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五杂组》是明人谢肇淛所撰的笔记小说,共十六卷,按照天、地、人、物、事的顺序分类排列,内容十分丰富,记载内容多涉及各地风俗民情,以闽中风俗为主。因此,该书中包含了大量的风土名物、方言俗语等语料,该书以其鲜活的口语特征、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独特的地域标识,构成了明代语言现象研究的核心语料。王云路曾指出:“口语性强的语料最接近民间语言,因而具有语言研究价值。”[1]《五杂组》中一些特色词语别具一格,然而辞书未收,或辞书已收但义项有缺漏。本文拟就“孛蚀”“结煞”“拘孪”“佻闼”“
”“砖甃”“鸮炙”七个词进行考释,以期有助于《五杂组》的专书词汇研究和近现代汉语辞书的编纂。
2. 孛蚀
天,积气尔,此亘古不易之论也。夫果积气,则当茫然无知,混然无能,而四时百物孰司其柄?生死治乱孰尸其权?如以为偶然,则孛蚀变故,谁非偶然者?[2] (卷一,1页)
按:“孛蚀”义为“日月食;违反自然运转的情况”。
“孛”,本义为“古代对彗星的别称”,《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3] 4023同时也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说文解字·
部》:“孛,
也。”([4], p. 198)
“蚀”,本义为“虫等蛀伤物”,《古今韵会举要》:“凡物侵蠹皆曰蚀。”[5]可组成“蚀败”“蚀啮”“蚀剥”等复音词。而日月食的现象就像两曜被“天狗”所侵食,所以“蚀”引申出了“日月食”之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科学认知,古人认为“孛”与“蚀”皆为不祥之兆,如:《新唐书·虞世南传》:“后星孛虚、危,历氐,余百日,帝访群臣。”[6]又《礼记·昏义》曰:“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蚀。”[7]因此,“孛”与“蚀”组成一个并列复合词,义为“日月食”或日月食之外“违反自然运转的情况”。
除《五杂组》中的用例之外,宋以来的文献中还多次出现过“孛蚀”的用例。
(1) 宋 罗泌《路史》:“夫圣人之礼法行乎天地之间,万物赖之而相生养者也。一日或息,则日月为之孛蚀,阴阳为之错缪,山川企走,咸失其所,岂止臣贼其君,子贼其父而已哉?”[8]
(2) 史国强《南乐县志校注》:“夫安与骇不并行,所安在此,所骇必在彼。孛蚀以为安,则见日月星辰而骇;乱贼以为安,则见君臣父子而骇;鄙陋,以为安,则见礼乐文章而骇……”[9]
(3) 席子杰《中国古典名著》:“此二灾,是天地否泰,阴阳九世之孛蚀也。大期九千九百年,小期三千三十年,此运所钟,圣王不能禳。”[10]
例(1)和例(2)句中“日月为之孛蚀”和“孛蚀以为安”的“孛蚀”即“日食和月食”。例(3)中的“否泰”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卦,“泰卦”是天地交感、通泰吉祥之卦,“否卦”是由盛转衰之卦,两卦相邻,所寓意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从十一位的“泰卦”转变为“否卦”只有一步之遥,但从否卦到下一个泰卦,却要经历六十四卦几乎一个轮回才能到达,可见阴阳失位十分容易。由此,“阴阳孛蚀”即“阴阳失调”,“孛蚀”即“违背自然运转的情况”。
3. 结煞
临古人书者,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起构,作何结煞,体势气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笔。[2] (卷七,120页)
按:“结煞”即“结束;总结”,在文中应为“结笔”之义。
“结”本义是用线、绳、草等条状物打结或编织,《说文解字·糸部》:“结,缔也。”([4], p. 433)《诗·桧风》:“我心蕴结兮。”[11]后来发展出“连接”之义,《史记》:“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12]又从打结动作的完成态抽象出了“完成、终了”的结束义,刘安《淮南子》:“故君子行思乎其所结。”[13]
“煞”同“杀”,本义是“杀死”,人一旦被杀死,生命就此终止,“煞”也从这种完成时态产生了“结束;停止”之义,《红楼梦》:“煞住脚往里细听。”可以组成“煞果”、“煞后”、“煞场”、“煞落”等复音词。
综上所述,“结”和“煞”两字构成了一个并列式复音词,都表示“结束”的意义,所以“结煞”即“结束;结果”之义。“结煞”表示“结束”之义在浙江多地方言中也被普遍使用,温州俚语“临时抱佛脚,到老唔结煞”的意思是“遇到危险才去求神拜佛是没有结果的”[14]。但《汉语方言大词典》并未收录这一词。在《五杂组》例句中“结煞”义为“结笔”,作者提倡临摹古人书法,应从古人如何起笔、结笔,观察整体的体势气度才能下笔。
