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普通高中“塌陷”现象的多维成因与振兴路径
Multi-Dimensional Causes and Revitalization Pathways for the “Collapse” Phenomenon of County-Level Public High Schools
DOI: 10.12677/ces.2025.135362,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雪: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县中塌陷择校教育振兴County High School Collapse School Choice Education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削弱、教育质量下滑等“塌陷”困境,严重影响了县域教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从教育内卷化、城市化进程、生源流失及体制机制等多维度分析了“县中塌陷”的成因,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城乡教育资源失衡、优质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以及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县中困境的关键因素。同时,结合县域家长的择校行为逻辑,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其背后的理性权衡、文化再生产及有限理性决策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破解县中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包括推动市县协同发展、完善评价帮扶机制、实施特色错位竞争、提升县域教育吸引力等,旨在通过多措并举重塑县中教育生态,为县域教育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Abstract: County-level public high schools (“county high school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high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faced the “collapse” predicament of losing quality student sources, weakening teacher forces, and declining educational quality,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unty-level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ounty high school collaps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educational involu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student source los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the predicament of county high schools are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college admission rates, the urban-rural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vicious cycle of quality student source loss, and insufficient fiscal investment. Combining the school choice behavior logic of parents in county areas,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rational trade-offs,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behind this from economic,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brea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county high schools, including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mproving evaluation and support mechanisms, implementing distinctive and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on,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county-level education. The aim is to revitalize the county-level educational ecology through multi-pronged efforts,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county-leve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雪. 县域普通高中“塌陷”现象的多维成因与振兴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453-45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62

1. 引言

近年来,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种被称为“县中塌陷”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所谓“县中塌陷”,是指县中优质生源、师资和管理者不断流失,教育质量和升学成绩下滑,县域教育生态恶化,地方教育信心丧失,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的现象。据2020年统计数据,全国有0.72万所县中,占普通高中总数的51%,在校生规模更是超过一半,达1468.4万人[1]。县中对县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关系到县域人力资源培养、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因此,县中塌陷现象亟需引起重视和深入分析。

2. “县中塌陷”成因

2.1. 教育内卷化背景下,县域单一升学标准导致学校片面追求高考成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考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卷化现象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县域普通高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由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高考成为当地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因此,县中不得不采取以分数为本位的“县中模式”,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县中模式”是以大量时间投入为表象,通过延长教学时间、缩减休息时间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挤占学生时间。学校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限制学生的课外活动,将所有时间精力集中在应试训练上。教学内容以考试大纲为准绳,题海战术成为常态,创新性和拓展性学习被压缩。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会逐渐下降,县中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口碑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县域经济社会的相对落后,使得县中难以提供多样化的升学路径。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有限,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劳动力,生涯教育发展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为县域学生唯一的选择,进一步加剧了县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2.2. 城市化进程加剧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中城市凭借产业聚集、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优质教育资源也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优势明显。相比之下,县域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一方面,县域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背景下,县域学校面临着师资流失的严峻问题。优秀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职业发展诉求,希望通过流动实现专业成长和待遇提升。城市学校凭借优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职称评聘机制、良好的教研环境等优势,对优秀教师具有很大吸引力。一些县域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向城区学校,导致县中师资力量削弱,教学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县域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受财政投入不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县域学校普遍存在校舍陈旧、设施设备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学校得益于更充足的办学经费,能够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县域学校难以在硬件设施上与之竞争,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此外,县域学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选修课程开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相比之下,城市学校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课程,拓展视野、发展特长。这种课程优势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流向城市学校,加剧了县中生源流失的问题。

2.3. 优质生源流失引发县中恶性循环

县中的衰败还体现在优质生源的不断流失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家长更加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升学业绩等因素,希望为子女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县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少家长选择将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就读,由此引发县域学校优质生源流失问题。

具体而言,学习基础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家长重视教育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去城市学校或优质私立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往往是县中的佼佼者,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家庭支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教育优势群体的流失意味着县中生源整体质量的下降,学校缺乏发展的内生动力。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又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负向循环。久而久之,县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会逐步下降,升学业绩难以提升,社会声誉受到影响,进而加速优质生源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优质生源的流失会加剧县域教育的“马太效应”。城市学校在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其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声誉和口碑更加突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县中则面临“弱者愈弱”的窘境,优质生源流失导致办学条件恶化,升学业绩下滑,学校声誉受损,进而影响下一年度的生源质量,陷入恶性循环。

2.4. 体制机制制约下的县中困境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作为地方教育事权与财权的主要承担者,对县域内学校的办学行为和资源配置拥有较大自主权,但县域内可用于教育的资源有限,盘活存量资源的空间不大。同时,在当前以GDP为导向的基层政府评价体系下,县域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投入之间的两难困境[3]。教育作为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社会公共事业,难以在短期内对GDP增长产生直接贡献。高中阶段教育非义务教育性质,县域政府在有限财政资源条件下,往往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能够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上。

2015年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政策出台后,县域公办高中失去了重要办学经费来源,财政拨款难以弥补资金缺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逐步下滑。与此同时,在市场化趋势下,民办学校凭借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逐渐成为县域高中教育的重要供给主体。然而,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下,民办学校的野蛮生长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逐利、生源争夺恶性竞争、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进一步加剧了县域高中教育生态的失衡。

