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养宠家庭日益增多,流浪动物的数量随之与日俱增。《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2)统计,我国城市流浪猫数量已逾5300万只,引发的生态失衡、公共卫生风险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TNR (Trap-Neuter-Return,抓捕–绝育–放归)模式被证实为一种可持续的种群控制策略,但是其实施高度依赖公众参与。欧美国家通过立法保障与税收激励等措施,将公民参与率提升至23% (ICAM, 2021)。我国于2021年修订《动物防疫法》首次明确“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的政府责任和“减少动物痛苦”原则,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该差距凸显了探究国内动物救助行为的动机及干预方法的必要性。
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TNR的生态效益,却很少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个体参与救助行为的动机。为揭示这一动机背后的机制,本研究提出核心研究问题:何种心理动因促使个体持续参与高成本、低回报的流浪猫救助行动?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亲社会行为理论强调利他倾向的核心作用,但未能充分解释救助者在遭遇挫败(如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不足)时的坚持动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环境支持对行为的强化作用,却缺乏对数字化平台的实证探讨。
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心理学从业者及长期救助者,研究者通过“街猫”平台跟踪记录救助者行为模式,并选取5名不同背景的长期救助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合平台功能设计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激发流浪猫救助行为的心理动因及数字工具如何促进集体行动并强化个体动机。研究成果可为动物保护组织的干预策略提供心理学依据,并为“科技向善”在公益领域的应用提供案例参考。
2. 流浪猫救助的背景与现状
流浪猫救助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最早的救助活动多由动物保护者或慈善组织发起,主要通过个体收养和流浪猫收容所等方式进行。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理论支持,这些活动大多呈现零散状态。到了20世纪末,随着动物权利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流浪猫及其他动物的福利问题,尤其是欧美等国,流浪猫的救助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养宠家庭数量的增加,流浪猫的数量也随之上升,流浪猫问题不仅仅关乎动物的困境,也涉及公共卫生、生态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伦理责任。在这一背景下,各类流浪猫救助组织、志愿者和政策相继成立并实施。北京的幸运土猫(Lucky Cats)是国内较早成立(2001年)的致力于动物保护工作的非营利志愿者团体;广州的“熙熙森林”则是由一群志愿者组织而成,是广州首个获得政府承认的非盈利流浪猫救助机构。2022年,在多家社会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位于上海浦东的“猫岛”应运而生,成为上海首个流浪猫管理中心,提供流浪猫的生活、绝育及领养服务。然而,面对5000万流浪猫的庞大数字,中大型公益组织仍然无法解决如此大的缺口,因此,许多个人志愿者和小型公益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救助方式。
TNR (Trap-Neuter-Return)计划是当前流浪猫救助中最普遍且有效的方式之一。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在城市或特定地区捕捉流浪猫,进行绝育手术后再将其放归原地。此举不仅能有效减少流浪猫的繁殖速度,还能通过健康管理改善流浪猫的生存状态,减轻它们面临的不必要的生育压力。许多城市和非政府组织正在积极推广这一计划。
领养是另一种常见的流浪猫救助方式,尤其适用于能够被收容的流浪猫。在动物收容所、动物保护组织以及志愿者的协作下,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宣传流浪猫领养。这些组织致力于为流浪猫寻找新家庭,从而减轻它们在街头的生存压力。尽管领养是重要的救助方式,但由于流浪猫数量庞大,许多收容所资源有限,导致领养率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领养行动与其他救助方式(如TNR计划)相结合,已成为目前流浪猫救助的主要手段。
一些动物保护组织还会为流浪猫提供临时庇护所,为它们提供短期栖息地,确保其能接受治疗、疫苗接种以及社会化训练。在某些情况下,流浪猫会被送往长期收容所或由志愿者寄养,直到它们能够被领养。然而,由于庇护所的收养能力有限,并且并非所有流浪猫都能完全社会化,流浪猫的长期生存问题依然复杂且严峻。
3. 流浪动物救助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目前,国内流浪猫的救助主要依赖于公益非政府组织(NGOs),这些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企业捐赠,部分组织也通过义卖和众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参与救助的个人和组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此类行为通常被视为利他行为,即个体为他人的福祉而采取的不求直接回报的行动。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促使个体参与流浪猫救助行为的心理因素。
3.1. 道德情感理论(Moral Emotion Theory)
