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1]。我国听力障碍人士约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以上。且听障儿童群体是最大的语障人群,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难以通过常规的听觉途径接收语言信息,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新生儿的听力障碍易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导致语言障碍发生的常见疾病。
本文选择的书面语主要采用的是叙述文本,首先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损,其视觉能力表现突出,有详细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偏好,表现在书面语上即形成了叙述文本。“了”兼有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两种词性。“了1”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了2”的语法功能则表示“已经如此或出现了新情况”,基于此,在叙述文本中,“了”的语法作用间接体现为辅助完成叙事,只有在叙述文本当中,才能充分体现虚词“了”的叙事功能。
我们以“叙述、叙述文体、儿童”为主题词,交叉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剔除无关文献与非研究型文献后,共得到88篇有效文献。其中语障人群习得研究25篇,在所选文献中占比28.41%,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其中未涉及虚词“了”的专项研究。但听障儿童因听力缺损,有观察与描写动作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偏向,表现在书面语上即倾向于产出叙述文本,描述时间上相互承接的事件,该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叙述语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叙事,其叙事功能性的其中一个评价指标是时态词汇,“了”作为一个典型的时态词汇,在叙述文本研究中仍存在空白。
在叙述文本中,高龄听障儿童对虚词“了”不同叙事功能使用表现出特殊性,成为具有群体特征的习得问题。因此,我们尝试从自建高龄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中提取“了”用例及其语境,系统考察“了”叙事功能的使用偏向。以期通过对群体性偏向的分析,揭示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顺序和认知特征,更好地解决听障儿童正确使用虚词“了”及相关的语言习得问题,为其叙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理论和策略依据。
2. 现代汉语虚词“了”的意义及功能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了”的主要功能,可以从语法意义和叙事功能两个角度进行阐释、说明:
2.1. “了”的语法意义
虚词“了”句法位置多变,语法意义复杂,一直是汉语语法虚词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学界普遍认同“了”的功能“二分说”,即认为“了”既是动态助词(了1),又兼有语气词(了2)的语法特性。
(一) “了”作动态助词
“了”作为动态助词时,多用于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状的实现”,是汉语“体”范畴中“完成体”的标记,可以放在句中和句尾。
例1:船长想起了那个激动地蹦跳的船员,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6版],下文简称“黄廖本《现汉》”)
例2:瞎猫碰着了死老鼠。(黄廖本《现汉》)
例1中的“了”表示“想起”和“皱”两个动作都已完成,例2表示“碰着”的状态已成为事实[2]。
(二) “了”作语气词
语气词“了”用于表示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有煞尾的作用,表示“已经如此或者出现了新情况”,只能用于句子末尾。不同于动态助词“了”,其前可以是名词性词语。且研究者认为句末语气词“了”可以使光杆形容词作谓语的语言结构自足[3]。
例3:树叶黄了。(黄廖本《现汉》)
例4:别说话了。(黄廖本《现汉》)
前者中的“了”为陈述语气,表示“黄”这一新情况已经出现,使形容词作为谓语的结构自足,起到完句作用。后一句中的“了”则表示祈使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谓词性词语后的句尾“了”一般是“了1”和“了2”的紧缩形式。如:
例5:自行车他骑走了。(黄廖本《现汉》)
例6:枫树的叶子红了。(黄廖本《现汉》)
在上述例子中,“了”分别置于动词“走”和形容词“红”后,既表示动作完成或性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
2.2. “了”的叙事功能
虚词“了”通过标记事件的完成和状态的变化,帮助构建叙事的时间框架和逻辑连贯性,起到了辅助构建事件顺序和进展的作用。
体标记“了1”可以位于句中和句尾(即“了1”和“了1 + 了2”的紧缩形式),其功能包括强调事件顺序及形成事件组合;语气词“了2”位于句尾(包括“了2”或“了1 + 了2”的紧缩形式),其叙事功能为标注事件阶段。
(一) 标注事件阶段
