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Colleges Cooperate to Carry Out Practical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各教学组织进行协同育人是必然趋势。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组织的合力作用也给高校带来挑战。高校图书馆和学院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联合协同开展教育能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文章讨论了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学的意义、作用和实施途径,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 universities,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all teaching organizations to cooperate in educating students. How to integrate resources effectively and play the combined role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college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jointly carried out by the two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of cooperatively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文章引用:陈琳, 李靓. 高校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529-53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73

1. 引言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是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之举。随着思政教育的纵深发展,高校目前进入“大思政”教育格局阶段,鼓励多主体参与并运用多样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如何整合现有资源条件,进行多主体协同合作来完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内外部发力构建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也成为高校重新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施思政教育的主体中,以院系为主的组织,将思政教学融入学科专业学习,开展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图书馆则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也较早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在学校立德树人发挥出特有的作用。现有研究较多针对学院专业教学中怎样融入思政教学或者以图书馆作为主体如何开展思政教育为内容,针对机构间联合开展思政教育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契机构建“图书馆 + 马院 + 院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1]。也有学者提出了利用博物馆和高校结合进行思政教育,属于校内外联合开展思政教育模式[2]。实际中,图书馆和学院协同进行思政教育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两者在思政教学上不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也有着一定的合作基础和条件,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是目前从系统性、整体性视角探讨图书馆和学院协同育人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主要以中国海洋大学为案例,对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 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1. 顺应当下思政教育形式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基本是在专业教学中贯穿进行,多由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等专职人员开展,思政教学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彼此孤立的情况。受到学科和空间限制,教育内容主要局限在课本知识,缺乏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如果只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育人的唯一主体,存在育人内容交叉重叠,让学生接受同质化内容等现象,影响学生对“大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育人成效[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强力推动“大思政”课程理念[4]。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与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着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5]。”高校以政策为指导坚持破立并举,突破原有思维定式,以大协同、大联动、大整合,着力破解存在的问题,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部门、各要素之间联动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育人工作的新局面[6]

高校图书馆自诞生以来便具有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自然属性,是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承担着教化学生、完善人格、坚定文化自信等责任,能够汇聚课程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文化资源,具备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双重功能,在打破思政教育孤岛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7]。图书馆完全可以作为学校思政教育大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平行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学院一同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场域思政教学的模式,不仅与当下大思政格局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也是推进学院作为第一教学课堂和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减轻学院思政教学压力的有效途径。

2.2. 形成思政教育条件的优势互补

学院思政教育是与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对受教者是隐性或者间接的教育方式。相比起学院,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集大成者,涉及到各个学科门类,利用资源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是本体功能,有着学校任何部门不具备优势条件,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形式更为多样丰富,更为直接和显性。但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往往停留于泛化的简单活动层面上,缺乏与专业学习结合的深度,教育力度不足。而学院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可以提升思政教育专业知识的含量,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院产生优秀的教学案例、著名的专家学者事迹、思政教材、教参、讲义等资源,也成为图书馆可利用素材和馆藏资源,通过图书馆进行宣传和推广,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当前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是最重要的新教育范式,各个教研单位注重对外的合作性和延展性,打破学科壁垒,在新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更为充分的合作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已经迈入数智化发展进程,各种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教学等技术运用已经贯穿普及在自身发展建设中,有条件和能力促进思政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尤其在面向理工学科,图书馆馆藏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特色资源在弥补理工学科人文素养缺失方面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2.3. 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大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虽然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限定,但始终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旨在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因此,当前思政教育已经突破简单思想政治为内容的范畴,形成专业技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等交织的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学生的培养必须学校各个组织结构合力来完成,需要不同元素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整体运行效应。

院系承担着课堂教学、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对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进行教育范式的创新和改革。图书馆以智慧化发展、空间建设、人性化的服务对接院系,能够在学科改进发展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匹配和调整,促使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更为充分,增强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并且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和学科信息支撑服务是全程化过程、具有持续生命力。在新时期,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的书籍借阅、文献收藏,到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信息服务的创新,再向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服务与终身教育转变[8]。因此,馆院结合的教育行为更有利于改变传统各教学单位教学单一、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呆板、枯燥的状态,形成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和价值教育等更加多元的教育维度,有利于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3. 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图书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

在支撑高校学科发展中,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是信息检索课程最为核心的实施教学单位,我国约有9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目前,图书馆信息教育已经突破了对新工具和方法的简单应用,扩展至面向各级用户的数据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泛信息化的信息素养教育阶段,不断进行与各个学科领域延伸和糅合。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兼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极具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9]

