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听障儿童书面语“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研究
A Study on the Narrative Function Achievement of Written Language “Le”Production in Elderly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摘要: 听障儿童因听力缺损,相应的视觉能力表现突出,观察能力强。在日常表达中有详细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偏好,表现在书面语上即形成了叙述文本,主要描写、叙说时间上相互承接的事件,因此叙述文本的内容层面表现为叙事。在叙述文本中,“了”的语法作用间接体现为辅助完成叙事。参照虚词“了”实现的基本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以自建高龄听障儿童叙述文本语料库为基础,系统考察“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以期反映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虚词“了”的群体偏向,为其叙事能力的培养提供策略依据。
Abstract: Due to hearing loss,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exhibit outstanding visual abilities and strong observation skills. The preference for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actions or events in daily expression is manifested in written language, forming a narrative text that mainly describes and narrates events which are interconnected in time. Therefore, the content level of narrative text is manifested as narration. In narrative texts,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le” is indirectly reflected as an auxiliary in completing the narrative. Based on the basic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function word “le” in typical written language of children, and using a self built corpus of narrative texts for elderly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s a reference,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degree of achievement of the narrative function produced by “le”,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auses of its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al use of language variants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correctly using the function word “le” and relate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ir narrative texts.
文章引用:赵莞莹. 高龄听障儿童书面语“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6): 173-1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6579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1]。我国听力障碍人士约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以上。且听障儿童群体是最大的语障人群,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难以通过常规的听觉途径接收语言信息,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新生儿的听力障碍易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导致语言障碍发生的常见疾病。

本文选择的书面语主要采用的是叙述文本,首先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损,其视觉能力表现突出,有详细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偏好,表现在书面语上即形成了叙述文本。“了”兼有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两种词性。“了1”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了2”的语法功能则表示“已经如此或出现了新情况”,基于此,在叙述文本中,“了”的语法作用间接体现为辅助完成叙事,只有在叙述文本当中,才能充分体现虚词“了”的叙事功能。

我们以“叙述、叙述文体、儿童”为主题词,交叉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剔除无关文献与非研究型文献后,共得到88篇有效文献。其中语障人群习得研究25篇,在所选文献中占比28.41%,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其中未涉及虚词“了”的专项研究。但听障儿童因听力缺损,有观察与描写动作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偏向,表现在书面语上即倾向于产出叙述文本,描述时间上相互承接的事件,该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叙述语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叙事,其叙事功能性的其中一个评价指标是时态词汇,“了”作为一个典型的时态词汇,在叙述文本研究中仍存在空白。

在叙述文本中,高龄听障儿童对虚词“了”不同叙事功能使用表现出特殊性,成为具有群体特征的习得问题。因此,我们尝试从自建高龄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中提取“了”用例及其语境,系统考察“了”叙事功能的使用偏向。以期通过对群体性偏向的分析,揭示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顺序和认知特征,更好地解决听障儿童正确使用虚词“了”及相关的语言习得问题,为其叙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理论和策略依据。

2. 现代汉语虚词“了”的意义及功能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了”的主要功能,可以从语法意义和叙事功能两个角度进行阐释、说明:

2.1. “了”的语法意义

虚词“了”句法位置多变,语法意义复杂,一直是汉语语法虚词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学界普遍认同“了”的功能“二分说”,即认为“了”既是动态助词(了1),又兼有语气词(了2)的语法特性。

() 作动态助词

“了”作为动态助词时,多用于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状的实现”,是汉语“体”范畴中“完成体”的标记,可以放在句中和句尾。

例1:船长想起了那个激动地蹦跳的船员,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6版],下文简称“黄廖本《现汉》”)

例2:瞎猫碰着了死老鼠。(黄廖本《现汉》)

例1中的“了”表示“想起”和“皱”两个动作都已完成,例2表示“碰着”的状态已成为事实[2]

() 作语气词

语气词“了”用于表示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有煞尾的作用,表示“已经如此或者出现了新情况”,只能用于句子末尾。不同于动态助词“了”,其前可以是名词性词语。且研究者认为句末语气词“了”可以使光杆形容词作谓语的语言结构自足[3]

例3:树叶黄了。(黄廖本《现汉》)

例4:别说话了。(黄廖本《现汉》)

前者中的“了”为陈述语气,表示“黄”这一新情况已经出现,使形容词作为谓语的结构自足,起到完句作用。后一句中的“了”则表示祈使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谓词性词语后的句尾“了”一般是“了1”和“了2”的紧缩形式。如:

例5:自行车他骑走了。(黄廖本《现汉》)

例6:枫树的叶子红了。(黄廖本《现汉》)

在上述例子中,“了”分别置于动词“走”和形容词“红”后,既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

2.2. “了”的叙事功能

虚词“了”通过标记事件的完成和状态的变化,帮助构建叙事的时间框架和逻辑连贯性,起到了辅助构建事件顺序和进展的作用。

体标记“了1”可以位于句中和句尾(即“了1”和“了1 + 了2”的紧缩形式),其功能包括强调事件顺序及形成事件组合;语气词“了2”位于句尾(包括“了2”或“了1 + 了2”的紧缩形式),其叙事功能为标注事件阶段。

() 标注事件阶段

句尾“了”在叙事语句中主要用于推进故事的叙述主线,向读者报告故事进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屈承熹(2006)等认为,“了2”用于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谭傲霜(1999)则认为“了2”除了结束陈述以外,也可以“表现一个新的主题的开始”[4]

例7:同学们早就准备好了礼物,兴奋地等老师们到来。终于,老师来了。(自建语料库)

上例中,“老师来了”中的“了”起到推进故事主线的作用,这个句尾“了”不仅表示了老师到达这一动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学生们等待老师这一阶段的结束,从而引出接下来的动作和情境,起到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的作用。

() 强调事件顺序

当事件之间以空间转移的顺序排布时,动态助词“了1”可以表示动作先发生,汉语叙事中的事件往往按现实发展的顺序排布[5]。可见,“了1”可以标记先时性,删除“了”则无法凸显事件句的先后顺序。

例8:走到了海边,享受着海风,吸着海洋的气味。(自建语料库)

叙述者用“了1”标示了一个先后次序:“走到海边”在前,“享受海风”“吸海洋的气味”在后。这些事件按照现实发展的顺序排布,展现了从移动到体验的过程。

() 形成事件组合

“了1”可以将发生的一件以上“子事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母事件”,这种功能可以称为“事件组织功能”[6]

例9: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

上例中的“了1”具有“事件组织功能”,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和“一路上看到许多风景”这两个事件合二为一来叙述,即将上述发生的两件“子事件”合成一个“母事件”来处理。

当然,可以将每个小句都加上“了1”,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山上,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这种情况下,“了1”只标示“完成”,却失去了“事件组织功能”,两个小句平等,无法组成“母事件”。

3. 高龄听障儿童“了”使用分布

以序列事件句和完整体小句为单位,以自建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为封闭域,对其中的“了”产出进行穷尽式分类提取,并探讨其功能使用。

3.1. 序列事件句与叙事语句

对于序列事件句和叙事语句的定义及分类,本文主要采用了朱庆祥(2014)和徐晶凝(2014)的观点。

() 序列事件句

朱庆祥(2014)提出,序列事件句指的是在叙事语体中,后一动作沿着时间的线条承接前一个动作发生的句式。叙述文本既可以叙述已然序列事件句,也可以叙述未然序列事件句[7]。由于未然序列事件句涉及一定的条件或参照时间的限制,且在叙述文本中出现频率较低,因此本文不把未然序列事件句纳入考察范围[8]

例8:过了一会儿,妈妈把面团拿出来开始揉,再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我把它们擀成圆圆的面饼,妈妈把豆沙包到面饼里,最后用一块布把包好的豆沙包盖上。(自建语料库)

这种句式是叙述文本的典型句式,多讲述已然事件。上例这些动作或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形成了一个动态链。每个动作或事件都是对前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延续或发展,彼此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

() 叙事语句

徐晶凝(2014)认为“叙事语句”是对过去已然事件的叙述,构成故事进展的主要线索,而“描写语句”则用于故事进展的背景描述,或者是作者对相关人物或事件做出的评价,为非叙事句。鉴于考察“了”叙事功能的研究目标,本文仅对叙事语句中的“了”进行分析。

例9:a:我们看到了两个巨大的螃蟹模型矗立在沙滩上,b:仿佛在守卫着沙滩。(自建语料库)

例9中a是对已然事件的叙述,是叙事语句;b是叙述者做出的评价,是描写语句,不纳入考察范围。

3.2. 自建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

为了考察听障儿童“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我们自建了小型高龄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

() 语料来源与采集

选取某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具有一定书面表达能力的7至9年级高龄听障儿童共42名被试,其中女生23名,男生19名,年龄均在15到19岁之间。

