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大幅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学生可以方便获得一流大学教师上线的教学资源,“教”与“学”的时空和边界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建设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19年,教育部提出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其中包括6000门左右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较早(2004)提出混合式教学[1],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教学强调将面对面讲授式课堂和课前、课中和课后线上学习相结合,依托合适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当前利用线上私播课程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实施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常态[3],将传统课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为混合式课程提高学习体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经历了以技术视角为中心(以美国斯隆联盟为代表) [4]、以教师视角为中心(以Bliuc等人为代表) [5]和以学生视角为中心[6]的三个阶段。Merete等人对美国迈阿密大学本科生课程长达两年的跟踪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项目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值得全面推广的学习模式[7]。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混合式教学评价,首先提出一种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上部分依托Educoder开源平台),然后提出针对性、实操性强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具体课程验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2. 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张倩(2021)等提出“双线混融”的双边互动教学方式,打造共时性、多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8]。Garrison (2019)提出了本次面对面学习前(线上学习)–面对面学习(线下学习)–面对面学习后(线上学习)–下次面对面学习前(线上学习)的四阶段串联设计。这些教学模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两门学科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依托开源Educoder线上平台搭建SPOC (私播课)课程,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其操作性强,在理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具有一定普适性,混合式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课前轻量导学。混合式教学的课前是基于导学展开的,如微课、微实训(图2)及其他资源,搭配轻量检测题,检测反馈指导课中教学行为,对一般性知识课前完成内化(课中略讲或不讲),一般不占用学生较多时间(1小时以内)。学习活动和检测手段由Educoder平台自动完成。
Figure 1.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图1. 混合式教学设计
Figure 2. Pre-class micro courses and training for “Operating System” and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图2. 《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前微课与微实训导学
课中学生中心。线下课堂继续发挥传统面对面讲授优势(实体智慧教室),长江雨课堂记录课堂教学行为,线下面授可回溯、可复现。学生知识内化采取边讲 + 边演 + 边练(Educoder平台)——“三边”方式,实虚结合,突出以学生中心。课堂聚焦集中攻关复杂高阶知识,讲解的同时加上效果演示,理论快速联系实际,学生同步练习,这里的练习不是教师演示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知识理解的扩展深化。教师根据训练的效果调整“讲”和“演”的程度,实现“讲”→“演”→“练”的循环促进。课堂精讲精练,让难点重点知识在课堂上得到内化。
课后实践锤炼。线上学习依托Educoder教学平台,教师每节课把课后线上学习资源(2类作业(实训作业 + 分组作业)、视频资源、课件)发布在平台上,学生课后通过理实一体的闯关实训、全时在线的提问反馈、随遇接入的习题检测等形式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锤炼。实践能力锤炼需要一定时间作为保证,张春元认为,课中与课后时间比例一般在1:2~1:3之间,也就是说教师授课1.5小时(两节课),学生课后需要3~4.5小时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才能将知识锤炼内化为能力[9]。
基于智慧教室、长江雨课堂和Educoder平台的线下讲授,以及依托Educoder平台实训锤炼所构建的SPOC混合式课堂有三大优点:一是教师上课的所有要素(如教案、PPT、微课、实训等)被集成到Educoder平台中,打破教学资源共享时空限制,实现了在线资源小规模精准共享(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课程核心要义);二是学生主要学习行为都可以被雨课堂或Educoder平台记录,方便教师评估学习行为,因课施策,因材施教。三是利用公告栏、问卷、讨论、签到打卡等00后年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
3.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构建与评价模型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构建学习主义为理论基础,因此开展指标体系应把握“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还应考虑以下原则。
