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组》词语例释七则
Seven Explanations of Vocabulary Examples in the “Wu Za Zu”
DOI: 10.12677/cnc.2025.133067,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威: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五杂组》特色词词语考释“Wu Za Zu” Featured Words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摘要: 明人谢肇淛所撰的《五杂组》记载了丰富的风俗民情,是研究明人语言不可或缺的语料。但书中一些词语辞书并未收录,或辞书收录但义项有缺漏。本文对“孛蚀”“结煞”“拘孪”“佻闼”“[-rId9-]”“砖甃”“鸮炙”七个词进行考释,希冀对大型辞书的编纂以及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Abstract: The “Wu Za Zu” written by Ming Dynasty scholar Xie Zhaocong records ric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nd is an indispensable corpus for studying Ming language. However, some words in the book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or were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but had missing meaning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terpretation of seven words, namely “Bo Shi”, “Jie Sha”, “Ju Luan”, “Tiao Ta”, “Chan Zhao”, “Zhuan Zhou” and “Xiao Zhi”, in the hop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compilation of large-scale dictiona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research.
文章引用:王威. 《五杂组》词语例释七则[J]. 国学, 2025, 13(3): 469-47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3067

1. 引言

《五杂组》是明人谢肇淛所撰的笔记小说,共十六卷,按照天、地、人、物、事的顺序分类排列,内容十分丰富,记载内容多涉及各地风俗民情,以闽中风俗为主。因此,该书中包含了大量的风土名物、方言俗语等语料,该书以其鲜活的口语特征、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独特的地域标识,构成了明代语言现象研究的核心语料。王云路曾指出:“口语性强的语料最接近民间语言,因而具有语言研究价值。”[1]《五杂组》中一些特色词语别具一格,然而辞书未收,或辞书已收但义项有缺漏。本文拟就“孛蚀”“结煞”“拘孪”“佻闼”“”“砖甃”“鸮炙”七个词进行考释,以期有助于《五杂组》的专书词汇研究和近现代汉语辞书的编纂。

2. 孛蚀

天,积气尔,此亘古不易之论也。夫果积气,则当茫然无知,混然无能,而四时百物孰司其柄?生死治乱孰尸其权?如以为偶然,则孛蚀变故,谁非偶然者?[2] (卷一,1页)

按:“孛蚀”义为“日月食;违反自然运转的情况”。

“孛”,本义为“古代对彗星的别称”,《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3] 4023同时也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说文解字·部》:“孛,也。”([4], p. 198)

“蚀”,本义为“虫等蛀伤物”,《古今韵会举要》:“凡物侵蠹皆曰蚀。”[5]可组成“蚀败”“蚀啮”“蚀剥”等复音词。而日月食的现象就像两曜被“天狗”所侵食,所以“蚀”引申出了“日月食”之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科学认知,古人认为“孛”与“蚀”皆为不祥之兆,如:《新唐书·虞世南传》:“后星孛虚、危,历氐,余百日,帝访群臣。”[6]又《礼记·昏义》曰:“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蚀。”[7]因此,“孛”与“蚀”组成一个并列复合词,义为“日月食”或日月食之外“违反自然运转的情况”。

除《五杂组》中的用例之外,宋以来的文献中还多次出现过“孛蚀”的用例。

(1) 宋 罗泌《路史》:“夫圣人之礼法行乎天地之间,万物赖之而相生养者也。一日或息,则日月为之孛蚀,阴阳为之错缪,山川企走,咸失其所,岂止臣贼其君,子贼其父而已哉?”[8]

(2) 史国强《南乐县志校注》:“夫安与骇不并行,所安在此,所骇必在彼。孛蚀以为安,则见日月星辰而骇;乱贼以为安,则见君臣父子而骇;鄙陋,以为安,则见礼乐文章而骇……”[9]

(3) 席子杰《中国古典名著》:“此二灾,是天地否泰,阴阳九世之孛蚀也。大期九千九百年,小期三千三十年,此运所钟,圣王不能禳。”[10]

例(1)和例(2)句中“日月为之孛蚀”和“孛蚀以为安”的“孛蚀”即“日食和月食”。例(3)中的“否泰”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卦,“泰卦”是天地交感、通泰吉祥之卦,“否卦”是由盛转衰之卦,两卦相邻,所寓意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从十一位的“泰卦”转变为“否卦”只有一步之遥,但从否卦到下一个泰卦,却要经历六十四卦几乎一个轮回才能到达,可见阴阳失位十分容易。由此,“阴阳孛蚀”即“阴阳失调”,“孛蚀”即“违背自然运转的情况”。

3. 结煞

临古人书者,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起构,作何结煞,体势气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笔。[2] (卷七,120页)

