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育融合”的理念下开展跨学科课程对于破除学科隔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探索五育融通途径实现整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优质的跨学科课程主题。本研究通过主题探究整合学科资源、进阶思路构建学习过程、交互学习促进迁移创造等方法组织跨学科学习内容,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检验育人效果,使“五育”各要素紧密相融,以达到修德、提智、强体、育美、愿劳的育人目标。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s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exploring ways to integrate moral, intelligent,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to realize holistic education. With rich cultural elements and unique art forms,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ngge dance is a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heme. This study organizes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content through thematic inquiry,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resources, construc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progressive thinking, and promoting migration and creativity through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adopt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to test the effect of nurturing, so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to achieve the nurturing goal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improving intelligence, strengthening the physique, cultivating beauty, and willingness to work.
1.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提出“五育有机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1],如何在课堂落实“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025年1月,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2]。面对学校“课程拥挤”和学生学业负担沉重问题,跨学科课程已成为实现“五育融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2. “五育融合”理念下跨学科课程价值意蕴
2.1. 破除学科隔阂,提升综合素养
跨学科课程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特性和素养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固化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传统分科教学模式下,各学科常被割裂为孤立的领域,而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普遍联系的,学生在碎片化的知识点中难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跨学科课程采用主题探究、问题驱动的形式,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各自学科的视角进行协作式教学,跳出单一学科逻辑和知识的堆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视角,满足数字时代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表面看,跨学科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本质上,跨学科课程和“五育融合”的目标都是优化当下教育生态,减轻学校“课程拥挤”和学生学业压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五育融合”是跨学科课程的理想状态,也是其不断发展追求的目标,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
2.2. 探索五育融通,实现整全育人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融合”一词相较于“并举”更强调动态性与整体性[3]。“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融通、渗透、滋养,在交互碰撞中逐渐形成统一整体,是一个更为宏观、方针性的概念,而跨学科课程是其在微观层面得以实施的现实路径。在该理念下,跨学科课程将更注重五育素养的生成性,通过进阶思维和交互学习组织主题学习内容,变静态的知识学习为动态的知识生长,使各育摆脱割裂的可能,真正做到由形式融合走向深度融通。在教学实施上,将丰富的课程内容嵌入真实的情境,联结学生切实可感的现实生活,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科与主题的贴合度,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和逻辑,使教学内容边界得到拓宽,增强课程内涵的丰富性,最终达到“五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都能在课程中得到启发与成长,实现整全育人。
3. “五育融合”理念下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为导向,以优秀传统文化潮汕英歌舞为内容,以提升学生“五育”素养为目标,采用跨学科课程模式作为落实“五育融合”的现实路径。本课程面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A framework for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Yingge Dance
图1. 英歌舞跨学科课程实施框架
3.1. 学习主题选择
活动主题作为跨学科课程的重要育人载体,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五育”的融通空间和育人的实际效果。选择合适的主题有助于更好实现“五育”的深度融合、学生探索兴趣的激发、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以其雄壮豪迈、刚劲有力的表演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与追捧。由于英歌舞集多种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于一身,其中天然内蕴品德、智慧、体能、审美和劳动素养,具有跨学科特点,是优质的跨学科课程主题。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英歌舞跨学科课程,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深入了解并体验英歌舞,在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提高“五育”素养,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自觉成为英歌舞文化的传播者,促进岭南文化瑰宝英歌舞的活态化传承。
3.2. 学习目标制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一同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并提出对应的学习行为指标,使其认识到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有清晰的衡量标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指向“五育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中,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融合所跨学科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又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各素养的达成。教师需要树立整体的学习观,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延展至社会参与、文化自觉、生命体悟等层面。英歌舞跨学科课程学习目标参见表1。
Table 1. Designing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Yingge Dance program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表1. “五育融合”理念下英歌舞跨学科课程学习目标设计
分主题 |
学习目标要求 |
学习行为指标 |
知识技能层面 |
五育素养层面 |
主题1:飒爽英歌曲中学 |
1. 了解英歌舞的历史地理起源与艺术特色 2. 掌握快板节奏技巧与基本英歌舞基本动作 |
美:音乐修养 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德:了解家乡文化;团队合作精神 劳:尊重劳动人民 体:肢体协调能力 |
1. 作为文化馆宣传员,向同伴介绍英歌舞的历史起源与艺术特色 2. 小组合作演奏多声部快板曲目 3. 掌握英歌舞的5个基本动作形式 4. 小组展示横击槌、削槌等动作 |
主题2:脸谱头饰显个性 |
1. 理解水浒人物性格与脸谱色彩的关系 2. 初步感知色彩的搭配并运用色彩搭配绘制英歌脸谱 |
智: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美:艺术审美与鉴赏力 德:忠、孝、义精神理解 劳:传递劳动精神 |
1. 了解5个主要水浒英雄的性格特征,拓展阅读相关故事 2. 完成一个脸谱的绘画 3. 分享自己绘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相关的故事 |
主题3:数理奇境舞英歌 |
1. 掌握对称、旋转和平移知识,找全对称轴和旋转中心 2.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
智: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体:肢体协调能力和耐力 美:感受几何图形变换美 德:团队合作精神 |
