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广西巴马瑶族祝著文化,深入探讨其起源、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与象征,分析当前发展现状与困境,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祝著文化作为瑶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历经千年传承,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研究,意在为祝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输送理论养分,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多元共生,提升民族凝聚力,深化文化认同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Zhu Zhu culture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Bama, Guangxi. It deeply explores its origin, development proces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ymbols,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the Zhu Zhu culture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nourish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Zhu Zhu culture,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iverse coexistence of ethnic cultures,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deepen cultural identity.
1. 引言
广西巴马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长寿文化闻名于世,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瑶族文化。祝著文化是巴马瑶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祝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巴马瑶族祝著文化的演进历程,剖析其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并探寻切实可行的新生路径,对保护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从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出发,这一研究有助于揭示祝著文化在瑶族社会中的深层意义与功能,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巴马瑶族祝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1. 起源传说
祝著节,又称“祖娘节”、“达努节”、“瑶年”或“廿九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布努瑶民众隆重庆祝,为瑶族创世女神密洛陀祝寿,意义重大。从人类学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理论来看,祝著节起源与瑶族的这两种崇拜紧密相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孝道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红水河流域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长篇史诗《密洛陀》中,生动讲述了创世始祖密洛陀将铜鼓和猫赐予三子鼓励其勤奋耕耘[1]。三子通过敲铜鼓驱赶鸟兽、放猫捕食地鼠,最终获得丰收,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为其祝寿的感人神话故事。瑶族民众深受其孝心的感动,同时也为答谢自然的馈赠,逐渐形成了设宴祈福、祝愿平安的传统习俗,历经岁月流转,逐渐发展成为如今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祝著节。除了这一主流传说,民间还有其他关于祝著节起源的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的生日,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地洪荒,两座神山对峙相望,相接时霹雳大作,山腰裂口,走出一女一男,即瑶族(布努)始祖母“密洛陀”和始祖父“布洛西”[1],“密洛陀”创造天地万物和子孙后代,后人为纪念她的伟大功德,在其生日时杀牲供祭、集聚宴饮,祝著节便源于此,关于其起源还有着多种说法,其一,相传是为了铭记瑶王蓝陆射落多余太阳、拯救瑶民的卓越功勋;其二,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卡亨,他为引进谷种而英勇牺牲,这一天便是其忌日。尽管这些传说内容各异,但无一不深切地体现出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尊崇、对英雄的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们共同构成了祝著文化丰富的起源内涵。
2.2. 历史发展脉络
祝著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确切起源时间虽难以精确考证,但从相关史籍记载及民间传承的蛛丝马迹中,仍可探寻到其发展的大致脉络[2]。在《桂海虞衡志》(范成大,宋代)、《岭外代答》(周去非,宋代)等史籍中,均有关于祝著节活动的记述,这表明祝著节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祝著节的祭祖和宴饮活动规模宏大、仪式隆重,充分展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虔诚敬意和对节日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祝著节不仅是家族内部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契机,也是整个瑶族社区加强联系、增进团结的盛大聚会。人们身着盛装,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庄重的祭祀仪式,随后共享丰盛的宴席,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交流情感、传承技艺、传递家族与民族的价值观。时代在变化,祝著节也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其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就一方面而言,祝著节在宗教信仰层面的色彩逐渐褪去。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年轻一代瑶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他们对传统神话和祭祀活动的认知与老一辈产生了差异,年轻人认为有迷信成分存在,因而不感兴趣。同时,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的变化,如自然条件的恶化、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短缺等,导致族群生活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压力增大。在此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为瑶族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祝著节逐渐被视为一种吸引游客、获取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祭祀活动部分沦为旅游表演,宗教仪式感与神圣性减弱。另一方面,祝著节的庆祝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多样化,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在传统的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动基础上,增加了体育竞技、文艺晚会、民俗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在现代的祝著节庆祝活动中,会举办铜鼓、服饰、山歌、体育竞技等文化元素齐聚一堂的盛会,还会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瑶族同胞以及其他民族的代表共同参与,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此外,在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全面普及的时代浪潮下,祝著节的传播途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借助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多元化平台,祝著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得以突破地域限制,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全球。这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瑶族祝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提升了祝著节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3. 祝著文化的内涵与象征
3.1. 文化内涵
