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商兴农”工程实施下,农村电商发展为妇女就业带来新机遇,各地也纷纷通过政策支持和实践探索,继续积极推动“巾帼电商”发展。但在此背景下,农村妇女进入电商领域就业仍面临重重现实挑战:性别数字鸿沟的制约、就业资源的局限性、传统性别观念的约束、政策碎片化与覆盖不全、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农村妇女作为社会工作长期关注与服务的重点群体,其就业发展难题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典型领域。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切入,构建系统性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弥补农村妇女在电商就业领域面临的能力、资源与制度方面的不足,助力其实现就业发展,同时为“数商兴农”战略推进与农村妇女成长的协同共进提供创新性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Abstract: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gital Commer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women’s employment, and all regions have continued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commerce” through policy support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However,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rural women are still facing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 entering the field of e-commerce: the constraints of the gender digital divide, the limitations of employment resources,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s, the fragmentation and incomplete coverage of policies, and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Rural women, as a focus group of social work’s long-term attention and services, hav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at are typical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combined with the ecosystem theory, from the micro, mezzo and macro levels, to build a systematic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path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rural women’s abilities, resources and systems in the field of e-commerce employment, and help them realize their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innovative practical path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between the “Digital Commer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growth of rural women.
1. 引言
如今,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妇女的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显示,家庭经营劳动力中女性占比达50.64%,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同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促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促进农产品上行和激活乡村产业链,农村电商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和发展空间。据统计,中国电商平台上超过50%的创业者是女性,其中许多是农村女性[2]。为此,《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发展“巾帼电商”,并强调通过电商培训提升农村妇女就业能力[3];《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提出通过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妇女就业创业[4]。尽管如此,农村妇女在电商就业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仍受到数字技能不足、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制约。如何破解农村妇女电商就业中的能力、资源与制度障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注于解决个体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其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与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介入需求相契合。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注重激发个体潜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这与农村妇女在电商就业中追求自我成长、实现经济独立的目标基本一致。同时,其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能够为农村妇女在电商领域面临的性别数字鸿沟、传统性别观念等障碍提供有效支持和解决方案。“数商兴农”背景下,研究社会工作如何助推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电商就业,既是回应政策需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路径。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此背景下农村妇女就业的机遇及挑战,探讨社会工作助推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可行性,并探索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破解农村妇女就业难题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数商兴农”工程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性的发展活力。
2. “数商兴农”背景下农村妇女就业的机遇及挑战
2.1. 农村妇女就业的机遇
农村电子商务是相对城市电子商务而言的,即与“三农”相关联的电子商务[5]。农村电商发展能减少农民外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民间情感联系和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6]。在“数商兴农”工程实施下,农村电商借助数字化转型,重塑传统农业生产关系,借助“互联网+”技术革新农产品流通体系,为长期受就业空间狭窄、职业能力断层困扰的农村妇女群体提供了崭新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
2.1.1. 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就业选择
