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教育理念下来华留学生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Education
摘要: 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加速,可持续教育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议题,肩负培养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本研究聚焦可持续教育与课程开发,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探讨如何将可持续性理念嵌入课程体系,并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针对来华留学生可持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课程开发,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参考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sustainabl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in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capable of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sustainable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s the entry point.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t explores how to embe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ummarizes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ptimiz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as well a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possessing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文章引用:林洁, 林益忠, 林紫萱, 林凯俪, 潘奕颖, 郑家欢. 可持续教育理念下来华留学生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5): 1372-137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911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环境危机交织的当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关键议题。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可持续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致力于价值观的塑造,旨在培养年轻人成为具备高度责任感与深刻洞察力的个体,使他们能够精准洞察全球性挑战的复杂本质,并积极投身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

本研究聚焦于可持续教育与课程开发这一核心维度,深入考察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将可持续性理念有机嵌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多元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可持续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学生参与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实践路径与成效。

本研究不仅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还积极探索未来可持续教育与课程开发的潜在路径;更注重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可持续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研究成果将为提升可持续教育质量、优化课程开发以及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建议。

2. 研究背景

2.1. 来华留学生可持续教育体系中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挑战

如何树立可持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观是远程开放教育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首要任务和基础[1],可持续教育需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和校企合作构建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资源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理论启示来华留学教育兼顾当前与未来,与“科教兴国”战略呼应,形成思想根基。留学生可持续教育旨在培养其涵盖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素养,强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借鉴苏联模式到吸收西方长处,逐步放开僵化机制,1998年后借鉴“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扩大规模,为经济飞跃提供人才支撑。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是高校留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教材、课程、师资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完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来华留学提质增效,拓展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支撑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增强高校办学核心竞争力[2]

2.2. 国际化人才培养下教学变革创新的探索与困境

中国高校为响应《留学中国计划》增设外语授课专业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全英文或双语授课比例,传统教学法被互动性强的方法取代。但部分高校课程同质化严重,长三角地区调研显示60%以上国际化课程高度相似。同时,高质量课程开发依赖跨文化教学能力师资,但国内高校面临此类人才不足困境,一方面,本土教师中兼具专业素养与外语教学能力者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外籍教师的流动性较高,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研究表明在受访的35所高校中,仅28%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跨文化教学培训,这一数据凸显了师资培训体系的薄弱。

2.3. 高校、企业与社区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实践与挑战

高校与企业、社区的协同合作也是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为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部分高校与当地相关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实现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丰富自身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3]。如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开设的“跨境电商创新班”,为留学生提供定制化课程与企业实习机会。此类项目通过“理论教学 + 实践应用”的双轨模式,有效弥合了学术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2.4. 可持续教育发展中评估体系构建与政策框架的现状

科学的教育评估与政策支持也是可持续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在政策层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框架。《留学中国计划》明确要求高校建立“趋同管理+柔性管理”的双轨模式。部分高校开始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认证提升了评估的客观性,例如上海纽约大学通过了美国中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评估,其经验为国内高校提供了重要参考。

3. 提出问题

3.1. 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的局限性

国内可持续教育课程多用中文授课,留学生因语言障碍难以理解专业术语,参与度低;高校较少设计中外学生协作的可持续实践活动,留学生多被边缘化。知名高校和一线城市高校教育资源丰富,而中西部或非重点高校资源匮乏,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教师缺乏国际化教育背景和跨文化教学经验,对留学生教学方法不熟悉,且一些专业领域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知识的教师,影响教学质量。

3.2. 文化适应与融合存在挑战

在留学生可持续教育进程中,师资培训层面暴露出明显短板。当下,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且针对性强的可持续教育方法论培训。这致使在教学实践中,他们难以将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发展理念,诸如绿色发展等,巧妙且有效地转化为跨文化语境下留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由于缺乏此类关键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无法精准对接留学生的认知背景与思维模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讲解中国的生态保护政策时,若教师未能以留学生熟悉的国际环保案例为参照,结合通俗易懂的解释,留学生便很难把握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价值内涵,进而影响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众多国家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这给留学生带来诸多挑战。在价值观方面,中国秉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与部分西方国家高度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交场合,中国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一些国家则更倾向于直接明了的沟通风格。这种文化上的巨大落差,极易引发文化冲突与误解。留学生初到中国,面对迥异的文化环境,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适应。他们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因不理解对方的行为意图而产生误会,在校园活动参与中因文化差异而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状况严重干扰了留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致使其学习效率降低,生活幸福感也随之大打折扣。