道德情感理论强调,道德行为通常由情感驱动,尤其是通过“道德情感”来引导个体的行为。道德情感包括同情、羞耻、内疚等,这些情感会影响个体是否履行道德责任,尤其是在无偿的情况下。该理论指出,同情和共情是推动人类帮助他人(包括流浪动物)的核心情感。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类观察到动物受苦时,前岛叶和杏仁核会被显著激活,这种神经反应与人类共情体验密切相关。对于流浪猫的共情反应,使得个体感受到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从而推动救助行为的发生。当流浪动物因人类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行为而陷入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道德上的负担,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这种道德情感的驱动促使人们积极参与救助行为,尤其是当社会普遍认同动物保护和救助的道德标准时,个体的道德情感得以放大,进一步激发行动。
在实地访谈中,我们发现87%的救助者(N = 35)表示他们救助的第一只猫是因为“于心不忍”。这种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往往成为救助行为的起点。随着救助经验的积累,救助者的道德责任感涉及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从最初对单个动物的救助,发展到以社区为单位的区域内流浪猫救助(如TNR计划)。这种道德情感的扩展行为与Narvaez (2014)提出的“道德扩展论”相吻合。
3.2.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依恋理论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该理论强调人类与重要他人(如父母、伴侣、宠物等)之间的情感依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人类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依附关系可以类比为与他人建立的情感纽带。流浪动物,尤其是猫和狗,常常表现出依赖性行为:向人类寻求帮助、表现出亲近等,这些行为触动了人类的情感需求,激发了个体的照顾本能和保护欲,尤其是猫的“幼态延续”特征(大眼睛、圆脸)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人类的养育本能(Borgi & Cirulli, 2016)。许多研究表明,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够激发亲密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纽带不仅影响个体对宠物的照顾,也同样影响他们在面对流浪动物时的情感反应和救助行为。
在流浪猫救助情境中,这种依恋关系表现出三个典型特征:(1) 命名行为。研究者对北京地区6个高校的流浪猫救助社团的调查发现,社团为每一只流浪猫命名并建立了“猫咪图鉴”,这种命名行为实质上是依恋关系建立的标志。(2) 叙事性互动。研究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RUCat”社团的案例显示,为每只猫配备专属故事,社团成员的参与意愿明显增强,这种叙事建构满足了人类“将动物纳入自我概念”的心理需求。(3) 仪式化行为,研究者观察发现,定期喂食、医疗照顾等行为会形成“照顾–反馈”循环,这种互动模式与母婴依恋机制高度相似。
3.3.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成本与回报的交换。个体通过评估行为带来的利益和成本,决定是否参与某一行为。虽然流浪猫救助表面上是利他行为,但社会交换理论提醒我们,其中仍存在隐性的交换关系。人类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动机不仅基于情感驱动,还考虑到行为带来的心理回报和情感满足。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个体在参与流浪动物救助时,会评估投入的资源(如时间、金钱、精力)与获得的回报(如情感满足、自我价值提升、社会认同等)之间的平衡。救助行为通常为个体带来心理上的正面回报,尤其是在看到流浪动物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健康恢复或被领养后,救助者会感到深刻的情感满足。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这种情感回报是一种“无形的奖励”,它是个体在评估行为成本和回报时的核心考虑因素。通过这种心理回报,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提升,社会认同也可能随之增强,因此,个体更愿意持续参与类似的救助行为。
研究表明,随着救助行为的重复参与,个体对这种回报的需求可能会增强,进而推动更多的参与。例如,某些长期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个体,可能不仅因为道德责任或情感纽带而参与,还因为从中获得了情感满足和社会认同感,这使得他们在后续救助活动中持续投入更多的资源。
尽管上述社会心理机制(道德情感、依恋关系与社会交换)有效解释了救助行为的驱动力,但这一过程并非单向的积极循环,长期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个体往往面临心理收益与成本失衡的临界点:当隐性回报(如情感满足、社会认同)无法抵消持续投入的资源(时间、经济、情感损耗)时,救助者会陷入独特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利他行为中“共情疲劳”与“道德负担”的累积效应,亟需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进一步解构。
4. 救助者的心理困境
在流浪猫救助的过程中,救助者虽然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但这种行为也伴随着诸多心理上的挑战与困境。这些困境不仅与流浪猫的健康状况和救助需求密切相关,还涉及救助者自身的情感反应、心理状态,以及长期承受的压力。
本研究对东部某城市的W救助站长期救助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N = 23),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long-term volunteers in W Shelter
表1. W救助站的长期志愿者心理问题统计
|
情感麻木 |
情感冲突 |
睡眠障碍 |
抑郁症状 |
孤立感 |
认同危机 |
总人数 |
人数 |
12 |
19 |
