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广阳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Craftsmanship in Guangyang District, Langfang City
摘要: 作为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集体智慧与生态哲学,其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兼具文化赓续与价值再造的双重意义。本研究以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生态为观察样本,通过解构传统技艺的传承机制与发展范式,揭示其在文化记忆存续、产业价值激活等方面的实践效能,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文化再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与多维度的理论参照。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gen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mbodies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nation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Its l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have the du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ontinuity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logy of Nanhan Village, Guangyang District, Langfang City as an observation sample. By deconstructing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skills, it reveals its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in the survival of cultural memory and activa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and aims to provide replicable practical paradigm and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冀旭梦. 廊坊市广阳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323-32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52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实践价值。2025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2. 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发展概况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的核心地域,东边临近天津、西边连接北京,恰似镶嵌入京津发展轴线上的耀眼明珠。广阳区作为廊坊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不但是廊坊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聚之所,涵盖了传统技艺类、民间花会类、体育武术类、中医传承类和饮食文化这五大类别的非遗体系。其中,九州镇南汉村凭借其独具特色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成为广阳区乃至河北省非遗传承发展的典范。

南汉村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2公里辐射圈内,依托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与京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其非遗技艺传承史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北京金漆镶嵌厂在此设立南汉磨玉厂(1983年更名为特种工艺品厂),来自京城琉璃厂的九位工艺大师在此开枝散叶,将“燕京八绝”宫廷技艺完整传承。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南汉村形成了涵盖木作雕刻、玉石琢磨、大漆髹饰、百宝镶嵌等传统技艺,21项非遗技艺中包括4项省级、6项市级和11项区级代表性项目,培育出21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2]。如今的南汉村已形成非遗技艺产业集群,千余名匠人专精于明清宫廷艺术品的传承制作,生产的产品覆盖雕填戗金、彩绘镶嵌等门类,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22年,该村凭借“非遗 + 产业”的发展模式,荣膺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村镇称号,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3. 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成效

1、南汉村通过组建实体化运营企业集群,构建非遗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南汉村是户籍人口1900余人的行政村,已培育36家非遗工坊,规模以上企业3家,形成了以北京红木艺术市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周洪俊、张克军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十余年市场开拓,带领南汉工艺美术品成功进驻京津冀核心文化消费圈。从古玩市场到高端礼品定制,从传统家具展销到国际艺术博览会,南汉村依托40余种非遗技艺产品,在国内外古典家具市场形成品牌效应,构建起贯通产业链的产销体系。

在文创产业浪潮中,南汉匠人创新开发出三大产品矩阵:实用型文创(木梳、首饰盒等)、装饰类潮玩(漆器手机壳、犀皮漆手串等)、收藏级艺术品(雕填戗金摆件)。这种“传统工艺 + 时尚设计”的转化模式,既延续了百宝镶嵌等非遗技艺精髓,更激活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推动了非遗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化升级。

2、南汉村积极推进多维推广网络的构建,促使非遗品牌达成跨地域的文化辐射。该村采用“展会 + 赛事 + 媒体”三位一体的策略,深入投身于国际文化盛会之中。比如非遗传承人携带百宝镶嵌、雕填漆器等代表性作品,在“深圳文博会”“第二届京津冀非遗博览会”“‘东方·亮’——中国艺术汇首站主题展览”“第七届成都非遗节”“第24届米兰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等诸多展会上屡次斩获殊荣,让宫廷技艺与现代美学碰撞所产生的惊艳火花得以广泛传播。另外,非遗传承人还在北京、福建等地设立非遗技艺体验馆,构建起沉浸式的文化空间。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洪俊借由央视《手艺》《我有传家宝》等栏目,鲜活地演绎出百宝嵌技艺的精髓;缑建辉所创作的《雕填炝金缠枝莲菱花式盒》被浙江省非遗馆永久性典藏,成为了活态传承的典型实例。

