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交网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平台,它让人们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信息更易获取。但不恰当的社交网站使用方式也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产生焦虑、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已有研究者依据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有无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将社交网站使用方式划分为主动性使用和被动性使用两类(Frison & Eggermont, 2015)。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指的是个人经常地对朋友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消息(如图片、文字或评论)进行阅读,但是他自己不会主动地更新、上传社交动态,也不会在社交网络中留下丝毫的观看迹象的一种社交行为(邱海鑫,2021)。已有研究也发现,被动性使用社交网络会对社交焦虑产生一定的影响(李松,陈旭,冉光明,张琪,2022)。社交焦虑指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困扰,指的是人们在面临现实或幻想中的交往情境时,因害怕被否定而出现的忧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并伴随有逃避的表现(何佳,2020),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轻则会使个体的幸福感下降,学业会受到影响;重则有可能造成抑郁和自杀等。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这一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是引发个体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信念定义的明确、一致和稳定的程度(Campbell & Fehr, 1990)。社交焦虑认知模式的观点也指出:一个人的负性自我概念越是强大,或对社交语境中的笼统线索的负性认知越是强大,那么其社交焦虑程度就会更高(Achenbach, 1995)。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综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这一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人们对社交焦虑的认识,预防、缓解和治疗社交焦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合理使用网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帮助人们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
2. 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广西区内选取6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去除42份无效问卷,得有效问卷6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为93.85%。
2.2. 研究工具
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
本研究采用《监视使用》量表进行测量(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2017)。共4个项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被试进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频率越高。为避免和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相混淆以及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影响,特提醒被试根据自己在使用社交网站时,未进行自我表露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2)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
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田媛,刘庆奇,连帅磊,2016),共有12个项目。用来测量个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和一致性,采取了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
3) 交往焦虑量表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陈兵,胡勤,周浩惠,2004)。共有15个项目,其中有4个反向计分项目,采取了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究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15个,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仅为20.87%,未达到临界值标准(4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交焦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变量两两显著相关,具体结果见表1。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variables
表1. 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自我概念清晰性 |
社交焦虑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 |
|
|
自我概念清晰性 |
−0.194** |
- |
|
社交焦虑 |
0.168** |
−0.497** |
- |
注:*p < 0.05;**p < 0.01,下同。
3.3.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将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作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作为因变量,自我概念清晰性作为中介变量,使用SPSS25线性回归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 = 0.168, p < 0.0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β = −0.194, p < 0.01);当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仍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 = 0.074, p < 0.05),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 = −0.483, p < 0.01),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是存在一定中介作用的。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Stepwise test of mediation effect
表2. 中介效应逐步检验
步骤 |
自变量 |
因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1. 路径c |
社交网站 |
社交焦虑 |
0.17 |
0.03 |
18.48 |
0.168 |
4.30** |
2. 路径a |
社交网站 |
自我概念 |
0.19 |
0.04 |
25.06 |
−0.194 |
−5.00** |
3. 路径b、c |
自我概念 |
社交焦虑 |
0.50 |
0.25 |
107.71 |
−0.483 |
−13.84** |
|
社交网站 |
|
|
|
|
0.074 |
2.12* |
注:社交网站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清晰性。
为进一步探究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重复抽取5000次的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发现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详见表3。
Table 3.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s
表3. 中介效应分析
|
效应值 |
SE |
95%置信区间 |
相对效应值 |
|
|
|
下限 |
上限 |
|
总效应 |
0.17 |
0.04 |
0.09 |
0.24 |
|
直接效应 |
0.07 |
0.03 |
0.01 |
0.14 |
44.05% |
间接效应 |
0.09 |
0.02 |
0.05 |
0.14 |
55.95% |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该模型总体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9, 0.24],不含0,表明总效应显著;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置信区间为[0.01, 0.14],也不含0,表明直接效应显著;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为[0.05, 0.14],同样不包含0,表明间接效应显著,且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5.95%。因此,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见下图1。
Figure 1. Mediating effect model
图1. 中介效应模型
4. 讨论