祝著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智慧[3]等多个方面。从人类学的文化适应理论来看,祝著文化中蕴含的农耕经验是瑶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互动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瑶族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农业,通过祝著节祭祀自然神灵、祈求丰收等活动,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这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例如,在祭祀仪式中,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敬畏,促使他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这种文化适应不仅确保了生存,还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民俗学的民间信仰理论出发,对创世女神密洛陀的崇拜在祝著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密洛陀被瑶族人民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民族的开山始祖,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瑶族人民表达对密洛陀的感恩、崇敬与祈求,希望得到她的庇佑,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种民间信仰为瑶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寄托,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和勇气。同时,围绕密洛陀崇拜形成的祭祀仪式、传说故事等,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强化了瑶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祝著节的核心是对创世女神密洛陀的崇拜和祭祀。在伦理道德方面,祝著节深刻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孝道观念。传说中三儿子为母祝寿的故事成为祝著节的重要起源之一,这一故事所传达的孝道精神在瑶族社会中代代相传,成为瑶族人民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在祝著节期间,晚辈们会向长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祝福,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对长辈的关爱和孝顺,传承孝道文化利于维系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同时,祝著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技艺展示,如刺绣、编织、制作传统美食等,也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这些技艺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象征意义
依据人类学的象征符号理论,铜鼓和服饰作为祝著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铜鼓上的太阳纹源于瑶族对太阳的信仰,太阳被视为老祖母密洛陀的化身,它象征着光明、温暖、力量和丰收。在祝著节活动中,铜鼓的敲击声不仅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氛围,更传递着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这一象征符号在瑶族社会中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从民俗学的服饰文化理论角度分析,瑶族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穿着,更是身份、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标识。服饰上的色彩、图案和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例如,红色在瑶族服饰中的特殊意义,既体现了对子孙的训诫,也象征着瑶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对历史的铭记,这种服饰文化反映了瑶族社会的结构和秩序,同时也是民族审美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此外,瑶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精湛,一针一线皆凝聚着瑶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其精美的刺绣、独特的编织技法等都展示了瑶族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成为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3. 社会功能
运用人类学的社会整合理论,祝著节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在节日期间,人们通过共同参与祭祀、歌舞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加强了家族、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欢乐,传承文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社会整合有助于维护瑶族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民俗学的文化传承理论来看,祝著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祝著节的各种活动,如传统技艺展示、传说故事讲述等,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通过口传心授、亲身实践,年轻一代逐渐掌握传统技艺,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瑶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同时,祝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融入新的元素,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4. 巴马瑶族祝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4.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巴马瑶族自治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瑶族祝著文化传承发展成果显著。2007年,瑶族祝著节入选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21年5月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其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本文利用文献调查法以及实地考察法考察得知巴马瑶族自治县积极举办各类祝著节庆祝活动,以弘扬瑶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分析得出,例如,2023年瑶族祝著节庆祝活动在巴马寿乡文化广场精彩开幕,活动期间举办开幕式、特色产品展销一条街、民族发展座谈会、“传承非遗之美 彰显瑶乡魅力”文艺晚会以及打铜鼓、唱山歌、笑酒、斗鸟、射弩、打陀螺等民俗趣味体育活动[4]。2024年7月2日至4日,巴马成功举办了以“传承祝著非遗之美,促进各族互嵌共荣”为主题的瑶族祝著节庆祝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开幕式暨非遗展演、“央美祝著·幸福瑶乡”[5]文艺晚会以及东山乡民俗活动等。据调查可知,在开幕式上,瑶族同胞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通过祈福仪式、民俗展示、非遗项目传承人展演、绝技表演以及具有瑶族特色曲调的舞蹈、音乐、歌谣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和优秀传统文化,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文艺晚会上,来自全国9个[5]瑶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非遗优秀节目纷纷亮相,将瑶族的风情万种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东山乡作为瑶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在祝著节期间举办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如传统的皮鼓舞、陀番、祭拜“密洛陀”、赐福、瑶歌连唱、补粮等仪式,大量游客与当地群众参与其中,得以深切领略瑶族祝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祝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团队深入挖掘其现状调查得知巴马瑶族自治县还注重祝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他们会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师徒结对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瑶族传统技艺,如铜鼓制作、瑶族刺绣、瑶族歌舞等。当下,全县培养出一批非遗传承人,有力引领祝著文化传承发展。例如,东山乡通过“青蓝对接”、师徒结对、展示馆里学非遗等形式,培养了18名非遗传承人,东山民俗表演队也先后到县内外演出交流10余场次[6],有效地传播了瑶族祝著文化。同时,巴马瑶族自治县积极推动祝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巴马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与祝著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如参观祝著节文化展示馆、体验瑶族传统生活方式、观看祝著节民俗表演等。这些旅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体验,既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又为祝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例如,巴马的一些瑶族聚居村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祝著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2. 面临困境