笔语语料库主要由高龄听障儿童的作文和日记组成,共搜集整理了338篇日记和作文,在剔除教师批注部分及主观判断有抄袭嫌疑的部分语料后,获得总语料68,069字,为较小规模的语料库,是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基础。

() 语料标注与用例提取

我们仅提取描写过去已然序列事件句和叙事语句(下文统称:已然序列叙事句),将不起到故事推动作用的描写语句进行剔除,同时,叙述文本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当这些内容不处于序列事件的发生过程时,也即对话和心理描写内容不是在叙述已然事件时,本文也将这些语句作为非叙事句。

在语料库中,我们提取到了总计830例已然序列叙事句,包含完整体标记“了”的有654例,占已然序列叙事句总数的78.8%。本文以这654个已然序列叙事句来探讨“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

为确保用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提取的用例具有分析价值,我们限定提取范围和标准,要求用例读“le”音而非“liǎo”音、词性为虚词,要求“了”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句子、语篇结构完整,语境清晰,最终提取到用例共1311个。语料的主要标注信息包括:① “了”在句中或句尾;② 词性;③ 实现的叙事功能。

3.3. 已然序列叙事句“了”产出总量

按照虚词“了”不同的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分别考察语料中“了”的具体产出情况,并通过与其他同类虚词的分布对比,进一步分析、说明其语法地位。

在语料库中,我们共统计到在已然序列叙事句的中“了”1311例,占“了”产出总量的67.37%,平均每一序列事件句使用“了”2~3 (1311/654 ≈ 2)个。其中,564例位于句中,747例“了”位于句尾。句中“了”为动态助词,应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和形成事件组合的作用;句末用例中,118例“了”是语气词,倾向于实现标注事件阶段的叙事功能,629例“了”是语气词兼动态助词用法,可以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形成事件组合及标注事件阶段三种功能。具体分布如图1图2所示。

Figure 1.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le” in the middle of the sentence

1. “了”在句中的位置分布

Figure 2. Morph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e” at the end of sentence

2. 句尾“了”的词性分布

4. 听障儿童“了”产出叙事功能实现度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叙述文本中,“了”且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叙事功能上发挥着显著作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了”的产出是否实现了其叙事功能,需要从叙事完整性、叙事顺序和叙事衔接三个方面来考察。

4.1. “了2”与叙事完整性

“了2”通常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或“一个新的主题的开始”。但检视语料库可见,“了”常出现在复句的先行小句中,因此未能体现结束或开启事件作用。

() 已实现叙事完整功能分析

“了2”倾向于标注事件阶段。据统计,位于句尾的“了”有747例,在“了”总量中占比56.98%,占比较高,其中,675例实现了其标注事件阶段的功能,也即“了2”叙事完整功能的实现度为90.36%,可见叙述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事件阶段。

例10:老师来了,让我们排队,老师对我们说天气不好不适合跑步容易生病。

例11:今天,放学了,妈妈接我回家时,到了文具店,买了特殊铅笔,就是会下蛋活动铅笔,花了9元,送了1盒铅芯约20支木铅笔,我心里很高兴。

例12:早上,我们计划回老家看奶奶,到了车站。我们没有买车票只好回家了。

上述例子中,例10与例11“了2”小句起到承前启后,保证篇章上下文承接的作用,“了2”表示一个新主题的开始。例10中,“老师来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之前学生们等待的状态,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和对话。同样,例11中“了2”也标志阶段的变化,“了2”小句标志着一天学校生活的结束,是叙述主线中的一个事件节点,由此引出了后续事件。例12中的“了2”起到表示一个事件阶段结束的作用,标志着即“回老家看奶奶”这一事件的结束。

() 未实现叙事完整功能分析

72例“了2”出现于已然序列叙事句,但未实现其标注事件阶段的叙事功能,即叙事完整功能未实现度为9.64%。“了2”未能标注事件阶段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法功能使用偏误,主要表现在其词性为语气词兼动态助词时;二是其所在小句无需标注事件阶段。

1) 句尾产出的语法偏误

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句尾“了”若存在使用偏误,其标注事件阶段、推进叙事进程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听障儿童的句尾“了”产出语法偏误有21例,在未完成叙事功能的句尾“了”中占比29.17%,句尾“了”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其词性为语气词兼动态助词时,偏误类型包括体态冲突偏误、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心理动词类制约偏误和否定成分制约偏误。

a) 体态冲突偏误

按照对动词使用“体”的分类(吴春相,2003),动态助词“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所以一般不能与表示动作未完成的体标记共现,即与完成体冲突的主要有表示将来体和进行体两类标记[9]。体态冲突偏误有14例,占句尾“了”产出偏误的66.67%。

例13:等一会儿,中午,我在睡觉了,姐姐就打我叫起床。

例14:所以明天爸爸有事了,没去她家住一天,妈妈说真的有事呢?