句尾“了”在叙事语句中主要用于推进故事的叙述主线,向读者报告故事进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屈承熹(2006)等认为,“了2”用于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谭傲霜(1999)则认为“了2”除了结束陈述以外,也可以“表现一个新的主题的开始”[4]。
例7:同学们早就准备好了礼物,兴奋地等老师们到来。终于,老师来了。(自建语料库)
上例中,“老师来了”中的“了”起到推进故事主线的作用,这个句尾“了”不仅表示了老师到达这一动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学生们等待老师这一阶段的结束,从而引出接下来的动作和情境,起到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的作用。
(二) 强调事件顺序
当事件之间以空间转移的顺序排布时,动态助词“了1”可以表示动作先发生,汉语叙事中的事件往往按现实发展的顺序排布[5]。可见,“了1”可以标记先时性,删除“了”则无法凸显事件句的先后顺序。
例8:走到了海边,享受着海风,吸着海洋的气味。(自建语料库)
叙述者用“了1”标示了一个先后次序:“走到海边”在前,“享受海风”“吸海洋的气味”在后。这些事件按照现实发展的顺序排布,展现了从移动到体验的过程。
(三) 形成事件组合
“了1”可以将发生的一件以上“子事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母事件”,这种功能可以称为“事件组织功能”[6]。
例9: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
上例中的“了1”具有“事件组织功能”,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和“一路上看到许多风景”这两个事件合二为一来叙述,即将上述发生的两件“子事件”合成一个“母事件”来处理。
当然,可以将每个小句都加上“了1”,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山上,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这种情况下,“了1”只标示“完成”,却失去了“事件组织功能”,两个小句平等,无法组成“母事件”。
3. 高龄听障儿童“了”使用分布
以序列事件句和完整体小句为单位,以自建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为封闭域,对其中的“了”产出进行穷尽式分类提取,并探讨其功能使用。
3.1. 序列事件句与叙事语句
对于序列事件句和叙事语句的定义及分类,本文主要采用了朱庆祥(2014)和徐晶凝(2014)的观点。
(一) 序列事件句
朱庆祥(2014)提出,序列事件句指的是在叙事语体中,后一动作沿着时间的线条承接前一个动作发生的句式。叙述文本既可以叙述已然序列事件句,也可以叙述未然序列事件句[7]。由于未然序列事件句涉及一定的条件或参照时间的限制,且在叙述文本中出现频率较低,因此本文不把未然序列事件句纳入考察范围[8]。
例8:过了一会儿,妈妈把面团拿出来开始揉,再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我把它们擀成圆圆的面饼,妈妈把豆沙包到面饼里,最后用一块布把包好的豆沙包盖上。(自建语料库)
这种句式是叙述文本的典型句式,多讲述已然事件。上例这些动作或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形成了一个动态链。每个动作或事件都是对前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延续或发展,彼此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
(二) 叙事语句
徐晶凝(2014)认为“叙事语句”是对过去已然事件的叙述,构成故事进展的主要线索,而“描写语句”则用于故事进展的背景描述,或者是作者对相关人物或事件做出的评价,为非叙事句。鉴于考察“了”叙事功能的研究目标,本文仅对叙事语句中的“了”进行分析。
例9:a:我们看到了两个巨大的螃蟹模型矗立在沙滩上,b:仿佛在守卫着沙滩。(自建语料库)
例9中a是对已然事件的叙述,是叙事语句;b是叙述者做出的评价,是描写语句,不纳入考察范围。
3.2. 自建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
为了考察听障儿童“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我们自建了小型高龄听障儿童笔语语料库。
(一) 语料来源与采集
选取某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具有一定书面表达能力的7至9年级高龄听障儿童共42名被试,其中女生23名,男生19名,年龄均在15到19岁之间。
笔语语料库主要由高龄听障儿童的作文和日记组成,共搜集整理了338篇日记和作文,在剔除教师批注部分及主观判断有抄袭嫌疑的部分语料后,获得总语料68,069字,为较小规模的语料库,是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基础。
(二) 语料标注与用例提取
我们仅提取描写过去已然序列事件句和叙事语句(下文统称:已然序列叙事句),将不起到故事推动作用的描写语句进行剔除,同时,叙述文本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当这些内容不处于序列事件的发生过程时,也即对话和心理描写内容不是在叙述已然事件时,本文也将这些语句作为非叙事句。
在语料库中,我们提取到了总计830例已然序列叙事句,包含完整体标记“了”的有654例,占已然序列叙事句总数的78.8%。本文以这654个已然序列叙事句来探讨“了”产出的叙事功能实现度。
