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气象惯用语对比研究——以“风”/“바람”类惯用语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Korean Meteorological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A Case Study of “Wind”/“바람” Idioms
摘要: 惯用语是中韩两国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中,气象类惯用语的使用,尤其是“风”类惯用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汉韩气象惯用语中的隐喻构建。通过对比和分析汉韩气象惯用语映射的概念隐喻现象,揭示两种语言在利用气象现象映射抽象概念时的异同。研究发现,中韩两国均借助自然气象现象构建认知框架,但在隐喻源域的选择、映射方式和表达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偏好差异。
Abstract: Idioms are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both Chinese and Korean. Among them, meteorological idioms—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wind”—are frequently used in daily lif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 within Chinese and Korean meteorological idiom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mappings in these idioms, the study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using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to conceptualize abstract idea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both Chinese and Korean utilize natural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to construct cognitive frameworks, they exhibit distinct pre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source domains, mapping mechanisms, and expressive effects.
文章引用:林小冉. 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气象惯用语对比研究——以“风”/“바람”类惯用语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6): 222-22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6584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的基本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时,时常借助具体的、熟悉的经验。

惯用语作为两国民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一个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意蕴和智慧结晶。天气气象是人类共同经历的自然现象,与风相关的惯用语更是广泛使用于汉韩语言中,但国内针对惯用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人体词、饮食与动物相关的主题,关于气象类惯用语的对比研究鲜少。本文将以汉韩气象惯用语中的风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以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为基础,对汉韩气象惯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从结构、本体和方向三个隐喻类型入手,探讨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气象现象表达抽象内涵。

2. 汉韩惯用语的界定

2.1. 汉语惯用语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1]中将惯用语定义为一种熟语,是口语中经常用的比较固定的短语,多是三节,一般用于它的比喻义。

马国凡(1982) [2]认为,惯用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词组,它的结构是词组,意义是整体化了的,与一般词组不同,惯用语的字面意义是虚指,一般词组是实指。

王德春(1996)在《新惯用语词典》[3]的序言中写到:惯用语是广泛流传于日常谈话中既有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结构的习用词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获得修辞转义,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特有的表现力。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汉语惯用词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可以确定惯用语是口语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词组,表达的意义并非表面意义相加,而是其中蕴含的抽象义或是比喻义。与另一语言形式成语不同的是,成语多以四字格为主,鲜有其他类型;惯用语则是以三字格为主,四字格和多字格形式也不在少数,如“听风就是雨”、“打顺风锣”等。

2.2. 韩语惯用语的界定

《국어대사전》[4]中惯用语的定义为:① 一般习惯使用的词;② 虽然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已经使用多年,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两个以上的词语结合之后,其整体意义具有另一种独特的含义。

《표준국어대사전》[5]对惯用语的界定为:① 习惯使用的词;② 由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仅凭表面意义无法理解,整体意义具有特殊含义的语句。

임지룡在《국어의미론》[6]中将惯用语定义为:两个以上的词素相结合后,在内容上具备特殊意义,形式上构成固定格式。

由此可见,韩语中的惯用语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素结合成短句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表达意义并非是构成要素的意义之和,而是具有新的特殊意义,具备广泛应用于语言社会的大众性。

通过上面对中韩两国对惯用语的界定,本文对惯用语的定义可以得出其特点大致如下:① 惯于使用,具有固定形式;② 内涵意义并非表面意义相加,具备特殊含义。结合上述界定,本文中研究的惯用语语料选自《汉语惯用语辞典》[7] (2004)及韩国的《관용어사전》[8] (1996),例句语料选自《汉语惯用语辞典》和20世纪世宗计划语料库。

3. 概念隐喻

传统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法,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无关。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界逐渐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深层地反映了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基于该认识,20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主张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 [9],也就是通过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

根据映射的不同概念层次,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实体隐喻(也称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10]。基于该分类体系,本文将从上述三种隐喻类型出发,探讨汉韩两种语言中风类气象惯用语所体现的概念隐喻现象,以期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认知机制与文化意涵。