1)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应关注不同阶段和不同维度。混合式教学关注课前学生活动、课中学生参与性、课后学习反馈。课前关注学生访问平台的频度和时长、导学清单完成情况(如微课、微作业完成情况);课中关注学生出勤、在线答题、弹幕提问、微型实训检测、投稿反馈情况,关注要素全面具体;课后除传统作业外,更关注在线检测(实训题等),在线评测实时出结果,与教师全时互动。
2)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应兼顾过程性和终结性统一。传统教学评价对于终结性评价主要以显性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且占据较大比例,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混合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和参与性,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评价占比一般大于40%。另外,过程性评价存在一定主观性,容易凭印象看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过程性学习活动确实存在一定模糊性,对隐性活动则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获得相对精确的结果。
3.2. SPOC课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根据教学团队多年的SPOC教学实践及集智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应从课前、课中、课后、课终四个维度出发,提出课前导学、课中活动、课后锤炼、课终考核四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确定不等数量的二级指标,并将该指标体系发给校内外专家函评,采纳意见并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表1所列的指标体系。另外,该指标体系符合目前广泛接受的探究社区理论框架(Garrison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混合式学习认知的构建划分为四个层次:触发、探究、整合、问题解决,该框架不仅符合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也可以作为混合式课程教学的评价框架。课前设计导学活动触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课中学员深度参与探究、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方法,课后训练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基于SPOC课堂的指标体系既有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有教育理论的支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and weight of blended teaching
表1.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及权重
一级指标 |
一级指标权重 |
二级指标 |
二级指标权重 |
评价主体 |
课前导学 (线上) |
|
:学习活跃度(平台登录次数时长等) |
|
授课教师、学生 |
:微课视频观看(时长及次数) |
|
授课教师 |
:发回帖次数(发帖、回帖数) |
|
授课教师、学生 |
:在线学习检测(得分) |
|
授课教师 |
课中活动 (线下 + 线上) |
|
:课堂表现(雨课堂答题等) |
|
授课教师 |
:课堂签到(雨课堂记录) |
|
授课教师、学生 |
:成果展示(雨课堂投稿) |
|
授课教师、学生 |
:实训检测(Educoder平台) |
|
授课教师 |
课后锤炼 (线上 + 线下) |
|
:纸质作业(正确率、书写工整度) |
|
授课教师、学生 |
:实训作业(Educoder平台) |
|
授课教师 |
:团队汇报(协作及独立思考,创新) |
|
授课教师、学生 |
:课堂复习(雨课堂平台) |
|
授课教师 |
终结考核 (线下) |
|
:小组期末汇报(协作、独立思考) |
|
校内外专家 |
:课程终结性考试(统一组织) |
|
校内外专家 |
1) 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矩阵。根据混合式教学实际,确定四个评价指标,定义为
,
,其中
为评价指标
对应的四个观测点。同时确定评价权重,设评价指标
对应的权重矩阵为
,第
个指标
所有观测点对应的权重矩阵为
,则
、
、
、
(为便于计算,对
进行了扩展)。
2) 确定评语集。评语集是评判各观测点结果的集合,在混合式教学评价中,其是确定学生表现的良好程度,可以通过打分或在线平台自动判断。若采用五个等级评价,设评语集
,其中
分别表示优秀(分值位于
)、良好(分值位于
)、中等(分值位于
)、及格(分值位于
)、不及格(分值位于
)。
3) 计算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及模糊评价。我们采用群AHP方法得到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测,从而得到每个一级指标综合评价的模糊矩阵。设评价矩阵为
,则有下面的式子:
,
模糊综合评价: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确定混合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科学家Saaty于1971年提出的决策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并在不同层次定性分析。
Table 2. Scoring rules (using a primary indicator as an example)
表2. 打分规则(以一级指标为例)
序号 |
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描述 |
uij数值 |
1 |
指标ui与指标uj同等重要 |
1 |
2 |
指标ui比指标uj稍微重要 |
3 |
3 |
指标ui比指标uj重要 |
5 |
4 |
指标ui比指标uj明显重要 |
7 |
5 |
指标ui比指标uj绝对重要 |
9 |
6 |
其余上述等级的中间值 |
2、4、6、8 |
1) 构造比较矩阵。由评价主体(校内外专家、教师、学生)对表2每一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序进行判断打分,打分规则,比较结果用
,其中
。
2) 每一级指标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