按:“结煞”即“结束;总结”,在文中应为“结笔”之义。

“结”本义是用线、绳、草等条状物打结或编织,《说文解字·糸部》:“结,缔也。”([4], p. 433)《诗·桧风》:“我心蕴结兮。”[11]后来发展出“连接”之义,《史记》:“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12]又从打结动作的完成态抽象出了“完成、终了”的结束义,刘安《淮南子》:“故君子行思乎其所结。”[13]

“煞”同“杀”,本义是“杀死”,人一旦被杀死,生命就此终止,“煞”也从这种完成时态产生了“结束;停止”之义,《红楼梦》:“煞住脚往里细听。”可以组成“煞果”、“煞后”、“煞场”、“煞落”等复音词。

综上所述,“结”和“煞”两字构成了一个并列式复音词,都表示“结束”的意义,所以“结煞”即“结束;结果”之义。“结煞”表示“结束”之义在浙江多地方言中也被普遍使用,温州俚语“临时抱佛脚,到老唔结煞”的意思是“遇到危险才去求神拜佛是没有结果的”[14]。但《汉语方言大词典》并未收录这一词。在《五杂组》例句中“结煞”义为“结笔”,作者提倡临摹古人书法,应从古人如何起笔、结笔,观察整体的体势气度才能下笔。

“结煞”一词,在宋代以来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用例:

(4) 宋 朱熹《晦庵集》:“曰皇极之敷言以下,是推本结煞一章之大意。向见诸葛诚之说,略是如此,但渠说有过当处耳。”[15]

(5) 元 方回《瀛奎律髓》:“淡日残云下一联及未句结,乃结煞山行一段余意。前辈诗例如此,须合别有摆脱。”[16]

例(4)“是推本结煞一章之大意”意为“本质上是推究并总结其核心思想”。例(5)“乃结煞山行一段余意”意为“其实是用来收束总结‘山行’这一段的未尽余韵”。例(4)、例(5)中的“结煞”均为动词,表示“总结;收束”之义。

4. 拘孪

以汉臣纪汉事,所谓御史在前,执法在后者,即有域外之议,欲破拘挛之见,已兢不保首领是惧矣。[2] (卷十三,242页)

按:“拘孪”各大辞书未收,《五杂组》中仅出现一例。笔者以为应为“拘束;拘泥”之义。

“拘”,本义为“拘留,拘禁”,《说文·句部》:“拘,止也。”([4], p. 67)《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17]人被拘禁就处于一个被束缚的状态,由此引申出了“束缚;限制”之义。《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18]“拘”后又由“身体受缚”之义引申出“思想受缚”之义,即“拘泥”。

“孪”,本义为“双胞胎”,《说文·子部》:“孪,一乳两子也。”([4], p. 489)而《玉篇》中指出“孪,变也。”([19], p. 819) “变”本义为“变化”之义。因此“孪”也有“变化”之义。“拘孪”也就可以解释为“在变化、变通方面受限制”,亦即“拘束;拘泥”之义。

“拘孿”一词在医学典籍中曾多次出现:

(6) 《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20]

(7) 清 汪文绮《杂证会心录·挛证》:“拘挛属肝,肝主身之筋也。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21]

例(6)中“拘孪”写作“痀挛”,在例(6)、例(7)这两篇文献中,“拘孪”义为“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由生理受限引申出心理受限的“束缚;拘束”义,也符合人认知上的隐喻引申。

5. 佻闼

今人处贫贱则泛滥广交,一切佻闼驵侩皆与游处,及富贵之日则疾之如仇,逐之如虎,惟恐其影响之不幽。[2] (卷十四,262页)

按:“佻闼”一词未被辞书收录,笔者认为应为“品行轻浮、不庄重”的意思,在“一切佻闼驵侩皆与游处”一句中义为“品行轻浮、不庄重的人”。

“佻”本义为“指轻薄,言语举止随便,不庄重”,《说文·人部》:“佻,愉也。”([4], p. 263)《国语·周语》:“奸人为佻。”[22]文献中“佻”可组成的复音词有“佻巧”“佻脱”“佻险”“佻狡”等。《新唐书·郑注传》:“注妻兄魏逢尤佻险,赞注为奸。”[23]后“佻”由形容词语义延伸出了动词的“窃取”义,《抱朴子·外篇·刺骄》:“或佻窃虚名,而躬自为之。”[24]

“闼”本义指“小门”,《博雅》:“闼谓之门。”[25]后由“闼”在“小门”的空间方位域上引申产生了“门内”的意义,《诗·齐风·东方之日》:“在我闼兮,履我发兮。”([26], p. 149)