为确保用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提取的用例具有分析价值,我们限定提取范围和标准,要求用例读“le”音而非“liǎo”音、词性为虚词,要求“了”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句子、语篇结构完整,语境清晰,最终提取到用例共1311个。语料的主要标注信息包括:① “了”在句中或句尾;② 词性;③ 实现的叙事功能。
3.3. 已然序列叙事句“了”产出总量
按照虚词“了”不同的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分别考察语料中“了”的具体产出情况,并通过与其他同类虚词的分布对比,进一步分析、说明其语法地位。
在语料库中,我们共统计到在已然序列叙事句的中“了”1311例,占“了”产出总量的67.37%,平均每一序列事件句使用“了”2~3 (1311/654 ≈ 2)个。其中,564例位于句中,747例“了”位于句尾。句中“了”为动态助词,应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和形成事件组合的作用;句末用例中,118例“了”是语气词,倾向于实现标注事件阶段的叙事功能,629例“了”是语气词兼动态助词用法,可以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形成事件组合及标注事件阶段三种功能。具体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
Figure 1.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le” in the middle of the sentence
图1. “了”在句中的位置分布
Figure 2. Morph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e” at the end of sentence
图2. 句尾“了”的词性分布
4. 听障儿童“了”产出叙事功能实现度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叙述文本中,“了”且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叙事功能上发挥着显著作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了”的产出是否实现了其叙事功能,需要从叙事完整性、叙事顺序和叙事衔接三个方面来考察。
4.1. “了2”与叙事完整性
“了2”通常表示“一个篇章单位的结束”或“一个新的主题的开始”。但检视语料库可见,“了”常出现在复句的先行小句中,因此未能体现结束或开启事件作用。
(一) 已实现叙事完整功能分析
“了2”倾向于标注事件阶段。据统计,位于句尾的“了”有747例,在“了”总量中占比56.98%,占比较高,其中,675例实现了其标注事件阶段的功能,也即“了2”叙事完整功能的实现度为90.36%,可见叙述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事件阶段。
例10:老师来了,让我们排队,老师对我们说天气不好不适合跑步容易生病。
例11:今天,放学了,妈妈接我回家时,到了文具店,买了特殊铅笔,就是会下蛋活动铅笔,花了9元,送了1盒铅芯约20支木铅笔,我心里很高兴。
例12:早上,我们计划回老家看奶奶,到了车站。我们没有买车票只好回家了。
上述例子中,例10与例11“了2”小句起到承前启后,保证篇章上下文承接的作用,“了2”表示一个新主题的开始。例10中,“老师来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之前学生们等待的状态,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和对话。同样,例11中“了2”也标志阶段的变化,“了2”小句标志着一天学校生活的结束,是叙述主线中的一个事件节点,由此引出了后续事件。例12中的“了2”起到表示一个事件阶段结束的作用,标志着即“回老家看奶奶”这一事件的结束。
(二) 未实现叙事完整功能分析
72例“了2”出现于已然序列叙事句,但未实现其标注事件阶段的叙事功能,即叙事完整功能未实现度为9.64%。“了2”未能标注事件阶段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法功能使用偏误,主要表现在其词性为语气词兼动态助词时;二是其所在小句无需标注事件阶段。
1) 句尾“了”产出的语法偏误
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句尾“了”若存在使用偏误,其标注事件阶段、推进叙事进程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听障儿童的句尾“了”产出语法偏误有21例,在未完成叙事功能的句尾“了”中占比29.17%,句尾“了”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其词性为语气词兼动态助词时,偏误类型包括体态冲突偏误、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心理动词类制约偏误和否定成分制约偏误。
a) 体态冲突偏误
按照对动词使用“体”的分类(吴春相,2003),动态助词“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所以一般不能与表示动作未完成的体标记共现,即与完成体冲突的主要有表示将来体和进行体两类标记[9]。体态冲突偏误有14例,占句尾“了”产出偏误的66.67%。
例13:等一会儿,中午,我在睡觉了,姐姐就打我叫起床。
例14:所以明天爸爸有事了,没去她家住一天,妈妈说真的有事呢?
