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E-Commerce Curriculum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6264, PDF, HTML, XML,   
作者: 于东玉: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管理系,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上海
关键词: 产教融合电子商务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Commerce Curriculum Reform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摘要: 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切入,分析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策略。深入分析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产教融合对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e-commerce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lores reform strategies for e-commerce curriculum based on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It conduct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existing issues in e-commerce courses,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driving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encompassing curriculum design, content development, pedagogical approaches, faculty enhance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文章引用:于东玉.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163-16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64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点领域,正在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供给端快速推进,通过数实融合重构产业链与价值链,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加速与电子商务融合,推动行业向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3.83万亿元,同比增长6.89% [1]。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呈现层次多样化特点。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往往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产教融合理论源于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其核心是实现教育供给侧的创新与产业需求侧的紧密对接,最终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产教融合强调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使教育教学与产业实际相结合,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电子商务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行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电子商务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着脱离实际、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直接适应行业需求。因此,产教融合为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变革。深入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课程设置较为传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如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基础等课程,而对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如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涉及较少,导致课程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一些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基础理论课程占比过高,而实践操作类课程占比不足,学生在毕业后难以直接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同时,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着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一些教材内容陈旧,案例缺乏时效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对电商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2]。例如,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时,部分教师仍然使用多年前的案例进行教学,而没有结合当前流行的社交媒体营销、短视频营销等新渠道和新方法,导致学生对行业最新的营销手段知之甚少。

2.3. 教学方法

在授课中,传统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参与度较低。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一些院校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设计不合理、案例选取不当等。比如,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存在设计的项目过于复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不匹配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对自我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师资队伍

授课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深入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和企业脱节,存在难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对于电商平台上的一些实际操作流程,如店铺装修、商品上架、订单处理等,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力不从心。

3. 基于产教融合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3.1.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用人需求直接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能够实时反馈行业岗位技能变化。例如,随着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崛起,企业提出对“短视频运营”“跨境支付与合规”等技能的迫切需求,学校可快速响应,增设相关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趋势同步。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更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比如,通过产教融合,企业根据业务需求,提出强化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而院校开设针对性的电商数据分析课程,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上手,较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3.2.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通过构建“理论 + 实战 + 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破解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痛点。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指导,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训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参与到实际的电商项目运营中,从店铺搭建到营销推广和电商数据分析,全程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通过实战掌握电商企业运营技巧,为将来就业后更好适应企业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说,比如搭建电商运营沙盘系统,学生分组完成“选品–店铺装修–营销推广–数据分析–售后优化”全流程任务,并由企业导师按行业标准评分。校外实习深化产教协同,例如学生参与“双11”“618”等电商大促活动,承担客服、仓储、直播等岗位工作,在实践中掌握流量转化、用户运营等核心技能。

3.3. 提升教师双师能力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行业最新动态,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人员的合作交流,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比如,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电商营销活动策划,将企业促销方案设计、实施和促销效果分析等完整流程和注意事项,提取凝练,融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项目设计质量。

3.4. 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

产教融合为课程体系注入行业基因,推动电子商务教学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变革。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能够为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经验。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课程更加贴近行业实际,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

3.5. 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产教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通过实时案例与技术工具相结合的机会。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技术的基础理论,还能在课程中掌握如何应用这些技术进行产品推荐、客户行为预测、营销优化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利用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的人工智能来分析电商平台上的用户数据,优化营销策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广告投放等手段提升消费者体验和企业效益。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来自不同电商平台的数据,揭示消费者行为模式,从而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营销方案。

4. 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策略

4.1. 重构基于产教融合导向的课程设计

首先开展行业调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通过深入调研电商行业企业,明确各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如电商运营、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岗位,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课程模块,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局限,使课程设置更加精准地对接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课程改革中,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融入新兴技术与业态。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有利于及时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业态,以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融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同步,避免课程内容滞后于现实需求。

4.2. 丰富教学内容

真实项目驱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如企业的网络营销策划项目、电商网站建设与运营项目等。学生通过完成真实项目,掌握实际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校与电商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品牌推广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分组完成项目策划和执行,包括市场调研、目标客户定位、推广渠道选择等,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或者校企联合开展“农产品电商助农计划”,学生团队负责品牌策划、直播带货及物流协调,项目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营收,学生能力得到市场验证,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更新教材和案例库。选用具有行业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材,同时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教材、课件、案例库、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企业导师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材编写提供素材和建议,使教材内容更贴合行业实际。建立动态的案例库,收集和整理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典型案例,如效果良好的网络营销案例、电商创业案例等,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在教授网络营销模块时,可以选取近年来热门的电商平台的营销案例,比如某网红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营销策略,并提出自己的营销创意等,提升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任务,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商网站建设模块授课中,设计一个建设小型企业电商网站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网站需求分析、页面设计、功能开发等环节,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商务物流模块的授课中,分析某电商企业采用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仓储在提高电商物流效率方面的优势和应用方法。

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如慕课、微课等,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重点进行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和实践操作指导,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师在课前布置在线学习任务,让学生观看关于电商直播的微课视频,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直播设备的调试和直播脚本的编写实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和项目研发。通过挂职锻炼,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3]。其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如电商运营培训、网络营销培训等。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行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如,邀请某电商平台的技术专家来校举办电商数据挖掘技术讲座,讲解行业里最新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应用方法,为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和思路。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获取相关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证书、网络营销师证书等。同时,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职业院校为获取双师型教师证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4.5.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建设具有真实感和实用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建设电子商务模拟运营中心、网络营销实训室、电商直播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和设备,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课程,提高校内实践教学质量。比如企业提供直播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安排学生进行直播带货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直播电商的实际操作技能。

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4]。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校外实习的质量和安全。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和项目指导,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进行巡回指导和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实际电商项目运营,如店铺的日常管理、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通过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5. 结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分析电子商务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优势,提出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导向的课程体系,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来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改革对策,不断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兼具理论和动手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 [R].
https://dzsws.mofcom.gov.cn
[2] 张岩. 电子商务双语师资培养策略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2, 13(7): 82-83.
[3] 苏莹.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4): 46-49.
[4] 韦建秀. 产教融合在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 商场现代化, 2025(9):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