4. 汉韩气象惯用语的隐喻对比

4.1. 结构隐喻现象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结构清晰、具体的概念结构来理解和构建另一个抽象概念,将谈论一个概念的各种搭配词汇应用于另一概念。例如,在“天气是一种情况”这一结构隐喻中,“天气”是源域,“情况”是目标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当我们将“风”这一天气现象投射到“好情况”时,它象征着带来积极的事物;而当这种现象投射到“坏情况”时,则代表灾难或困境。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风在达到一定强度后可能带来灾难性影响,甚至引发自然灾害。因此,人们基于风的破坏性认知,将其隐喻为困难、险阻,或是社会危机、动荡与剧变等概念。

(1) a. 美国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布什政府一上台就遭遇顶头风。(《经济日报》2001.1.11)

b. 拍摄期间曾几经风波,现在终于功德圆满。(《江南时报》2000.9.26)

c. 这里四十年前响起的第一声春雷,激起了以后革命的暴风雨,又带来了今天的艳阳天。(秦牧《中国红旗的旗帜》)

d. 70년대는 오일쇼크의 여파로 일본의 소형차가 미국시장을 휩쓰는 돌풍을 일으켰다.

e. 하루 10시간의 동계 강훈으로 끈기와 투지를 앞세워 의외의 돌풍을 일으킬 지도 모른다.

f. 바로 이 순간부터 다함께 나서 나라 곳곳에 녹색의 태풍을 일으키자.

例(1)a、b中的“顶头风”、“经风波”,指的是遭受困难险阻的意思;例(1) c中的“暴风雨”,字面意思是伴有雨的狂风天气,比喻激烈的社会动荡。汉语惯用语中,“风”经常与另一气象词汇“雨”结合作为“风雨”使用,被视为生活中的困难、社会动荡和危机,例如“经风雨”“避风雨”、“暴风雨”等。与汉语不同,韩语中更侧重“风”这一自然气象带来的剧变及其巨大影响,相较于表达负面影响,这一影响保持中性立场,甚至是正面立场。例(1) d、e和f中的“돌풍을 일으키다”和“태풍을 일으키다”直译是“掀起旋风”、“掀起台风”的意思,也就是造成巨大影响、产生剧变的意思,结合语境也可以看出在例(1) d中,“风”被赋予中性的感情色彩,而例(1) e和f中,“风”明显带有积极、正面的隐喻意味。造成这一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与依赖,形成了对风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心理。在传统文化中,“风”不仅被视为自然力量的象征,也常被用来承载人们对命运与环境的情感投射,尤其是将生活中的不祥遭遇与风的破坏性相联系。这一意象广泛地渗透于古代诗词创作之中,常与“雨”共同构建出寓意深远的隐喻结构。例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通过“风雨”二象征,传达出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情境。这种文化语境为汉语中“风”一词附加了动荡、艰难等负面涵义,体现了自然意象与社会认知之间的深层关联。

除此之外,汉语惯用语中还运用“天气是一种情况”这个结构隐喻,用“风”这一气象隐喻有利条件。

(2) a. 好的剁手会使八面风呢。(李英儒《野火春风占古城》)

b. 林方成那个小小的互助组,差不多是见风长,这几天又扩大了十几户。(克非《春潮急》)

c. 范老的住房问题……我早就想解决了。这次正好借东风。(柯云路《衰与荣》)

例(2)中的“风”均是隐喻外部有利条件。其中,例(2) a的“八面风”象征来自各方的顺利形势,使事情进展更顺畅;例(2) b的“见风长”则形象地表现出顺应外部条件而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例(2) c的“借东风”更是典型的隐喻表达,源自《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典故,只依靠外部有利因素促成自身目的实现。

