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影视片名的跨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与目的论,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影视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分析藏汉影视片名的翻译案例,提出了词汇构建的五大原则:语义透明性、精准性、简洁性、生动性及礼貌性,并且强调文化适应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总结出音译、直译、意译、增译与减译等策略的优势与劣势,音译虽保留文化的异质性但容易导致语义模糊,使得观众理解出现偏误;直译形式忠实却会造成文化误解;意译增强可读性却可能弱化原片所要体现的特征;增译与减译需平衡信息完整性与简洁性。研究表明,影视片名翻译需在“形式忠实”与“文化适应”间寻求动态平衡,通过副标题、文化脚注等辅助手段弥补跨文化差异,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本文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呼吁译者重视文化本真与受众接受的双向协调。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rol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teleology. By analyzing translation cases of Tibeta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five principles for vocabulary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semantic transparency, precision, conciseness, vividness, and politeness, emphasizing the key role of cultural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Fin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rategie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translation are summarized. Although transliteration preserves cultural heterogeneity, it can easily lead to semantic ambiguity, resulting in misunderstandings for the audience;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faithful but can lead to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ree translation enhances readability but may weaken the features that the original film aims to convey;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translations need to balance information completeness and concisenes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needs to seek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formal fidelity”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mpensate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auxiliary means such as subtitles and cultural footnotes,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each beauty is its own, and beauty is shared”.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lation, and calls on translato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way coordination between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1. 引言
在当今AI时代,影视翻译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交流,随着中外文化以及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作品逐渐成为了人们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语言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在翻译时就要遵循词汇构建的原则以及适应影片所要表达的文化背景。目前国内对于影视翻译研究的现象是学术论文零散,研究专著偏少,研究视角狭窄,理论研究不足,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影视翻译相对较为活跃,以欧洲为先,因其电影电视最先在欧洲普及,受大众的重视,所以欧洲影视翻译理论在欧洲蓬勃发展。
2. 影视片名翻译的理论基础
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翻译应以“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为目标,即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在源语言中的效果一致[1],其核心观点包括:
(1) 内容优先于形式:翻译应该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情感和文化意图,而不是机械地复制语言结构[2],不同语言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人文习俗,不同语言在语法、句法、修辞上存在着天然差异,若只是简单机械地去复制源语的语言形式,则会导致理解偏差以及译文生硬的现象,故在翻译中我们应在内容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形式。
(2) 读者中心论: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忠实读者反应,使得目的语读者对信息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所以,翻译的中心应为目的语观众”[3]。译者在充分了解原语观众和目的语观众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才可进行字幕的翻译,翻译时应以简练为主,使观众易于理解,朗朗上口,使得观众在不了解源语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障碍地去欣赏影片,最终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观后感以及认同感。
(3) 文化适应性:影视翻译是跨语言、文化、地域的深度交流,其核心在于平衡文化适应性与真实性[4]。文化适应性强调以目标语受众的审美与文化认知为导向,通过“入乡随俗”原则实现本土化转换,译者需调整原片中的文化元素,使其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与接受习惯,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理解障碍同时,翻译需尊重文化多元性,避免狭隘民族主义对原片内容的扭曲。译者应在保留原片文化本真的基础上,二者共同目标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而非单向的文化妥协。
2.2. 目的论视角下的读者导向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分支。其核心观点是: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决定翻译策略,即翻译的最终形态由目标文本的功能、受众需求及传播场景共同决定。在影视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以“目标导向”为原则[5],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目的优先性:翻译行为需要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如:文化传播,影视片名翻译需传递原片的文化习俗等内容[6],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突出影片所要表达的所属文化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2) 跨文化性:应在受众的认知范围内进行通俗易懂的翻译,将晦涩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目标语受众可理解的内容,既可促进跨文化理解,又维护文化多样性。
3. 词汇构建原则
3.1. 语义透明性
词汇构建的语义透明性指新词或者复合词的语义与其构成成分(如词根、词缀)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语义透明性高的词汇能够更易于通过字面意义从而推测出其本身的含义,而语义透明性低的词汇则无法通过字面意义去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通常需要添加注释或者后天学习而获得词汇的意义[7],所以在进行影视片名翻译时要注重词汇的语义透明性。例如:“多支柱”翻译为“ཀ་རྟེན་མང་བ།”,符合语义透明性原则,能够通过字面意思从而了解词汇的本义。
3.2. 精准性
词汇构建的精准性是指通过特定的构词方式,使词汇能够准确、无歧义地表达复杂的或者专业的概念,确保语言的严谨性和清晰性,强调新词在语义、语法及语用层面需准确反映目标概念或对象[8]。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文化转换,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涉及两种语言的意义、语言和文化三个层面,所以要确保翻译后的片名的精准性,才能实现信息的高保真传递。例如:“优势产业延链”翻译为“ལེགས་ལྡན་ཐོན་ལས་ཀྱི་འཁོར་འབྲེལ་མུ་སྲིང་།”。
3.3. 简洁性
词汇构建的简洁性是当代语言演化的重要特征,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要注重简洁性,表达复杂意义的时候,要通过最小化词汇冗余、优化构词规则或简化语言形式来实现高效翻译,简洁的片名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并从中得到一定的信息,所以为了让观众能够易于理解,呈现原汁原味的作品,就需要译者在译文上做到雅俗共赏,即要读起来通顺、简练,又要达到其标准。例如:“藏成药品”翻译为“བོད་སྨན།”。
3.4. 生动性
词汇构建的生动性强调通过形象化、具象化的手段赋予词汇强烈的感官或情感冲击力,使其能够更加清晰而又生动地传递意义,从而激发观众或者读者的想象,而影视受众面很广,年轻人占绝大部分,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语言表达热衷于追求新奇幽默,所以在影视片名翻译中也应该增添生动性,使得翻译后的影视片名更具趣味性,并且更易于人们理解,符合大众的审美。例如:“滴答滴答”翻译为“ཏིག་ཏིག”
3.5. 礼貌性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中,礼貌犹如一个人的脸面,时时刻刻都要遵循,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在庄重严谨的场合就意味着说话人应避免粗俗的、直接的、不尊重的话语,尽量使用文雅的、间接的、礼貌的话语。例如:“男士”翻译为“སྐྱེས་པ།”,“女士”翻译为“སྐྱེས་མའམ་བུད་མེད།”,所以在进行词汇翻译时应遵守礼貌性原则且尊重他人,否则会造成歧义导致观众理解上的误会。
