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马工程”)对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意义重大,本研究系统剖析“青马工程”育人成效,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青马工程”以坚定政治信念、扎实理论素养、突出实践能力、良好品德为培养目标,发现工程存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单一化规范化、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在具体工作中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提出要优化培训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及时更新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培训;健全培训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等促进机制。在指出未来应持续关注新技术应用、社会资源整合和培养模式差异化发展等问题的同时,旨在提升“青马工程”培养机制,达到更好的育人成效,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e “Qingma Project”, expounds its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sorts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t is clear that the “Qingma Project” takes firm political beliefs, solid theoretical literacy, outstand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good moral character as the training goals, and finds that the project has problems such as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simplifying and standardizing teaching, and imperfe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in specific work. To this end, 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pdate the content in a timely manner. Innovate training methods,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 personalized training; Improve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build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ther promotion mechanisms.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odels, etc., aiming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Qingma Project”, achieve better educational resul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young Marxis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1. 引言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的重要品牌项目,15年来累计培养学员超过300万人,在青年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共青团落实青年工作、引领凝聚青年的重要举措。在青年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共青团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思想引领的重要工作载体,“青马工程”承担着以理论育人以思想树人以实践化人的作用,研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育人成效对提升“青马工程”培训效果,打牢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青马工程”育人成效评价及提升机制开展系统研究,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通过优化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式、完善培养管理机制等举措,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青马工程育人成效,加强对学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对学生学术、实践等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提升,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
2. 文献综述
“青马工程”启动十多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积极落实、认真筹备,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青马工程”教育培训相关工作[1]-[4]。高校历来是西方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争夺的焦点,实施“青马工程”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关键核心的环节。实施“青马工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定位上,学者普遍认为,其作为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的关键品牌项目,是落实青年工作、引领凝聚青年的核心举措。这一工程肩负着理论育人、思想树人、实践化人的重任,对筑牢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意义非凡。
关于“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已有研究指出,其逐步构建起覆盖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培养体系[5]。在高校领域,巩固全国、省级、高校的培养格局,重点强化对大学生骨干的政治训练和思想引领。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五个青马”(青马读书会、青马论坛、青马课题、青马学刊、青马宣讲团)育人品牌,通过念好学、研、践“三字经”,强化思想淬炼、理论研究、实践担当,有效提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质量。
在培养内容与方式上,相关研究表明,深化理论学习、开展红色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是主要内容[6]。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并为学员配备理论导师开展调查研究。同时,组织学员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地学习,参加仪式教育,寻访历史见证人等开展红色教育。在实践锻炼方面,通过集中实践、日常实践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等,让学员深入了解国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目前学界对青马工程育人成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在培养模式、评估体系、影响因素等方面均有深入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青马工程”培养存在诸多如培养目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评估体系的僵硬化与单一性、课程体系的刻板化与单向性、学员管理的短期性与脆弱性、培养长效性系统不健全等问题[7],尤其是对于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及效果评价缺乏实证研究。多数研究侧重于对“青马工程”整体框架和培养内容的探讨,对于育人成效评价及提升机制的系统研究相对匮乏。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虽有部分高校探索出特色做法,但缺乏广泛推广性和深入对比分析。此外,在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全方位提升学生学术、实践等素养,以及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青马工程”育人成效评价和提升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式、完善培养管理机制等方面优化研究内容,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作用,切实提高育人成效,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目标
3.1. 坚定的政治信仰
首要目标是培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忠诚和坚定信仰,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本质上把握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力量。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冲击时,能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忠实的捍卫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者。例如,在重大政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上,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迅速准确地分析问题,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周围同学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3.2. 扎实的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学生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既要吃透理论内容,又要吃透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内涵丰富、实践要求,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功底扎实,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如在学术研究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开展研究,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行动,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突出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解决问题、创造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理论修养。在社会调研中,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设计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数据,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干家,积极促进社会进步。
3.4. 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导向,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在校园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在团队合作项目中,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发扬吃苦耐劳的作风,不轻言放弃,努力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
4.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育人成效的现存问题
4.1. 理论与实践脱节
部分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知行割裂问题,其理论教学与现实需求的衔接机制尚未完善。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过度依赖单向度的课堂灌输模式,教学内容偏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阐释和原理推演,而对新时代社会实践场域中的鲜活素材吸纳不足。这种范式导致理论传授与社会现象之间存在显著“时差”:学生在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矛盾分析法等理论工具后,面对校园社团管理、社会调研实践等领域的现实矛盾时,往往难以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与具体实践情境的有效对话。
