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劳动的理论内涵及其具体形式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信息交流形态的变革,当下新的“网络社会”正在逐渐形成,数字技术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互联网经济下的新型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新模式带动外卖跑腿、滴滴打车、直播网红等等的新型职业,在为人们提供新机遇的同时又使人深陷算法控制之中。在这数字化生存世界里,一切传播活动被转化成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数字劳动行为。
1.1. 数字劳动的含义
数字劳动是最先由意大利学者蒂兹纳·泰拉诺瓦提出的,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劳动力问题不那么容易地被资本主义剥削逻辑所创新发展。从信息技术层面,数字劳动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普遍发展的新型劳动,每个人拥有一个移动工具,数字劳动也无处不在。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劳动的含义看法,数字劳动的内涵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非物质劳动,是文化、知识、信息创造与传播的非物质劳动,是在数字平台上如社交平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用者们的活动。二是数字活动属于免费劳动的表现形式,个体消费者网上活动免费提供给了商家,被打包出售给广告商,这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分享行为的免费劳动是与物质劳动相区别的。总的来说,数字劳动指生产商品的信息和文化内容的劳动,生产非物质产品,比如知识、信息、交往、关系或者情感反映的劳动。又是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劳动。数字劳动使商品摆脱它的形式而独立成长,实现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力和能力。
1.2. 数字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当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数字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两种形式。
第一,有酬劳动。有酬劳动是指互联网的专业技术性劳动。在网络平台中,那些如技术设计开发、网络维护、数据检测与管理等等技术人员,由于他们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需要随时用算法程序进入使用者手机接入互联网,这些高要求的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本质上是与普通工人一样,他们的劳动同样是遵循传统的雇佣工作,是有工资、有报酬的雇佣劳动,其劳动的过程与一般的传统化劳动过程不同的是专业劳动人员的雇佣工作具有明显的现代化数字技术特征。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越来越多人借助网络平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网络直播、各类网络博主、滴滴网约车等等为推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无酬劳动。无酬劳动是使用者主要在互联网络平台上浏览页面、视频、查询信息资料学习、消费购物、收发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等活动都是属于数字劳动的一种,无偿为互联网平台创造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劳动。随着数字劳动的发展,无酬劳动又包含受众劳动和玩劳动。受众劳动是来自于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商品论”这一概念。受众付出他们的时间去通过一些娱乐性的东西去缓解工作压力,以受众登录使用新浪微博或者抖音而言,这些网络平台为使用者所提供的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利润生产手段,并不是使用者简单的社交手段。使用者在抖音或微博上的在线交流和使用时间,不仅仅是价值的再生产时间,更是平台将用户数据(如浏览习惯与偏好)出售给广告商以实现精准推送的数字化劳动时间。观看者越多,利润越多。玩劳动中的“玩”已经被商品化,例如在互联网网络游戏中,网络游戏的发行商制定的游戏规则和有效方法,爱好游戏者经过长时间的娱乐会逐步厌倦游戏方式,但是开发商会根据结合游戏内容开发新的游戏模式游玩增添游戏乐趣,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里面有各式游戏英雄,在主要游戏模式下还结合了现有工具,研发出多种模式的游戏模块,保留了原有模式的游戏用户,还吸引了许多新的用户一起加入。“玩”劳动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多方面中,如今越来越多的游戏被商品化,需要遵循游戏规则和充值才能玩儿,游戏币与货币挂钩。
2.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的特征
数字经济时代,任何东西都在随着数字化而变化。尽管数字劳动脱离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对平台和网络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质,在现代网络社会,人人都离不得手机,也离不开网络。而且,网络平台通过系统性数据监控实现对用户行为数据的私有化占有,并通过对用户网络活动的分析来引导和塑造再消费行为。与此同时,网络平台还会不断根据客户的浏览搜索信息以便于用户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多并且遍布用户生活各个角落,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提供来源。数字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数字劳动中劳动关系的复杂化。社会经济形态呈现多样性的趋势,多种就业形态不断呈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网约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以及越来越多的网络直播,都是体现了数字劳动的多种就业形式。新的就业形势下,劳动关系也逐渐多样性,更加复杂化。如网约外卖员在数字信息平台的劳动关系是直接的雇佣关系,也有众多外卖员存在抢单,或者,有第三方的劳务公司外派。其两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更为复杂。再如科技软件工程师被数字平台所雇佣是具有典型直接的劳动雇佣关系,但所设计出来的软件被大多数的网民所浏览点赞是无报酬的,并无雇佣劳动关系。这种数字劳动的,多元化发展使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关系更为复杂多样,使劳动关系也成为了法律规定的难题,就外卖员的例子而言,外卖员与第三方外派公司与网络平台三者雇佣关系中,尽管外卖员与第三方外派公司签订合同,但是实则真正是网约平台购买了外卖员的实际劳动。事实是,两者之间的劳务关系并没有得到网络平台的承认,外卖员的劳动权益真正无法受到保障。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劳动关系传统的雇佣劳动关系转向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本质上是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数字劳动中劳动过程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指数字劳动在其劳动过程中的非物质形态。传统意义上,劳动产品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但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产品已然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现实产品交换到如今的数字信息、知识、情感等交换,恶劣的交换都是不具有实物状态的虚拟产品,而这些虚拟产品背后仍然有坚实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性是数字劳动的本质特征,但也并非对数字劳动产品的物质性特征全盘否定。素质劳动是现代科技下劳动对象在人脑的加工,具有依赖人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消耗过程,也离不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就此而言数字劳动既可以说是非物质性的,也可以说是物质性的,数字劳动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统一。
数字劳动中劳动过程的依赖性。数字劳动在全球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闯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形态,在劳动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具有十分强大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使用者对网络平台的依赖,如小红书这一软件应用,众多使用者通过搜索去解开内心困惑,也可通过发表评论在动态中展现表达自我。这一系列的操作,搜索、浏览、发表,都在这一公开平台所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转向网络空间平台。使用者能够在网络空间平台方便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惬意。但互联网平台所呈现的商品形式更加多元化,但也体现了数字劳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劳动剥削更不易被发现。除此之外,网络资本对使用者也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网络使用群体的不断增加,更利于资本销售和贩卖产品,有利于生产更大的价值。新型的互联网产业通过关注、点赞流量数据来实现价值增值,现代媒介技术已成为生产和消费信息的主要工具,这也正是网络平台资本对数据流量的依赖性,本质上互联网资本依赖网络使用者创造数据产品。
3.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所存在的新问题