3) 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评价主体对指标打分的科学性,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方法为: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指标,可以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求出随机一致性指标数值,通过设定CR检验值(如小于0.1)判断权重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向5名校内外专家、10名一线教师、100名学生发送问卷调查,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获得一级指标权重值,如表3所示。
最大特征值:
一致性指标:
检验值:
Table 3. Indicator weights
表3. 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
一级指标权重 |
二级指标 |
二级指标权重 |
评价等级(归一化处理)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
|
0.10 |
|
0.17 |
0.21 |
0.32 |
0.47 |
0 |
0 |
|
0.43 |
0.40 |
0.15 |
0.40 |
0.05 |
0 |
|
0.08 |
0.29 |
0.58 |
0.13 |
0 |
0 |
|
0.32 |
0.43 |
0.38 |
0.10 |
0.09 |
0 |
|
0.13 |
|
0.22 |
0.79 |
0.20 |
0.01 |
0 |
0 |
|
0.18 |
0.92 |
0.08 |
0 |
0 |
0 |
|
0.15 |
0.42 |
0.43 |
0.07 |
0.08 |
0 |
|
0.45 |
0.34 |
0.38 |
0.20 |
0.04 |
0.04 |
|
0.17 |
|
0.35 |
0.49 |
0.32 |
0.16 |
0.02 |
0.01 |
|
0.45 |
0.36 |
0.43 |
0.15 |
0.06 |
0 |
|
0.10 |
0.46 |
0.39 |
0.13 |
0.02 |
0 |
|
0.10 |
0.32 |
0.38 |
0.25 |
0.05 |
0 |
|
0.60 |
|
0.15 |
1 |
0 |
0 |
0 |
0 |
|
0.85 |
0 |
1 |
0 |
0 |
0 |
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级指标的权重后,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计算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价等级,如二级指标“课堂表现(雨课堂答题等)”,可以统计学生本学期在课堂上答题(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成绩的占比情况,教师可以自行设定计算规则(如模糊决策)来统计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以上是某位学生所有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按照文章第二部分的评价模型求解该学生的成绩,计算过程如下:
,
,
,
,
,
,
四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矩阵分别为:
计算指标综合评价矩阵:
求解评价结果(折算成分数):
最后得到该学生综合评价为85.61,评价等级为“良好”。基于层次分析法分解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吸收每一个观测点的五级评测数据,全面客观反映混合式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特点。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决策原理,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课终一体化评价模型。
4. 效果评价
2023年秋季学期以来,教学团队在《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开展基于SPOC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针对本文提出的14个指标,对每一位学员进行混合式学习评价,学员对评价结果认可度较高,对评价过程零投诉。值得关注的是,与2022年秋季学期未实行混合式教学评价相比,整体成绩有明显提高,如表4所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混合式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Table 4.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Operating System” and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courses
表4. 《操作系统》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评价检验
开课时间 |
混合式 教学评价 |
教学班 人数 |
《操作系统》课程 |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认可度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认可度 |
2022年秋 |
否 |
51 |
78.3 |
91 |
60 |
94% |
75.3 |
90 |
62 |
95% |
2023年秋 |
是 |
63 |
82.1 |
95 |
62 |
100% |
84.7 |
96 |
58 |
100% |
2024年秋 |
是 |
47 |
83.4 |
94 |
61 |
100% |
85.2 |
96 |
60 |
100% |
从理性上来分析上述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Educoder平台和长江雨课堂搭建的SPOC课堂,从宏观上划分了学习的不同阶段,从微观上整合了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课堂之外学习行为被量化记录,课堂之内小到一次课堂答题,大到一次考试都被精准记录,学习行为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评价结果。学习不再是一考定胜负,而是强调过程性参与、知识内化水平、能力锤炼效果。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外,从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管理来看,教学行为变得可追溯,教学资源被整合,迭代复用方便,应对相关教学检查变得有理有据。
基金项目
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2022jyxm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