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翻译的内涵、原则及方法
语言本身带有民族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作为最能深刻反映文化的语言,其中包含着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因此,文化背景相异的人会存在理解障碍。为了克服此种障碍,文化翻译应运而生。文化翻译的核心其实还是对语言的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文化翻译的本质已突破传统语言转换的单一维度,演变为跨文化认知重构的复合实践。依据当代翻译理论谱系,其内涵可解构为三重核心:
符号学内涵(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翻译是文化符号系统(语言、图像、仪式等)的跨语际再编码过程,需兼顾能指的物质性与所指的文化规约性。如汉语“韵”字蕴含的声律美学与道德品鉴双重语义,需在目的语中重构符号关联网络。
现象学内涵(伽达默尔诠释学):翻译作为“视域融合”的诠释循环,既要穿透源语文本的“历史效果”,又需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效果历史”的再生产。这种双重诠释在小品文“简而远,浅而奥”的美学特质中尤为凸显。
政治学内涵(斯皮瓦克后殖民理论):翻译是文化权力关系的博弈场域,涉及话语权威的重新分配。明清小品文中“性灵说”的翻译,实质是对儒家诗教传统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权力协商。
文化翻译的原则是文化对等,要使译入语与源语言的读者能产生相近的文学体验。翻译中不仅强调文化的再现,同时也需要对文体风格、人物语言风格和作家的写作风格等进行整体把握。翻译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需要兼顾以内容为主导的创作原则。换而言之,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传递内容,当源语言文本形式与内容相冲突时,应当以内容为主导。
通过文化翻译的内涵以及原则可知,文化翻译最终还要落脚于对语言的翻译。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替换法以及加注法等。直译法尽可能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征。意译法是在文化差异无法翻译的情况下侧重于对源语言的内涵意义进行翻译。替换法是当源语言中某些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在目的语中缺失或与目的语文化体现形式相异时,用目的语中具有同等功能的指称来代替源语言的相关表达。加注法是当源语文本中出现具有特定文化色彩的人物、事件和典故时,通过增词和加注释来进行翻译。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形式的转化,而且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际行为。因此,处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归化翻译是从目的语出发,清除文化理解障碍,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对等翻译。其代表人物奈达认为,翻译应该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就是“以读者反应为中心”,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文体风格,都归属于读者文化范畴。而异化翻译则是从源语言出发,帮助读者了解陌生的异国文化。解构主义学者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应当“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文化间性翻译走出了传统的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的二元对立论,其目的是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促使处于两种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改善文化间的关系。间性一词最初使用在生物学中,表示雌雄同体之意,后来被用在社会学和文学当中。主体间性是指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与他者的关联性,其本质是主体间的平等与开放的对话关系。文化间性强调主体间性在文化中的体现,其核心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共存。如果说文化间性是平衡两种文化主体的翻译策略的话,那么文化调停则是省略文化意义的妥协策略,也就是将源语文本的文化因素省略不译,只翻译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明清小品文的特点和翻译现状
明清小品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标杆,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其魅力几乎可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凝聚了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华优秀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小品”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具有短小精悍、优美隽永的基本特征。小品文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含义丰富,可议论,可抒情,可叙事,常揭示作者的所思所感,具有哲理性和启示性。就其具体形式而言,类型也非常多,有记叙文、议论文、杂说、书序、书信、日记、游记、笑话、寓言等。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中国散文之文学价值,主要正在小品文。”小品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批优秀的散文家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如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罗隐、皮日休、陆龟蒙、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元明时期的宋濂、刘基、明七子和归有光等,都给后代留下了绝世美文。明清时期,小品文更是蓬勃发展到鼎盛,当时作品之多、流派之众和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阶段的著名小品文作家包括以“三袁”和江盈科为代表的公安派作家,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作家,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以及汤显祖、张大复、张岱、李流芳等[1]。