3.3. 评价体系与就业困境

当前,在留学生可持续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育成果评定环节,主要依赖论文撰写与考试成绩。高校着重考察留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他们完成大量学术论文,通过各类笔试检验其知识储备。然而,这种评定方式存在明显弊端,严重忽视了对留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学校实践课程设置有限,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留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与此同时,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本是提升留学生实践能力、使其提前适应职场需求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由于项目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学校与企业间沟通协作不畅等因素,留学生参与这类项目的比例较低。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在招聘时,难以觅得具备实践技能、符合岗位要求的留学生,使得人才供需出现严重脱节。

在留学生在华就业方面,政策限制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工作签证办理流程繁杂,需要提交大量证明材料,涵盖学历认证、无犯罪记录证明、企业邀请函等,且对材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要求极高,稍有差错便可能导致申请被拒。同时,签证审批周期漫长,这对于急于就业的留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与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就业渠道极为狭窄,多数留学生仅能通过有限的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平台获取信息,而这些渠道上专门针对留学生的优质岗位数量有限。此外,企业对留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担心在招聘过程中遇到政策合规问题,从而降低了招聘留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政策限制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在华就业的成功率,也使得潜在的留学生在选择来华留学时,会因就业前景不明朗而犹豫不决,严重打击了他们来华求学的热情。

4. 建议与对策

4.1. 进行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

开发双语教材或课件,提供中英文对照的专业术语,制作解释小册子或在线词汇表,方便留学生随时查阅。可持续教育课程可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教师用中文讲解,英文解释重点,或邀请双语教师授课,提升留学生理解能力。组织留学生参观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或企业,安排双语讲解或提供英文资料,引导他们思考应用到本国实践。

4.2. 加强教师培训,丰富教材资源

为教师提供多语种教学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用不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培训教师如何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讲解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组建双语教学团队,让汉语教师和外语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对国外优秀的可持续教育教材进行翻译和改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中国案例和实践经验,使其更符合国内教学需求。开发可持续教育的在线课程平台,提供多语种的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讲座、课件、案例分析等。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

4.3. 加强文化融入教育

为有效帮助留学生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深度融入中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学校可积极采取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开设系统且全面的中国文化适应课程便是关键之举。这门课程精心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独特风俗习惯以及社交礼仪等多元内容。在讲述中国历史板块时,通过追溯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从古老的炎黄传说到朝代的更迭变迁,让留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明白文化传承的根源所在。谈及文化传统,深入剖析诸如春节阖家团圆、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留学生能真切体会到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此外,邀请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举办系列讲座,也是提升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家们在讲座中,会紧密结合丰富多样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例如,以中外商务谈判场景为例,分析西方文化中直切主题、注重效率的沟通风格,与中国文化里先建立关系、委婉表达诉求的差异。通过对比,让留学生清晰认识到文化因素对沟通行为的深刻影响。同时,专家还会分享诸如积极倾听、尊重差异、灵活调整沟通策略等实用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在案例分析环节,组织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技巧化解沟通障碍,切实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在中国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类跨文化交流场景。

4.4. 完善评估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建设

增加实践项目报告、案例分析等评估方式,要求留学生参与社区调研等实践项目并提交报告,评估其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制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明确评估要点。企业合作项目由企业专家评审,评估项目创新性、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高校与企业签订长期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为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项目指导和实践基地,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以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国际化视野来培养国际化人才[4]

参考文献

[1] 朱雨琪. 远程开放教育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6(3): 125-128.
[2] 周萍, 邓萍, 鲁婷婷.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路径[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40(1): 22-26.
[3] 吕守向. 面向智能制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家电维修, 2025(4): 43-45.
[4] 李勇, 神雨丹.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因素与发展策略探索——以珠海市为例[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4, 42(8): 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