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常伴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近年来,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复方制剂及心理干预等手段,在改善症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查询知网、万方、维普等有关知名学术网站,并以“心脏神经官能症”为关键词,系统梳理了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方药研究进展,结合现代循证医学证据,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Cardiac Neurosis is a function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ysfunct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ten accompanied by psychological symptom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demonstrated unique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symptoms and regulating autonomic nerve function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ompound formul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By searching renowned academic databases including CNKI, Wanfang Data, and VIP using the keyword “Cardiac Neuro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CM’s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ing Cardiac Neurosis. Combined with modern evidence-based medical evidence, it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CM.
1. 引言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被称作功能性心脏不适、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通常与焦虑、惊吓、兴奋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引发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失眠焦虑、烦躁紧张、情绪低落等症状。但在相关检查中,却无心脏器质性改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脏神经官能症不仅能引发躯体不适,还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严重抑郁甚至引发自杀倾向。目前,西医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主要采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及营养神经药物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严重时联用抗焦虑抑郁药,但疗效有限且可能伴随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作与心、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等方法,从整体上缓解症状、调畅情志,且中药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身体的负担较轻。因此,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临床疗效以及优势与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医药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 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可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及情志因素三方面系统阐释,中医将其归为“心悸”,“怔忡”,“郁证”,“百合病”等范畴。其发病以情志内伤为核心诱因,肝郁气滞为关键病机,涉及多脏腑功能紊乱及痰瘀热等多种病理产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长期忧思恼怒、焦虑抑郁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形成“木郁”之态。肝郁则魂不守舍,扰动心神,引发心悸、失眠等症;木郁乘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而怔忡不安;肝郁化火,灼伤心肺之阴,气阴两虚,百脉失濡,症见烦热、口干、乏力。周亚滨教授[1]认为“木郁”贯穿疾病始终,肝胆气郁生痰,痰热扰心则伴见胸闷、噩梦纷纭,形成虚实夹杂之候。素体气阴不足或久病耗伤者,更易因情志波动诱发本病。女性更年期天癸渐竭,阴阳失衡,肝血易虚,故发病率较高。现代快节奏生活加剧精神压力,肝郁气滞与体质虚弱相互交织,使病情迁延难愈。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肝郁及心,心血瘀阻则胸痛如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则心悸气短、倦怠纳差;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虚烦不寐、腰膝酸软。肺朝百脉,若肺气亏虚,营卫运行涩滞,心脉失于宣通,加重胸闷、气短。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肾阳虚衰则心阳不振,皆可致心神浮越。雷忠义教授[2]指出百合病的核心病机为热病耗伤心肺阴液或情志郁而化火伤阴,引发气阴两虚,同时“气为血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涩滞成瘀,形成“虚瘀互结”的病理状态。此过程常伴情志因素,如《素问》所言“惊则气乱”,肝气不舒可致心气郁滞,加剧阴虚火旺与血瘀。热病后期余热灼津或长期情志失调,均会损耗气阴,使脉道失濡而“无水舟停”,瘀血阻络则见胸闷、胸痛等症。治疗需以益气养阴固本为主,辅以活血通络,通过滋阴降火以“增水行舟”,补气活血以“推陈致新”,从而恢复气血阴阳的平衡。
《难经》提出的“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理论揭示了心脏与营卫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联。营卫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行于脉中化血濡养心脉,卫气行于脉外温煦心阳,二者互根互用,共同维系心主血脉与藏神的功能。李文杰等[3]认为,若营卫失和,则心之气血阴阳失衡,导致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壅滞心脉,引发心悸、胸痹甚至心力衰竭。金嘉赓等[4]指出,营卫涩滞与脏腑虚损互为因果,营阴亏虚则血少脉涩,心失濡养而见心悸气短;卫阳不固则腠理失司,自汗耗伤心阳,加重心气不足;营卫不和则气血运行滞涩,痰瘀互结,心脉痹阻。这一理论不仅为心系疾病提供了“调和致平”的整体思路,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与“标本兼治”的诊疗优势。营卫理论方面,营阴亏虚则心失濡养,卫阳不固则自汗、畏寒,营卫不和则气血运行失调,加重心悸怔忡。
综上,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郁气滞为核心,气阴两虚为基础,兼夹痰、瘀、热等病理因素,累及心、肝、脾、肺、肾多脏功能失调。治疗需疏肝解郁以调气机,益气养阴以固根本,兼以化痰活血、调和营卫,方能标本同治。
3.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3.1. 肝郁气滞型
肝郁气滞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核心病机之一。情志失调、压力过大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引发心悸、胸闷、烦躁、失眠等症状。周亚滨教授[1]提出“木郁达之”理论,主张以疏肝解郁为法,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滞,白芍柔肝缓急,辅以茯苓、白术健脾以助肝气条达。田笑新等[5]结合“肝郁肺虚”理论,强调肝郁日久可克伐肺金,使肺气虚弱,治疗时在疏肝基础上加用黄芪、麦冬等补肺益气之品。
3.2. 痰瘀互结型
