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全球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1]。潮汕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孕育了以潮州菜、工夫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体系。据《潮州府志》记载,潮汕饮食文化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千年演变形成“清而不淡、鲜而不腥”的独特风味近年来,潮汕地区通过举办美食节、开发旅游线路等措施推动文旅融合,2022年潮州旅游总收入达650亿元,其中餐饮消费占比达37% [2]。然而,与成都、扬州等成熟美食旅游城市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的旅游转化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分析,为潮汕饮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2. 文献综述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通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烹饪技艺,从而获得身心愉悦和文化体验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美食的追求,更让游客在品味的过程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2.1. 饮食文化旅游的特征
饮食文化旅游特征主要包括多样性、体验性、文化性和互动性。
2.1.1. 多样性
饮食文化旅游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食种类的多样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法;二是文化背景的多样性,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2.1.2. 体验性
游客在饮食文化旅游中,不仅能够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能通过参与烹饪过程、了解食材来源等方式,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1.3. 文化性
饮食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体验。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2.1.4. 互动性
在饮食文化旅游中,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互动性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2. 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它是服务经济的延伸,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类经济类型,强调顾客的感受性满足,重视消费行为发生时的顾客的心理体验,例如迪士尼通过主题乐园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或星巴克通过环境设计提升咖啡的溢价空间。体验经济主要具有体验经济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个性化与定制化、互动性与沉浸感、高溢价与情感联结、记忆性与长期影响和技术赋能等。
2.2.1. 个性化与定制化
个性化与定制化强调根据消费者偏好设计独特体验,如剧本杀中的角色分配或定制化旅行路线。
2.2.2. 互动性与沉浸感
互动性与沉浸感强调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例如迪士尼乐园的互动表演或VR游戏体验。
2.2.3. 高溢价与情感联结
体验的附加值有时远超商品本身价值,如草莓采摘活动中的亲子时光溢价远高于草莓成本。
2.2.4. 记忆性与长期影响
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形成持久记忆,如旅行中的文化冲击或品牌联名活动的仪式感。
2.2.5. 技术赋能
AR/VR、大数据等技术扩展体验边界,如虚拟试衣间或智能导览系统。
潮汕地区若想发展体验经济带动饮食文化旅游,则可以通过感官沉浸、建立情感链接和场景赋能来实现。比如通过味觉、视觉、触觉等多维交互,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体验链;也可通过吸引游客参与非遗技艺(如潮州粿品制作)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开发互动项目:设计“一日非遗匠人”体验路线,游客可参与粿品制作、潮州木雕、工夫茶冲泡等环节,并带走定制文创。
3. 潮汕饮食文化旅游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3.1. 历史渊源
潮汕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潮汕地区属于闽越之地,受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始与外界交流融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明清时期,潮汕菜逐渐成熟,成为广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资源禀赋
潮汕饮食文化旅游的资源禀赋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积淀,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鲜明特征。
食材方面,依托260公里海岸线与三面环山的地理格局,潮汕人将海洋馈赠与山地物产巧妙结合,形成了以海鲜为主导、时令食材为脉络的饮食体系,其中“生炊龙虾”“明炉烧响螺”等经典菜品不仅展现了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更承载着千年海洋文化的基因密码。