15 |
12 |
15 |
9 |
23 |
百分比 |
52% |
82% |
65% |
52% |
65% |
39% |
100% |
长期救助者的心理困境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心理机制:
4.1. 共情超载(Empathy Overload)
长期处于流浪猫遭遇痛苦的情境中,救助者的共情能力往往达到极限,导致前扣带回皮层(ACC)反应的钝化。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动物的痛苦情境可能使救助者的共情能力逐渐丧失,表现为从初期的高度敏感(例如:“看到受伤的猫咪就会流泪”)转变为情感的麻木(例如:“现在看到受伤的猫咪,我已经无力反应”) (Klimecki et al., 2014)。这种共情超载的现象导致情感的逐渐麻木,也让救助者产生了心理疲惫感,进而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流浪猫的持续关爱和救助行为。
此外,部分救助者可能出现情感冲突,有对救助动物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自责。这种心理张力往往源于资源短缺、时间压力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得不做出妥协或放弃,这种情感冲突和压力加剧了救助者的心理困境,导致长期的情感耗竭。
4.2. 道德创伤(Moral Injury)
道德创伤是指当个体在道德决策中面临矛盾或无法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时,内心产生的心理创伤。在流浪猫救助的情境中,救助者常常因为资源的有限性而面临道德选择困境。例如,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救助者可能被迫对不同的流浪猫进行“优先级排序”,这意味着某些流浪猫的生存希望被推迟或放弃,这对救助者的内心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冲击,从而导致救助者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从而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Litz et al., 2009)。
一项调查显示,长期从事流浪猫救助的志愿者和救助者中,大部分人经历了睡眠障碍,且大部分人都感到精神压力和情感疲劳。这些心理负担的积累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了救助工作的持续性和效率。过度的道德压力和道德创伤会加重救助者的负担,最终可能导致他们选择退出救助工作。
4.3. 社会支持断裂与社会污名化
救助者面临的不仅是来自救助工作本身的压力,还包括来自社会的污名化和认同威胁。在流浪动物救助过程中,大部分救助者都遭遇过社会上其他人对其行为的误解和指责,例如:“既然有时间和金钱救助动物,为什么不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批评加剧了救助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孤立感和社会认同危机。在认同威胁的作用下,救助者的生理反应可能出现异常,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引发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流浪猫救助者在长期投入救助工作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共情超载、道德创伤以及社会支持断裂等心理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威胁到救助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其救助工作的持续性与效率。
5. 数字化动物救助平台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Table 2.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street cat app rescue volunteers
表2. 街猫APP的救助者心理问题统计
|
情感麻木 |
情感冲突 |
睡眠障碍 |
抑郁症状 |
孤立感 |
认同威胁 |
总人数 |
人数 |
10 |
7 |
14 |
6 |
5 |
3 |
48 |
百分比 |
19% |
14.5% |
29% |
12.5% |
10% |
6.25% |
100% |
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Cohen & Wills, 1985)与技术接受模型(Davis, 1989)框架,通过对街猫APP救助群体的追踪观察发现,该平台通过构建“技术–社群–机制”三维支持系统,有效实现了动物福利保障与救助者心理健康促进的双重目标。研究通过问卷调查(N = 48),街猫APP显著改善救助者心理健康水平(p < 0.05),见表2。
研究结合观察实践和半结构访谈(n = 5)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街猫APP的心理干预核心机制如下:
5.1. 社群效应与归属感
社群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群体成员通过互动与共享目标所形成的积极影响。街猫APP通过构建一个互动性强的救助者社群,显著增强了用户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愿。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获取流浪猫救助的信息和资源,还能与其他志愿者分享救助经验,讨论救助方法,参与实际的救助工作。这种共同的使命感和集体认同感使得用户感受到自己是救助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是个体参与集体行为的重要动机。通过参与社群活动,用户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得到来自社群的社会认可和支持。这种认同和支持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还强化了他们继续参与救助行动的动力。