图书馆除了以全校公选课开展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的教学,根据现实需求以嵌入学院信息素养课程和通识课程成为普遍做法。在信息素养教学中,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检索和利用相关文献资源同时,可将信息安全教育、信息文化、引入如何查找权威的思政类资源、学术诚信等,增强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西南大学图书馆则是根据教师意愿和课程信息需求特点,采用专题授课或课内指导的方式开展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学科服务实践中逐渐与学院教师构建良好的互信关系[10]。山东大学图书馆制作了两项获奖的信息素养微课程,以《如何查询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微课,加强学术价值引领;以《如何筛选有价值的文献》微课嵌入国家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成就,引导学生提升“四个自信”,有效实现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除了信息素养课程,近几年来,开展通识教学也成为了图书馆主流方式之一。主要是以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和泛在化手段来加强学生对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实现信息技能和价值引领协同共进。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嵌入历史学院开设“历史地理学”通识课程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文学院合作,嵌入本科教程“《左传》精读”,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由图书馆和德语系专家开设嵌入式“中国故事征引与阐释”数据服务实践和教学等。

3.2. 图书馆文化教育空间建设

随着教育数字化和开放科学环境的建立,图书馆在空间场景打造上已经突破简单服务边界,介入到教育空间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提升、科研组织活动等教学要素中,来弥补高校教育空间不足的短板。一是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文化空间的打造。如中国海洋大学分别联合外语学院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名人名师资源打造了“林少华书房”和“王蒙文学馆”,集著作展陈、文化展览、学术交流、革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成为校内外师生研学活动、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开展的重点场所,也成为文化和思政教育空间建设的典范;二是图书馆学习中心的建设。针对师生数字化、高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和场域迫切的需求,图书馆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以虚拟教学、AI技术、物联网技术、混合数据等为支撑,打造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中心空间,对图书馆和学校院系、职能部门各类学习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配置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匹配的多元化资源,包括跨学科和全素养的资源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参与行为,不断体验场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交流创造[11]。国内如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都进行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取得了高校新型教育空间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

为加强育人教育效果,图书馆通过场景设计、活动空间建设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打通课堂、实践、环境等教育环节。如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汇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承办的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落地完成。旨在充分调动校内力量,围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并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通过探索项目化学习,实现跨学科融合、打造思政一体化的“第二课堂”[12];南邮图书馆建立与其他院系合作培养人才的联结机制,成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电光学院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实践服务技能和综合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3];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本科生研究训练,60%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该项目的研究,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写作以及社会行为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14]

3.3. 馆院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021年我国《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应依托自身革命文物资源,创新服务思政课程的工作载体,积极打造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活动[15]。基于思政教育,学院对图书馆空间、资源的需求和图书馆创新业务内容之间有了新的契合点,形成双向合作的强烈意向,联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更为频繁。图书馆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空间,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挖掘育人资源,主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16]。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与文学院联合举办“古籍保护进校园”古籍讲座、与海洋大气学院举办“海洋科普”的海洋文化主题展等活动。主题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更达到文化和思政元素与专业相结合,增强互动性和融合性。

为加强图书馆自身师德、师风和思想道德建设,图书馆不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来图书馆进行思政主题培训和讲座、开展“廉政文化主题展”、参观学院教学活动或者思政成果展等活动,加强与教师队伍沟通交流,实现图书馆员持续性的自我提升和成长。

3.4. 馆院间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

图书馆教育工作具有教育公共性、资源的共享性、文化的普及性,为学校教育活动的扩展与丰富提供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针对学院文献资源短缺问题,图书馆在校庆、学院一些如院庆、展览活动中可调拨相关的著作成果文献进行展陈和宣传,增强师生校友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图书馆挖掘利用馆藏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开发后的共享。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制作了《走进华岗》《旧报纸里面的革命时光》短视频,进入本校党建资料库,在全校进行展播,取得良好效果。在思政资源建设上,在征询相关学院需求,购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等专题数据库。此外,为打造良好的全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图书馆每年度组织师生学参加的线上线下图书采购活动,充分调动院系师生力量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提升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同时,更好实现与学院专业教学需求的资源匹配。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则协助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资料室建设,依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需求和发展方向,整合、共享学校资源,选取国内外思政教育前沿研究成果、党史党建等领域的大量专业书籍和期刊充实馆藏。

3.5. 打造馆院联合的阅读推广活动体系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实现教育职能途径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阅读推广活动开放合作,兼容并包,成为学校师生参与度最高、最活跃,内容最为丰富的组织活动。图书馆利用世界读书日、传统节日等时机,联合院系,对标学院特点和需求,吸纳专家团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拓展活动的外延和内涵。在大思政格局下,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结合专业、通识、人文、思政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元素,以红色文献特展,文化影视宣传、讲座、读者活动等各种形式实现专业阅读推广的全面开展。