4.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他人研究结果相符(邱海鑫,2021)。依据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在社交网站环境中,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更优秀的一面,如精心挑选照片、展现积极情感体验等,有选择地呈现期望的积极正向形象。当他人被动阅读这些修饰后的信息时,可能会激活非适应性的自我观点,即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好,进而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增加自身焦虑、担心他人负面评价等,从而加剧社交焦虑(Muller et al., 2013)。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程度越高,个体接收到的他人理想化信息就越多。当个体与之比较时,容易产生消极自我暗示,降低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其次,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程度高,个体在交往中获得的积极反馈相对较少,这使得个体难以良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难以建立稳定人际关系,且在社交中过度关注自身负面表现,忽略实际情况,降低线下交流信心,增强社交焦虑。最后,过度的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可能使个体丧失主动感,在社交中更易受他人思想影响,产生沉默等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交焦虑(张丛丽,周宗奎,2018)。
4.2.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前人研究一致(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2017),这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降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网络中,获取他人信息极为容易,被动浏览社交网站时间越长,接触信息越多。接触的信息越多元,面对的人和思想越多样化,就越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多重自我,如网络上的理想自我和现实中的真实自我(何佳,2020)。若无法整合这些自我,会对自我概念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自我概念模糊,降低自我概念清晰性。
4.3.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梁静,2019),这说明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自我概念清晰性不高的个体,往往过度依赖外部信息来定义自己,无法准确评价自己及相关事情(朱长征,2010)。当面临他人负面评价时,这类个体容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难以在情境中做出恰当评价,采取负面消极应对方式,从而导致社交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
4.4.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探讨
本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焦虑有负面影响,与他人研究一致(Campbell & Fehr, 1990),且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即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通过降低自我概念清晰性,增加引发社交焦虑的可能性。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方式。在社交网站虚拟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优秀一面,以获取更多关注和赞赏,增强社交认可感和自信心(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陈兵,胡勤,周浩惠,2004)。但被动浏览社交网站,个体只是不断接收被修饰后的信息,而不在网络上留下自身信息。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程度越高,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浏览到的理想化信息越多。
基于Valkenburg和Peter提出的“自我概念分化假说”,网络使个体更易面对多样的人和思想,从而更容易出现潜在自我,如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真实自我,若无法整合多种自我,可能造成人格分裂,提高自我概念混乱风险(Valkenburg & Peter, 2008)。有调查显示,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程度越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越差。针对社交网络站点的研究也表明,在网络中,因他人信息获取容易,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能负向预测个体自我概念清晰性(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田媛,刘庆奇,连帅磊,2016)。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个体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在个体与外界环境交互过程中,自我概念清晰性可提高个体自我调整能力,有效避免或缓解个体在不同情境尤其是负面情境中受到的不利影响(任小云,段锦云,徐悦,冯成志,2022)。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人能相对稳定、清晰地认识自己,不过分依赖他人评价,对他人否定评价能正确判断和处理;而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更易盲目依赖外在评价,面对他人负面评价时,难以正确评价自己和事件,难以明确自身价值和能力,可能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导致社交焦虑(孙佳琦,2022)。由此可见,自我概念清晰性可有效降低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若大学生具有较高自我概念清晰性,不仅能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接受自己,还能长期维持。由此可知,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不但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接受自己,而且能够长期地维持这种自我认知,在交往过程之中,不会盲目依赖外在的评价,并且对外界的评估特别是消极的评估,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把控感,感知到的社交焦虑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直接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影响其自我概念清晰性进而对社交焦虑产生间接影响。
5. 结论、不足与未来展望
5.1. 结论
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关系。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大学生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2)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即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程度越高,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水平越高;
3)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大学生被动性使用社交网站时会降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从而提高社交焦虑水平。
5.2. 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法,可于短期内搜集到大量数据,但无法推断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以通过追踪的方式进行研究或者以实验的方式弥补横断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深入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本研究为方便取样,被试样本主要是来自广西区内的大学生,抽样的范围不够广泛,难以代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群体,不便于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让研究结论更有代表性。三是本研究只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网站使用方式这两个变量,在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或许还可以从人格、情绪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四是自我概念有多个维度,但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重点是自我概念清晰性这一个方面,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身体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等),以期能较完整、全面地反映出社交网络对自我概念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23年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桂中地区青少年社交退缩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编号:2023LBZS035);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青年科研项目:“智性谦逊对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编号:GXKS2023QN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