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OI: 10.12677/ces.2025.1364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许怡潼, 张新林*, 史春云: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黄群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高中地理教育改革核心素养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al Reform Core Competencies
摘要: 党的二十大强调的乡村振兴战略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渗透内容,明确了其重要性和意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与广西凌云县桑蚕业为例,设计教学案例素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渗透和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mphasized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es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a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larifying its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lignment betwee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aking the compulsory geography textbook (Volume II)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specifically the section on “Factors Influencing Agricultural Location and Their Changes”—as well as the mulberry silkworm industry in Lingyun County, Guangxi as an example, a teaching case study is designed. This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文章引用:许怡潼, 张新林, 黄群芳, 史春云. 乡村振兴战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6): 366-37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6451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旨在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推动乡村地区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并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对地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要求的关键,能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提升学生道德品质[2]。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高考热点,其丰富内涵与高考地理出题特点相契合,探索其融入地理教学的方式,能紧跟高考趋势,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切实可行,且至关重要。当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纲领[3],然而,如何将战略理念教育引入中学课堂,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渐趋增多,涉及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与地理学科紧密相关,形成了多维度的地理学科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框架。目前,有关高中地理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土地理资源利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创新和实际应用评价。例如,范利萍指出在高中地理教材和课堂中增加乡土地理案例,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认识本土文化具有正向作用[4]。高丽等指出地理教学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往往存在窄化学科价值、忽视学科思想的现实问题与挑战[5]。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更加系统的趋势。何钰婷、赵媛等更加具体地讨论了高中教材中乡村振兴内容的具体渗透内容,提出了紧绕关联,深挖素材、巧创情境的教学建议[6]。然而,从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来看,发现依然存在着对实践案例和有效方法探索的极大需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册涵盖了人口、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布局、环境与发展等五大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念存在契合(如图1) [7],具体而言,“人才振兴”概念与“人口”内容紧密相关;“产业振兴”则直接对应于“城镇和乡村”及“产业区位的选择”;“组织振兴”与“文化振兴”两项内容均可与“城镇及乡村”的发展相联系;而“生态振兴”自然衔接于“环境与发展”。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深入分析和整合各要素,将乡村及其振兴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理论框架(见图2)。宏观层面将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课程价值目标,结合新高考方向与课程思政要求,明确教学改革定位;中观层面在“人口与城镇化”“农业区位”“环境与发展”等教材单元中找准切入点,实现内容渗透;微观层面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如“广西凌云县桑蚕业”为样本,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用结合。综上,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册的内容,探讨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以案例的形式有效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提供指导。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分析——以人教版必修二为例

2.1. 新高考地理对乡村振兴的考查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核心,是高考热点(如表1所示)。分析近五年全国及各省地理高考试卷,可见高考地理试题持续关注乡村建设的变化、发展及成就,尤其是背后的建设理念及其在生产可持续性、生活宜居性、生态保护性方面的体现[8]。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重点聚焦于乡村建设规划、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三大领域,特别强调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数字化科技创新。这些考察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还需分析乡村发展战略并应用其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紧跟高考趋势,提升资源开发能力,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新素材,深化学生地理理解,促进教学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Figure 1.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 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1. 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基本内涵的对应关系

Figure 2. The three-level teaching theory framework

2. 三层次教学理论框架

Table 1. Gaokao’s focu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ast 5 years)

1. 近五年高考题考察乡村振兴内容

年份

题型

命题素材

乡村振兴体现点

2024年全国甲卷

选考题14

旅游地理

智慧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文化旅游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创造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2023年江苏卷

选择题14~16

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

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现代化

2023年全国甲卷

综合题12

泉州胡萝卜基地的发展、农科院合作培育良种

科技创新、品种改良、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23年全国乙卷

综合题12

邵东市打火机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农村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2022年重庆卷

综合题18

河南省某村利用“合瓦地”种植红蒜

传统农业技术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品质提升

2022年山东卷

综合题19

泥炭地的两种生产模式、全球碳循环

可持续土地管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

2021年新课标i

综合题12

上海咖啡创新产业园

发展特色产业和创新产业园、乡村产业升级

2021年北京卷

综合题17

甘肃天水市黄土高原梯田减沙

梯田建设、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0年全国一卷

选择题1~3

“田水路林村”生态

乡村生态与生产生活

2020年全国甲卷

选择题1~3

长三角某村办“抱团飞地”

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9年江苏卷

选择题25~26

川西林盘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特色与文化价值

2019年天津卷

选择题6~7

太湖流域特色小镇

乡村特色小镇建设

2.2. 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的可渗透内容梳理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内涵出发,按照课标内容要求,对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可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教材内容以及可渗透重难点进行系统整合(具体如表2所示)。

Table 2. Integration of permeable content in PEP compulsory II

2. 人教版必修二中可渗透的内容整合

教材

章节

战略内涵

课标要求

教材内容

可渗透重点

人口

人口振兴

运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特点与影响因素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镇的推力和拉力;② 人口外流的影响;③ 促进人口返乡的措施;④ 人口回流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问题探究1:我国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问题探究2:农民工返乡创业

乡村和城镇

产业、文化、组织振兴

通过案例,深入了解乡村的空间布局;强调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对于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城乡合理规划布局的重要性

乡村农用地荒废、土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与对策;② 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措施;③ 传承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及措施。

通过实例,揭示城乡景观中地域文化的多种展现

乡村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活动:当地特色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

运用资料,探讨城镇化的影响

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的不利影响;② 城乡融合的重要性与途径。

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续表

产业区位因素

产业振兴

结合实例分析三大产业的区位要素:工业、农业、服务业。

活动: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绿色发展;② 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③ 新业态培育④ 特色农业的培育;⑤ 农村农业现代化策略