馆院结合的阅读推广以学生专业理论层次和知识体系构建为依据,设置与课程教学进度紧密联系的推广内容和方式,形成贯穿大学期间的学科专业阅读常态化推广模式,帮助学生破除和跨越专业阅读障碍和界限[17]。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吸纳相关学院力量创办以海洋特色的刊物《阅海》,并成立书友会,进行常态化的阅读分享,撰写阅读书评、鉴赏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能力得到提升。复旦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旦旦思政”系列活动,以阅读为主要形式,邀请相关老师作为导师,分期对接不同院系学生,通过各类场馆的参观学习寻根思源,引导学生在行走中阅读,在实践中思考,坚定文化自信,成为高校馆院联合思政教育的典范[18]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为阅读推广带来新的活力,利用可视化、虚拟技术呈现红色文献信息以更具象化形式呈现。通过线上线下,公众号、微博等手段,密切与读者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交互性文化体验活动,提高读者参与度,思政教育的覆盖程度得以加深。

4. 馆院协同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

4.1. 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主体共同参与,需要统筹规划管理,制定思政活动共联合作育人机制,构建相对稳定的格局,增强施教效果。但目前整体来看,高校针对思政教育的设计主要从教学组织显性教育层面进行,对于图书馆发挥隐形的教育效果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具体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同行的政策方法。馆院协同的思政教育多以自发行为进行,合作形式单一、活动周期短、影响力小。如果长期缺少学校整体上的规划和设计,馆院协同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绩效评估等方面没有制度保障,关系脆弱,有可能导致馆院之间合作热情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并且没有准确匹配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无法提高协同育人的体系运作效率,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4.2. 馆院思政教育融合度不足

尽管馆院之间在思政教育中做出努力和尝试。但是图书馆的思政工作和学院的思政教学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是图书馆和专业课学习除了信息素养教学、通识教学、文化教育等方式,和专业课学习衔接方式有限,尤其与学科交叉环境下的前沿学科知识把握不充分,融合度低。图书馆思政资源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顺理成章实施在教学之中,很多时候比较牵强;二是授课教师与图书馆馆员角色并不对等、能力水平不均衡、分工不明确。在思政教育中,任何一方如果多种职能任务叠加,也会因过多的压力造成职业倦怠;三是很多教师并不充分了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情况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对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不足;四是目前馆院合作的思政教育多局限于图书馆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尚未形成与多个学院渗透的教育体系,合作范围狭窄,覆盖面不足。

4.3. 缺少馆院思政教育统一的平台

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构建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生态化的体系。尽管图书馆在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更加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学院也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全覆盖。但是在技术点上,中间依然存在信息上孤岛和合作上的罅隙,没有统一的可以共享的、多功能的、多模态的数字化思政平台,现代的智能技术利用和实施手段不充分,对思政资源的利用既重复又分散,不利于拓展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仅仅依靠线下活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规模小、频率低,无法形成持续影响力,难以达到对学生全程化、全局化、系统化的教育效果。

5. 解决馆院协同思政教育问题的策略

5.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机构进行系统内各项元素的统筹规划,实现共振效应。通过制定图书馆与学院联合开展思政教育的长期规划,依据本校的实际来确定协同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过程,明确合作目标和分工,加强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和实施力度。如吉林省教育厅从高层来设计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在全省高校全面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在校级层面设立“学习筑梦班”,引导省内各个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吉林大学面向2021级和2022级全体本科生,由图书馆副馆长讲授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共建教师的协助配合下,共计完成16个专题、612课时,馆院合作的思政课选修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19]

通过制度和政策保障,以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共享、阅读推广等内容与学院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构建出紧密联系的、网格化的大思政的格局,形成育人要素融通一体、育人环节衔接一体、育人队伍协同一体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共享课程育人思政内容供给,构建适合馆员和教师协同的思政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研讨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提供机会让馆员来理解把握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引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和提升资源的利用能力,促进各个主体投身“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2. 加强馆员与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在内部教学上,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学的主渠道,多元主体协同是思政引领力产生的原点。图书馆和学院开展思政教学,两种主体虽然目标一致,但是内容组织、方法、载体不尽相同。任课教师更专注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图书馆员侧重于资源利用和学科服务。馆院协同合作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打破隔断和藩篱,避免协同育人的“形式化”“生硬化”的情况,在思维和行动上都应达到共识。可由馆员和教师共同参与整体思政课程设计,找准育人的专业点、优势点、契合点,进行有机结合。比如环境学加入生态保护的主题,海洋学加入海洋强国的主题、文学加入文化价值讨论等。而图书馆员在课程中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资源支撑,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利用并撰写报告,无形中促成不同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形成正向合力。通过合作,改进非思政课专任教师“重智轻德”,改变思政课专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从而不断完善全方位围绕、全过程关注、全员服务学生的思政育人体系[20]