例13中的“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了”连用则产生语法上的冲突,造成“了”的冗余;例14中,“明天”是一个时间状语,明确指向未来,表示动作尚未发生,与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体态上不相容。
b) 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
在叙事语境中,言说类动词本身就隐含了动作的完成性,因此尽管言说动作已经实现,言说类动词后面不需要再加“了”[10]。句尾“了”言说动词类制约偏误有2例,占偏误总量的9.52%。
例15:梁利玮的妈妈拉她下去了,她说了:“吓死了。”
例16:祝老师对我们说了:“同学们抄作业吧!我要抄上网的数学题”我们说:“好的。”
以上两个例子中,言说类动词“说”已然完成,但其后紧跟引语,言说动作的完成性已经通过引号内的内容得到体现,此时不能加“了”。
c) 心理动词制约偏误
具有[+持久义]的心理动词,在时间上没有内在的终止点,这与叙事句需要具备[+实现]义相矛盾,如想、喜欢、讨厌等。心理动词制约偏误有2例,占比9.52%。
例17:今天早上我看大家起床了,我不想起来了。
例18:爸爸叫我去睡觉了,我却不喜欢睡觉了。
两个例子中的“了”是冗余的,“不想”和“不喜欢”是持续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终止点,且在此语境中没有“出现新情况”,不应与“了”搭配使用。
d) 否定成分制约偏误
否定词“没”和“没有”用来否定有界成分(沈家煊,1995)。已然序列叙事句含有含有[+完结有界]语义特征,因此“没”和“没有”用来否定一件事的发生,此时不需要“了”来标记“实现”。否定成分制约偏误有3例,占比14.29%。
例19:做完饭,等姑姑和姑父来了一起吃饭,看,七点了,他们没来了。
例20:祝老师查检我们写完了没有,还有没写完了。
两个例子中的“没来”或“没写完”已经足够表达事件未完成的事实,不需要“了”来标记动作的完成。
2) “了2”产出的语用偏误
“了2”具有标注事件阶段的作用,而当“了2”处于复句中的先行句,而非后续句中时,其叙事完整功能则无法实现。这种小句中的“了2”看起来没有语法错误,但是读来不流畅,总有一种“言未尽”的感觉。这种情况的“了2”有51例,在未完成标注事件阶段叙事功能的句尾“了”中占比70.83%。
例21:刘畅去找孙老师来了,孙老师看了把手机拍了个相片,和她说了。
例22:她就发大脾气,我看了,她有老毛病。
上述例子中的“了2”都未实现其标注事件阶段的作用。例21为一个连续叙述语境,“刘畅去找孙老师”与“孙老师用手机拍照”分别是一个复句的先行句和后续句,这时先行句中的“了2”无法起到叙事完整功能。同样,例22也出现了同样的叙事功能使用偏误,“我看了”作为先行句,其后紧跟“看”这一动作的观察结果,即“她有老毛病”,其中“了”未实现某事件的结束或新主题开启的作用,反而削弱了句子的整体性。
4.2. “了1”与叙事顺序性
记录事件的顺序性是由“了1”来辅助实现的。“了1”标记“先时性”,既可以表示“绝对的过去”,又可以表示“相对的过去”[11]:“绝对的过去”是以说话的当时为参考点推断出的过去,“相对的过去”是以另外一个时间点作为参考,推断出“了1”小句的动作或事件发生在前,即“预设的完成体”。该功能在语料库中实现度较高,未实现语例以语法偏误为主。
(一) 已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
“了1”在已然序列叙事句中倾向于强调叙事顺序。体标记“了1”以及“了1”“了2”的紧缩形式有1193例,其中,1154例实现了其叙事顺序的功能,其叙事顺序功能的实现度为96.73%,实现度较高,可见高龄听障儿童对体标记“了1”标示“完成体”意义的认知较为清晰,无论用“了1”标示真正的完成体还是预设的完成体,其掌握程度都较高。
“了1”可以用来表示“事件在过去发生”的有1094例,在实现叙事顺序的“了1”中占比94.8%,这种过去是“绝对的过去”:
例23:这时,我听到了狗的叫声,我害怕似的躲在表哥身后。
例24:我挽起了裤口,走向海里,海浪不停的撞打着我。
在例24和25中,“了1”的叙事功能相同,都是表示相较于写日记这个时间点,某一事件在过去已经发生。例24中,“了1”可以标示“我听到狗的叫声”这个事件已然发生。同样,例25中,“了1”所在小句“我挽起了裤口”发生在过去。