农村电商发展为妇女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传统农村妇女的生计模式以家庭农业生产为核心,农闲时多从事家政、手工艺、零售等非正规就业。农村电商的兴起显著增加了本地非农就业机会,使妇女能够在本地获得非农工作,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7]。以山东省一个跨境电商直营店为例,其分布在7个乡镇,带动了3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8]。此外,在农村电商产业链中,催生了一系列就业岗位。从农产品初加工、包装、分拣等低门槛岗位,到网店客服、物流配送、直播带货等中门槛岗位,再到培训、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等高门槛岗位,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2.1.2. 促进灵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一方面,农村电商打破传统就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妇女提供灵活就业模式。与传统农业劳动相比,农村电商工作不受固定时间约束,妇女可根据家庭事务安排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在农忙时节可以兼顾农活和电商工作,农闲时则可以全身心投入电商运营。其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也让她们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经济独立。同时,电商工作无需固定在某个办公场所,农村妇女可以在家中、田间地头等地便可开展。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让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提高其就业参与度与贡献率。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就业模式,农村电商对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宽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资本不足的农村女性获得了参与其中的条件。许多农村妇女通过参加各类电商培训,能快速掌握基本的电商操作技能,如开设网店、使用直播设备等,从而实现就业。此外,农村电商岗位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传统农业或家务劳动。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农村妇女能够获得比传统农业更高的收入,妇女的就业质量获得提升。
2.1.3. 促进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农村电商不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为妇女提供职业发展和创业的平台。职业发展方面,农村妇女可以通过参加电商培训和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如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农村电商为妇女提供晋升空间,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其可从低门槛岗位逐步晋升到高门槛岗位,实现职业发展突破。这些实践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话语权。
创业方面,电商平台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了低门槛的启动环境。与传统的实体店铺相比,开设网店的成本大大降低,无需租赁店面、购买大量库存等,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业务,这使得更多农村妇女有机会尝试创业,实现自我就业。而农村妇女通过开设网店、提供电商服务实现自主创业,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电商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专业技能,进而推动个人价值实现。在安徽涡阳县,当地妇联和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巾帼电商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吸引了30余位女性电商创业者参与[9]。这些女性创业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手工艺品等,借助电商直播带货和社交媒体营销,将产品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其创业不仅提高了个人收入,还为此带动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2.2. 农村妇女就业的挑战
查尔斯·扎斯特罗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生存环境解构为微观(Micro system)、中观(Mezzo system)、宏观(Macro system)三个相互嵌套、动态交互的系统。其中,微观系统聚焦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属性;中观系统涵盖家庭、职业群体等小规模互动网络;宏观系统则包含文化、社区、制度等更广泛的社会结构[10]。这三个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持续的能量流动与信息交换中相互影响、彼此形塑,共同构建起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
运用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农村妇女参与电商就业的实践场域,可发现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呈现出的系统性特征。微观层面,农村妇女受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束缚,在承担繁重家务与农业生产的同时,难以投入充足时间与精力发展职业技能;加之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其在电商就业浪潮中陷入“想为而难为”的困境。中观层面,家庭支持缺位、社区互助网络薄弱、企业与社会组织资源对接不畅等问题,使得农村妇女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难以获取有效的指导与帮扶,加剧了发展的孤立无援感。宏观层面,政策制定缺乏性别敏感度,存在碎片化、覆盖不全等问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妇女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空间。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层层叠加,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2.1. 性别观念与数字鸿沟的制约
尽管农村妇女具备沟通、善于学习和随机应变、十分坚韧等性别优势[11],但传统性别观念与数字鸿沟的制约,使得农村妇女融入数商兴农浪潮、实现就业发展面临着挑战。传统性别观念上,农村长期形成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妇女主要承担家庭照料等职责,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之中,难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其职业自主性受到限制[12]。即便部分妇女自主意识有所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下形成的心理观念,存在自我价值感不足、“以家庭为重”的心理倾向,导致稳定参与社会生产的能力受限,甚至一些妇女会因担心影响家庭生活而放弃就业机会,从而加剧了就业困境。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性别数字鸿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对女性群体影响显著。这一鸿沟具体体现在数字接入、使用和效果三个层面[13]。在数字接入层面,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妇女因居住地偏远等客观因素,难以便捷地接入数字网络,获取数字经济相关信息,限制了她们进入电商领域的第一步。在数字使用层面,农村妇女整体数字技能相对匮乏,对数字工具的使用频率偏低,且缺乏系统化的电商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电商行业对数字化能力的要求,导致她们在电商领域的适应性和参与度较低。在数字效果层面,数字技术行业存在的性别劣势,以及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妇女在电商行业的发展空间。
2.2.2. 就业资源的局限性
农村妇女参与电商就业面临资源匮乏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物流与基础设施资源相对匮乏。物流网络覆盖不足,导致物流配送成本高、时效性差,冷链运输等专业设施缺失,因此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削弱电商竞争力。数字基建配套落后,则造成部分农村网络信号不稳定、电商平台技术支持不足,影响直播带货等实时交互场景的流畅性,制约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妇女普遍面临信贷门槛高、抵押物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对小微电商项目的风险评估严格,导致启动资金匮乏。同时,电商设备升级、品牌推广等长期投入缺乏稳定资金来源,不利于规模化发展。