在外部合作上,教育部2018年以来组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建设,各个高校学院教师队伍在项目研究中有着较高的活跃度,完成一系列精品项目建设。图书馆应主动关注学院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对接教师队伍,参与到项目研究过程中。尽管图书馆尚未全方位参与思政项目研究,但是随着高校思政协同教育的开展,图书馆也逐渐以主体身份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来提升自身的影响作用。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与党委宣传部申报的《匠心育品——“百本·千场·万人”校园书香文化育人品牌构建与实践》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精品项目;四川大学图书馆打造的“学习书屋”项目,与校内教务处和各学院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紧密合作,开展系列红色文化活动,被30余家校外媒体广泛宣传,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5.3. 建立数字化思政教育平台

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思政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研协同、学生学习等方面体现内容的智慧性和形式的高度智能化等特征[21]。利用现代化技术,依据本校的资源和特色,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统一的思政教育数字平台,完成载体场景协同建设,也是顺应教育数字化新环境的必然。在资源上,打破资源分散的局面,整合图书馆和学院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书籍、期刊、数据库、视频、课程、教材教参、慕课等。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课程资料、互动讨论区以及定制化、个性化思政教学资源;在功能上,平台应实现一站式访问,并便捷地开展各类远程在线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现代化技术可展现历史人物、红色资源,模拟虚拟场景等,师生之间可进行良性互动,满足线上线下教学、课堂课外、校内校际之间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在管理上,可由图书馆和学院人员联合成立平台管理团队,建立科学规范科学管理机制,进行组织协调、过程统筹,共同进行资源的甄选、收集和补充,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的方向、过程、效果及时把握。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进行平台功能上的不断优化。

6. 结束语

大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基于更大格局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战略调整,高校必须主动站在更高视野谋划功能定位,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统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实践来看,高校图书馆和学院联合开展思政教育是大思政格局完成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目前馆院协同开展思政教育尚未发展成熟,在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中,还有诸多的如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等要探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融合改进。未来图书馆和学院一同转换理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立足于现实需求,实现双向联动,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做出贡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秀军.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支持服务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5): 1-7, 16.
[2] 王思乂, 侯旭平. 馆校合作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三维路径[J]. 长沙大学学报, 2025, 39(1): 108-112.
[3] 王哲, 贾欣昊.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探析——基于14所高校的调研[J]. 高教论坛, 2025(3): 60-64.
[4]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EB/OL]. 2021-07-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2025-02-2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7-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025-03-10.
[6] 苏守波, 赵晓强, 张龙波, 等.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图书馆赋能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25, 69(4): 124-133.
[7] 龚蛟腾, 张康.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 价值意蕴、理论内涵、实践体系和关键路径[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4, 42(5): 27-36.
[8] 陈传夫, 赵庆香, 朱传宇. 图书馆核心业务变迁与人才培养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24(6): 13-23.
[9] 黄常青.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16): 65-72.
[10] 杨勇, 刘云, 高凡.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 66(4): 95-102.
[11] 吴娜.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多元学习场景构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4(9): 55-61.
[12]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EB/OL]. 2023-04-07.
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30407/180916.html, 2025-04-12.
[13] 孟玉梅, 李永涛.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J]. 大学教育, 2024(21): 66-69, 74.
[14] 韩丽风, 王媛, 曾晓牧, 等. 面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探索——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实践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3, 41(5): 62-68.
[15] 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7-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108/t20210816_551494.html, 2025-03-10.
[16] 黄丹, 黄凯健, 李成林. “大思政课”视域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J].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23, 5(4): 3-15.
[17] 蒋文英. 高校馆院联合专业阅读推广服务实践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构建专业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5, 55(1): 47-54.
[18] 旦旦思政|行走中的阅读: 不忘家国初心, 坚定文化自信[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Q2MjUzMQ==&mid=2650606351&idx=1&sn=aa38696f4442647ef82836a4e7433c05&chksm=88a618a3bfd191b553bd7df135ad7d9382df2bcaa0bfa2fcccd3b9bf2f0fc3c5e9227df317fe&scene=27, 2025-03-20.
[19] 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晓杰: 扎实开展“学习筑梦”行动 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EB/OL]. 2019-01-0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0/201901/t20190107_366222.html, 2025-04-12.
[20] 廖利明, 李艳萍.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教师作用发挥策略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12-20.
[21] 熊富标.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 技术驱动、融合探索与创新之维[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3):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