长期肝郁气滞可致津液输布失常,痰浊内生,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痰瘀互结阻遏心脉,表现为胸痛如刺、舌质紫黯、苔腻等。喻正科教授[6]认为此证型需化痰祛瘀、通络止痛,常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配伍丹参、三七、红花等活血药物。若痰郁化热,则加黄连、竹茹清热化痰;若兼气虚,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行血。刘晓彤[7]总结临床案例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胸痛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总有效率达86.5%。
3.3. 心脾两虚型
思虑过度或久病耗伤气血,致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怔忡、乏力倦怠、面色萎黄、纳差便溏。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周亚滨教授[1]强调“心肝脾同调”,在归脾汤基础上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形成气血双补、肝脾同治的配伍特点。对于兼见失眠者,可配伍百合、夜交藤以增强安神之效。
3.4. 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心脏神经官能症多因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情志郁久化火灼伤阴液,致心肺阴虚、虚火扰神。症见心悸不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国医大师雷忠义认为,此证以气阴两虚为本,兼见血瘀为标,治疗需滋阴降火、益气活血并举。其自拟“百合知母地黄汤”以百合、生地黄滋阴润燥,知母清虚热,配伍丹参、泽兰活血通络,牡蛎、珍珠粉重镇安神,佐黄连清心除烦,淫羊藿温肾以平衡阴寒。雷忠义[2]认为“百合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百脉失和”的病机高度契合。临床研究表明[2],该方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悸、失眠及焦虑状态,总有效率达89.6%。现代药理学证实[8] [9],方中丹参含丹酚酸、丹参酮等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百合多糖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与知母协同增强滋阴清热之效。治疗中需注重心理疏导,配合“调形以治神”的中医特色,实现身心同治。
3.5. 气滞血瘀型
气机郁滞日久,血行不畅,瘀阻心脉,症见胸痛固定、唇甲青紫、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桔梗载药上行。黄秀华[10]提出,血府逐瘀汤联合针刺内关、膻中穴可增强疗效,调节心率变异性。对于兼见痰浊者,可加瓜蒌、半夏以化痰宽胸。
除经典方剂外,临床医生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疾病的认识,自拟了许多方剂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邓珍[11]基于形神一体观自拟安神定志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心脏神经官能症,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谷维素联合黛力新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安神定心汤,结果显示,自拟安神定心汤能明显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躯体症状和睡眠质量。张琳琳[12]研究发现安神定志自拟方能明显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降低焦虑评分及24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
4.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中成药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中疗效显著。孙丽媛[13]等分别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和益心舒片干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发现益心舒片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7.5%,焦虑抑郁评分及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丹参、人参等成分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及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相关。陈斌[14]针对气阴两虚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在劳拉西泮等西药基础上加用枣仁宁心胶囊,治疗一周后发现加用枣仁宁心胶囊后有效率提升至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疏肝解郁胶囊以刺五加、贯叶金丝桃为主要成分,黄国涛等[15]采用心理干预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7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研究发现疏肝解郁胶囊疗效显著,并且患者依从性优于西药治疗。倪晶晶等[16]将纳入20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观察心神宁片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两药联合应用的症状缓解及情绪调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能够明显降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5.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干预为主要形式,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的作用。辛翰东等[17]人研究发现针刺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心脏神经官能症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许鹏[18]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联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心阳虚型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组有效率为90%,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单项临床症状改善、脉象积分降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药联合治疗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时,推拿按摩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心理状态。戈义峰[19]通过按法、动法及揉法等手法刺激内关、心俞等特定腧穴,辅以归脾汤辨证化裁,以心脏神经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谷维素与维生素B1片治疗,观察组患者以推拿疗法配合归脾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2.61%,推拿疗法配合归脾汤加减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6. 总结
心脏神经官能症作为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双重影响不容忽视。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理以及多靶点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内治法的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手段,效果明确,值得推广。中医外治法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手段,效果也得以证实,且还有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等优点。虽然中医药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中展现了显著优势,但仍存在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等一些问题。未来研究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