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企业并购历史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上下游联系紧密的行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稳定原材料供给及产品销售;即使是像上海汽车这样具有很强专业特色的汽车工业,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一体化。这表明管理层逐渐认识到纵向一体化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完善国内产业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也正好顺应了企业纵向一体化这一热议话题的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结构分化、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而产业整合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扩大产业规模,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并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学者们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行业、以汽车和钢铁为代表的制造业以及以零售业和医疗为代表的服务业,而对于动力电池行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于纵向一体化实施的动因和对企业价值及绩效的影响,学术界和产业界都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纵向一体化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以及实现规模经济等方面。然而,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纵向一体化的重要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但在针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方面,却相对较少。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其内外部资源,以实现最优产出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在纵向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纵向一体化的深层次影响,以及指导动力电池企业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不同理论,探讨了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行为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效果的四条路径:供产销各环节协同、信息传递与资源效率协同、技术研发与战略资源协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协同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纵向一体化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该研究领域的总结与归纳,同时对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概念界定
2.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垂直整合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处于不断深化之中。总体来说,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围绕自身资源和主营产品进行产业链线性向前或向后延伸(Porter, 1985),形成产业链上几段或全部的产业体系[1]。在此基础上,Tirole (1988)得出垂直整合是指一家公司在其所处的整个产业链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所有的决策[2]。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吴利华、周勤和杨家兵(2008)指出,纵向一体化是将企业资源置于完全的所有权之下,投资自建、兼并、收购控股都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实现模式,他们将纵向一体化与纵向整合区分开来,认为纵向整合战略是从纵向一体化战略演变而来[3]。而管曦认为,纵向一体化又称完全纵向整合,纵向整合还包括不完全性纵向整合(管曦,2012) [4]。对比而言,完全纵向一体化更能显著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和原料风险,为企业能够得到数量和质量兼具的产品提供了保障,使企业能够对产品的初制过程进行高效投资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孙玮等(2019)则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围绕核心业务对边界业务拓展,以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的优化,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具体来说,纵向一体化可以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延伸到下游的产业链,将生产与销售相结合,减少销售费用,使销售端和销售的质量得到稳定。后向整合是指企业的业务延伸到上游的产业链中,将供应与生产相融合,保证了供应商的原料供应,掌握价格话语权,提高生产效率[5]。企业两端边界的拓展,可以缓解企业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避免产业链上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降低资本的调整成本,实现提高资本边际配置收益。
2.2. 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第一,通过全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主体之间的配置所带来的利益。美国的Schu Mpeter最早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概念,他认为,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Hsienh和Klnow (2009)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性地构建了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框架,即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价值的离散程度对其进行测算[6]。在国内,邵宜航、步晓宁和张天华(2013)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中国企业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7]。此外,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都普遍存在资本配置过剩的问题,并且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会导致生产率和产量损失(宋鑫、彭雪泽,2019),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8]。
3. 纵向一体化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Fan & Goyal, 2006) [9]。本文经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其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现资源在各环节的高效分配、提高信息技术资源的传递速度和降低风险不确定性三方面。具体如下:
3.1. 从各环节资源分配角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