劳动从传统劳动演变成数字劳动,其劳动关系、劳动过程、劳动内容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流量数据已然成为数字劳动产品。这种特殊性的劳动产品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更加隐蔽,并不断追求更大的价值。资本占有绝对的数字把握权与话语权,同样也影响着资本拥有财富积累的规模与速度。各个资本争相逐利,也必然会面临数字鸿沟。
数字劳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加剧的社会失衡问题。数字劳动本质上是资本对劳动者休闲时间的进一步盘剥。在这种劳动模式下,劳动者除了睡觉的时间,都是在为资本积累创造价值[1]。网络平台也基于网络使用者们共享的虚假信息来吸引用户,尽可能的从中颉取网络用户的价值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数字资本也会通过再生产来搜刮用户的资源,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资源指数不断扩大,为其控制资源信息和垄断创造机会,加速数字鸿沟的形成发展。数字鸿沟对于网络用户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关系来说,平台颉取用户的资源信息会因为特殊性的数字劳动产品的传播速率的增加而实现价值的增值。网络使用者主体的生产价值被平均化降低,从而网络使用者们越来越依赖平台的大量数据,并且固定化,形成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然而,在资本与资本之间也具有差异。体现为大平台和小平台两者之间的竞争差异,网络大平台的流量数据更大更广,资本所挖到的剩余价值创造更多并且形成垄断和控制,小资本更难以跨越那条资本的数字鸿沟,从而导致更大的差异化,造成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数字劳动产品带来人与技术冲突问题。数字劳动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重要劳动方式,其重要性越来越大,数字劳动在技术上的发展优势也更加凸显。数字劳动通过科技的管理和改进来促进社会分工,节约成本,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益,在新的劳动形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导致许多劳动型工作被技术所代替,科技一旦取代人们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将会导致劳动异化的出现,因此,数字劳动产品会带来人与技术的冲突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本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使得科学技术变为节约成本的手段工具,因此,劳动力也会丧失自主性变得机械化。正如现代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人员,在如今全面信息化时代一些人力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完成,这些计算机编程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企业如若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减少研发人员,使用计算机编程来设计研发,将会导致劳动者的心态、能力、思维受到影响,失去自我能力提升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剧人与技术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数字劳动的新型劳动关系引发劳资关系的不平衡发展。传统的劳资关系是由劳资双方建立,共同维护发展,有利于劳资关系的平衡。数字劳动下的一种新型劳动关系,虽然也给劳资双方带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等的优点,但新型劳动关系也会引发劳资双方的失衡,破坏双方的和谐关系。首先,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普通用户虽然通过发布内容和提供数据为平台创造价值,却无法像签约博主那样获得报酬。其次,即使是网约车司机等获得有偿报酬的数字劳动者,平台也通常不提供传统劳动关系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因此,这些劳资关系的不平衡会破坏劳资双方的不信任与和谐。
4.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数据生产与再生产在生产要素中重要性凸显。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尽管数字劳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数字劳动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数字劳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优势大于劣势。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理解把握数字劳动批判分析,迎接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数字经济挑战与机遇,推进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数字化经济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发展已经被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掌握技术核心要领意味着掌握了发展的主导权。尤其是在数字劳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2]。国家要强化数字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的短板突破研究,促进各个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应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政策支持,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问题,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等战略性前沿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全球竞争布局。强化与数字劳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补齐短板、增强优势。政府要加强数字劳动中的法律制度,保证社会公平,减少数字劳动市场的不合理行为规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企业强化自身数字劳动发展的同时,要加强数字劳动中劳资关系的平衡化,保障劳资关系和谐,从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以数字核心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我国数字劳动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分析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的协调发展。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发展将数字技术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工具。而在社会主义下使用的数字劳动更加关注劳动者本身的利益,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今在现代数字劳动资本的渗透下,出现劳动者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不平衡发展、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资源不平衡发展、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发展。首先,数字劳动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必须要遵循劳动者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协调发展。在数字劳动的劳动过程中,资本应平衡好劳动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需求,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劳动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善用数字技术,同时也要防止被数字化奴役、迷失的现象,实现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文明世界的共同发展。其次,数字劳动要实现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协调,从而导致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也会出现农村地区的数字劳动发展不协调。国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导数字经济和数字劳动进入农村发展,带动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数字劳动要实现数字劳动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和政府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网络平台经济体系,健全风险机制以缓解数字劳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分析对实现新时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劳动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型资源。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3]。而“社会化的人类”,就是倡导人类要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共同体,共同协作发展,不能独善其身。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劳动也有利于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数据资源交流分享成为一种可能,实现人类的利益共享、资源沟通和促进人类数据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