4. 影视片名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4.1. 影视片名翻译的原则
一部好的影片其片名也绝对非同凡响,好的片名将直接影响其收视率,一部佳片给观众的一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于剧情的回味无穷,首先从影片名就可以看出其文体特征是文艺片、悬疑片抑或是教育片,本篇将从藏汉影视片名以及翻译原则去进行分析,如表1。
Table 1. Translation of Tibeta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1. 藏汉影视片名翻译
藏文片名 |
拉丁文 |
汉文片名 |
文体特征 |
གངས་རིན་པོ་ཆེ། |
gangs rin po che |
冈仁波齐 |
纪录片 |
ཤམ་བྷ་ལའི་ཕོ་ཉ། |
sham bha lai pho nya |
香巴拉信使 |
艺术片 |
ཅོ་ནེའི་དཔོན་པོ། |
co nevi dpon po |
卓尼土司 |
历史片 |
བོད་ཀྱི་མགྲོན་པོ། |
bod kyi mgron po |
藏客 |
战争片 |
ཀན་ལྷོའི་བརྩེ་གླུ། |
kan lhovi brtse glu |
甘南情歌 |
爱情片 |
བོད་ཀྱི་མཁའ་ཁྱབ། |
bod kyi mkhav khyab |
西藏天空 |
文艺片 |
故从以上片名可看出其文体特征,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完整而又简练地表达其原片的特色,翻译出原汁原味的片名。
影视片名的翻译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传统的片名翻译理论认为,保留原片名原汁原味、原风原貌的直译是最佳的译法;以原片名为基础的增译、补译或删译是第二等译法;而直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也能接受,却是无奈之举的第三等译法”[9]。其传统的翻译方法力求神似,却忽略了电影片名的功能性,“成功的片名翻译必须从电影片名的功能出发”,以观众为中心,使不同文化之间实现功能的转换,以下是浅析片名翻译的不同翻译方法。
(1) 音译
有些影片是以人物的名字或者地名来命名,但在其翻译过程中还是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因为跨文化性,所以在翻译途中要避免观众无法理解的异国抑或异族的译语出现,虽然音译是一种很便捷而又直接的翻译方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如表2。
Table 2. Transliteration of Tibeta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2. 藏汉影视片名音译
藏文影视片名 |
拉丁文转写 |
汉文影视片名 |
མི་ལ་རས་པའི་རྣམ་ཐར། |
mi la ras pavi rnam thar |
米拉日巴传 |
ཐར་ལོ། |
thar lo |
塔洛 |
སྲོང་བཙན་སྒམ་པོ། |
srong btsan sgam po |
松赞干布 |
དཔའ་རིས་དཀར་པོ། |
dpav ris dkar po |
华锐嘎布 |
ཡེ་ཤེས་སྒྲོལ་མ། |
ye shes sgrol ma |
益西卓玛 |
ཨ་ལ་ཆང་སེ། |
a la chang se |
阿拉羌色 |
ཧེ་མ་ཧེ་མ། |
he ma he ma |
嘿玛嘿玛 |
གངས་རིན་པོ་ཆེ། |
gangs rin po che |
冈仁波齐 |
(2) 直译
“直译就是保留原片名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包括结构、修辞手法等,同时也要求译文翻译得需与原文语言一样的流畅,此种翻译方法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较为简便,如表3。
Table 3.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3. 藏汉影视片名直译
藏文影视片名 |
拉丁文转写 |
汉文影视片名 |
ཁྱི་རྒན། |
khyi rgan |
老狗 |
བདེ་སྐྱིད་ཀྱི་གཏུག་བཤེར། |
bde skyid kyi gtug bsher |
德吉的诉讼 |
ཇ་རྟའི་གནའ་ལམ། |
ja rtavi gnav lam |
茶马古道 |
མཚོ་བོད་ལམ། |
mtsho bod lam |
青藏线 |
ཐལ་བ་གྲོང་བརྡལ་ནང་གི་བདེ་སྐྱིད། |
thal ba grong brdal nang gi bde skyid |
塔瓦镇上的德吉 |
ངའི་ཧི་མ་ལ་ཡ། |
ngavi hi ma la ya |
我的喜马拉雅 |
ཀན་ལྷོ་བརྩེ་གླུ། |
kan lho brtse glu |
甘南情歌 |
ཤམ་བྷ་ལའི་ཕོ་ཉ། |
Sham bha lavi pho nya |
香巴拉信使 |
མཚོ་བོད་ལམ |
mtsho bod lam |
青藏线 |
(3) 意译
由于有些影视剧的片名是由成语、典故、习语组成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其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这时就需要译者对译语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翻译出具有原汁原味的片名,如表4。
Table 4. Fre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4. 藏汉影视片名意译
藏文影视片名 |
拉丁文转写 |
汉文片名 |
ཆུ་ལྷམ་ཆུང་ཆུང་། |
chu lham chung chung |
旺扎的雨靴 |
དབུས་ལམ་གྱི་ཉི་མ། |
dbus lam gyi nyi ma |
太阳总在左边 |
གནམ་གདུང་། |
gnam gdung |
天脊 |
བླ་བྲང་ཁྱིམ་གཞིས། |
bla blang khyim gzhis |