“结煞”一词,在宋代以来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用例:
(4) 宋 朱熹《晦庵集》:“曰皇极之敷言以下,是推本结煞一章之大意。向见诸葛诚之说,略是如此,但渠说有过当处耳。”[15]
(5) 元 方回《瀛奎律髓》:“淡日残云下一联及未句结,乃结煞山行一段余意。前辈诗例如此,须合别有摆脱。”[16]
例(4)“是推本结煞一章之大意”意为“本质上是推究并总结其核心思想”。例(5)“乃结煞山行一段余意”意为“其实是用来收束总结‘山行’这一段的未尽余韵”。例(4)、例(5)中的“结煞”均为动词,表示“总结;收束”之义。
4. 拘孪
以汉臣纪汉事,所谓御史在前,执法在后者,即有域外之议,欲破拘挛之见,已兢不保首领是惧矣。[2] (卷十三,242页)
按:“拘孪”各大辞书未收,《五杂组》中仅出现一例。笔者以为应为“拘束;拘泥”之义。
“拘”,本义为“拘留,拘禁”,《说文·句部》:“拘,止也。”([4], p. 67)《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17]人被拘禁就处于一个被束缚的状态,由此引申出了“束缚;限制”之义。《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18]“拘”后又由“身体受缚”之义引申出“思想受缚”之义,即“拘泥”。
“孪”,本义为“双胞胎”,《说文·子部》:“孪,一乳两子也。”([4], p. 489)而《玉篇》中指出“孪,变也。”([19], p. 819) “变”本义为“变化”之义。因此“孪”也有“变化”之义。“拘孪”也就可以解释为“在变化、变通方面受限制”,亦即“拘束;拘泥”之义。
“拘孿”一词在医学典籍中曾多次出现:
(6) 《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20]
(7) 清 汪文绮《杂证会心录·挛证》:“拘挛属肝,肝主身之筋也。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21]
例(6)中“拘孪”写作“痀挛”,在例(6)、例(7)这两篇文献中,“拘孪”义为“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由生理受限引申出心理受限的“束缚;拘束”义,也符合人认知上的隐喻引申。
5. 佻闼
今人处贫贱则泛滥广交,一切佻闼驵侩皆与游处,及富贵之日则疾之如仇,逐之如虎,惟恐其影响之不幽。[2] (卷十四,262页)
按:“佻闼”一词未被辞书收录,笔者认为应为“品行轻浮、不庄重”的意思,在“一切佻闼驵侩皆与游处”一句中义为“品行轻浮、不庄重的人”。
“佻”本义为“指轻薄,言语举止随便,不庄重”,《说文·人部》:“佻,愉也。”([4], p. 263)《国语·周语》:“奸人为佻。”[22]文献中“佻”可组成的复音词有“佻巧”“佻脱”“佻险”“佻狡”等。《新唐书·郑注传》:“注妻兄魏逢尤佻险,赞注为奸。”[23]后“佻”由形容词语义延伸出了动词的“窃取”义,《抱朴子·外篇·刺骄》:“或佻窃虚名,而躬自为之。”[24]
“闼”本义指“小门”,《博雅》:“闼谓之门。”[25]后由“闼”在“小门”的空间方位域上引申产生了“门内”的意义,《诗·齐风·东方之日》:“在我闼兮,履我发兮。”([26], p. 149)
“佻闼”的例句中,“佻闼”与“驵侩”连用,“驵侩”指“从事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在古代地位低下,不受尊重,结合“驵侩”这个词与例句的语境,可以判断出“佻闼”也是指一类同样不受尊重的人。“佻闼”一词也曾出现在在其他文献中,如:
(8) 宋 施宿《会稽志》:“东南方国,禹会为大,岁籍贡举,仅百余人,学校不修,生徒佻闼。”[27]
(9) 明 田汝成《炎徼纪闻》:“翰臣素佻闼寡謀,遂喜曰:任若等为之。十六年五月,贵香乃诱胜海市中刺之,其弟公丁噪众城下,杀厢民二人去。”[28]
(10) 明 王慎中《遵岩集》:“宛丘之婆娑,溱洧之相谑,河上之翱翔,林下之丧马,妹邦之崇饮,城阙之佻闼,犹有未殄之风,狱因以繁,士皆亡伍,而人材阔于学校。”[29]
例(8)中到东南方国的学校荒废,生徒佻闼。佻闼可能描述学生的行为,可能是不守纪律、轻浮,导致学校不修。例(9)描述翰臣性格“佻闼寡谋”,即轻率、缺乏谋略,导致他轻易同意某事,结果发生刺杀事件。因此,“佻闼”在此处可能指轻率、不谨慎。例(10)列举了宛丘的舞蹈、溱洧的调笑、河上的游玩、林下的失落、妹邦的嗜酒,以及城阙的佻闼。这些都是描述不同地方的风俗或行为,因为后面提到“未殄之风”(未断绝的风气),导致狱讼增多,士人失去队伍,人才匮乏,所以这些行为应该都带有负面色彩。综上所述,“佻闼”应指某种轻浮、不庄重的行为,与前面的相谑、崇饮类似,属于不良风气。综上所述,“佻闼”应义为“品行轻浮、不庄重”。