纵向一体化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企业的整体结构进行重塑,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这一战略具有明显的纵向范围经济的特征,通过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生产过程的分割而造成的时间和成本的浪费(刘红霞、韩嫄,2003),规避双重加价带来的低效问题(Spengler, 1950; Greenhut & Ohta, 1979),并且进行后向一体化使得有限资源可以在各环节效率流转,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和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刘焰,2011) [10]-[13]。因此,纵向一体化具有促进效率的作用,是一种高效的市场制度安排。而孙玮、钱俊伟(2019)也指出,企业通过向前整合降低销售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企业进行前向一体化的主要动机之一[5]。在此基础上,李雪莲(2022)发现只有获得中上游农户的后向整合优势,才能够给中下游的消费终端渠道前向整合带来实质的价值集成和共享[14]。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张亮军(2019)则从供应链角度分析得出,企业从发展策略的层次出发,通过供应链集成与供应链关系的品质管理,可以有效地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资源,提升其配置与使用效率[15]。李然忠、胡慧源、孟娜(2016)则以万达产业为例分析得出,产业整合改变了资源的分配模式,由企业间配置转换为企业内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协调性[16]。此外,孙玮和钱俊伟(2019)认为企业的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均有利于企业加强对产业链上分部经营的管理,可以对各项目的投资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并将有限的资本配置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张伟华等,2016),提高资本边际配置收益,从而达到效率投资[17]。而张伟、于良春(2015)从产权结构角度对纵向一体化的竞争与反竞争效应进行研究,认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前向一体化可以产生更好的资源配置结果[18]。
3.2. 从各环节信息共享角度:实现资源的效率传递
信息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是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效率传递必不可少的手段。Mentzer (1999)指出,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形成了一个资源共享的过程,通过对各个环节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能力[19]。信息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Ferracuti & Stubben, 2019)等因素导致企业面临的要素和产品价格存在差异,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时(杜群阳、周方兴、战明华,2022),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资源错配。刘阳、钟春兰和王政(2013)在研究赣南地区稀土产业的垂直整合过程时,发现上游与下游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生产与营销的不稳定性[20]-[22]。而垂直整合则能有效地降低这一不确定性,从而达到高效的资源转移。吴挺(2021)也认为,企业既要把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又要依托于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是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之间通过高质量的信息交流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使用,从而达到供应链集成的目的[23]。李雪莲(2022)指出,掌握一定生产资源的农户却很难打破前向的供应链信息和技术壁垒,由此被客观地剥夺了价值剩余。同时指出价值剩余需要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技术支撑为保障,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主体的高效整合[14]。
3.3. 从市场风险角度: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交易费用理论(Coase, 1937)的指导下,不确定性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的不确定性(Williamson, 1975),其中外部主要针对环境不确定,内部主要是行为不确定[24]-[26]。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不确定性是指预期之外的外部环境变化对交易的干扰,并且是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可以为自身创造更多价值(Thompson, 1967) [27]。具体来说,包括上游产品供给和下游产业未来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下游企业为了突破信息壁垒,获取更有利的原材料价格信息,更倾向于实行后向一体化。而卡尔顿(1998)指出后续的厂商会选择前向一体化来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资源配置过程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风险(Buzzell, 1983),保障自身的投入要素可以获得相应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8]。
针对外部不确定性,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企业考虑采取达成长期联盟合约或企业合并等(王东、吕延芳,2012)纵向一体化措施,作出缓减和市场交易有关的不确定性成本的自然反应(李青原、唐建新,2010),绕开市场壁垒(张亮,2017),以此来有效规避违约或机会主义风险[29]-[31]。袁淳、耿春晓和孙健等(2022)通过对新冠疫情情境下企业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市场普遍更看好纵向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公司,说明纵向一体化可以缓解外部不确定性,从而促使企业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32]。此外,要素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变化也会造成不确定性风险。王宛秋、聂雨薇(2016)提出,企业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改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资源错误配置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内部整合。而企业间的纵向相关关系会影响企业资源间的相关性,因此,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时,企业更有必要选择将组织内部交易替代市场交易的纵向一体化方式来节省成本(卢闯等,2013),降低交易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王宛秋、聂雨薇,2016) [33] [34]。王斌和王乐锦(2016)则指出,纵向一体化行为有利于企业提升风险适应能力,缓解市场需求不确定所造成的冲击,同时指出,前向一体化更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5]。
综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总体上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纵向一体化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分配、效率传递和外部市场稳定三方面。然而,也有相关学者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Ozbas (2005)认为,非相关性一体化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源错误配置,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价值链的集成,其规模的扩大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组织成本、代理成本、协调和监管成本的增加[36]。马彦丽、何苏娇和高艳(2018)认为,以乳企自建牧场为特征的完全纵向一体化并不符合资源配置的规律,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加剧产业链上奶农利益分配的劣势地位[37]。冯彦博、刘晓玉和朱元元(2015)指出,在产业链一体化过程中,由于知识成本的溢出作用,会对产业链的生产稳定性及各环节的知识资源聚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资源的集中利用率[38]。
