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弈论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Case Design for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Game Theory Course
摘要: 为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博弈论课程为对象,进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研究。首先,阐述课程思政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思路,即以“两个结合”为指导,建立案例库,实施渐进融入法,重构教学体系。然后,采用典型案例“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人生转折解读”,详细阐释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具体做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最后,总结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经验,包括开展学科研究编制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开展课程研究重构教学体系,以供参考借鉴。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he pro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game theory course is studied. First, the overall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stated, which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ase library, the reconstruc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 of gradu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wo Combinations. Second, with the case of interpreting Tang Bohu in the view of committed actions, the concrete ways of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offered,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effect. Third,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eneral pro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posed for wide references and promotions, which includes compiling teaching case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teaching system with curriculum research.
文章引用:张馨悦, 魏光兴.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弈论课程思政案例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6): 381-38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6453

1. 引言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2],“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特别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经世济民、厚德载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强调[3],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教育部等十个部委2022年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要求[4],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中共中央国务院2025年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5],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都要求在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教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6],要求各类课程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专业、行业、当前国情、传统文化等角度,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协同的育人大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从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颁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到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所提要求越来越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总书记讲话、二十大精神和教育部文件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应该也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 博弈论课程思政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思路

2.1. 课程思政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7]。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Samuelson)说过,要在现代社会做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博弈论的策略思维在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吕氏春秋》、《庄子》等著作中都有深邃的博弈思想[8]。博弈论也是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3],先后有纳什、夏普利等上十位博弈专家先后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由于影响非常广泛,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专业必开的重要课程。博弈论既是研究工具,又是思维模式。前者强调博弈分析的数学方法,后者强调博弈分析的经济学方法,两方面融合强调提炼众多不同实际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和共同原理。如何根据博弈论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后分析解读实际事例,总结管理启示,再设置相应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维目标[6],是博弈论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指导,课程思政元素既来源于中国当前实际,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背景下,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系统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方面,博弈论作为重要经济分析方法,适合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可用博弈论方法分析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培育学生用博弈理论分析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博弈论作为源远流长的策略思想,也适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分析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做做和诗词歌赋等中的博弈事例,赏析品鉴先贤智慧,培育学生解析传统文化事例的时代价值和用博弈理论解析传统文化事例科学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因此,博弈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实施两个结合[10],特别是要加强以往重视程度不够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既能增强“两个结合”理论阐释的学理性,又可拓展博弈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边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创新性方法论支撑。接下来介绍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弈论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做法。

2.2. 课程思政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案框架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开展课程研究,收集、研究、整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名篇、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素材,编制课程思政案例,既用案例解析博弈论的理论知识,又用博弈论的原理解读案例,由此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案例库”、实施“渐进融入法”、重构教学体系,构建16个相对努力完整的教学单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为指导,建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库。以融合传授新知、淬炼能力和塑造价值三维目标为导向,形成讲授知识→演示方法→叙述事例→探究成因→剖析原理的渐进融入法,把课程思政全面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革新教学大纲,重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章节结构编排,构建16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由五步构成,都包含相应案例。对核心的“建立案例库”“渐进融入法”“重构教学体系”分别简要解释如下:

“建立案例库”: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基础上,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蕴,开发结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结合中国实际上,大量引用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现象,力图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方案,淬炼分析解读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时代使命担当。在结合中华文化上,大量引用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中的博弈事例,赏析品鉴先贤智慧,强化民族自豪感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渐进融入法”:讲授知识→演示方法→叙述事例→探究成因→剖析原理。在每个教学单元,先讲解相关博弈知识,再用示例演算展现博弈方法,然后陈述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用博弈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事例形成产生的原因,剖析提炼类似事例背后的普遍规律原理。其中,讲授知识和演示方法侧重于知识传授,探究成因和剖析原理侧重于能力培养,叙述事例是中间过渡,使五步浑然一体,共同实现价值塑造。

“重构教学体系”:开展课程研究,修订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大纲,重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章节结构,划分为16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完整。每个教学单元都由五步构成,都包含相应案例,以价值塑造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定向,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分析解读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博弈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唐伯虎人生转折案例

根据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的生平,开发博弈论课程思政教学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案例名称是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人生转折解读。以此具体展示说明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没有,是教学改革和项目研究的成果。

3.1. 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陈述承诺行动的含义和特点并能举例说明。

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应用承诺行动理论分析唐伯虎人生转折的成因。

价值塑造目标;使学生能够从唐伯虎转折中吸收形成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3.2. 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为同步实现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设计讲授知识、演示方法、叙述事例、探究成因和剖析原理的渐进融入教学法,每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达成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Tang Bohu case-based teaching design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1.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唐伯虎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讲授知识