例13中的“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了”连用则产生语法上的冲突,造成“了”的冗余;例14中,“明天”是一个时间状语,明确指向未来,表示动作尚未发生,与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体态上不相容。

b) 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

在叙事语境中,言说类动词本身就隐含了动作的完成性,因此尽管言说动作已经实现,言说类动词后面不需要再加“了”[10]。句尾“了”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有2例,占偏误总量的9.52%。

例15:梁利玮的妈妈拉她下去了,她说了:“吓死了。”

例16:祝老师对我们说了:“同学们抄作业吧!我要抄上网的数学题”我们说:“好的。”

以上两个例子中,言说类动词“说”已然完成,但其后紧跟引语,言说动作的完成性已经通过引号内的内容得到体现,此时不能加“了”。

c) 心理动词制约偏误

具有[+持久义]的心理动词,在时间上没有内在的终止点,这与叙事句需要具备[+实现]义相矛盾,如想、喜欢、讨厌等。心理动词制约偏误有2例,占比9.52%。

例17:今天早上我看大家起床了,我不想起来了。

例18:爸爸叫我去睡觉了,我却不喜欢睡觉了。

两个例子中的“了”是冗余的,“不想”和“不喜欢”是持续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终止点,且在此语境中没有“出现新情况”,不应与“了”搭配使用。

d) 否定成分制约偏误

否定词“没”和“没有”用来否定有界成分(沈家煊,1995)。已然序列叙事句含有含有[+完结有界]语义特征,因此“没”和“没有”用来否定一件事的发生,此时不需要“了”来标记“实现”。否定成分制约偏误有3例,占比14.29%。

例19:做完饭,等姑姑和姑父来了一起吃饭,看,七点了,他们没来了。

例20:祝老师查检我们写完了没有,还有没写完了。

两个例子中的“没来”或“没写完”已经足够表达事件未完成的事实,不需要“了”来标记动作的完成。

2) 2产出的语用偏误

“了2”具有标注事件阶段的作用,而当“了2”处于复句中的先行句,而非后续句中时,其叙事完整功能则无法实现。这种小句中的“了2”看起来没有语法错误,但是读来不流畅,总有一种“言未尽”的感觉。这种情况的“了2”有51例,在未完成标注事件阶段叙事功能的句尾“了”中占比70.83%。

例21:刘畅去找孙老师来了,孙老师看了把手机拍了个相片,和她说了。

例22:她就发大脾气,我看了,她有老毛病。

上述例子中的“了2”都未实现其标注事件阶段的作用。例21为一个连续叙述语境,“刘畅去找孙老师”与“孙老师用手机拍照”分别是一个复句的先行句和后续句,这时先行句中的“了2”无法起到叙事完整功能。同样,例22也出现了同样的叙事功能使用偏误,“我看了”作为先行句,其后紧跟“看”这一动作的观察结果,即“她有老毛病”,其中“了”未实现某事件的结束或新主题开启的作用,反而削弱了句子的整体性。

4.2. “了1”与叙事顺序性

记录事件的顺序性是由“了1”来辅助实现的。“了1”标记“先时性”,既可以表示“绝对的过去”,又可以表示“相对的过去”[11]:“绝对的过去”是以说话的当时为参考点推断出的过去,“相对的过去”是以另外一个时间点作为参考,推断出“了1”小句的动作或事件发生在前,即“预设的完成体”。该功能在语料库中实现度较高,未实现语例以语法偏误为主。

() 已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

“了1”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倾向于强调叙事顺序。体标记“了1”以及“了1”“了2”的紧缩形式有1193例,其中,1154例实现了其叙事顺序的功能,其叙事顺序功能的实现度为96.73%,实现度较高,可见高龄听障儿童对体标记“了1”标示“完成体”意义的认知较为清晰,无论用“了1”标示真正的完成体还是预设的完成体,其掌握程度都较高。