6. [-rId9-]
余尝见巨室兄弟众多,先后宛若,日逐勃谿,至于婢使奴隶各为其主,怨尤
无所不至,殆不能一日安其生者。[2] (卷十四,265页)
按:“
”一词的意义应为“不断绝的坏话”。
“谗”,本义为说别人坏话,《说文解字·言部》:“谗,谮也。”([4], p. 75)又《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30]。后来,“谗”从动词转化成名词“说别人坏话”,《诗·唐风·采苓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26], p. 158)“谗”可组成的常用复音词还有:谗谄、谗害、谗佞、谗邪、谗言。
“
”本义为耳鸣,《说文解字》未收录,《玉篇》:“
,耳鸣也。”([19], p. 110)《集韵》:“
,声扰耳。”[31]
“谗”与“
”两个字组合构成补充式复合词,“
”是对“谗”的结果与补充,“说别人坏话”导致了“耳鸣”,也即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坏话,所以“
”组成的复合词义为“不断绝的坏话”。
7. 砖甃
江北民家,土墙甓壁,以泥苫茅,即火发而不然,然而不延烧也。无论江北,即兴、泉诸郡,多用砖甃,火患自熄矣。[2] (卷四,67页)
按;“砖甃”即“粘土烧成的砖”之义。
“砖”,《说文解字》未收录此字,本义是“用粘土烧成的长方形块状建材”。
“甃”,本义是“以砖瓦砌的井壁”,《说文解字·瓦部》:“甃,井壁也。”([4], p. 427)可组成的复音词有“甃壁”、“甃石”。后词义范围扩大,由部分转指整体,可专指“井”,洪迈《夷坚志》:“黄先生至其家,为作黄箓醮,埋金龙于甃下,光始绝。”[32]也经历了词义范围缩小,由整体指部分,可指“砖”,宋应星《天工开物》:“调和一物以为外拒,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33]
综上所述,“砖”和“甃”组成一个并列复音词“砖甃”即“粘土烧成的砖”。“砖甃”一词在唐以来的文献中也多有用例:
(11) 唐史徵《周易口诀义》:“六四,井甃,无咎者,甃,犹修治也,坏处以砖甃垒也。”([3], p. 122)
(12) 明熊三拔《泰西水法》:“次造灶,与常灶同法。安锅之处,用大砖盖之,四旁以砖甃成一窝,涂之黏土,以铜锅底为模。”[34]
8. 鸮炙
常有人家缃帙簇簇,自诧巨富者。余托志尹物色之,辄曰无有,众咸讶之。及再核视,其寻常经史之外,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耳,鼋羹鸮炙,一纸不可得也。[2] (卷十三,242页)
按:“鸮炙”指“精美的东西”,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
“鸮炙”一词被《汉语大词典》收录:“谓炙鸮鸟为食。”([35], p. 1080)可这一意在原文中明显解释不通,原文提及了“常有人家缃帙簇簇”“余托志尹物色之”,可见“鸮炙”应与书籍相关。同时,作者认为所谓“巨富之家”的“缃帙”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自己想要的“鼋羹鸮炙”一张也找不到,通过前后对比可以推出,“鸮炙”也应含有“精美”之义。所以,“鸮炙”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汉语大词典》中“鼋羹”释义之一:“精美的东西。”([35], p. 1401)“鸮炙”一词与“鼋羹”并列出现,更加证实了我们的推理,“鸮炙”即指“精美的东西”,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
“鸮炙”一词在唐以来的文献中也出现过:
(13) 唐刘恂《岭表录异》:“又曰:鸮大如鸩,恶声,飞入人家不祥。其肉美,堪为炙。故《庄子》云:‘见弹思鸮炙。’又云:‘古人重鸮炙,尚肥美也。’”[36]
(14) 宋李刘《四六标准》:“察某乏蚁子之援,知某无鸮炙之求。”[37]
例(13)中已经开始将“鸮炙”与“肥美”“精美”联系起来,例(14)句意为“(您)明察我连蝼蚁般微小的援助都无力提供,也深知我对鸮炙肉这类精美之物毫无欲念。”其中的“鸮炙”已经从本义“炙鸮鸟为食”引申出“精美的东西”之义了。
9. 结论
本文考释了《五杂组》“孛蚀”“结煞”“拘孪”“佻闼”“
”“砖甃”“鸮炙”七个特色词语,有些词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有些已收但义项有缺漏。通过考释这些语汇,既能为读者提供解读《五杂组》的钥匙,又能系统揭示文本承载的史地风物与民俗传统,为汉语词汇史的谱系建构与历时演变研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