承诺行动的含义和特点

讲授法: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

演示方法

举例阐释承诺行动

启发式教学:教师讲第一个,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面例子。

叙述事例

唐伯虎人生的一次意外和三次转折

对比法:设问真实的唐伯虎,对比电影中的唐伯虎,引导学生描绘出唐伯虎的完整人生轮廓。

能力培养

探究成因

唐伯虎三次人生转折中的承诺行动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分析讨论。卡壳时给予适当提示,偏题时给予适当纠正。

剖析原理

来自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人生转折启示

翻转课堂:教师引导开头,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和提炼,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其中,讲授知识和演示方法两步侧重于知识传授,分别讲解承诺行动的含义、特点和举例阐释。采取传统讲授法,教师讲解承诺行动的含义和特点等理论知识。采取启发式教学举例阐释承诺行动,教师详细讲第一个,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面例子。叙述事例是中间过渡,由理论知识过渡到唐伯虎人生的一次意外和三次转折,采取对比法教学,设问真实的唐伯虎,对比电影中的唐伯虎,引导学生描绘出唐伯虎的完整人生轮廓,强调唐伯虎人生的一次意外和三次转折。探究成因侧重于能力培养,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分析讨论唐伯虎三次人生转折中的承诺行动。如果卡壳导致讨论中断,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讨论偏题,离主线太远,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回到主道上来。剖析原理强调价值塑造,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开头,学生探索、讨论、提炼从唐伯虎人生转折得到的启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虽然讲授知识和演示方法侧重于知识传授,探究成因和剖析原理侧重于能力培养,但是渐进融入是个整体,价值塑造贯穿与整个过程。

教学内容的前两点,承诺行动的含义、特点和举例阐释来自于教科书;后三点,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人生转折解读及启示,则来自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开展学科和课程研究,编写教学题材,后三点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 叙述事例:唐伯虎人生的一次意外和三次转折

一次意外:24岁家道中落。父母妻儿妹妹相继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

三大转折:一是科考案的转折。乡试第一后,意气风发,进京赶考,想连中三元,却涉嫌作弊,被罢黜,终生不得为官,由此堕入地狱。二是沈九娘的转折。被罢黜后,醉酒疯癫,沈九娘是唐伯虎消沉时的经济基础和精神支柱,入桃花庵,但九娘很快去世了,由此看穿情场。三是宁王府的转折。沈九娘去世后,唐伯虎没有寄托,突然受到宁王邀请,以为是国家认可,却发现要造反,装疯,当街裸奔,才得以脱身,由此看穿官场。

(2) 探究成因:唐伯虎三次人生转折中的承诺行动

一是科考案转折中的承诺行动。涉嫌作弊是因为代徐经答题,代徐经答题是因为要证明拿徐经当朋友的话是真的,要证明拿徐经当朋友是因为赶考路上徐经对唐伯虎包吃包住。二是沈九娘转折中的承诺行动。娶九娘入住桃花庵,是因为要证明真爱一生的话是真的,要证明真爱一生是因为九娘已经用物质支持和精神安慰等证明了对唐伯虎的爱是真的。三是宁王府转折中的承诺行动。装疯当街裸奔是因为要证明绝不造反的话是真的,要证明绝不造反是因为宁王已经用重金邀请和厉兵秣马等行动证明要造反的话是真的。

(3) 剖析原理:来自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人生转折启示

科考案转折的启示是不忘本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喝朋友不是朋友。唐伯虎不拘小节,不拒免费吃喝,豪放不羁,吃了大亏。沈九娘转折的启示是不忘专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纵使愁苦,也不忘专业。唐伯虎一生愁苦,万千愁绪激活了灵感,创作了很多诗书画,成就了一代大家。宁王府转折的启示是不忘初心。明辨是否,即使遭受不公,也不怨天怨地,怨社会。唐伯虎上过青云,下过地狱,依旧热爱生活,不反社会,不反国家。

3.3. 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首先,考察知识传授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程学习,几乎所有同学对承诺行动的概念、特点有深刻的理解,不拘泥于表面的文字陈述,而是理解了本质含义。比如,周同学很好理解了承诺行动付出成本才可信的特点,并用于分析徐经对唐伯虎包吃包住承诺行动的有效性,指出唐伯虎之所以对徐经的承诺深信不疑,原因在于徐经切实拿出了真金白银。

其次,考察能力培养目标达成情况。通过举例说明,尤其是分析唐伯虎人生三大转折中的承诺行动,学生较好掌握了用承诺行动视角分析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能够提炼背后的普遍规律,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承诺行动。比如,罗同学表示,用历史人物故事讲经济学原理,使课堂生动有趣,又启发了多思考、多求证的思维方式。