“了1”表示“相对的过去”的仅有6例,这种功能在高龄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使用较少:
例25:等我长大了,找爸爸打架。
例26:我的作业都完了,只有一个数学写了会的就写完,但是不会就不写了,等明天早上老师来了,问能吧。(原义为:我的作业都写完了,只有一个数学仅写完了会做的,但是不会写的就不写了,等明天早上老师来了再问吧。)
上述例子中加点的“了1”显然不是表示“绝对的过去”,例26中的“了1”用来标示“我长大”在前,“找爸爸打架”发生在后;例27中加点的“了”表示的是“老师来”事件的发生要早于“问”。因此“了1”在尚未发生的事件中可以起到标注“先后次序”的作用。
(二) 未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
据统计,39例“了1”未实现其强调事件顺序的叙事功能,即其叙事顺序功能未实现度为3.27%。其未实现强调叙事顺序的情况同样表现在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
1) “了1”产出的语法偏误
“了1”的偏误产出共26例,在未完成叙事顺序功能的“了1”中占比66.67%,有2例与句尾“了”的产出偏误中的言说动词类和否定成分类制约偏误重合,在此不做赘述。主要偏误类型包括体态冲突偏误和冗余复现类偏误两种。
a) 体态冲突偏误
前文已经解释过动态助词“了”体态冲突的定义,如,时间副词“正在”和“在”都是动作正在进行的标志,当动态助词“了”与这些时间副词在动词前后共现时,即会引起语义上的冲突或混淆,出现“了”冗余问题。据此我们统计到“了1”的体态冲突偏误有18例,在“了1”产出偏误中占比69.23%,与句尾“了”体态冲突偏误有交叉。
例27:今天上午,正在上了第三节课,数学祝老师走进我们班教室里。
例28:我们都干完活了,妈妈在很高兴了说:“孩子真好很努力。”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句子中都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正在”或“在”,所以句子中不能有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体标记“了1”,否则就会产生语义冲突,出现“了”冗余问题。
b) “复现”冗余偏误
我们将“了”的复现定义为:“了”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及以上。该现象一部分是合理的,有些则是冗余。高龄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出现了8例“了1”的冗余复现,在其偏误产出总量中占比30.77%。
例29:正好打开门,看见了妈妈厨房做饭了。
例30: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看见了灯亮了。
上述例子皆为“了”的复现冗余。以例31为例,“看见了”应接“客观事实或动作行为结果”,“灯亮了”表示出现新情况,为一个“变化过程”,两者冲突,出现“了”的冗余复现。可改为:“我看见了亮灯”“我看见灯亮了”或“我看见了,灯亮了”。
2) “了1”产出的语用偏误
我们认为,在叙述几个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事件时,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小句没有按时间顺序排列,会导致逻辑混乱。这种小句中的“了1”虽然从单句上来看没有语法错误,但结合语境会让读者感到时序混乱、逻辑不清,因此无法发挥其强调事件顺序的叙事功能。这种情况的“了1”有13例,数量较少,在未实现强调事件顺序功能的“了1”中占比33.33%。
例31:做操比赛项目按照规定的顺序比赛完毕,按各项成绩所得分数的总和判定名次。我们得了第二名,比赛结果出来了。
例32:虽然三天后下午我们送你到家,我们走了回家,晚上8:20到了,太困了。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了”小句虽然从单句上看语法没有错误,但是结合语境会有时序混乱。例32中,“我们得了第二名”和“比赛结果出来了”两个小句的顺序存在逻辑问题,两者的顺序应道作互换修正;例33中的“我们走了回家”已经表示我们已经到家了,但是后面又出现了“晚上8:20到了”,导致顺序混乱,应改为“我们走着回家,晚上8:20到了”,这样一来“走着”变成了“回家”的方式,事件逻辑清晰。