拉不楞家 |
གངས་ལྗོངས་མཐིང་ཤིང་། |
gangs ljongs mthing shing |
雪域丹青 |
ཁ་བ་དཀར་པོ། |
kha ba dkar po |
梅里雪山 |
དཔའ་བོའི་ལུང། |
dpav bovi lung |
英雄谷 |
ཅོ་ནེ་དཔོན་པོ། |
co ne dpon po |
卓尼土司 |
སྲོད་འཇགས། |
srod vjags |
暮静 |
(4) 增译、减译是对音译以及直译的一种补充方法,增加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抑或删除冗长的背景信息,从而更清晰而又便捷的表达出原片名的信息,使观众更容易的去理解,更易于观众接受,如表5、表6。
Table 5. Reduced translation of Tibeta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5. 藏汉影视片名减译
藏文片名 |
拉丁文转写 |
汉文片名 |
བོད་ཀྱི་མགྲོན་པོ། |
bod kyi mgron po |
藏客 |
འབྲི་མོ་དུང་ཆུང་དཀར་མོ། |
vbri mo dung chung dkar mo |
白牦牛 |
ལག་ལྗང་གི་གཏམ་རྒྱུད། |
lag ljang gi gtam rgyud |
青手记 |
འཛམ་གླིང་གི་ཡང་རྩེ། |
vdzam gling gi yang rtse |
第三极 |
གཙང་པོ། |
gtsang po |
河 |
པ་ལེ་བ་ཁྲི་བརྒྱ། |
pa le ba khri brgya |
八万里 |
ཁུ་རི་ཉི་མ་དམར་པོ། |
khu ri nyi ma dmar po |
柯山红日 |
Table 6. Additional translations of Tibeta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6. 藏汉影视片名增译
藏文影视片名 |
拉丁文转写 |
汉文片名 |
ལག་དམར། |
lag dmar |
撞死了一只羊 |
རླུང་། |
rlung |
随风飘散 |
འཚོལ། |
vtshol |
寻找智美更登 |
རྐུ་མ། |
rku ma |
盗马贼 |
གཡང་མདའ། |
gyang mdav |
五彩神箭 |
མི་རོའི་གསང་སྒྲུང། |
mi rovi gsang sgrung |
圣山村谜局 |
|
|
寻找智美更登 |
然而现如今片名翻译的缺失现象多有发生,由于两种文化间的差别,导致有些译者并没有去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的不同,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打着喜闻乐见的方式而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译出千奇百怪的片名,从而引人不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原文,围绕原文去翻译。
4.2. 藏汉片名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表7)
Table 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titles
表7. 藏汉影视片名翻译对比分析
藏文片名 |
翻译策略 |
汉译名 |
优势 |
劣势 |
ཐར་ལོ། |
音译 |
《塔洛》 |
保留了文化异质性,保留了原名的语音特征以及藏语发音 |
语意模糊,需要了解背景知识 |
དཔའ་རིས་དཀར་པོ། |
音译 |
《华锐嘎布》 |
保留了原名的语音特征以及藏语发音 |
仅仅传递了发音,未解释“华锐”为部落名,“嘎布”的意思为白色。 |
ཆུ་ལྷམ་ཆུང་ཆུང་། |
意译 |
《旺扎的雨靴》 |
文化适应性强,易于理解 |
丧失了原片名的诗意结构 |
ཁ་བ་དཀར་པོ། |
意译 |
《梅里雪山》 |
增强可读性。 |
过度本土化导致文化失真,仅仅传递了地理信息。 |
ཁྱི་རྒན། |
直译 |
《老狗》 |
形式忠实,引发隐喻联想。 |
汉语“老狗”含贬义,容易误解。 |
འབྲི་མོ་དུང་ཆུང་དཀར་མོ། |
减译 |
《白牦牛》 |
简化信息,避免冗余 |
可能丢失关键文化符号。 |
ལག་དམར། |
增译 |
《撞死了一只羊》 |
省略了藏语中“红色手掌”的暴力暗示,直接点明事件。 |
可能会导致片名过长,降低传播效率。 |
4.3. 影视片名翻译策略的动态平衡
(1) 音译与直译适用于文化符号鲜明的片名中,但有时可能让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无法理解其真实的用意,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加入副标题、文化脚注,兼顾形式忠实与信息传递。
(2) 增译可以填补文化空缺,增强吸引力与情感共鸣,但在翻译的时候应注意信息失真的风险、冗长与冗余以及译者主观性的干扰,在增译时可通过添加背景信息或者文化符号来弥补目标语观众对原文化的陌生感。
(3) 意译可增强可读性、传递核心主题,但过度可能会导致文化损耗导致弱化原名的诗意或象征,过度本土化导致文化失真。所以在进行意译的时候应保持平衡。
(4) 减译可以简化冗余信息,提升简洁性,但过度减译可能丢失关键文化符号。
5.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视作品掀起了一股热潮,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介质,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无可厚非,为了更好地将本国优秀的文化传播于他国,故对影视翻译应高度重视。通过以上理论的阐述以及案例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翻译策略在实践中的优势与劣势,并强调翻译时动态平衡的重要性。针对以上研究,未来我们可进一步结合语料库量化分析或受众调查来进行研究,并加强人工智能在翻译中的普及度与辅助性,此外,我们应重视非主流文化影视作品的翻译,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交流,促进文化共荣,助力全球文明互鉴。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