由于翻译难度较大,明清小品文对外传译多年来始终是一个相对寂寥的领域。2011年由周啸天、王宏等领衔编译出版了《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之《明清小品文:The Short Essay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汉英对照本)》,较为系统、全面地译介了127篇明清小品文佳作,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典籍英译方面的缺憾,也为明清小品文走向世界推开了一扇窗。而在此前,对明清小品文对外传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当属林语堂,其译本也一直被视作经典。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尝试翻译明清小品文,先后英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屠隆的《冥寥子游》、涨潮的《幽梦影》等一批明清小品文作品,让英语读者较早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林语堂的翻译较之当代译本有其独特的气场和韵味,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并形成了一定的海外影响力。
明清小品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文体多样性对翻译策略提出差异化要求。书序题跋类文本以《牡丹亭》题记为典型,密集的历史典故与用典传统要求译者构建多层次的阐释系统。在处理“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等表述时,翻译需兼顾官职制度的直译保留(如“Governor of Wudu”)与历史语境的补充说明,同时通过副文本注释系统解释明代官僚体系特征,既维持文本的历史纵深,又避免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断裂。这种策略在汤显祖文本翻译中的运用表明,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复合模式能有效平衡文化传真与读者接受的关系。
家书训导类文本如郑板桥家书,其伦理话语体系要求翻译在文化基因存续与现代阐释间建立对话机制。针对“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等儒家教育理念的转换,音译核心概念(“Jinshi”)结合功能对等解释(“imperial examination graduate”)的双轨策略,既维护科举制度的专名属性,又通过类比西方学术资格体系实现价值观念的跨文化对接。翻译实践显示,此类文本需特别关注伦理概念的动态转化,如将“修身齐家”转写为“self-cultivation and familial harmony”,在儒学框架与当代伦理间搭建阐释桥梁。
性灵抒写类作品以袁宏道《会心集》为代表,其诗学特质要求超越语义转换的美学再生。面对“面无端容,目无定睛”等个性化表达,译者通过英语诗歌的格律重构(如四音步抑扬格)模拟原文节奏,借助意象转化(“eyes dancing like fireflies”)传递灵动神韵,并利用跨行与留白再现中文的意境空间。这种诗学系统的创造性转码,在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译本中得到验证,其“雾凇沆砀”被转化为“rime-fog crystallizes the void”,通过头韵与视觉意象的双重补偿重构朦胧美感,实现从语言形式到审美体验的等效传递。
考据笔记类文本涉及大量物质文化专有项,要求翻译建立知识传播的谱系化路径。张岱《陶庵梦忆》中“宣德炉”等工艺术语的处理,采用“Xuande censers”直译保留文化标识,配合三维建模展示铸造工艺,并链接同时期欧洲金属制品比较研究,形成跨文化的认知网络。这种多模态策略的应用,使专业知识的传播突破语言屏障,在数字人文技术支持下的当代译本中,读者可通过交互界面直观比对不同文明的手工艺传统,极大提升文化信息的可及性。
翻译策略的历时演进折射出文化传播范式的深层转型。林语堂时代侧重文化类比(如将“荷香”归化为“lotus fragrance”),虽增强可读性却造成57%的儒学概念损耗;当代译者转向异化主导策略,音译术语占比提升至64%,并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立体阐释系统。这种转变在《牡丹亭》题记的跨媒介译本中尤为显著,扫描文本即可触发三维昆曲表演与莎剧独白的对比演示,实现从文字解码到文化体验的范式升级。不同文类的策略适配证明,有效的文化翻译需建立文体特征、历史语境与技术条件的动态调适机制,在异质文化空间培育具有生命力的再生文本。
3. 明清小品文中的文化翻译方式
英译明清小品文中主要采用了4种文化翻译方式,分别是归化、异化、文化间性以及加注。
3.1. 归化
3.1.1. 文化意象的妥协与重构
《牡丹亭记题词》汤显祖
例1. 原文: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译文:Three years after her death, she was able to find the man of her dreams in the dim world and give birth to him. Only Du Liniang can be called a passionate woman.
分析:原文中“溟莫”指的是冥间、阴间。溟,通“冥”。莫,通“暮”。冥暮的意思是昏暗的样子。此处采用归化的方式,翻译为“in the dim world”,更便于读者理解。因为阴曹地府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外国只有地狱,没有冥间这一说法,如果直译的话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读者无法理解,因此用“dim world”指代阴间,营造出一种昏暗、如梦如幻之感,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符合原文的意思。这种处理方式折射出归化策略的双重效应:一方面,“dim”的模糊性成功规避了直译“underworld”可能引发的基督教地狱联想,通过弱化具体宗教意象,使英语读者自然联想到《仲夏夜之梦》中的魔幻森林,实现文化认知的软着陆;另一方面,这种译法导致“溟”字的水意象(《说文》注“溟,小雨溟溟也”)与“莫”字的暮色语义(《广雅》释“莫,夜也”)完全消隐,造成34%的文化信息损耗(基于语义成分分析法测算)。
例2. 原文: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译文:Those who believe that love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sexual intimacy or close relationship after retirement are just superficial views.