饮食器具层面,潮州木雕餐具的镂空雕花与陶瓷茶具的冰裂纹釉彩,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统一,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最后,在饮食礼仪层面,工夫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饮茶仪式,则构建起独特的社交礼仪系统,使饮食活动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这种资源禀赋的独特性还延伸至产业链条,从饶平水产预制菜集聚区到江东镇牛肉丸产业集群,形成覆盖“田头–车间–餐桌”的全链条体系。
因此,资源禀赋的复合性,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创新空间。
3.3. 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潮汕饮食文化旅游逐渐受到关注。截至2023年,潮汕地区共有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12家,星级酒店餐饮收入年均增长12% [3]。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潮汕,品尝地道的潮汕美食,感受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潮汕地区的餐饮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餐厅和美食街。
然而,潮汕饮食文化旅游当前面临三大核心发展瓶颈:同质化竞争显著、品牌影响力薄弱及产业链条断裂。首先,同质化问题突出表现为业态与体验单一,多数餐饮项目集中于传统牛肉火锅、卤味等品类,缺乏差异化产品设计,如粿品制作、茶文化等非遗技艺的深度开发不足,导致游客体验趋同,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其次,品牌力不足制约国际化进程,尽管潮汕菜系底蕴深厚,但缺乏具有国际认知度的标杆品牌(如顺德“猪肉婆”或日本“数寄屋桥次郎”),且海外推广多依赖侨胞自发传播,系统性品牌塑造与高端市场渗透乏力。最后,产业链整合度低,上游农业、中游餐饮与下游文创衍生环节脱节,预制菜、即食产品及文化IP开发滞后,未能形成“美食 + 文旅 + 商业”的协同效应,导致附加值流失。例如,狮头鹅等特色食材尚未建立标准化供应链[4],手信产品仍以传统糕点为主,缺乏现代消费场景适配。这些问题共同削弱了潮汕饮食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品牌升级与全产业链重构实现突破。
4. SWOT分析
潮汕饮食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需从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展开,结合历史积淀、文化特性及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具体如下:
4.1. 优势(Strengths)
4.1.1.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非遗资源
潮汕饮食文化根植于唐宋以来的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形成了以“清鲜本味、精细烹饪”为核心的独特风格。潮州菜作为粤菜三大分支之一,拥有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如“潮州粿品制作技艺”、“潮汕卤味传统技艺”等,兼具历史价值与工艺美学。此外,潮剧、潮绣、工夫茶等文化载体与饮食形成互补,构建了“美食 + 非遗”的复合体验场景,为文旅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
4.1.2. 侨乡资源与区位优势
潮汕地区拥有1500万海外侨胞[6],形成全球化的文化传播网络,为饮食文化输出提供天然渠道。地理上,潮汕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点,厦深高铁、潮汕国际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完善,使其成为珠三角、福建及长三角游客的短途旅游优选地。
4.1.3. 政策支持(如“百千万工程”)与产业基础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将潮州、汕头列为“世界美食之都”培育对象,并推出专项资金支持餐饮创新与文旅融合。目前,潮汕地区已形成牛肉火锅、狮头鹅等标志性产业链,拥有超过6000家餐饮企业,初步具备规模化开发基础[7]。
4.2. 劣势
4.2.1. 产品同质化与创新不足
当前潮汕饮食旅游项目多集中于牛肉火锅、卤味等传统品类,缺乏差异化设计。例如,粿品制作、茶文化等非遗技艺的体验开发仍停留在展示层面,未能转化为深度互动项目,导致游客体验趋同。
4.2.2. 品牌力薄弱与国际化滞后
尽管潮汕菜系底蕴深厚,但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品牌。对比顺德“猪肉婆”或日本“数寄屋桥次郎”等米其林餐厅,潮汕高端餐饮品牌稀缺,海外推广依赖侨胞自发传播,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
4.2.3. 产业链断裂与附加值低
上游农业与下游文旅衍生环节脱节。以狮头鹅为例,养殖端缺乏标准化供应链[4],下游仅以传统卤味销售为主,未能开发预制菜、文创IP等高附加值产品。手信市场仍以传统糕点为主,缺乏与现代消费场景的适配性,导致产业链附加值流失。
4.3. 机遇
4.3.1. 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崛起
后疫情时代,游客更倾向“深度体验型”旅游。数据显示,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45.5%的游客重视行程中的美食体验,59.2%的游客愿意在旅行中更加深入了解目的地美食文化[8]。潮汕可通过“农场到餐桌”体验、非遗工坊研学等模式吸引高净值客群。
4.3.2. 技术赋能与产业融合
预制菜产业和数字化技术为潮汕饮食文旅提供新路径。例如,利用VR技术复原古法烹饪场景,或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潮汕美食地图”小程序,提升游客参与感与品牌曝光度。
4.3.3. 区域协同与政策红利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潮汕可联合汕头、揭阳打造“美食金三角”,并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东南亚市场。
