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驱动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on Driv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y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DOI: 10.12677/ae.2025.155925, PDF, HTML, XML,   
作者: 管细宇: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 在国家产教融合战略驱动下,现代产业学院成为高校创新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研究围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三大维度,剖析现代产业学院驱动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重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机制,为高等教育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竞争力。
Abstract: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odern industry colleg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universities to innovat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serv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dimensions: the teaching staff, social servic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path of modern industry colleges driv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y reconstruc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education chai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modern industry colleges have provided an innovative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alents.
文章引用:管细宇. 现代产业学院驱动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5): 1462-14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925

1. 研究背景

在相关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更高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变复杂、创新难度高的高质量产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因此,积极引入社会办学力量,与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参与合作办学程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多链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国家精神的重要举措[2]。《教育部2018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以项目建设促进转型改革,建设一批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3]。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规定了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等[4]。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首批50家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2023年3月工信部公布首批141个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培育对象,这些举措标志着国家级示范项目的落实,反映国家层面对产业学院如何建设的现实判断和战略规划。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试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能很好地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5],也推动了高校自身发展和学院专业建设。

2. 现代产业学院驱动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

2.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想促进专业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具备优秀的教育能力,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2020年,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中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表明,将师资队伍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体现了师资队伍对专业建设的关键作用。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结构合理、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拥有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不仅包括学院专业导师,还通过企业兼职聘请计划,聘请企业骨干、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担任企业导师,部分导师还拥有海外经历,共同引导专业前沿的发展方向。

2.1.1. 教学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向交流。学院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现场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利于教师紧跟产业前沿动态,把企业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院学习,有利于企业专家进行理论深造以及提高其教学能力。通过“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提高了整体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实施产业教师、创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接收近30名行业企业人才到学院进修,同时,选派学院专业教师赴戎子酒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试验示范站、西鸽酒庄等企业开展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2.1.2. 教学方式

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共同研讨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实体教学团队”与“虚拟教学团队”整合,实现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全方位融合,提升校企协作效能,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以复杂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增强课堂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1.3. 教学内容

企业专家了解最新的产业创新、卡脖子技术、新技术应用以及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等,专业教师拥有严谨和渊博的理论知识,他们共同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生产实践、项目研发等市场需求的深度契合,确保所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强学习深度,提升教学质量。湖北工业大学芯片产业学院精选工程案例共建教材。基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共同开发《微电子工艺实验》等精品专业课程。校企还合编专业课教材,包括《工业电子测试技术》《现代半导体存储器系统及其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和《芯片先进封装技术》等,形成紧贴企业最新技术的课程资源。

2.2. 社会服务能力方面

《教育部2018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水平。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显示,其评估指标体系已将服务与贡献列为重要指标。因此,具有社会贡献价值的专业方可称为优质专业,而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体现为推动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

2.2.1. 产业振兴

现代产业学院立足行业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需求,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依托高校人才储备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建设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学院与企业联合攻关核心技术,突破行业瓶颈,合作推进项目孵化与成果共享,聚焦产业技术创新痛点开展协同研发,加速应用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依托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一体交流平台和产业转化应用平台,围绕中药制药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强化学校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工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促进应用型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2.2.2. 人才供给

部分产业领域存在显著的人才供给不足现象,但国内仅少数高校具备相关人才培养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此外,部分行业存在人才供需错配现象,出现“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问题,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难以匹配。现代产业学院通过精准对接产业所需人才标准,为产业输送大批职业胜任力强、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例如,芯片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卡脖子”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亟需大量本土人才的有力支撑。由于从业门槛高、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产业战略发展需求。2019年湖北工业大学成立芯片产业学院,2021年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招生人数大幅提高,为芯片产业输送大批人才。广州大学智能软件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依靠学科优势,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输送了大批智能软件创新型专业人才。

2.3.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专业水平的关键指标。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将毕业生质量作为一项评估指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现代产业学院通过特色化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质量,进而推动了专业发展。其成效可体现在学生在学成果、毕业生就业率及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2.3.1. 学业成就

学生在学期间所得成果,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部分现代产业学院采取“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方式,举办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相融合。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办学活力。此外,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打造对接产业升级和创新需求的实战化教学场景。实习实训基地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更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沉浸式地实践体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不断固化前期项目驱动实践成果和实施案例,引入企业优质资源,逐步形成“项目驱动训练 + 产教融合 + 赛教融合 + 科教融合 + 原型产品及毕业设计 + 创业孵化”等集产、学、研、赛、训、创为一体的更加系统、完备、科学的实践体系。在2022年12月教育部统计发布的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榜中,学校以147分的总分名列广东省第1,是唯一进入全国874所高校前2%的A+评价单位;学生团队已获发明专利、计算机软著授权等逾10项,合作发表科研论文3篇。

2.3.2. 就业竞争力

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建产学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途径,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了大批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各现代产业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差异化培养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学校与一些龙头企业、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引企入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企业,提前了解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发现自身不足,明确职业定位,为毕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奠定基础。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就业率往往较高。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实施“五位一体”与“三进、二转、一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研发成果、国际合作、标准规范”五位一体反哺人才培养,推进“三进、二转、一同步”(研究成果进教材、技术开发进内容、企业团队进课堂;创新平台转化为竞赛资源、工程项目转化为实训题目;前沿探索与最新技术同步)的科研、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与企业共建“传音智慧终端班”“长安智能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推动课程内容同步技术迭代、教学过程对接真实生产、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使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与协同互动。2022年学院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超92%。

3. 总结

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连接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揭示了其在促进专业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辉, 苏志刚. 国内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思考——内涵 模式 协同机制创新[J]. 中国高校科技, 2021(11): 74-78.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7(12): 2-9.
[3]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J]. 中国民族教育, 2018(3): 4-9.
[4]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7): 6-9.
[5] 史大华, 马卫兴, 秦昆明.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 科技风, 2024(22):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