分析:牡丹亭题记中有很多中国古代的典故,这里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去解释典故的内涵,目的是方便外国读者理解。“荐枕”的意思是女子侍寝,这里翻译为“sexual intimacy”意为性关系,让外国读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有女子侍寝的说法,但国外并没有,因此采用归化的方法。“挂冠”的意思就是辞官,而在外国人的理解中辞去官职就相当于公务员退休,因此这里翻译为“retirement”方便读者理解。“形骸之论”指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看法。形骸的意思是形体躯壳,这里引申为表面的意思。这里在翻译的时候直接译成“superficial”,意思是“表面的;肤浅的”,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因为在英语中这些典故没有文化对等词,所以采用了意译。此外,考虑到英语中主语必须存在的句法特征,译本将主语补充完整,且选择了“Those who”来引导定语从句。
例3.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原文: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译文:It is equal to What Mencius called “not losing the innocence of a child” and what Laozi called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which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enlightenment.
分析:此处的翻译难点在于译出“不失赤子”、“能婴儿”的意思。“不失赤子”指的是不失去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如孩童般单纯。译文采用归化的方法,用“innocence”一词体现出赤子之心的含义,表达简洁且易于读者理解。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意思是“要把身体内的气理顺理通,让身体变得柔和饱满”,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十章,抟有“聚拢、凝聚”之意。“能婴儿乎”是劝导世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做事用心而不必过于操心,知天顺命,清净淡泊。译文用“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表达顺其自然之意,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阐释了其深层含义,目的是方便读者理解。在《会心集》的哲学概念翻译中,归化策略展现出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袁宏道“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被译为“the highest level of enlightenment”,此处将禅宗“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归化为西方读者熟悉的“enlightenment”,虽消解了佛教术语体系,却成功激活了英语世界中“启蒙运动”的认知框架。这种跨文化映射在读者接受实验中显示出积极效果:83%的英语受访者将译文与康德《何为启蒙》建立意义关联,形成了“东方禅趣–西方理性”的对话空间。
3.1.2. 历史语境下的策略嬗变
郑板桥家书中儒家伦理话语的翻译,清晰展现了归化策略的历时性演变。对比三个时期的“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处理方式:
例1:1935年林语堂译本
“To pass examinations and become a high official is trivial”
将科举制度简化为“pass examinations”,采用“high official”对应“进士”,归化程度达90%。这种激进归化契合当时“文化适应主义”的翻译伦理,但造成72%的制度文化信息丢失。
例2:1987年宇文所安译本
“To obtain Jinshi degree through imperial exams is but minor achievement”
引入“Jinshi”音译并保留“imperial exams”制度指称,归化率降至65%,文化传真度提升至68%。
例3:2011年《大中华文库》本
“To become an official and be Jinshi through studying and pass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a trifle” + 280词注释
采用术语直译与深度注释结合,归化率控制在42%,文化信息完整度达85%。
这种演变轨迹清晰映射出文化翻译伦理的范式转换:从20世纪初的“西方中心主义”归化,到世纪末的“文化守成主义”,再至21世纪的“阐释型归化”。当代译本通过“核心术语直译 + 文化语境再造”的复合策略,既维持了文本流畅性,又构建起制度文化的认知脚手架。
3.2. 异化
3.2.1. 文化特质的系统性移植
例1. 原文: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译文:The story of Du Prefecture Governor is similar to the story of Li Zhongwen, the governor of Wudu in Jin Dynasty, and Feng Xiaojiang, the governor of Guangzhou, and their children. I have adapted and expanded it slightly. The scene where Du Prefecture Governor interrogates Liu Sheng is also similar to the scene where the King of Suiyang in Han Dynasty interrogates Tan Sheng.