然后,考察价值塑造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坚定了家国情怀。像唐伯虎一样,不忘本分,即使遭遇不公,即使华才不遇,也不怨天,怨地,怨社会,仍然热爱生活,爱社会,爱国家;珍惜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情常在,无论人少人老,还是人在人去,都是人生永远如初见;正视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不在吃吃喝喝,而在拔刀相助。例如,候同学从分析唐伯虎人生转折的承诺行动领悟到了要“不忘本分、不忘己任、不忘真情、不忘初心”,并表示将付诸于将来的行动之中。

由于案例源于传统文化,很吸引大众兴趣,课后应邀做了一次面向全校的公开讲座《以博弈论解读不一样的唐伯虎》,扩大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影响面。讲座反响强烈,现场的丁同学表示说“理解到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博弈论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经验

在分析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框架基础上,根据结合历史名人唐伯虎的具体案例,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做法,以供推广借鉴。

4.1. 开展学科研究编制教学案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导,立足中国当前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以此贯彻落实“两性一度”要求[4]。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上,收集、研究、整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名篇、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素材,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既用案例解析博弈论的理论知识,又用博弈论的原理解读案例,大量引用传统文化中的博弈事例,分析其中的博弈原理,鉴赏先贤智慧。在与当前实际结合上,大量引用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现象,用博弈方法去分析、解读、指导实际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用先贤智慧为当前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指导。在两结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用博弈方法和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润物无声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4.2. 开展教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渐进融入法,包括讲授知识→演示方法→叙述事例→探究成因→剖析原理的五大步骤。从讲解博弈理论知识入手,用示例演算展现博弈分析方法,然后转入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事例,如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事件以及诗词歌赋等,通过分析事例形成产生的原因培育学生解读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提炼事例背后的普遍原理潜移默化地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施渐进融入过程中,及时调动少数不愿意说话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信,更乐于表达,更善于表达;及时控制好节奏,集中讨论议题,流畅过渡到下个步骤;及时把握好方向,防止学生自由讨论跑到其它话题,纠正回到正能量方向,欣赏吸收闪光品质。由此形成的五步渐进融入,浑然一体,步步递进,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理论知识自然过渡到实际问题,从知识传授深化到能力培养,全过程升华到价值塑造,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4.3. 开展课程研究重构教学体系

课程研究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开展深入的课程研究。一是研究课程本身,对课程知识、理论、方法及其逻辑走向、全貌体系有深刻把握;二是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对相关的人物、事件、思想、哲理等有充分认识。然后,有机结合两方面,既以课程内容原理分析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思想,又以优秀传统文化分析解读课程内容的原理逻辑,彼此辉映,相互印证,双向推进。在充分把握课程内容基础之上,采取研究式教学,深入研究课程内容,重新组织教学体系,编撰每个教学单元,而不是照着教科书从头到尾讲一遍。打破传统的章节编排束缚,遵循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课表进程节奏,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体系。这要求修订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大纲,重构教学组织。每个教学单元是独立完整的一次课,克服了传统教学必须断章断节的缺点。每个教学单元以价值塑造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分析解读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机融合传授新知、淬炼能力和塑造价值的三维目标。

5. 结语

博弈论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开课,也是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课,其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涉及面很广的影响。根据教育部新时期进行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结合”为指导,提出建立案例库、实施渐进融入、重构教学体系的博弈论课程思政教学总体思路。再以“承诺行动视角的唐伯虎解读”为例,庖丁解牛,详细阐释博弈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等,以举例具体说明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案例开发,承诺行动教学单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实施渐进融入法的讲授知识、演示方法、叙述事例、探究成因和剖析原理等全过程。由此总结提炼出可推广借鉴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做法,包括编制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夯实渐进融入的教学过程和以课程研究重构教学体系等,以供推广借鉴。由于博弈论是经济管理专业必开的专业课,也是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这些经验做法适用对象广泛,可以推广应用到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具有较广的普适性。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实践(K23ZG2070247)》、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2303020)》。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02).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4] 教育部等十部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022-07-2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l, 2025-01-19.
[6] 高宁, 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 17-22.
[7]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2.
[8] 魏光兴. 博弈论导论[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 1-3.
[9] 武文豪, 周向军. 习近平“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三重逻辑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3): 31-35.
[10] 刘建武. “两个结合”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造就[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5(3): 21-29+150.
[11] 李肖, 陈曼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J]. 北京教育(高教), 2024(12):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