产业的潜力,用有效的方法促使乡村经济长久平稳繁荣,让它在新时代重新充满生机。

本溪茶文化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产业规模较小导致抗风险能力弱,茶叶产量与加工能力不足限制了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消费者认知度低;产业融合深度不足,与旅游、文创、康养等业态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项目季节性强且创新性不足,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本溪市要实现乡村振兴,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本溪市应向纵深处拓展产业链,从横向上整合文旅资源,依靠利益分享机制提高农户参与率,达成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协调共生。这样有希望给本溪茶文化产业增添强大力量,促使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创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140003X。

参考文献

[1] 蒋政. 力促乡村全面振兴做好“三茶”统筹发展需多方助力[N]. 中国经营报, 2025-03-10(T28).
[2] 梁龙凤. 贵州省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7): 58-61.
[3] 张承屏, 李贺军, 刘超, 等. 贵州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中国茶叶, 2025, 47(4): 91-95, 102.
[4] 郭杨, 汗青.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分析——评《中国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发展》[J]. 财经科学, 2023(3): 149.
[5] 郭兰林, 马辰, 刘伟, 等. 创新农村三产融合机制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为例[J]. 基层农技推广, 2024, 12(1): 56-58.
[6] 黄建红.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政府农业政策执行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分析视角[J]. 农村经济, 2018(11): 9-16.
[7] 王翠, 孔玉瑶, 张锡杰, 王筱.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J]. 青年记者, 2022(14): 86-88.
[8] 付伟. 乡土社会与产业扎根——脱贫攻坚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学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