5.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压力、挑战或困境时,往往需要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帮助、资源和情感上的关怀。街猫APP在多个维度上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街猫APP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救助工具,如投喂记录、绝育预约、医疗资源查询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APP轻松找到附近的兽医诊所、救助站或志愿者组织,从而降低了救助的难度与成本,提升了救助效率。信息支持:街猫APP内设有丰富的知识库,提供关于TNR (捕捉–绝育–放归)方法、疾病预防、喂养建议等的详细资料。这些信息帮助用户掌握科学的救助方法,避免出现救助中的错误行为,并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经济支持:街猫APP设有募捐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为流浪猫救助项目捐款,或者为特定救助行动筹集资金。除此之外,平台定期提供免费资助TNR项目,减轻了用户的经济负担,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救助行动中来,进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5.3. 社会规范机制
街猫APP的社群功能与奖励机制无形中塑造了社会规范,即通过互动与信息共享,群体成员形成了对流浪猫救助行为的共同期待和标准。具体体现在描述性规范和规范性规范两个方面。描述性规范:街猫APP通过展示其他用户的救助行为,创造了描述性社会规范。例如,用户可以查看他人如何投喂流浪猫、成功救助猫咪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救助实例起到了榜样作用,激励其他用户模仿和参与救助行动。规范性规范:街猫APP还通过平台内社群的共同价值观和使命感,塑造了规范性社会规范。群体中的成员通过互动、交流和共同行动,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期望和行为标准。在这种社群压力的驱动下,用户的参与欲望得到加强,犹豫心理被减少,进一步促进了救助行为的普及与执行。
5.4. 激励机制与奖励心理
街猫APP通过设置多种激励机制(如爱心币、积分系统等),有效利用奖励心理来促进用户持续参与救助行为。平台通过外部奖励(如积分、爱心币等)为用户提供即时回报,这种即时奖励增强了用户继续参与救助行动的动机。此外,平台还通过反馈和认同机制,增强了用户的内在满足感。例如,当用户看到自己所救助的猫咪得到帮助并改善生活质量时,通常会感到自豪与成就。这种情感的反馈不仅提高了用户的自我认同感,也增强了他们的长期参与动力,促使他们持续投入到流浪猫救助事业中。
通过数字化支持网络和社群互动机制,街猫APP不仅为流浪猫的救助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也为救助者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激励机制。这一行为激励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救助效率,还有效增强了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了流浪猫救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平台的设计和激励机制也为其他公益领域的数字化平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尤其是在如何平衡公益热情与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6. 结论
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特征,国际流浪动物救助自20世纪初叶萌芽至今已逾百年,其演进历程始终与社会文明进程和技术革新保持同步。在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伴侣动物饲养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流浪动物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城市生态治理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框架,分析了流浪猫救助行为的核心心理动因,并通过分析数字化救助平台的用户行为和心理测量,提出激发和维持动物救助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共情机制、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动机维持与行为固化的双重干预模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具身化设计实现“情感联结–认知重构–行为强化”的良性循环。该理论框架不仅适用于动物保护领域,更为环境治理、社区养老等需要持续性公众参与的公益场景提供了可迁移的干预范式。
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受样本抽样范围的限制,现有数据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城市中青年群体(18~45岁占比83%),未能充分反映城乡梯度差异与代际行为特征;尚未构建持续三年以上的纵向追踪数据库,导致干预效果的长期稳定性验证存在缺环。这些方法论层面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建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建立涵盖多区域、多年龄层的追踪调查队列。
从社会治理维度审视,数字化救助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1) 通过分布式网络实现协同治理,解决传统公益的碎片化难题;(2) 基于群体智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 可视化参与机制培育公民责任意识,推动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这种技术赋能的公益新范式,不仅为动物福利保障开辟创新路径,更在实践层面印证了“科技向善”理念的可行性——当每个微观个体的善举通过数字网络产生联结,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情感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