工业区位因素

乡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驱动因素;② 乡村工业发展的策略。

服务业区位因素

推进农村发展服务业的路径;② 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及措施。

通过具体案例,阐释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网络布局是如何影响和促进区域发展

陕西武功县建设交通脱贫致富

交通布局对乡村发展的影响;② 乡村交通建设的重要性;③ 改善乡村交通建设的措施。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环境与

发展

生态、组织振兴

借助相关资料与地图,尝试解读我国某一项战略政策背后的地理思想。

主体功能区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②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结合资料,总结如今主要的环境挑战,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与途径。

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乡村环境问题现状。

树立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可融合到教学内容的乡村与农业这两部分[9]。在教授《产业区位因素》时,如产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传统的工业、农业区位因素,还要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产业区位选择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适时引入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分析这些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选择区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在教授“农业区位因素”时,可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现产业振兴的核心理念。

教师在开发与设计课程资源时,需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拓展等多种方式[10]。具体来讲,可利用最新的地理信息科技工具,结合前瞻性的教育思维,灵活将“乡村振兴战略”核心的地理教育资源自然渗透到日常地理课程里,提升教学互动与实效。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科普、活动研究等方式,积极引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地理学习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内容,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注重开发融入实践形式的课程资源,例如研学旅行、野外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基于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乡村振兴课程资源开发——以广西凌云县桑蚕业为例

3.1. 凌云县乡村振兴课程资源的分析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被誉为“中国蚕桑之乡”,地貌多为山地(占93.32%),面临石漠化挑战。基于“多元共生”理念,凌云县在空间上可以展现农业区位选择知识,时间上展示生态脆弱县的发展与转型。该县凭借优越气候,调整农业结构,改造石质荒山为桑田,使蚕桑产业成支柱产业,并且创新推出“桑叶养蚕至桑园造景”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促进产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历程体现“共生”理念,广西桑蚕业的兴衰与凌云县紧密相关,其发展史是广西农业乡村振兴的缩影,展现了抽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国家战略的实践。凌云县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是桑蚕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反映地方经济与国家政策的互动。在乡村振兴课程开发中,凌云县的故事成为重要地方性知识,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提供有效补充。

3.2. 凌云县乡村振兴案例的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学过程探究

1) 课程资源整合

基于教材,本文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基础理论中解构相关知识,与凌云县的桑蚕业发展融合,开发广西凌云县乡村振兴地方性课程案例。本文主要将教学过程分成两个环节,其一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广西凌云县桑蚕业发展的农业区位因素,探讨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苏、浙江转移到广西的区位变化因素。其二,探究在广西凌云县的转型振兴中面临的难题与产业创新性发展(见图3),帮助学生从了解地理事实过渡到掌握地理规律。

Figure 3. Integ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Lingyun county, Guangxi

3. 广西凌云县乡村振兴课程资源整合

2) 凌云县乡村振兴课程案例的教学过程探究

本文基于对广西凌云县桑蚕业乡村振兴课程资源的分析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如下教学过程研究。

①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应明确开发目标与方向,紧扣地理课程标准,深入解读相关资源,帮助学生提升乡村认知,培养乡土情怀,并鼓励他们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更加精准有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渗透应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并设计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② 教学路径设计

针对“广西桑蚕业振兴乡村”的案例,笔者将“选取主题–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合作总结”作为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案例的路径(如图4所示)。通过设置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主题,“桑蚕织梦,凌云启航——广西凌云县,乡村振兴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思考

Table 3. Integ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o PEP Chinese Textbook II

3. 人教版必修二中可渗透的内容整合

地理核心素养

乡村振兴维度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产业、生态

详细描述广西桑蚕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产业区位变化,如广西桑蚕业迁移。

综合思维

产业、组织

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探析广西桑蚕业发展逻辑,深入分析桑蚕业发展对广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当地和全国的启示。

人地协调观

生态、文化

认识产业振兴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产业、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人才、组织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乡村规划并建言献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行动意识。

当地桑蚕业在乡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轨迹,理解广西何以能成为我国桑蚕产业的重要基地,桑蚕业又是如何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和乡村复兴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合教材内容,精心构建了“桑蚕脱贫路,凌云新模式”的学习情境。

根据所设定的情境,遵循“描述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原因–分析影响–提出解决策略”的逻辑脉络,构建问题链:首先,对比江浙两省与广西的自然条件,探讨广西在桑蚕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条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培养其地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其次,深入探讨广西为何能够超越江浙两省,成为我国桑蚕生产的主要省份,帮助学生理解产业发展的多元驱动因素;再次,聚焦广西发展桑蚕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从经济增长、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提升等角度进行分析,以加深对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解;最后,以广西凌云县为例,探究其创新养蚕模式对当地的有利影响,并思考这一模式能否帮助我国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问题链的探究之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鼓励学生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Figure 4. Design of teaching pathway

4. 教学路径设计

4. 结论

本研究集中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可渗透性和教学目标、路径、策略,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首先,通过分析国内研究进展,揭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以及响应高考改革需求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次,从高中地理课标解读、近五年高考题分析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册可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系统整合可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地理学思想为内核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教育对学生了解并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高考都大有裨益。

第三,在开发乡村振兴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资源时,应基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区域特色,深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案例,并巧妙设置情境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的实际情况和振兴路径,以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质的理解与认同。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项目(SZKTZD2023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8(29): 9-47.
[2] 傅伯杰, 冷疏影, 宋长青.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39-945.
[3] 韦凤平. 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村委主任, 2024(2): 103-105.
[4] 范利萍.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 2024.
[5] 高丽, 闫雪燕, 吴会波. 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需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9): 7-10.
[6] 何钰婷, 赵媛.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村振兴内容的渗透——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3): 57-61.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8] 魏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0] 赵琛.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