除了“天气是一种情况”这一结构隐喻,汉语中还构建“天气是一种消息”的结构,用风隐喻消息、劝告、建议。

(3) a. 要杀必全数杀却,否则必走风声。(秋梦痕《海角琼楼》)

b. 这吴典史逼拷月娘要金子,风声大了,城里城外张扬出去是几千金子:“他得了贼赃,不肯报上,如今还把他家大娘子拿在监里要一千两哩!”(《续金瓶梅》)

c. 前些日子,政府劝你们三轮车改业,我掰开揉碎地劝你,你只当了耳旁风。(老舍《龙须沟》)

“天气是一种消息”这一隐喻结构,基于风具有无形流动、传播性的特点,具象化抽象的“信息”、“传闻”和“劝告”及其影响力。例(3) a和b的“走风声”、“风声大”都是指消息传播广泛的意思,借助风强调信息的传播性;例(3) c的“耳旁风”则着重风流动而短暂的特性,比喻信息像风一样很快消逝,未能造成实质性影响。

4.2. 实体隐喻现象

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的事物(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物性质等)当作具体的物体、实体来理解。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现象,空气的流动造成位置的移动,中韩两国人民基于这一感知基础,将“风”投射为潮流、趋势。

(4) a. 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不盲目跟风跑,路子走得正。(王维澄《把时事政策的宣传做得更好》)

b. 你夫妻赶着了轮回磨,便君主使的个随风舵。(明汤显祖《牡丹亭》)

c. 连尖下巴少爷也低声下气得像一个瘪臭虫,还打“顺风锣”。(鲁迅《离婚》)

d. 멕시코에는 현재 한국 기업뿐 아니라 미국, 영국, 일본, 캐나다 등 전세계 기업들의 현지 투자 열풍이 불고 있는 실정이다.

e. imf체제에서 정권까지 바뀌었으니 당연히 구조개혁 바람이 수밖에 없는 상황이었다.

f. 조기퇴직, 명예퇴직 바람이 불면서 대기업 회사원 인기가 떨어지고 교사나 공무원을 많이 찾는 것도 요즘 추세다.

例(4) a中的“跟风跑”,指的是盲目跟随某种风气、潮流;例(4) b、c中的“随风舵”、“顺风锣”,字面意思是顺着风行事,也就是行动随情势而变的意思;例(4) d、e和f中的“열풍이 불다”和“바람이 불다”直译是“起风”的意思,也就是掀起流行、潮流的意思。此外,汉语还基于“风”的流动性特征,将其概念隐喻地投射至社会领域,用以表征社会风气、舆论导向等抽象概念。例如“刹歪风”一词,即体现了这一隐喻机制。“风”在此不再是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道德评价与社会规范的意义。这一隐喻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毛诗序》中的论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其中,“风”被理解为一种教化力量,强调诗歌能够普遍打动人心、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从而赋予“风”以影响、引导、教化的象征意义。这种从自然现象向社会行为的隐喻性延伸,反映了汉语中“风”意象的多层次认知结构与文化内涵。

实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把抽象的情感、情绪具象化。与汉语不同,韩语中基于风的流动性这一感知与体验,多将风类惯用语投射为情感情绪,映射男女关系的变化。

(5) a. b씨 부부는 a씨에게 아이를 맡겨둔 채 가끔씩 찾아오기만 할 뿐이었고、 심리적 고통을 이기지 못한 남편은 바람을 피우기 시작했다.

b. 그래서 해녀의 남편은 바람을 피우기도 하지만 그런 치정 따위로 해녀는 질투하지 않는다.

c. 강석운은 빙글빙글 웃으며 내가 바람을 피워도 당신은 아마 눈감아 줄 거야.

例(5)中的“바람을 피우다”,直译过来是“放风”,通过用风的流动性和无定性映射为情感的浮动和不稳定,表达夫妻一方出轨,与其他人产生男女关系这一抽象概念。

实体隐喻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这一认知基础源于人类对身体和空间的基本体验。人与外部世界构成的空间关系在反复的相互作用下,会在人的大脑中构成一个容人通过与外部世界构成的空间关系不断互动,逐渐形成一个容器图式,产生“内外”、“边界”、“容量”此类概念认知。汉语“风”类惯用语中使用容器隐喻的情况鲜少,韩语中则是将“바람”与谓词“넣다”、“들다”等结合,构成惯用语。例如“바람을 넣다”的意思是打气、鼓动,将人视为容器,往里面加入“风”,在这里“风”映射为期待感和鼓励;“바람이 들다”同样将人作为容器,有“风”的侵入,而这里的“风”映射的是外部诱惑、负面影响。

(6) a. 왜 가만히 있는 사람에게 바람을 넣니?

b. 바람 사람의 마음을 다시 잡아오기란 정말 힘들다.