3. 县域家长的“择校”行为逻辑

3.1. 择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成本收益权衡

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解家长择校行为提供了经济学视角。教育投资可以提升个人人力资本,带来更高的未来收益。家长择校决策的核心是权衡教育投入与潜在回报。一方面,择校成本包括直接的学杂费、生活费,以及机会成本如陪读时间等;另一方面,择校收益虽然难以直接衡量,但优质教育资源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高考成绩和更好的未来发展[4]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内卷加剧,择校成本收益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交通改善使外出就学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下降,教育信息的普及让“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县域教育质量的相对下降,使得放弃优质教育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择校热”背后是家长群体理性权衡的结果[5]。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比起学费和三年分离,我们更担心孩子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3.2. 择校行为的社会学解读:文化再生产策略

择校行为的深层逻辑,还需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揭示了教育在维系社会阶层结构中的隐秘功能。通过择校,特定阶层得以将其文化资本代代相传,巩固既有的社会优势地位[6]。在这个意义上,择校不仅是理性经济行为,更是一场围绕教育资源展开的阶层博弈。

县域社会的择校策略,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文化再生产机制。县域中产阶级家长往往充当“择校风向标”,以其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和充足的择校资本,引领择校潮流。而作为重要参照的亲朋好友,更是将特定群体的择校行为规范化、正当化。久而久之,优质生源在不同阶层间的断层分化愈发明显。“名校”的生源质量与升学率节节攀升,普通学校的教育环境却每况愈下。教育成为一个“马太效应”的典型场域。

3.3. 择校决策的心理学透视:有限理性制约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为择校决策提供了心理学的合理解释。现实择校过程远非经济学理想模型那般理性,而是受到认知局限、信息不对称、情绪焦虑等因素制约的有限理性行为[7]

Eysenck等人[8]指出,在焦虑情绪的作用下,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变得不够系统化,从而使他们更加倾向于采用启发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Bensi与Giusberti也支持这一观点,并且描述了高焦虑个体在推理任务中倾向于快速得出结论的这种方式为“启发式推理”[9]。县域家长择校时,往往面临教育内卷化、升学渠道收窄等复杂环境,普遍处于紧张焦灼的决策氛围中。海量的教育信息并未为决策带来清晰指引,反而可能加剧认知负荷。依据焦虑情境中的“启发式推理”特征,“名校情结”“市里肯定比县里好”等朴素印象反倒成为简化决策的认知捷径,而县域教育资源“易见”的种种不足,如师资流失、办学条件落后等,无疑加深了这种认知偏差。客观测量指标如升学率,更是强化了家长对显性“名校”的盲目追逐。高焦虑下,规避风险、随大流成为家长普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策略[10]

4. 破解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县中塌陷是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面临的普遍困境。面对城市教育优于县域教育的客观现实,单纯依靠县域自身力量难以扭转颓势。破解之道在于站在更高维度审视县域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路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特色发展战略,多管齐下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4.1. 体制机制创新:市县协同,激发县域教育发展活力

县域教育振兴,需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应从“以县为主”逐步转向“市里统筹”,推动市县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构建市-县集团校,实现优质师资轮岗,并给予经济奖励和评优扶持,化解县域师资短缺难题。同时,应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办学,鼓励其与公办学校合作办学,缓解县域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此外,还应着力扩大县域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发展赋能增力。县域普职融通的探索,更是拓宽了学生成长通道。特色发展、错位竞争,才是县中突围的必由之路。

4.2. 完善评价和帮扶机制,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推动市县协同、统筹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帮扶机制。一方面,要将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状况纳入县域发展综合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形成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制度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县域教育的帮扶力度,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机制,通过名校结对、名师送教等方式,带动县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应加强县域教育督导评估,推动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只有体制机制、评价导向、资源配置等多维发力,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4.3. 特色发展战略:错位竞争,重塑县中办学特色和育人模式

面对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生源流失的困境,县中应审时度势调整办学定位,在特色发展中重塑优势。依托县域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分数 + 特长”的多元招生政策,发掘学生个性化潜能,增强县中吸引力。统筹利用春、夏季高考,为学生提供更多适性化成才通道。人性化管理与变革型领导,则是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重塑办学内涵的关键举措。让教师意识到肩负的使命,为其营造优质工作环境,唤醒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获得感,必将澎湃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4.4. 尊重教育选择权:提升吸引力,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县中生源流失的背后,是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往城区就读的择校行为。破解县中塌陷,须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权,不断提升县域教育综合吸引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经济状况不成为制约学生入学的门槛。县域学校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育人环境吸引力;实施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深化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校文化和特色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美誉度。同时,学校要主动回应家长教育诉求,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办好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家长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是衡量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

城镇化进程中,县中塌陷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破解之道在于直面挑战、主动求变,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特色错位发展中重构县域教育生态,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规律,坚定教育自信、厚植发展优势,在更大格局中系统破局,县域教育方能续写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2021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2021-04-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5/bd/202104/t20210401_523927.html, 2025-03-20.
[2] 吴秋翔. 从“县中塌陷”到县中振兴: 高考专项计划如何改变县中困局[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2): 8-14.
[3] 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 42(7): 36-50.
[4] 郭剑雄.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3): 27-37, 205.
[5] 邬志辉, 王秦, 梁号. 县中兴衰与主体理性、制度规范——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2): 1-12.
[6] 朱伟珏.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 2007(3): 84-89.
[7] 李广海, 陈通. 基于有限理性行为决策机理与评价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6): 29-32.
[8] Cumming, S.R. and Harris, L.M. (2001) The Impact of Anxiety on the Accuracy of Diagnostic Decision‐Making. Stress and Health: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17, 281-286.
https://doi.org/10.1002/smi.909
[9] Bensi, L. and Giusberti, F. (2007) Trait Anxiety and Reasoning under Uncertain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827-838.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7.02.007
[10] 古若雷, 罗跃嘉. 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4): 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