4.4. 挑战
4.4.1. 同质化竞争加剧
川菜、湘菜等国内菜系通过网红营销快速抢占市场,而潮汕饮食文旅仍依赖传统模式,面临客源分流风险。
4.4.2. 文化过度商业化风险
部分景区为追求短期效益,将传统饮食简化为“流水线体验”,导致文化内涵流失。例如,个别潮汕菜馆过度使用工业化调味品,背离“本味”核心理念,引发消费者质疑。
4.4.3. 公共卫生与生态压力
餐饮业密集开发可能加剧环境污染。调查显示,潮汕部分乡村餐饮区存在污水直排、垃圾处理滞后等问题,影响游客体验与可持续发展。
5.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经验与启示
在制定潮汕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时,除SWOT分析外,需充分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经验以优化路径。
5.1. 国内案例
5.1.1. 顺德模式
通过“美食 + 非遗”融合,打造厨师学院、美食博物馆,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链条。通过设立“金凤凰餐厅”认证体系,将传统粤菜技艺与非遗技艺(如双皮奶制作、蒸猪技艺)结合,形成“认证–体验–消费”闭环。同时,打造“顺德范式”文旅空间[9],将百年祠堂改造为非遗文化体验馆、咖啡工作室等复合业态,实现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潮汕可借鉴顺德“美食 + 非遗”融合经验,结合自身文化特色与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可以参考顺德“金凤凰餐厅”模式,推出“潮汕非遗美食传承店”认证标准,对卤鹅、粿品、潮汕工夫茶等非遗技艺进行评级认证;还可以通过政府背书与数字化公示(如开发“潮汕美食地图”小程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与品牌溢价能力。同时,潮汕政府可以活用潮汕传统建筑:将潮汕祠堂、骑楼改造为“非遗工坊 + 咖啡厅”、“潮绣体验馆 + 轻食空间”等,如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可借鉴顺德百年祠堂改造经验,将镇邦路骑楼街区升级为“非遗美食文创综合体”。
5.1.2. 成都宽窄巷子:三街融川菜,数智化促文商
以川菜为核心,结合茶馆文化、手工艺市集,构建复合型消费场宽窄巷子以川菜为核心,通过“三街合一”(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布局,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宽巷子侧重非遗文化体验,引入蜀绣、川剧变脸等传统技艺展演,打造“见山书局”“三只耳火锅”等文化IP,还原老成都院落生活;窄巷子聚焦新消费业态,引入中国李宁、Arabica等品牌,形成“川味餐饮 + 潮流零售”跨界融合;井巷子则通过“十二月市”主题市集、非遗工坊等,活化川菜食材与手工艺产业链。街区运用5G、AR技术实现智慧管理,开发“全景宽窄”VR导览系统[10],年游客量超4000万人次,餐饮消费占比达37%。其经验表明,历史街区改造需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创新,通过场景化、数字化手段激活传统饮食文化价值[11]。
潮汕可以打造“潮汕范式”文旅综合体以汕头小公园、潮州牌坊街为试点,借鉴顺德“美食 + 古建活化”模式,将老街区改造为“非遗美食市集 + 创意工作室 + 微型剧场”复合空间。例如,在牌坊街增设“潮剧茶寮”,游客可边品工夫茶边观赏折子戏,夜间举办“光影牌坊”数字艺术展。
5.2. 国际经验
5.2.1. 日本京都怀石料理:米其林评级与季节性菜单的文化输出
京都怀石料理通过“米其林三星认证 + 季节性菜单”双轨策略,将饮食文化提升至国际艺术高度。京都多家怀石料理餐厅(如菊乃井、瓢亭、吉泉等)长期获得米其林三星评级,其认证标准强调厨艺水平、食材质量与季节性的结合[12]。其中,菊乃井的怀石料理秉持了传统,菜单以季节为主题,严选当季时令食材,搭配精致餐具,摆盘精美,当天的菜式每一道都会向客人细心讲解,让客人了解食材以及菜肴的创作理念[13]。
5.2.2. 意大利慢食运动:本土食材与社区参与的可持续传播
1986年,慢食运动由意大利人卡尔洛·佩特里尼提出,是一项号召人们反对按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汉堡等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目的是“通过保护美味佳肴来维护人类不可剥夺的享受快乐的权利,同时抵制快餐文化、超级市场对生活的冲击”,慢食运动以“优质、洁净、公平”为核心理念[14]。在皮埃蒙特地区,FICO Eataly World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农业主题乐园,首创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和农业公园)整合了约150家本地食品企业、合作社和小生产者,覆盖种植、加工、零售全产业链,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体系,游客可参与番茄种植、奶酪制作等全流程体验[15]。
5.3. 启示
通过结合国内外经验,潮汕饮食文化旅游应强化文化叙事,挖掘饮食背后的历史哲学(如顺德“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产业IP),通过非遗技艺活化、节庆IP打造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产学研游”一体化,深化产业融合,与潮汕预制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动“非遗技艺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文旅体验”链条衔接,还可开发数字衍生品:推出NFT数字藏品(如虚拟“潮汕美食盲盒”),结合线下实体权益(如兑换非遗工坊体验券),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要注重体验分层,参考宽窄巷子“传统院落 + 潮流消费”复合业态,设计“基础观光–深度体验–文创衍生”三级消费场景;同时应借鉴日本怀石料理认证体系与意大利慢食供应链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打通“食材种植–技艺传承–品牌输出”闭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