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当前《组织行为学》课程在“双创”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理念贯彻不足、知识与能力融合不深等问题,本研究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与新的社会就业要求,提出基于T-C-P-C教学理念的课程优化策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创业计划书撰写及多维考核机制,探索课程改革路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贯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管理能力,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构建“双创”导向的课程体系提供实践参考,助力高校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is study takes Yil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C-P-C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case analysis, business plan wri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path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rengthen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ability,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building a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 引言
“双创”能力培养是指通过专门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并通过科学的训练使得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过程,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目的[1]。近年来,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为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双创”制度体系和“双创”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学生“双创”兴趣不足、专业知识与“双创”融合度不高的现象。因此,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3]。
《组织行为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伊犁师范大学《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二秋季学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更加科学地了解个体、群体及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掌握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并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指导创新创业实践[4]。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结合“双创”时代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扎实的专业基础。
2. “双创”能力培养的内涵
国内外对“双创”能力培养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特征,首先是理论层面,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双创”能力培养是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5]。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培养是通过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6]。其次是实践层面,企业和政府组织多从创新和创业的实操的角度出发,对“双创”能力培养做出了界定,认为“双创”能力培养是通过建立适应创新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创新氛围和创新条件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7]。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应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的相互耦合[8]。因此,结合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及伊犁师范大学教学建设情况,本文认为专业课程更应通过树立专业、系统、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以使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中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学培养过程。
3. “双创”背景下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新要求
3.1. 内部专业建设要求
随着我国各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以指导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9]。管理类专业学科是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组织行为学》是我国管理类专业学科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轨迹,结合管理实践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当前以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下,既要将专业的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也要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技巧,让课程逐渐成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本领的助推器[10]。
3.2. 外部就业环境要求
目前我国就业竞争与就业机遇并存,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不可忽视。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创业已成为更高层次且更具有拉动力的就业方式,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11]。多省高校主动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或对毕业生创新创业开展帮扶工作,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主动挖掘创新创业的契机,通过“双创”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质量的就业既要求学生有夯实的专业学习基础,也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12]。
因此,利用专业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组织行为学》课程须结合外部环境要求,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中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企业经营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管理经验,让学生在课程中锻炼出创新创业所需的各方面素质。
4. 《组织行为学》课程“双创”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双创”理念未全面贯穿整体教学过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授大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传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过程虽然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但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课程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科学的、可持续的企业运营离不开对个体、群体(团队)及不同组织层面的有效管理,能否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管理效果已成为制约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组织行为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其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双创”理念未全面贯穿整体教学过程,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忽视了组织管理与创新创业管理的紧密联系,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
4.2. 教学内容缺乏“双创”能力知识的设置
由于创新创业活动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因此要求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相应的创新创业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以完成创新创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及改革等整体流程。《组织行为学》教材中研究的企业对象虽然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多已成体系,参考价值较高,但对初创企业管理技巧和方式的教学内容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中组织管理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关联度不高,相关管理实践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无法延伸至创新创业层面,最终无法达到理论知识有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且目前存在理论讲授过多、深度不足、内容整合性不高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单方面的纵向思考,缺乏各知识单元的横向关联探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管理能力。
4.3. 课程考核形式不全面
长期以来,《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评价考核内容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多以临时抱佛脚的方法突击背诵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同时考核内容与创新创业关联不足,不能评估学生在此门课程中所获取的创新创业知识。“双创”能力培养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因此,课程的考核应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的技巧,并不能简单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
5. 《组织行为学》课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探索路径
5.1. 树立“双创”能力培养教学理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内涵和目标,树立T-C-P-C教学理念,即将理论知识学习(Theory)、素质能力提升(Capacity)、实践能力提升(Practice)、职业胜任力培养(Competency)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对《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设计,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贯通,以点及线、以线及面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熟悉组织管理的原理和技巧,构建起管理学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意识。在素质能力提升方面,结合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企业的案例、数据调研报告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调查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达到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目的。在职业胜任力培养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就业从业知识,让学生了解管理类专业的就业途径,掌握相应的就业求职技巧方法。
5.2. 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挖掘包含创新创业理念的优秀企业案例,重点剖析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制定过程、组织架构设计方法、规章制度制定技巧、企业决策过程等内容,以企业的权益和债务融资等相关内容作为案例知识扩充。同时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如数据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产生理念碰撞和观点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创业计划书撰写模块,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有兴趣的创业领域并组建团队,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创业领域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创业领域现状的同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创业目标。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让学生增加社会调查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和决策判断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5.3. 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考核机制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内涵和目标,《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体系由课堂平时成绩、小组研讨、创业计划书和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其中,课堂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赋值,在该环节中重点考核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小组研讨成绩主要根据课堂中对创新型企业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小组的协作情况和个人表现情况进行赋值,在该环节中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创业计划书成绩主要根据班级各创新创业团队所撰写的创业计划书内容、质量和汇报展示情况进行赋值,在该环节中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考核过程中需将考核结果持续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剖析团队管理问题,挖掘创业潜在风险,不断改进完善创业计划书的质量和内容,实现反馈与改进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赋值,考试内容既包含理论内容也包含综合分析内容,该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组织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的日益凸显,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改变以理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不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改进课程质量,加大课程“双创”能力培养力度,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