4. 纵向一体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本文经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得出,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主要通过外部市场化交易和内部组织管理两大路径来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其中,外部市场化交易主要体现在,各环节的整合、信息可获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研发与战略资源协同三方面;内部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内部资源配置和内部质量管理水平两方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企业获取相应的生产资源和市场资源、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获取目标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加大下游研发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4.1. 外部市场化交易
4.1.1. 供产销各环节协同路径——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从市场势力视角来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即企业试图通过市场圈定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控制,来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对上下游市场中的独立竞争对手产生市场排斥(孙海波,2017) [39]。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对市场的依赖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被模仿的风险性(王斌、王乐锦,2016),实现上下游资源协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5]。在这一理论下,达到目标产业规模和范围经济、消除负外部性等因素促使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
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农牧产业研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蔡海龙,2013)和农牧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创新(刘源等,2019)。冯梅等(2016)对钢铁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进行实证分析,以及万兴、杨晶(2017)在对O2O平台1918家影院为样本研究后一致认为,纵向一体化通过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可以完善和优化纵向产业链[40]-[43]。企业通过有针对性地对业务活动较为频繁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全面整合,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中间环节的交易费用,还在企业整体层面上把握和控制整个生产流程(周炼,2018),以此提升处理各种问题的效率和能力,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44]。同时,我国特殊的体系和结构也促使龙头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来增强自身的发展互补能力(孙喜,2020),得出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45]。
2) 消除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影响了他人或企业,使之提供了额外的成本,却无法使后者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纵向一体化将本身在不同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换为同一企业内部交易事项,通过各环节整合节省契约、运营和税收等相关成本费用以直接提升盈利(陈正林、王彧,201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负外部性[46]。此外,通过实现资源、流程与战略的较好协同,可以降低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壁垒和集中度,淘汰过剩产能,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而实现供给侧管理协同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孙海波,2017) [39]。蒋冠宏(2021)也发现,并购可以显著增强企业的市场实力和提升生产率,说明通过并购可以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47]。
4.1.2. 信息传递和资源效率协同路径——基于信号传递理论
信息传递的意义是调节生产活动与交流,使生产、生活等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在信号传递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消费者或产品采购方受上下游信息不对称、产业链结构调整等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获取高质量供给商的边际成本和产品质量等相关信息,难以突破信息壁垒。这就促使上游企业容易发生投机主义行为,给其他方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同样,上游企业拥有资源的信息优势,但难以突破下游的市场价格信息壁垒。此时,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纵向一体化策略来缓解这种矛盾。
众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纵向一体化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促使企业提高信息可获度,有助于加强产业链上生产、营销与研发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市场供需变化(王斌、王乐锦,2016),进而有效地进行资源调控[35]。耿宁和李秉龙(2014)指出,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若不能突破信息壁垒、传递产品质量信号,则难以判断上游生产企业供给的产品品质,由此造成非对称信息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48]。管曦(2012)也认为,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鲜叶的合同交易必然会取代市场交易[4]。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一体化关系,才可能改善信息不对称,减少加工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蒋冠宏(2021)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市场营销资源协同的作用,表现在获取目标企业的市场营销资源,分别通过内部化竞争对手的营销网络、降低建立市场进入渠道的成本和获取新市场进入渠道的“溢出效应”而影响并购企业的需求侧的价格[47]。这种与下游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进行生产销售,提高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强有力的信息化能力作为企业纵向整合的纽带,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的协调与控制,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与上游、下游进行更多的信息沟通,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企业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构建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整合机制,可以将外部市场化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交易,也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的传递更好地协调与下游企业的关系。