在专业赛事领域,匠人们精选《百宝镶嵌——紫檀挂屏》《彩漆缠枝菱花式盒》等代表作征战“京作古典家具杯”“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权威舞台,斩获了多项行业奖项。通过“赛事认证 + 媒体曝光 + 馆藏背书”的组合拳,南汉非遗品牌价值成倍提升,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市场的高效连接通道。

3、南汉村以非遗教育创新激活乡土文化基因,构建“校地合作 + 研学空间 + 高校联动”三维传承体系。依托非遗项目内生性文化优势,南汉村正通过沉浸式教育实践重塑乡村文化认同。在产学研共同体建设方面,百宝嵌大师周洪俊持续深化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开发出非遗技艺特色课程体系。在村内,两座文化地标也形成了互补格局:国艺堂珍藏的榫卯家具、脱胎漆器等百余件非遗珍品构建起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汉艺坊2000平方米研学空间通过“展示–体验–创作”递进式设计,用于雕填漆器的展示和漆器文化的交流,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国艺堂、汉艺坊每年举办二十多场非遗研学活动,是廊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心组发展”实践基地。

在2024年,南开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于广阳得以落地,这意味着非遗传承迈入了校地协同的全新阶段。该校经济学院的师生团队借助田野调查,全面梳理出了“非遗技艺–文创开发–产业振兴”这样的转化模型。此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但培育出了新生代的传承群体,而且还让南汉村变成了高校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研究的活态实验室,达成了非遗保护从技艺传承向知识生产这一维度的提升。

4、南汉村凭借非遗技艺作为联结纽带,创立了“技艺活化 + 场景消费”这样一种文旅融合的全新范式。借由打造出700米的非遗主题商街,构建起了“前店后坊”的沉浸式场景。像周氏家具等众多工坊式展厅,不但对雕填漆器、红木艺术品等非遗技艺的精品予以展示,还把匠作现场转变成了动态的展演空间。游客在对非遗技艺产品进行选购的时候,能够同步去观摩工匠的掐丝点翠工艺,达成文化消费与技艺传播的双向赋能效果。

在业态创新层面,构建起“非遗+”全产业链闭环。老夏民宿将脱胎漆器元素融入客房设计,形成主题化住宿体验;京郊田园度假村开发出“非遗手作 + 蔬果采摘”组合式体验项目。这种食宿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模式,使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旅资源。

通过三产融合,南汉村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文旅综合收益突破千万元。其以非遗技艺为抓手的乡村振兴路径,不仅实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更带动村集体收入的增长,成为京津冀地区“非遗赋能乡村”的标杆性文旅目的地。

4. 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传承人才匮乏。传承队伍新老衔接不畅是非遗文化普遍遭遇的困境[3] [4]。南汉村的非遗技艺极大程度上依赖手工制作,然而传统手艺的回报周期漫长,年轻群体更偏好选择回报较高的工业化职业,这使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颇为显著。老一辈传承人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在推动产品创新方面力有不逮。此外,南汉村非遗产品的设计仍以传统样式为主,未能充分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进而致使产品竞争力欠佳。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精湛的技艺水平,也需要具备现代运营能力,但是南汉村恰恰缺乏此类复合型人才。大部分传承人虽擅长传统工艺,但难以适应电商、品牌运营等现代商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与市场拓展。

2、文化故事挖掘不足,宣传成效欠佳。非遗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渊源与深刻文化寓意犹如一座宝藏,亟待我们去挖掘和传播。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珍贵的文化内涵却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传播。以雕填漆器和故宫藏品的渊源、百宝嵌技艺的皇家工艺背景为例,这些内容缺乏生动的故事化呈现,公众很难从中感受到非遗技艺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传播层面,南汉村非遗技艺的宣传主要依靠本地媒体的报道,尚未构建起有效的线上推广体系,官方账号建设相对滞后,且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虽然其通过参与展会和赛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名度,但传播范围仅局限于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3、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生态产生破坏。伴随旅游开发进程的推进,南汉村的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空间或许会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契合游客的需求。村庄内过多的商业店铺、娱乐设施等会替代原有的传统民居与文化场所,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文化生态格局。与此同时,南汉村的休闲旅游项目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游客体验大多浮于表面,在参观非遗工坊、购买纪念品时,缺乏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尊重。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致使非遗文化沦为“表演性符号”,丧失其原生的生存土壤。