以矛盾分析法的教学转化为例,尽管教师通过经典文献解读帮助学生建立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知图式,但在指导学生处理学生组织中部门协作矛盾、校园文化活动策划分歧等实际问题时,却缺乏将理论原理转化为操作策略的桥梁设计。这种教学环节的断层,使理论认知始终悬浮于抽象层面,未能完成从知识习得向实践智慧的转化。当学生发现课堂所学难以解释“外卖骑手劳动权益争议”等社会热点现象,更难以指导“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等具体实践时,理论本身的解释力与指导价值便遭到质疑,进而削弱了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和价值信仰。
这种理论悬浮现象反映出当前培养体系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结构性偏差,过于侧重文本解读,而对现实情况的关注不足。二是教学方法上,没能搭建起理论迁移至实践的有效场景。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倾向于知识的复述,却忽视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若长期维持这样的状况,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还可能削弱理论本身应有的实践特性,进而陷入“学用脱节”的不良循环。
4.2. 教学单一化、范化
当前高校“青马工程”课堂教学深陷传统讲授模式的路径依赖,呈现知识传递的单向度特征。教师作为绝对权威的知识布道者,依照既定教材体系进行系统化宣讲,学生则沦为被动的理论容器。这种“填鸭式”教学范式的内在缺陷表现为三重疏离:认知过程疏离,教师单向度的理论灌输挤压了学生的思辨空间,课堂演变为知识搬运的流水线;情感互动疏离,缺乏对话式教学设计使得教育过程失去情感温度与价值共鸣;实践关联疏离,理论阐释悬浮于现实情境之上,难以完成从概念解析到实践指导的范式跃迁。
在培养方案设计层面,“青马工程”存在明显的标准化量产倾向。统一的教学大纲、同质的课程模块、刚性的培养进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人特性。来自理工农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其认知图式、思维特质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青年,其价值预设、社会经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性本应是理论教育的宝贵资源,却在标准化培养中被粗暴抹平。标准化模式导致“双重异化”现象:对理论素养深厚的学生而言,既有课程缺乏学术纵深,使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前沿议题上产生认知饥饿;对实践型学生而言,理论灌输挤占了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实践育人空间,造成能力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更为深层的问题是,这种培养模式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精髓,使教育过程失去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
4.3.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青马工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多维度的结构性缺陷,其深层症结已超越技术操作层面,演变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性障碍。
现行考核体系呈现显著的“重认知轻实践”倾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窄化为教材知识点的记忆复现。闭卷考试占据绝对权重,命题形式拘泥于概念填空、原理复述等机械记忆层面,而对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象、以矛盾分析法解构现实矛盾等实践智慧的考核付诸阙如。这种评价导向实质上是将理论教育异化为知识搬运竞赛,忽视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
考核评价权高度集中于授课教师,形成“教考一体”的封闭循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社会实践单位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严重缺失,导致评价过程缺乏必要的社会参照系和价值对话空间。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既难以突破学科视野局限,又容易陷入主观经验判断的窠臼,难以全面考量学生在乡村振兴调研中的群众工作能力、在数字中国建设议题中的理论创新表现等综合素质。
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维度划分和量化梯度,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核心维度上,未能建立可观测、可测量、可比较的具体标准。例如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评,既未设定社会实践时长、调研报告质量等客观指标,也缺乏理论应用创新性等主观评价维度,导致评价过程易受个人偏好影响,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在参与社区治理、红色文化传播等实践中的真实表现。
单一化考核体系不仅未能发挥“指挥棒”的正向引导作用,反而催生了功利化学习倾向。学生为应付考试专注理论要点背诵,忽视思维方法训练和价值取向塑造,出现“高分低能”的悖论现象。更为甚者,这种评价体系使“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发生偏移,本应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却异化为生产理论考试高分者的流水线,背离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初心使命。
5.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育人成效提升机制
5.1. 优化培养内容
5.1.1. 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
高校要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内容体系,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案带面,以案带面。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可以引入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等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其中的经济规律、矛盾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实习活动开展常态化、常态化,学生实习效果良好。
5.1.2. 及时更新培养内容
学校要建立培养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及时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具有时代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教材中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使培训内容始终保持时效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提供包括最新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时政热点解读等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5.2. 创新培养方式
5.2.1.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高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运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和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5.2.2. 实施个性化培养
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培养,在培养初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职业规划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能力测试、面谈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并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个人培养档案。针对学员不同特点,制定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安排、导师配备等在内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为其提供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安排学术造诣较深的导师进行指导,帮助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确保个性化培养的有效性。
5.4. 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5.4.1.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要在“青马工程”培养过程中,为准确评估学生的成效,构建全方位、科学化、合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增加实践考核、过程考核、综合素质考核等比重,除传统的理论考试外,还要加大力度。实践考核可通过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项目成果展示、实习单位评价等方式进行,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综合素质考核涵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明确、细化的考核评价标准,量化各项考核指标,确保考核过程客观公正,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学生知己知彼,明确努力方向。
5.4.2. 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青马工程”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青马工程”专项奖学金,对在培养进程中表现卓越、成绩优良的学生予以表彰与奖励。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但精神激励同样不可或缺。可为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收获认可与尊重。此外,还应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搭建起成长平台。比如,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其提供高层次培训项目,对其开展实习就业推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就坚实道路。在激励的同时,帮扶机制也必不可少。对于在培养过程中遭遇困难、表现欠佳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克服困难,逐步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无法达到培养要求,且经过多次帮扶仍无明显改进的学生,及时调整培养方式或让其退出培养计划。这一举措旨在保证培养质量,确保“青马工程”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竞争力。通过明确奖惩措施,在学生群体中营造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推动“青马工程”育人成效实现整体提升。此外,还需加大对激励机制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参与“青马工程”所能获得的各种激励与发展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青马工程”的热情与动力。
6. 结语
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育人成效看,对育人成效进行深入挖掘,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队伍、培养管理等方面找出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育人质量的改进措施。培养内容优化、培养方式创新、培养队伍强化、培养管理机制完善,四个环节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共同破解当前“青马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难题,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道德品质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特点的变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也应当与时俱进,在继续应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社会资源、如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高校间实现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等问题,不断深化“青马工程”育人成效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