4.1.3. 技术研发与战略资源协同路径——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较高价值和不可替代性的异质性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企业边界的确定、多元化行为和绩效差异取决于其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差异(Chatterjee & Wernerfelt, 1991) [49]。这一理论考虑了诸如技术、资源、知识、能力等对企业运营非常重要的异质性资源因素(Espino‐Rodríguez & Padrón‐Robaina, 2006) [50]。双方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其他战略资源的协同,促使企业及时研发和更新技术,促进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并且将研究结果更加快速、合理地运用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Teece et al., 1997),增强企业规避风险、应对变化的能力,提升企业资源分配效率与市场影响力[51]。由此,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从技术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取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这两方面解释。具体如下:
1) 技术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合作可以对技术、知识等目标异质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Espino‐Rodríguez & Padrón‐Robaina, 2006),最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作用,从而降低总成本和资源的耗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50]。由于纵向一体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呈正相关(Macchiavello, 2007),当企业抑制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和研发支出时,就可能会降低资产专用性,导致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发生扭曲(李青原、章尹赛楠,2021),从而影响其技术创新[52] [53]。蒋冠宏(2021)指出,企业所拥有的特定的战略资源与其战略实施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呈同方向变动,这种协同效应具体表现为企业集团对技术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企业采取纵向整合促进上游厂商增加研发投资的同时,通过收取较低的许可费使下游厂商获得技术创新(Brocas, 2003),提升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47] [54]。而企业会考虑实施纵向一体化形式,例如达成长期联盟合约或者企业合并(王东、吕延芳,2012) [29],上游厂商进行前向一体化时,应该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环节进行整合(韩亚峰、王永伟,2018),利用技术提高产量和资产专用性(杨霞、肖旭,2018),以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扩张,以此降低单位产品研发的投入成本[55] [56]。还可以实现双方企业的战略资源共享,对技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更大程度激活企业集团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研发竞争效应(李凯、郭晓玲,2017),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57]。但是,由于不同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比如不同环节的业务面临的产业周期、技术进步、供需特点等不同,可能会导致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业务之间利用与发展的不均衡(吴小节等,2020),造成资源与能力的浪费[58]。垂直整合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在促进上游厂商增加研发投资的同时,通过收取较低的许可费使下游厂商获得技术创新。
2) 获取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
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期,企业为了缓解竞争压力更倾向于实施纵向一体化。而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策略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綦良群、张昊、汤利蒙,2017),包括整合能力、企业的资源禀赋和企业的战略等[59]。所以,相对于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企业更关注自身是否能够获得自己所缺乏的资源和能力。基于核心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的研究成果发现,为了获取和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eece et al., 1997),企业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获取非竞争资源,以确保稀有资源的持续与稳定[51]。并且垂直整合拓展了企业价值链中的隐性知识与互补核心资产,从而突破了单链路的局限性。同样,企业能否进行垂直一体化,则取决于企业对资源获得的成本和效益的判断。
因此,在当今以技术衡量企业水平的时代,企业从需求角度出发对上游产业的技术能力进行定向研发,扩展企业的技术边际。为了获取相对高价值的独特资源和技术能力,则会更倾向于选择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在对下游的前向一体化中,企业通常会加大对已有稀缺资源和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改良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发挥。如此,对下游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均有显著提高,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产业利润与消费者剩余(霍沛军、宣国良,2002) [60]。并购的研发和创新的协同提升了整体企业的研发投入(蒋冠宏,2021),而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通过对上游生产企业的技术资源的吸收,进而促进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47]。
4.2. 内部组织管理
作为集团资源配置的核心场所和重要机制,内部资本市场在提升集团财务运行效率、支持集团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陈瑶、余渡,2023) [61]。纵向一体化意味着供应链中的多个生产经营环节被置于同一所有权下,原本发生在企业之间的交易被转移到同一企业内部进行,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力关系来实现资源分配(袁淳等,2021) [62]。这表明供应链信息的整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于亢亢,2020),而纵向一体化是一种层级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帮助企业整合上下游业务资源,对企业内部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内部的质量管理水平[63]。