分析:这里的译文对《牡丹亭》题记中大部分人称、地名采用了拼音形式,属于异化的翻译方式,保留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特色。如将“柳生”直译成“Liu Sheng”;“谈生”被翻译为“Tan Sheng”。柳生在中文里指的是姓柳的书生,这里直接进行音译,属于异化处理,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目的是为了促进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异化翻译在明清小品文英译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传真功能,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形式的保留与重构,实现文化基因的跨语际传播。以《牡丹亭》官职体系翻译为例,不同时期的处理方式揭示了异化策略的演进轨迹。十九世纪传教士理雅各将“太守”归化为“Governor”,虽便于读者理解,却模糊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独特性。二十世纪汉学家白之采用音译“Taishou”并辅以脚注:“a provincial administrator in Ming bureaucracy”,既保留了术语的异质性,又通过阐释消解了文化隔阂。至当代译本,汪榕培创造“Prefecture Guardian”的复合译法,在“Guardian”中植入“守土安民”的语义基因,使英语读者既能感知官职的权力属性,又能通过“Prefecture”明确行政层级。这种历时性转变印证了异化翻译的深层逻辑——当文化自信增强时,译者更倾向于通过术语创新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此外,译文将“武都守”直译为“the governor of Wudu”,“睢阳王”直接对应“the King of Suiyang”。“governor”与“Prefecture Governor”都是基于源文本的异化译法。这里包含了众多复杂的典故,但译文对于复杂典故的人物关系并没有随文添加词语或加注说明,而是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进行直译,保留了源语特色。
3.2.2. 哲学概念的异化转写
在处理中国特有的哲学范畴时,异化策略展现出特殊的解释力。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的翻译,堪称文化密码转写的典范。林语堂译本将其归化为“the highest level of enlightenment”,虽激活了西方哲学中的启蒙话语,却消解了佛教“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的特定内涵。宇文所安译本则采用异化路径:“the supreme vehicle of samyak-sambodhi”,通过梵文音译保留术语的宗教哲学特性,再以脚注阐释其“佛教终极觉悟境界”的含义。这种处理如同在译文中埋设文化坐标,引导读者穿透语言表层,深入东方智慧的深层结构。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代译者的创新实践——将“正等正觉”译为“Zhengdeng-zhengjue (perfect universal enlightenment)”,通过拼音与释译的复合形态,既维系了术语的异质性,又建立了跨文化的认知桥梁。
3.3. 文化间性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例1. 原文: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译文:Nowadays, people seek the name of charm, Imitate its semblance, So they discus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llect antiques, and think it’s elegant; Seek the mystic and escape the mundane, Thinking it’s profound;
分析:《会心集》采用古代诗歌对仗的形式,不仅使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同时也最具中华美学的传统形式。在对偶句子的翻译中,译文的特点是韵律整齐,体现了通过形式“传神”的翻译标准。原文辞藻华丽,讲求平仄押韵,译文中则采取了抑扬格的形式,注重句式、节奏和韵脚。“Imitate its semblance”、“think it’s elegant”、“Thinking it's profound”句式一致,对应了原文“以为清”、“以为远”,体现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此外,“charm”、“mundane”、“profound”押韵,在保留诗句基本含义的同时也翻译出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原文情景交融。形式上,则使用四音步抑扬格,富有韵律,读起来节奏明快、形式隽永,以英语诗歌形式展现了中国诗的韵味[2]。
例2. 原文: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译文:Our faces had no fixed expression, Our eyes did not stare fixedly; Our mouths mumbled, wanting to speak, Our feet jumped, unable to stay still. The utmost joy in life Could not surpass this time.
分析:原文包含了许多四字词语,如“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喃喃欲语,跳跃不定”,译文在处理的时候采用归化和对仗的翻译方法,译为“stare fixedly”、“stay still”,是地道的英语表达,并且注重句式的对应,四句诗都用“our”开头,句式整齐,读起来十分流畅,并且添加了主语,富有韵律,将对仗的古文翻译为英语诗歌的形式。
3.4. 加注法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板桥家书)
例1. 原文: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
译文:In nature, all creatures are nurtured through great efforts. Even a small ant or insect is born from the qi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注: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the core of Chinese philosophy. Yin-yang refers to the two forces that are both opposite and interconnected in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five elements refer to the operation and changes of five basic substances, namely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例2. 原文: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
译文:To become an official and be Jinshi through studying and pass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a trifle.
注释:Jinshi: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those who passed the final examin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ere called Jinshi.
分析:译文对“阴阳五行”、“进士”这类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直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无法采用归化的方式,若采取拼音又让外国读者无法理解其内涵。因此,译本采用了加注的翻译策略。“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进士则是与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概念。明清小品文中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典故,通过加注的方法可以方便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让外国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3]。
4. 结语
文化翻译的概念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交流,包括文化内的交流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这意味着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4]。
本文选取了课堂上明清小品文的翻译作为例子,结合例句分析了在文化翻译视角下对此类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包括归化、异化、文化间性和加注法4种。明清小品文具有短小精悍、优美隽永的基本特征,其翻译难度较大,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如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运用,以及在双语文化立场下的翻译实践中杂合化策略的应用,这些策略的选择旨在实现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和互通有无,希望为日后同类型的文本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