“佻闼”的例句中,“佻闼”与“驵侩”连用,“驵侩”指“从事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在古代地位低下,不受尊重,结合“驵侩”这个词与例句的语境,可以判断出“佻闼”也是指一类同样不受尊重的人。“佻闼”一词也曾出现在在其他文献中,如:

(8) 宋 施宿《会稽志》:“东南方国,禹会为大,岁籍贡举,仅百余人,学校不修,生徒佻闼。”[27]

(9) 明 田汝成《炎徼纪闻》:“翰臣素佻闼寡謀,遂喜曰:任若等为之。十六年五月,贵香乃诱胜海市中刺之,其弟公丁噪众城下,杀厢民二人去。”[28]

(10) 明 王慎中《遵岩集》:“宛丘之婆娑,溱洧之相谑,河上之翱翔,林下之丧马,妹邦之崇饮,城阙之佻闼,犹有未殄之风,狱因以繁,士皆亡伍,而人材阔于学校。”[29]

例(8)中到东南方国的学校荒废,生徒佻闼。佻闼可能描述学生的行为,可能是不守纪律、轻浮,导致学校不修。例(9)描述翰臣性格“佻闼寡谋”,即轻率、缺乏谋略,导致他轻易同意某事,结果发生刺杀事件。因此,“佻闼”在此处可能指轻率、不谨慎。例(10)列举了宛丘的舞蹈、溱洧的调笑、河上的游玩、林下的失落、妹邦的嗜酒,以及城阙的佻闼。这些都是描述不同地方的风俗或行为,因为后面提到“未殄之风”(未断绝的风气),导致狱讼增多,士人失去队伍,人才匮乏,所以这些行为应该都带有负面色彩。综上所述,“佻闼”应指某种轻浮、不庄重的行为,与前面的相谑、崇饮类似,属于不良风气。综上所述,“佻闼”应义为“品行轻浮、不庄重”。

6. [-rId9-]

余尝见巨室兄弟众多,先后宛若,日逐勃谿,至于婢使奴隶各为其主,怨尤无所不至,殆不能一日安其生者。[2] (卷十四,265页)

按:“”一词的意义应为“不断绝的坏话”。

“谗”,本义为说别人坏话,《说文解字·言部》:“谗,谮也。”([4], p. 75)又《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30]。后来,“谗”从动词转化成名词“说别人坏话”,《诗·唐风·采苓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26], p. 158)“谗”可组成的常用复音词还有:谗谄、谗害、谗佞、谗邪、谗言。

”本义为耳鸣,《说文解字》未收录,《玉篇》:“,耳鸣也。”([19], p. 110)《集韵》:“,声扰耳。”[31]

“谗”与“”两个字组合构成补充式复合词,“”是对“谗”的结果与补充,“说别人坏话”导致了“耳鸣”,也即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坏话,所以“”组成的复合词义为“不断绝的坏话”。

7. 砖甃

江北民家,土墙甓壁,以泥苫茅,即火发而不然,然而不延烧也。无论江北,即兴、泉诸郡,多用砖甃,火患自熄矣。[2] (卷四,67页)

按;“砖甃”即“粘土烧成的砖”之义。

“砖”,《说文解字》未收录此字,本义是“用粘土烧成的长方形块状建材”。

“甃”,本义是“以砖瓦砌的井壁”,《说文解字·瓦部》:“甃,井壁也。”([4], p. 427)可组成的复音词有“甃壁”、“甃石”。后词义范围扩大,由部分转指整体,可专指“井”,洪迈《夷坚志》:“黄先生至其家,为作黄箓醮,埋金龙于甃下,光始绝。”[32]也经历了词义范围缩小,由整体指部分,可指“砖”,宋应星《天工开物》:“调和一物以为外拒,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33]

综上所述,“砖”和“甃”组成一个并列复音词“砖甃”即“粘土烧成的砖”。“砖甃”一词在唐以来的文献中也多有用例:

(11) 唐史徵《周易口诀义》:“六四,井甃,无咎者,甃,犹修治也,坏处以砖甃垒也。”([3], p. 122)

(12) 明熊三拔《泰西水法》:“次造灶,与常灶同法。安锅之处,用大砖盖之,四旁以砖甃成一窝,涂之黏土,以铜锅底为模。”[34]

8. 鸮炙

常有人家缃帙簇簇,自诧巨富者。余托志尹物色之,辄曰无有,众咸讶之。及再核视,其寻常经史之外,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耳,鼋羹鸮炙,一纸不可得也。[2] (卷十三,242页)