4.3. “了1”与叙事衔接性
“了1”具有事件组合功能,可以将一件以上的“子事件”集合在一起,当作一件“母事件”衔接在一起。Halliday (1976)和Hasan (2001)认为,衔接是“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我们将“叙事衔接”定义为:已然序列叙事句中的小句之间存在意义关联的现象。
听障儿童往往将有意义关联的小句分别加上“了”,导致前后衔接的小句并列,因此实际使用中该功能实现度最低。
(一) 已实现叙事衔接功能分析
在几个可以串联在一起,合并为一个事件的小句中,“了1”应出现在适当位置,将这几个“子事件”合并为“母事件”,实现小句之间的叙事衔接。在1193例“了1”中,1051例实现了其强调叙事衔接的功能,实现度为88.1%,在“了”的三种叙事功能中实现度相对较低,使用情况相对较差。
例33:到了烟台市博物馆,我们有序地集合在大门前。
例34:以前小时候,我偷了爸爸的钱五元,去买东西。
以上两个例子中,“了1”除标示了事件顺序外,还实现了其叙事衔接功能。如例34中的“了1”将“到烟台市博物馆”和“有序地集合在大门前”两个“子事件”合并成一个“母事件”。如将两小句都加入“了1”,即“到了烟台市博物馆,我们有序地集合在了大门前。”这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两个小句此时为并列关系,谁也无法将谁囊括在内,小句之间的衔接性较差,此时“了1”没有起到叙事衔接的作用。
(二) 未实现叙事衔接功能分析
据统计,142例“了1”未实现其强调叙事衔接功能,即其叙事衔接功能未实现度为11.9%。同样表现在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在“了1”未实现叙事顺序功能分析中,我们已讨论过“了1”的语法偏误情况,共26例,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对“了1”叙事衔接功能的分析,在此不多赘述。下面仅对“了1”语用上未实现叙事衔接功能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语用上未实现其“事件组织功能”的“了1”共116例,具有逻辑联系的几个小句中“了1”的多次使用将可以视为同一个事件的组成成分并列,未能更好地衔接各个“子事件”,在所有未实现其叙事衔接功能的“了1”中占比81.69%,比重较高。
例35:这时候王泽涵打开了手机,发了地点,让唐也来。
例36:爱画画的小雨滴画起了圆圈扩散开,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了1”只标示“叙事式过去”,而丧失了叙事衔接功能,“了1”使这两个小句一律平等,无法组成一个较大的整体事件。如例36中“打开了手机”“发了地点”两个小句并列,若去掉前一个小句中的“了1”,两个小句就成为了组成“母事件”的“子事件”,使得事件联系更加紧密,叙事衔接更连贯。同样,例37中将前一小句中的“了1”去掉,变成“爱画画的小雨滴画起圆圈扩散开,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使得两个小句不再是单独完成的动作,而是作为整个连续动作的一部分,使得叙事更加自然流畅。
5. 结语
听障儿童叙述文本中“了”使用量较大,且在叙事时“了”叙事功能实现呈现一种特殊性。考察发现,在高龄听障儿童的笔语语料库中,“了”在实现叙事完整功能时,常出现在复句的先行小句中,因此无结束或开启事件作用;在实现叙事顺序功能时实现度较高,但未实现语例以语法偏误为主;在实现叙事衔接功能时,听障儿童往往将有意义关联的小句分别加上“了”,导致前后衔接的小句并列,在语料库中,该功能实现度最低。从已实现度和未实现度两个角度对此系统描写、分析,其中未实现分析又包括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考察。
本研究针对高龄听障儿童书面语中的“了”进行专项研究,根据自建语料库考察其叙述文本中“了”的叙事功能实现度。这一研究丰富了汉语虚词研究内容,充实了语障儿童书面语研究,有利于实现听障儿童书面语研究的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