2.2.3. 政策碎片化与覆盖不全
地方扶持政策分散于妇联、人社、商务等多个部门,缺乏协同机制。这种碎片化政策设计导致妇女创业者在申请支持时面临繁琐流程,难以获得系统性帮助。妇联虽提供创业培训,但后续资金支持不足;商务部门虽提供电商平台资源,但缺乏针对妇女的专项扶持政策。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各级妇联积极动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倡导构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然而,地方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培训资源分散、政策信息传递滞后,导致部分妇女无法有效对接扶持政策。此外,缺乏稳定的供应链合作方、行业导师及互助组织,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尤其偏远地区妇女创业者面临更大挑战。
2.2.4. 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农村妇女在电商领域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显著短板,主要表现为劳动法律法规执行存在监管薄弱环节,农村妇女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农村电商企业或个体雇主未与妇女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存在克扣工资、超时工作、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侵犯劳动权益的现象,农村妇女因缺乏法律知识与维权意识,在面对权益受损时往往选择默默忍受,这严重影响了她们参与电商就业的积极性与稳定性。因此,农村妇女在电商从业过程中,部分平台经济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法律不足,亟需政策完善。
3. 社会工作助推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专业可行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关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凭借其独特的专业优势,能够为农村妇女在参与电商就业中的困境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解决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方法体系和角色功能三个方面的专业可行性,从而为农村妇女的就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3.1. 价值理念的契合性
传统扶贫模式易使妇女陷入被动接受援助的困境。社会工作注重通过提供资源、技能培训和心理支持等方式,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妇女从“受助者”向“能动者”转变,契合社会工作专业关注个体自主发展的“助人自助”核心理念。社会工作始终秉持性别平等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在“数商兴农”背景下,社会工作强调农村妇女与男性在数字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机会等方面的平等权利,推动构建包容性的数字就业环境。这与“数商兴农”政策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目标高度契合。此外,借助优势视角理念,社会工作者拒绝将妇女标签为“弱势群体”。相反,他们能够深入挖掘农村妇女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将传统手工艺技能转化为电商产品,把家庭管理经验迁移为库存管理能力,充分激发农村妇女的内在潜能,助力其在电商就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3.2. 方法的适切性
农村妇女就业的困境并非单一的个体问题,而是与家庭责任、文化观念、社区资源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系统性分析,能够识别农村妇女电商就业需求及其背后的环境因素。这表明,解决农村妇女参与电商就业的问题,不仅要关注个体能力的提升,更要着眼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即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动员社区等方法,协调多方利益,避免因妇女就业引发家庭矛盾或社区排斥。而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各有其独特优势,且在农村妇女参与电商就业介入中相互协同,形成综合效能。个案工作注重个性化服务,能够精准回应农村妇女电商就业中的个体差异化需求。农村妇女在电商就业中因年龄、教育水平、家庭角色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深度介入,精准识别个体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支持。比如,面对家庭反对的妇女,可运用家庭会议技术调解代际矛盾;对于缺乏启动资金的妇女,协助申请小额信贷并制定分阶段还款计划。而小组工作则强调团体互动和互助支持,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妇女孤立创业的困境。通过群体动力激发学习动力,降低试错成本。社会工作者可以组建电商互助小组,创造经验共享的安全空间。在小组活动中,组织直播带货模拟演练,由经验丰富的妇女示范话术设计,新手在观察学习中逐步克服镜头焦虑;组员间互相担任产品体验官,通过真实反馈优化服务流程。社区工作侧重于社区参与和资源整合,从宏观层面为农村妇女电商就业提供支持。农村电商就业依赖社区基础设施与产业环境,社区工作通过系统性干预破除外部障碍。例如,社会工作者可联动村委会打造电商孵化基地,邀请物流企业驻村设点,协调电信部门优化网络覆盖,从根本上改善从业环境。这三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能够形成个体赋能、群体互助、环境优化立体干预网络,全方位助力农村妇女电商就业。
3.3. 角色的复合性
相较于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者或企业的岗位提供者和技能培训者,社会工作者在推动农村妇女电商领域就业发展中承担着更具复合性的角色。首先,作为政策倡导者,其可以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操作方案。通过开展政策解读活动,向农村妇女讲解电商就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协助申请相关福利,确保惠农政策精准落地。其次,作为能力建设者,社会工作者不仅链接专业机构为农村妇女提供电商运营、直播技巧等技术,而且更注重培养农村妇女抗风险能力。通过组建压力管理小组,帮助妇女应对行业经营波动带来的焦虑,并设计时间规划表,协助妇女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这些隐性能力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再次,作为资源链接者,社会工作者积极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对接公益机构提供免费仓储空间,促成电商平台的流量扶持计划,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资源主体的聚合效应。最后,作为心理支持者,社会工作者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借助定期的情绪疏导,可帮助农村妇女减轻因家庭负担或文化观念而产生的自我怀疑,重建自信,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社会工作助推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着重强调个体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且紧密的互动关联。基于这一理论视域,前文已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农村妇女在电商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这为社会工作介入其中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路径。因此,鉴于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妇女电商就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应围绕上述三个层面展开,形成由个体赋能为起点、群体联结为纽带、制度政策推动为支撑的实践路径。
4.1. 微观层面:精准服务和个体赋能