5. 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1、人才筑基:塑造非遗传承新生态。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以及专业运营人才匮乏等状况对南汉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影响,故而首先需补齐人才培育的短板。其一要着力加强传承梯队的构建。借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常规化活动来培育青少年兴趣群体,依靠传承人工作坊展开“老带新”的结对培养[5]。其二要构建起系统的培训机制,组织传承人参加专题研修、创新工坊、行业峰会等活动,增强其技艺传承与创新转化的能力。其三要同步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当地高校共同建设非遗传承与发展实验室,定向培育产品研发、数字营销等复合型人才,打造涵盖技艺传承、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的全链条人才矩阵[6]

2、传播破圈:打造数字文旅新场景。信息时代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和高速性的特征,它能够运用网络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实现实时互动,因此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联动”传播格局至关重要[7]。线上以新媒体传播为核心,搭建包含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全媒体矩阵,策划比如“非遗守艺人日记”“技艺解码”等系列短视频专栏,通过用户UGC内容生产、直播工坊探秘等方式增强互动体验。结合线下打造沉浸式非遗主题游线,设计技艺体验工坊、非遗主题民宿等消费场景,定期举办非遗创意市集、文化节庆活动等[8]。通过线上线下流量互导,形成“内容传播–体验转化–口碑裂变”的良性循环,推动非遗产品从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

3、融合创新:探索生态文旅新模式。融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通过融合能够实现相融互通、和合共生,而且可以激发内生动力,迸发创新活力。在生态维度方面,非遗传承人要挖掘传统技艺中的绿色基因,开发天然材料手作课程、环保工艺展演等体验项目,将生态智慧融入研学教育。在产业维度方面,南汉村不仅要构建“非遗 + 文旅”产业集群,打造古典家具修复展示中心[9]、非遗主题影视基地等业态,而且可以延伸鉴赏培训、文物鉴定等增值服务,加深对非遗技艺文化内涵的理解[10]。在创新维度方面,当地的运营管理人才要探索非遗IP数字化开发,运用AR技术复原传统工艺场景,开发数字藏品等新型文化产品。通过推进多维度融合发展形式,培育非遗技艺文化消费新动能,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生态发展系统。

6. 结语

廊坊市广阳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实践,切实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于现代化进程里的韧性生长以及创新活力。借由构建“活态传承–产业赋能–生态共生”的发展模式,广阳区呈现出了在非遗技艺由文化符号朝经济动能、从传统工艺往生活美学的双重转化之途中的蓬勃生机,同时也表明了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不但要扎根于乡土文脉以维系文化本真性,而且还需融入到现代生产生活当中以激活其时代价值。直面数字化浪潮以及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挑战,廊坊市广阳区还需更进一步地去解决诸如青年传承人培育之类的问题,进而推动非遗技艺从“活下来”朝着“活得好”提升,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 2025-02-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2025-03-14.
[2] 王满凤. 广阳区九州镇南汉村传统艺术“雕刻”出小康路[N]. 廊坊日报, 2020-10-19(01).
[3] 李思扬. 非遗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J县M木雕非遗工坊为例[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2): 128-131.
[4] 何丽莹.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 黑龙江画报, 2022(21): 50-52.
[5] 杨翼, 胡鹏飞.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创新路径[J]. 天工, 2023(9): 35-37.
[6] 黄永林. 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J]. 人民论坛, 2024(4): 88-91.
[7] 刘立云, 贺云翱. 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J]. 人民论坛, 2022(24): 123-125.
[8] 王萍.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41(2): 50-54.
[9] 叶明胜. 数智结合: 引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J]. 天工, 2024(21): 1.
[10] 李文晶, 赵忠波. 基于数字化背景的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24):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