1. 小组合作设计2中含有几何变换英歌舞的队形图 2. 小组派代表解释队形设计含义 3. 举出2个数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 4. 复习基本动作并在设计的队形中进行英歌舞动作展示 |
主题4:传统纹样展风华 |
1. 理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意涵 2. 设计文创产品; 3. 能够清晰表达设计思路与作品的文化意义; |
美:创意表达 德:增强文化自信 智: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 劳:匠人精神 |
1. 课前自主查阅中国传统纹样的相关图文介绍; 2. 运用所学及收集的纹样,创作一个含有英歌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3. 为设计的文创产品拍摄推介视频 |
3.3. 学习内容组织
3.3.1. 主题探究整合学科资源
跨学科课程的本质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在于“跨界”整合多学科资源[4]。对于落实“五育”素养的跨学科课程而言,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不是随意的,有其内在育人逻辑。本课程以“传承与弘扬家乡的非遗文化英歌舞”为总主题,完全打破学科知识框架,为学生创造与现实联系的真实情境,在实践中融合“五育”要素和多学科资源。提出核心问题“作为小学生如何传承与弘扬岭南非遗文化英歌舞?”引导学生思考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主题下设四个分主题,通过跨学科的形式整合多学科资源,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思考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学习、汇报演出、展品制作等方式实现“五育”共育,学生能够了解并认同英歌舞在当代的独特价值,从而自发地成为英歌文化的传播者,呼应课程设计的总主题并解决课程核心问题,达成预期育人目标。
3.3.2. 进阶思路构建学习过程
在设置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动态向上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学习过程要由多感官的具身体验向认知活动递进,逐渐深入到思维方法、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素养的培育,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英歌舞快板节奏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听觉猜测演奏乐器的名称,接着展示演奏乐器并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的音色和发声方式,最后进行不同节奏型的学习与演奏,在激昂的乐声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对英歌舞作为“中国战舞”的理解并抒发感受。在探索英歌舞蕴含的数理逻辑中,学生通过队形变换亲身感受几何图形的平移、对称之美,打破对数学脱离生活与传统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呈现螺旋式上升,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由于小学五年级学生多数未接触过《水浒传》,但对武松打虎的故事都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英歌舞人物性格时,教师由学生最熟悉的武松着手,通过故事将其他人物与武松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水浒好汉关系网,从而深入体会好汉们迥异的性格和令人敬佩的侠肝义胆。在英歌舞基本动作学习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将动作与水浒好汉性格特点联系起来,通过动作加强对人物的理解,学生对水浒好汉们的佩服之情也油然而生,课程内容的融合度也愈加紧密。
3.3.3. 交互学习促进迁移创造
根据ICAP学习方式分类理论,交互学习指在两个以上学生的对话互动中展开的建构性学习过程[5]。交互学习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交流讨论的机会,师生间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转变为双向的积极互动,课堂的参与度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介绍英歌舞的表演形式时,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为什么英歌舞队伍中最多只有一百零七人?”,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寻找这一问题的线索,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了解好汉们的人物性格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信息,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讨论,找到关键线索,学会概括、推理形成分析结果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反思归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自主探究与反思成长的逻辑闭环。此外,学生基于对传统纹样特征和内涵的学习,进行含有英歌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并介绍创作的理念及原因,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交流和点评,加深了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与领悟。在这些交互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用之前的学习经验进行创造性生成,促进原有知识的迁移运用。
3.4. 课程评价反馈
对“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跨学科课程教学的评价本质上指向育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而育人价值需要从多方面评估,因此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多层次和多维度评价相协调的评价体系,以此指导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优化,提升育人效果。本课程使用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自评、生生互评、专家评价五种形式,兼顾德智体美劳多维度评价,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成长、收获与体悟。在课程实施期间,每位学生都配有一个“五育发展档案册”,用来记录课堂和课后在品德、智慧、体能、审美和劳动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作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重要依据。在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都会与学生一起评选出上周的“五育明星”,激励其他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学生需要填写课堂评价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评价表的情况课后进一步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的体验感受、对下节课的期待等想法,并进行编码整理,作为英歌舞跨学科课程优化的重要参考。使用上述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监控自己在多方面的成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陪伴终生的习惯。课堂学习评价表见表2。
Table 2. Yingge Dance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of study evaluation form
表2. 英歌舞跨学科课程学习评价表
评价类型 |
评价指标 |
评价星级 优秀∂∂∂良好∂∂一般∂ |
评价维度 |
课堂行为描述 |
个人评价 |
小组评价 |
五育素养评价 |
道德品质 |
我能够在合作时与小组同学友好交流,尊重班级同学不同的观点 |
|
|
思维发展 |
我能够很好地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在全班自信地分享 |
|
|
我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
|
|
身心发展 |
我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英歌舞基本动作形式 |
|
|
我喜欢课堂中的体育锻炼环节 |
|
|
在课后我每天会坚持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记录在档案袋中) |
|
|
审美素养 |
我对“什么是美”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与感受 |
|
|
我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 |
|
|
在课后我也会自己进行绘画或手工活动(记录在档案袋中) |
|
|
劳动素养 |
我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
|
|
我会主动参与班级和家庭劳动(记录在档案袋中) |
|
|
过程性评价 |
参与情况 |
我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在合作学习时主动承担部分任务 |
|
|
学习态度 |
我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着很高的专注度与好奇心 |
|
|
情感体验 |
在课堂中我感到放松、开心,对英歌舞很感兴趣 |
|
|
综合评价 |
1. 自我评价 ① 我的收获: ② 进步空间: ③ 课程期待: 2. 同伴评价: 3. 教师评价: |
致 谢
感谢学院刘美辰老师和陈荣杨老师的指导,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支持领域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经费支持。
基金项目
华南师范大学省级重点支持领域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五育融合’:小学跨学科聚合课程的行动研究——以潮汕英歌舞为例”(S20241057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