“了1”可以用来表示“事件在过去发生”的有1094例,在实现叙事顺序的“了1”中占比94.8%,这种过去是“绝对的过去”:

例23:这时,我听到了狗的叫声,我害怕似的躲在表哥身后。

例24:我挽起了裤口,走向海里,海浪不停的撞打着我。

在例24和25中,“了1”的叙事功能相同,都是表示相较于写日记这个时间点,某一事件在过去已经发生。例24中,“了1”可以标示“我听到狗的叫声”这个事件已然发生。同样,例25中,“了1”所在小句“我挽起了裤口”发生在过去。

“了1”表示“相对的过去”的仅有6例,这种功能在高龄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使用较少:

例25:等我长大了,找爸爸打架。

例26:我的作业都完了,只有一个数学写了会的就写完,但是不会就不写了,等明天早上老师来了,问能吧。(原义为:我的作业都写完了,只有一个数学仅写完了会做的,但是不会写的就不写了,等明天早上老师来了再问吧。)

上述例子中加点的“了1”显然不是表示“绝对的过去”,例26中的“了1”用来标示“我长大”在前,“找爸爸打架”发生在后;例27中加点的“了”表示的是“老师来”事件的发生要早于“问”。因此“了1”在尚未发生的事件中可以起到标注“先后次序”的作用。

() 未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

据统计,39例“了1”未实现其强调事件顺序的叙事功能,即其叙事顺序功能未实现度为3.27%。其未实现强调叙事顺序的情况同样表现在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

1) 1产出的语法偏误

“了1”的偏误产出共26例,在未完成叙事顺序功能的“了1”中占比66.67%,有2例与句尾“了”的产出偏误中的言说动词类和否定成分类制约偏误重合,在此不做赘述。主要偏误类型包括体态冲突偏误和冗余复现类偏误两种。

a) 体态冲突偏误

前文已经解释过动态助词“了”体态冲突的定义,如,时间副词“正在”和“在”都是动作正在进行的标志,当动态助词“了”与这些时间副词在动词前后共现时,即会引起语义上的冲突或混淆,出现“了”冗余问题。据此我们统计到“了1”的体态冲突偏误有18例,在“了1”产出偏误中占比69.23%,与句尾“了”体态冲突偏误有交叉。

例27:今天上午,正在上了第三节课,数学祝老师走进我们班教室里。

例28:我们都干完活了,妈妈在很高兴了说:“孩子真好很努力。”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句子中都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正在”或“在”,所以句子中不能有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体标记“了1”,否则就会产生语义冲突,出现“了”冗余问题。

b) 复现冗余偏误

我们将“了”的复现定义为:“了”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及以上。该现象一部分是合理的,有些则是冗余。高龄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出现了8例“了1”的冗余复现,在其偏误产出总量中占比30.77%。

例29:正好打开门,看见了妈妈厨房做饭了。

例30: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看见了灯亮了。

上述例子皆为“了”的复现冗余。以例31为例,“看见了”应接“客观事实或动作行为结果”,“灯亮了”表示出现新情况,为一个“变化过程”,两者冲突,出现“了”的冗余复现。可改为:“我看见了亮灯”“我看见灯亮了”或“我看见了,灯亮了”。

2) 1产出的语用偏误

我们认为,在叙述几个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事件时,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小句没有按时间顺序排列,会导致逻辑混乱。这种小句中的“了1”虽然从单句上来看没有语法错误,但结合语境会让读者感到时序混乱、逻辑不清,因此无法发挥其强调事件顺序的叙事功能。这种情况的“了1”有13例,数量较少,在未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功能的“了1”中占比33.33%。

例31:做操比赛项目按照规定的顺序比赛完毕,按各项成绩所得分数的总和判定名次。我们得了第二名,比赛结果出来了。

例32:虽然三天后下午我们送你到家,我们走了回家,晚上8:20到了,太困了。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了”小句虽然从单句上看语法没有错误,但是结合语境会有时序混乱。例32中,“我们得了第二名”和“比赛结果出来了”两个小句的顺序存在逻辑问题,两者的顺序应道作互换修正;例33中的“我们走了回家”已经表示我们已经到家了,但是后面又出现了“晚上8:20到了”,导致顺序混乱,应改为“我们走着回家,晚上8:20到了”,这样一来“走着”变成了“回家”的方式,事件逻辑清晰。