尽管瑶族祝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境。在实地考察巴马祝著文化的过程中,选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角色的瑶族群体作为访谈对象,经过深入访问可知,在当地,从传承主体来看,年轻一代对祝著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较低,传承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因为现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瑶族人民更多地接受了现代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对传统的祝著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兴趣。在当地,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祝著文化的传承环境,导致祝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巨大困难。此外,通过走访当地很多家庭中,祝著文化传承的方式较为传统,有些家庭只有老人在家,传承的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和亲身实践,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传统的传承方式效率极低,受到外界干扰因素多且复杂,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
此外,为更深入了解当地祝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境,对其设置相关问卷引导当地人填写祝著节当天的基本情况,例如在祝著节当天参与庆祝活动,祭祀仪式的流程、参与者的服饰和动作规范、仪式中的象征物品;传统歌舞表演的形式、内容和观众反应等,从而获取一手资料得出在当地过的祝著节也算是热闹,然而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如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祝著文化的举办过程中并没有从前那般热热闹闹,在了解祝著节基本情况时可以得知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记录和整理,不能完整地保护传承发展该文化,访问结果显示当地人意识比较淡薄,相关部门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没能充分发挥保护和传承的带头作用。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巴马瑶族自治县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在祝著节筹备和举办期间,政府的投入资金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得不到相应的完善,一些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政府对于祝著文化也没有制定系统的传承保护机制,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做得不够合理不够充分,进一步限制了祝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 巴马瑶族祝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解决路径
5.1. 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承人才培养
5.1.1. 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在当地,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部门应该重视瑶族祝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联合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编写系统的瑶族文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涵盖祝著文化的起源、传说、历史发展、文化内涵、传统习俗和技艺等方面,分年级设置教学内容,如小学低年级通过故事、图片介绍祝著节,高年级则深入学习文化内涵和技艺制作。另外,可以隆重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专家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祝著文化的魅力。例如,每月组织学生举办一次瑶族刺绣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祝著节祭祀仪式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祝著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祝著文化元素,如设置瑶族文化展示长廊、展示瑶族服饰、手工艺品、举办瑶族文化主题展览、开展瑶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打造浓厚瑶族文化环境,助力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祝著文化滋养。
5.1.2. 开展社会培训与传承活动
针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祝著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活动。由政府文化部门、非遗保护机构或相关社会组织牵头,定期举办瑶族传统技艺培训班,如每季度举办一期瑶族刺绣培训班、半年举办一期瑶族歌舞培训班。培训班面向社会公开招生,优先考虑对祝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邀请资深非遗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采用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传统技艺。同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自发成立瑶族文化研究社团。对符合条件的社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如每年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用于社团开展文化研究、传承活动。支持民间举办祝著文化艺术节,政府在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协助,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促进祝著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5.2.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
5.2.1. 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创新表现
盛情邀请专业的舞蹈编导和音乐制作人,深入巴马瑶族地区采风,了解瑶族传统舞蹈和音乐的特点,以祝著文化为主题,融合现代舞蹈元素,创作新的舞蹈作品,如在舞蹈动作中加入现代流行的街舞元素,使舞蹈更具时尚感和观赏性;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为瑶族传统歌谣重新编曲,加入电子音乐、摇滚等元素,打造出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的音乐作品。利用巴马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大型实景舞台演出。例如,在巴马寿乡文化广场举办祝著节主题文艺演出,运用灯光、音效、特效等现代舞台技术,将祝著文化的故事以更加生动、震撼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演出中设置互动环节,邀请观众参与瑶族传统舞蹈和游戏,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5.2.2. 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专门的祝著文化宣传小组,负责运营瑶族祝著文化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网站和账号定期更新祝著文化的相关信息,如每天发布一篇祝著文化的故事、每周上传一段祝著节活动的视频。运用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祝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制作一系列关于祝著节习俗、传统技艺、民族风情的短视频,突出趣味性和吸引力;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每天发布短视频,通过热门话题、合作推广等方式,提高视频的曝光率和传播范围。在祝著节期间,开展网络直播活动,邀请知名主播参与,对祝著节的庆祝活动、祭祀仪式、文艺表演等进行全程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节日的氛围。
6. 结语
广西巴马瑶族祝著文化,作为瑶族人民千年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传承与蜕变。从其古老神秘的起源传说,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祝著文化始终紧密地与瑶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在当下,尽管祝著文化面临着来自现代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冲击、传承人才断层以及资金和保护机制不足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好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推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祝著文化传承发展已初有成果。各类祝著节庆祝活动的成功举办、传承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都为祝著文化的延续与新生带来了希望。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祝著文化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层次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