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主要聚焦于农村妇女这一个体系统,其核心任务在于激活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将参与农村电商就业所获得的生存技能转化为她们自我认同的发展权利。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以个案工作为核心手段,通过深度访谈与需求评估,精准识别不同类型农村妇女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例如,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妇女,开展针对性的能力培训。对于大学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妇女,则提供电商运营、市场营销、新媒体推广等高级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在电商领域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初高中或中专的中等学历妇女,开展电商基础操作、客户服务、物流管理等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她们的实操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对于小学及以下低学历妇女,除了提供基础的电商知识培训外,还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她们掌握简单的电商操作技能,如商品上架、订单处理等,同时注重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升其数字素养。
除了关注个体差异化,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社工也需提供相应解决方法。对于因文化水平低或传统观念而产生的电商就业认知偏差的农村妇女,可以从破除心理障碍入手,通过入户访谈挖掘个体优势,由此构建从“优势识别”到“技能转化”再到“价值实现”的赋能路径;针对农村妇女数字技能不足的问题,可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训活动,依据农村妇女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提供电商运营、手工制作、家政服务、农业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她们的就业竞争力。但在这一过程中,社工需要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对于东部地区数字基础较好的农村妇女,可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开展跨境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等高阶技能培训,帮助其抓住数商兴农机遇,拓展市场。在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数字技能欠缺的妇女,一方面要联合通信企业改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可通过“线上 + 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从基础数字技能教起,逐步提升其电商运营能力,帮助她们掌握参与电商就业和发展等基本技能,这比单纯教授直播话术更具可持续性。
4.2. 中观层面:整合资源和构建支持网络
在社会工作助力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进程中,中观系统聚焦于农村妇女家庭系统及社会支持网络与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家庭这一系统里,社工需要充分考量家庭这一复杂系统对农村妇女电商方面就业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实施介入。对于因家庭责任难以外出就业的妇女,社工提供家庭协调服务,深入剖析家庭与工作之间的潜在冲突与平衡点,帮助她们探寻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可行路径,挖掘在家门口就业的潜在机会,让她们既能履行家庭责任,又能实现经济独立。
在区域资源整合与支持网络构建方面,社工依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整合多方力量,为农村妇女电商就业提供系统性支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社工可联动企业、高校等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电商孵化平台。在西部地区,社工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构建本土化支持网络。一方面,针对留守妇女,社工协助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合作社,组织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活动,统一进行品牌塑造与线上销售,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组织电商互助小组,开展直播带货模拟演练、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助力妇女克服数字技术应用难题,掌握电商销售技能。另一方面,针对返乡创业妇女,联合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推动农村妇女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
4.3. 宏观层面:政策倡导和制度保障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实践,致力于推动政策优化与制度完善,为农村妇女就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当前农村电商政策存在“性别盲视”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妇女的特殊需求。社工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农村妇女就业面临的政策困境,推动农业与农村政策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高现有农业扶持政策的性别敏感度。倡导政府出台针对农村妇女创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在创业资金、税收优惠、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创业门槛。
在政策执行环节,社工承担政策解读与落地协助工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村妇女讲解电商创业补贴申领流程等政策内容,确保惠农政策精准落实。针对农村妇女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推动建立健全就业权益保障机制,协助妇女签订规范劳动合同,落实社会保险待遇,降低非正规就业风险。此外,注重将基层实践中农村妇女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普惠性制度安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和激励机制,支持优秀农村女性创作者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女性参与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5. 结语
农村妇女就业发展问题不仅关乎农村女性个体发展,更与推动乡村振兴、性别平等、社会和谐稳定等议题紧密相连。在“数商兴农”背景下,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虽为妇女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促进其灵活就业与职业发展,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历史原因及社会环境的限制,仍使她们面临重重困难。
社会工作凭借专业优势,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通过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介入,为农村妇女提供了专业支持,助力其应对电商发展挑战,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不过,要推动农村妇女在电商领域实现长效就业发展,还需政府部门、电商平台、社会工作者等各方协同努力。未来,如何平衡数字经济短期效益与妇女长远发展,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支持,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议题。乡村振兴需要妇女力量的觉醒,而真正的赋能,始终始于对每一个乡村女性生命价值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