4.3. “了1”与叙事衔接性

“了1”具有事件组合功能,可以将一件以上的“子事件”集合在一起,当作一件“母事件”衔接在一起。Halliday (1976)和Hasan (2001)认为,衔接是“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我们将“叙事衔接”定义为: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小句之间存在意义关联的现象。

听障儿童往往将有意义关联的小句分别加上“了”,导致前后衔接的小句并列,因此实际使用中该功能实现度最低。

() 已实现叙事衔接功能分析

在几个可以串联在一起,合并为一个事件的小句中,“了1”应出现在适当位置,将这几个“子事件”合并为“母事件”,实现小句之间的叙事衔接。在1193例“了1”中,1051例实现了其强调叙事衔接的功能,实现度为88.1%,在“了”的三种叙事功能中实现度相对较低,使用情况相对较差。

例33:到了烟台市博物馆,我们有序地集合在大门前。

例34:以前小时候,我偷了爸爸的钱五元,去买东西。

以上两个例子中,“了1”除标示了事件顺序外,还实现了其叙事衔接功能。如例34中的“了1”将“到烟台市博物馆”和“有序地集合在大门前”两个“子事件”合并成一个“母事件”。如将两小句都加入“了1”,即“到了烟台市博物馆,我们有序地集合在了大门前。”这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两个小句此时为并列关系,谁也无法将谁囊括在内,小句之间的衔接性较差,此时“了1”没有起到叙事衔接的作用。

() 未实现叙事衔接功能分析

据统计,142例“了1”未实现其强调叙事衔接功能,即其叙事衔接功能未实现度为11.9%。同样表现在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在“了1”未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中,我们已讨论过“了1”的语法偏误情况,共26例,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对“了1”叙事衔接功能的分析,在此不多赘述。下面仅对“了1”语用上未实现叙事衔接功能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语用上未实现其“事件组织功能”的“了1”共116例,具有逻辑联系的几个小句中“了1”的多次使用将可以视为同一个事件的组成成分并列,未能更好地衔接各个“子事件”,在所有未实现其叙事衔接功能的“了1”中占比81.69%,比重较高。

例35:这时候王泽涵打开了手机,发了地点,让唐也来。

例36:爱画画的小雨滴画起了圆圈扩散开,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了1”只标示“叙事式过去”,而丧失了叙事衔接功能,“了1”使这两个小句一律平等,无法组成一个较大的整体事件。如例36中“打开了手机”“发了地点”两个小句并列,若去掉前一个小句中的“了1”,两个小句就成为了组成“母事件”的“子事件”,使得事件联系更加紧密,叙事衔接更连贯。同样,例37中将前一小句中的“了1”去掉,变成“爱画画的小雨滴画起圆圈扩散开,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使得两个小句不再是单独完成的动作,而是作为整个连续动作的一部分,使得叙事更加自然流畅。

5. 结语

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了”使用量较大,且在叙事时“了”叙事功能实现呈现一种特殊性。考察发现,在高龄听障儿童的笔语语料库中,“了”在实现叙事完整功能时,常出现在复句的先行小句中,因此无结束或开启事件作用;在实现叙事顺序功能时实现度较高,但未实现语例以语法偏误为主;在实现叙事衔接功能时,听障儿童往往将有意义关联的小句分别加上“了”,导致前后衔接的小句并列,在语料库中,该功能实现度最低。从已实现度和未实现度两个角度对此系统描写、分析,其中未实现分析又包括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考察。

本研究针对高龄听障儿童书面语中的“了”进行专项研究,根据自建语料库考察其叙述文本中“了”的叙事功能实现度。这一研究丰富了汉语虚词研究内容,充实了语障儿童书面语研究,有利于实现听障儿童书面语研究的精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定香, 范燕妮, 郑灵芝. 中国听力康复行业政策法规现状与思考[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39(2): 70-73.
[2]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孔令达.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 中国语文, 1994(6): 434-440.
[4] 徐晶凝.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J]. 汉语学习, 2014(1): 29-38.
[5] 蒋悦悦. 叙述体动态助词“了”的篇章功能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6] 屈承熹. 从句法结构到功能与篇章: 对外汉语语法的循序教学[J]. 对外汉语研究, 2006(1): 1-17.
[7] 朱庆祥. 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1”的隐现规律[J]. 中国语文, 2014(2): 134-148, 192.
[8] 余莹. 叙事语篇中“了1”的习得及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2.
[9] 吴春相. 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03.
[10] 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 [J]. 中国语文, 1995(5): 367-380.
[11] 何伟, 马瑞芝. 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7(1):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