按:“鸮炙”指“精美的东西”,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

“鸮炙”一词被《汉语大词典》收录:“谓炙鸮鸟为食。”([35], p. 1080)可这一意在原文中明显解释不通,原文提及了“常有人家缃帙簇簇”“余托志尹物色之”,可见“鸮炙”应与书籍相关。同时,作者认为所谓“巨富之家”的“缃帙”不过“坊间俗板滥恶文集”,自己想要的“鼋羹鸮炙”一张也找不到,通过前后对比可以推出,“鸮炙”也应含有“精美”之义。所以,“鸮炙”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汉语大词典》中“鼋羹”释义之一:“精美的东西。”([35], p. 1401)“鸮炙”一词与“鼋羹”并列出现,更加证实了我们的推理,“鸮炙”即指“精美的东西”,在文中义为“精美的书籍”。

“鸮炙”一词在唐以来的文献中也出现过:

(13) 唐刘恂《岭表录异》:“又曰:鸮大如鸩,恶声,飞入人家不祥。其肉美,堪为炙。故《庄子》云:‘见弹思鸮炙。’又云:‘古人重鸮炙,尚肥美也。’”[36]

(14) 宋李刘《四六标准》:“察某乏蚁子之援,知某无鸮炙之求。”[37]

例(13)中已经开始将“鸮炙”与“肥美”“精美”联系起来,例(14)句意为“(您)明察我连蝼蚁般微小的援助都无力提供,也深知我对鸮炙肉这类精美之物毫无欲念。”其中的“鸮炙”已经从本义“炙鸮鸟为食”引申出“精美的东西”之义了。

9. 结论

本文考释了《五杂组》“孛蚀”“结煞”“拘孪”“佻闼”“”“砖甃”“鸮炙”七个特色词语,有些词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有些已收但义项有缺漏。通过考释这些语汇,既能为读者提供解读《五杂组》的钥匙,又能系统揭示文本承载的史地风物与民俗传统,为汉语词汇史的谱系建构与历时演变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云路. 中古汉语词汇史(上)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61.
[2] (明)谢肇淛, 傅成.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五杂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 (清)阮元, 校刻. 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四年[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4] (汉)许慎. 说文解字[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5] (元)黄公绍, (元)熊忠举要.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古今韵会举要[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 232.
[6] (宋)欧阳修, (宋)宋祁. 新唐书·虞世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970.
[7] (宋)李昉. 太平御览 第1卷[M]. 夏剑钦, 王巽斋, 校点.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4.
[8] (宋)王彦坤. 路史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3: 3232.
[9] 史国强. 南乐县志校注[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 152.
[10] 席子杰, 迟双明. 中国古典名著[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135.
[11] 郭丹, 程小青, 李彬源, 等. 四书五经 上[M]. 陈戍国, 点校. 长沙: 岳麓书社, 2023: 277.
[12] (西汉)司马迁. 史记[M]. 陈曦, 等, 注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8054.
[13] (明)徐元太. 喻林5 [M]. 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 编纂. 彭君华, 校点. 合肥: 黄山书社, 2022: 42.
[14] 陈颜玉. 温州俚语选析[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207.
[15] 王瑞明, 张全明. 朱熹集4 [M]. 郭齐, 尹波, 点校.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 2101.
[16] 王光铭. 诗词探玄 第4册 人部[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365.
[17] 童书业. 春秋史料集·十过[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280.
[18] 杨柳桥. 荀子诂译·宥坐[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9: 577.
[19] (南朝梁)顾野王. 珍本玉篇音义集成[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20] (清)李学川. 针灸逢源[M]. 孙洋, 刘奇, 校注. 李戎, 审订.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 71.
[21] 王新华, 潘秋翔. 中医历代医话选[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510.
[22] 韩晓光. 唐英文选注析 浮梁政协文史资料[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21: 22.
[23]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12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3906.
[24] 吕思勉. 两晋南北朝史 下[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 980.
[25] (宋)李诚. 四库家藏 营造法式[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13.
[26] 陈书录丛书主编, 刘立志. 先秦歌谣集[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7] (明)萧良幹修, (明)张元忭, 孙鑛纂. 万历《绍兴府志》点校本[M]. 李能成, 点校.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2: 365.
[28] (明)田汝成. 炎徼纪闻[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0.
[29] 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5集部·明别集类[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 206.
[30] (清)章学诚. 文史通义校注·匡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412.
[31] 杨军校笺. 韵镜校笺[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22: 546.
[32] (宋)洪迈. 夷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06.
[33] (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3: 143.
[34] (意)熊三拔. 泰西水法[M]. (明)徐光启, 译.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7: 295.
[35]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36] (宋)李昉撰. 太平广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3799.
[37] 曾秦庄、刘琳 主编. 全宋文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