在企业内部管理质量水平方面,钱翼晟等(2014)通过对比亚迪垂直整合的案例分析发现,适度的垂直整合实质上是一种通过产业链整合来进行价值扩展的过程,它能使企业内部的资本分配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还能节省成本、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而内部管理协同效应还体现在企业非生产型活动上,其中包括研发、广告、库存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非生产活动[64]。企业非生产型活动的协同效应可以提升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和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广告费用、管理费用和存货率(蒋冠宏,2021),节约广告投入和管理费用,也通过更好的库存协调降低整体企业的库存率,进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促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47]。
在企业内部组织配置效率方面,主张将整个环境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的合作关系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通过管理和运营对资源进行有效安排,实现业务、市场环境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协同发展,促进企业绩效增长。赵云芳等(2020)指出,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但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分散风险、避免竞争,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组织效率,促进企业的协同发展[65]。王雨佳(2019)通过对煤电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分析,认为在我国能源产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66]。相反,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纵向一体化后的内部资本市场会降低企业价值和资源配置效率(Scharfstein & Stein, 2000),主要体现在过度投资(窦欢、张会丽、陆正飞,2014)、减少创新(Seru, 2014)、利益输送(邓可斌、丁重,2010)和过度金融化(黄贤环、王瑶,2019)等方面[67]-[71]。
4.3. 小结
总之,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外部市场化交易和内部组织管理两条路径协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外部市场化交易聚焦产业链整合、信息共享与技术协同,通过并购或联盟获取关键资源并降低市场不确定性,为内部管理奠定基础;内部组织管理则通过优化层级结构、资本配置和流程管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协调成本。二者互补性强,外部整合提供资源输入,内部管理优化资源运作,但过度侧重某一路径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或代理问题,需通过动态调整一体化程度、分权化管理或数字化手段实现平衡。而这种协同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体现在初期阶段需要以外部整合为主,企业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快速获取关键资源;在成熟阶段需要关注内部管理优化,在资源整合后重点转向内部效率提升;在持续发展阶段采用双向迭代,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一体化战略的重新评估和调整。也就是说,企业需根据行业特性(如资产专用性、市场波动性)和生命周期阶段选择路径组合,同时警惕代理成本与规模不经济风险。未来研究可结合动态能力理论,进一步探讨数字化时代两条路径的融合机制(如区块链技术强化内外部信息协同)。
5.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总结
企业通过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系统性梳理,本文发现:其一,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在目前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二,在众多研究中可以得出一致结论,即纵向一体化行为有利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三,通过不同路径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比如,供产销各环节的协同可以促使企业降低对市场的依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消除负外部性;信息传递与资源效率协同路径通过有效信息传递,打破信息壁垒,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技术研发与战略资源协同路径通过获取稀缺信息技术资源,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进而提升资源获取能力;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协同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质量水平和组织配置效率,完善内部组织系统,最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
综上,无论纵向一体化行为对资源配置效率有何影响,它们之间都是同时发生的,并不是割裂存在的。正是由于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使得企业整体能够实现“1 + 1 > 2”的协同效应,有效提升自身资源配置效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变化,适度进行一体化。
5.2. 研究展望
纵向一体化对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和在整个企业集团内资源配置调控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人们也逐渐重视对其研究和发展。此外,纵向一体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垄断行为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从而为反垄断规制部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未来研究方向:
1) 关注纵向市场结构内生化。现有理论大多关注的是外部市场结构所给定的诸多前提,对于纵向市场结构内生化中不同层级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市场的运作和演变研究较少,今后研究中应更多关注纵向市场结构内生化。
2) 动态能力视角。在我国现实产业链经济流通过程中,在特定行业的产业链中,纵向关系形式选择通常受周期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探讨企业如何在不同生命周期调整两条路径的权重。未来研究可关注数字化技术对协同机制的赋能作用,以及不同行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策略差异。企业需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能力,灵活调配两条路径的权重,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持续提升。
3) 拓宽相关行业研究领域。经过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对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行业(以石油、电力和煤炭企业为代表)、制造业(以汽车、钢铁和铝土矿为代表)和服务业(以零售业、医疗业和物流业为代表)。因此,可以扩宽对其他行业纵向一体化的研究。
因此,全面系统的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问题,揭示纵向一体化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以及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和价值创造机制,构建我国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协同战略的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注重改善内部管控成本和内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利益分配机制和规制对策,既有利于缓解长期采取纵向一体化带来的矛盾,还可以优化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