4.3. 方位隐喻现象

方位隐喻是以一个概念(空间方位)完整的系统去建构和组织另一个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于情感、态度、权力、社会地位等抽象领域,从而构建出关于好坏、强弱等对立或层次关系的框架。

(7) a. 虽然宣传部办事的人除他之外,还有两个委员,但大部分的事都要他做,而且如果他不负责,另一派人底意见就会占上风而被采纳了。(巴金《灭亡》)

b. 在不尽规范的市场中,理性投资往往占下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1.4)

风的流动必然会带来位置的移动,汉语中将风的位置移动映射到社会关系和力量对比中。例(7)的“占上风”、“占下风”正是由方位名词“上”、“下”和“风”构成该惯用语的核心语义,方位隐喻中的“上”象征优势、积极和成功,“下”则是象征劣势、消极和失败的,由此“占上风”是指处于优势,“占下风”则是处于劣势的意思,汉语中相似的表达还有“抢上风”、“下风头”等。与汉语不同,韩语风类惯用语鲜有方位隐喻现象。

总体来说,汉韩两种语言在利用“风”/“바람”类气象惯用语映射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体系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结构隐喻层面,汉韩均采用“天气是一种情况”的结构隐喻,将“风”映射到社会状况中。其中,汉语赋予“风”消极负面的情感色彩偏多,韩语则是偏向其中性或正面的特性。另外,汉语还采用了“天气是一种消息”的结构,用“风”隐喻消息、信息等,例如“走风声”。本体隐喻层面,两种语言都将“风”具象化为有形的实体,用以描述诸如潮流、形势的动态变化,例如“顺风锣”、“열풍이 불다”。此外,韩语还将“风”投射为情感情绪,映射男女关系的变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韩语风类气象惯用语还存在容器隐喻这一类型,如“바람을 넣다”、“바람이 들다”等。方位隐喻层面,汉语惯用语中常利用“上风”“下风”等方位隐喻反映竞争与权力的层次,强调优势与劣势的对立;而韩语“风”类惯用语相对较少采用方位隐喻。

5. 结语

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汉韩两种语言均通过对“风”的认知与体验,将其映射为抽象概念中。汉语风类气象惯用语广泛运用了结构隐喻、实体(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例如,“经风雨”“走风声”、“借东风”利用结构隐喻将苦难、消息、有利条件比作风;而一些表达,如“刹歪风”、“跟风跑”则通过本体隐喻将抽象的社会风气和趋势具象化;“占上风”、“占下风”通过方位映射表达力量对比。相比之下,韩语中关于“바람(风)”的气象惯用语更多地侧重于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其中“바람이 들다”等表达更是采用了容器隐喻,较少使用方位隐喻来表达权力或社会地位的对比。总体来说,汉语气象惯用语中对“风”的隐喻往往侧重于社会形势、趋势和机会的整体环境映射,而韩语则更强调情感动态和个体行为的转变。两者的比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概念隐喻的认识,也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对自然气象与抽象概念之间映射关系的独特理解与喜好偏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2] 马国凡, 高歌东. 惯用语[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2.
[3] 王德春. 新惯用语词典质[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4] 이희승. 국어대사전. 민중서림, 1974.
[5] 국립국어연구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 두산동아, 1999.
[6] 임지룡. 국어의미론. 탑출판사, 2004.
[7] 陈光磊. 汉语惯用语辞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8] 박영준, 최경봉. 관용어사전. 태학사, 1996.
[9] 任绍曾. 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2): 91-100.
[10] 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