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旋翼无人机机动灵活、操作方便,正在被广泛运用到运输领域,解决“最后一公里”投送难题[1]。我国有成熟的无人机产业链,各类运输无人机技术日趋完善,为运输应用提供了丰富选项。但是,面对不同厂家、不同参数的大量可用机型,如何通过出厂参数准确测算运输能力,从而科学进行择优排序,可靠遂行运输任务,成为用户单位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前,对旋翼无人机运输效能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国外方面,Kamran Turkoglu等人提出一种具有VTOL能力的亚音速运输无人机的概念研究和原型设计,对大型四旋翼无人机运输效能作了模拟分析[2]。Donkyu Baek等人提出了一种无人机运输任务规划算法,能够使同样能耗下无人机完成运输任务最大化[3]。Campbell James F.等人以快递无人机为对象,提出一种解析不同类型无人机能耗与性能相互关系的模型[4]。国内方面,袁子怡等人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无人机运输效能进行评估,并尝试使用三解模糊数降低主观因素影响[5]。崔栋等人提出一种基于超效率平行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民用无人机岛礁运输效能评估方法,相较经典CCR模型和平行网络DEA模型能使评估结果区分度更加明显[6]。张勇等人结合无人运输机任务和使用特点构建指标体系,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运输无人机效能进行评估[7]。
上述研究主要聚焦外部环境、任务因素、电池对旋翼无人机运输效能的制约与影响,属于间接性、反馈性的计算方法,直观性和可解释性还不够强。本文从旋翼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物理原理出发,利用可查询、可测量的机械参数直接求解无人机运输能力,能够直观反映不同参数、机械规格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在运输无人机型开发、选型方面更有可参考性。
2. 对无人机运输能力的解析
运输能力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各种运输工具和手段,将人员、装备、物资等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的能力,概括的讲,就是把“特定数量”的物资运送到“特定距离”的能力。
概括上述定义,可认为“运载数量M”和“运输距离L”这两项指标是表征无人机运输能力强弱的基本指标,不妨设两者的乘积为“运输量D”,其单位为“千克米”(kg∙m)或“吨千米”(t∙km),作为衡量不同机型运输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即:
(1)
无人机出厂标定的动力参数通常包括最大载重量Mmax、最大航程Lmax、续航时间t、功率P、电池容量等参数,对同一无人机来说,通常载重量与运输距离是大致成反比的(
),即载重加大则可运输距离变小、反之载重减小则可运输距离增大;而由于无人机自身重量也占用载重能力,且发动机、电动机在不同载重下能量转化效率不同,因此载重量与运输不严格正反比。因此,厂家标定的最大载重量Mmax、最大航程Lmax是不计其他条件的各自极限值,只能用作取值范围,不能直接用来计算运输量[8]-[10]。
3. 运输量计算公式推导
根据空气动力学,无人机运输的过程就是为货物加装一个能推动空气的装置,通过向下、向后推动空气,实现货物升高后横向移动到目标点,消耗总做功量等于螺旋桨反向推进空气做功量之和。
设旋翼无人机输出功率为P,单位为瓦(W);自重为M0,单位为千克(kg);负载货物质量为M,单位为千克(kg);运输距离为L,单位为米(m)。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无人机输出功率P被用来推动向上、向前做功,可分解为升力功率
与推进功率
之和[11]-[16],即:
(2)
式中,
为旋翼反推空气流出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为无人机飞行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为系统效率、
为推进效率(输出功率的转化效率,通常设0.6~0.8之间);
为无人机横向运输平均空气阻力,根据空气动力学,有:
(3)
(4)
上式中,Cd为空气风阻系数,
为螺旋桨直径,单位为米(m);
为无人机携货物飞行的迎风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K1、K2为简化计算所取的综合系数[17] [18],综上可得:
(5)
将式(6)变形,可得:
(6)
又因为:
(7)
上式中,W是无人机携带能量总数,P是无人机输出功率,t是完成任务飞行时间,无人机可携带能量总数W是固定的,假设无人机在任务飞行中的功率P是恒定的(货物质量不发生变化且匀速飞行),则有:
(8)
由此可得,无人机运输量的函数式为:
(9)
其中:
上述公式是对旋翼无人机简单模型的近似计算,主要用来反应不同参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无人机运输量主要决取于哪些因素;实践当中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无人机(如四旋翼、六旋翼)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所不同,还需加入其它修正系数。
4. 变量分析
式(9)为无人机载重量计算公式,展示了载重量M与对应可达成运输量D的函数关系。通过公式,可以较直观地分析无人机各参数之间,以及各参数与运输量的关系。
4.1. 运输量与动力参数、载重量的关系
从式(9)可得,无人机运输量D与所携带能量总数W、系统效率
、螺旋桨尺寸R正相关,这3个参数增大时运输量相应增大;与无人机自重M0、迎风面积A负相关,这两个参数变小时运输量相应增大;与功率P、载货量M关系较复杂,存在最优区间。因此:
推论1:无人机携带能量越多,运输量越大;同等能量下,提高机械效率、增大螺旋桨尺寸、轻量化机身、改进风阻设计等措施可提高无人机运输量。
从式(2)来看,无人机功率P可分解为升力功率
与推进功率
之和,若取
为0,将P全部用来提供升力,此时求得的M值为无人机最大载重量。联立(2),(3)得:
(10)
式中,Mmax为无人机最大可负载重量。由上式可得,无人机负载能力M与功率P、螺旋桨尺寸R正相关,且总负载(M + M0)的1.5次幂与功率P、螺旋桨直径R均成正比,即:
,
因此:
推论2:提高功率、增大螺旋桨尺寸均可提高无人机载重量。
4.2. 载重量与飞行速度、运输距离关系
式(5)变形可得
,体现了升力与推进功率的竞争关系。当载重M增大时,升力功率占比增加,导致可用于推进的功率减少,飞行速度下降。
式(6)展示了无人机飞行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显然,载重量M与无人机飞行速度
的2次幂概略成线性负相关,即
。
式(8)展示了无人机载重量M与运输距离的关系,显然,运输距离L与载重量的2次方根(M + M0)1/2线性负相关,即
,因此:
推论3:无人机动运输速度、运输距离与载重量负相关,且运输速度对载重量变化相对不敏感,载重每增加10%,无人机速度和运输距离分别下降约3%~5% (具体依赖气动参数)。
4.3. 最高效率载重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若以M、
为自变量,对式(5)求偏导∂P/∂M、∂P/∂v,并求导数等于0时的极值,可得方程:
再将式(6)与式(10)联立,消去
,可得:
式中,
为最高效载重量。从上式可得,在无人机功率P确定的情况下,无人机载重量为
概略与无人机迎风面的尺寸(系数K2中的子系数
)成反比,即
;与螺旋桨直径(系数K1中的子系数
)成正比,即
,因此:
推论4:无人机最高效载重量由无人机功率、系统效率、自身重量、迎风面积、螺旋桨等参数相关;在确定功率下,无人机尺寸越小(迎风面积越小),螺旋桨直径越大,最高效载重量越大。
5. 算例验证
选取现有无人机典型参数值,对式(9)“无人机运输量计算公式”和式(12)“最高效载重量计算公式”进行验证。
设旋翼无人机A在Z地执行运输任务,无人机及环境参数见表1:
Table 1. UAV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表1. 无人机及环境参数
参数名称 |
功率 |
自重 |
系统效率 |
推进效率 |
螺旋桨半径 |
迎风面积 |
满功率飞行时间 |
空气密度 |
风阻系数 |
符号 |
P |
M0 |
|
|
R |
A |
t |
ρ |
Cd |
数值 |
1000 |
2 |
0.7 |
0.65 |
0.15 |
0.1 |
3600 |
1.225 |
0.3 |
单位 |
W |
kg |
—— |
—— |
m |
m2 |
s |
kg/m3 |
h |
5.1. 系数计算
升力系数:
风阻系数:
5.2. 运输量公式计算验证
M值取从1到5的自然数,依次代入下式分别求解运输距离L和运输量D:
计算结果见表2:
Table 2.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 Transport Metric
表2. 运输量模拟计算结果
载重量(kg) |
运输距离(km) |
速度(m/s) |
运输量(kg∙m) |
1 |
12.3 |
28.1 |
12.3 |
2 |
10.1 |
26.4 |
20.2 |
3 |
8.2 |
24.2 |
24.6 |
4 |
6.5 |
21.5 |
26 |
5 |
4.9 |
18 |
24.5 |
对计算结果进行图形分析,见图1:
Figure 1. Graphical analysis of transport metric simulation results
图1. 运输量模拟计算结果图形分析
从计算结果看:
1. 自重2 kg无人机可携带1 kg货物飞行12 km左右,与市场上相应参数无人机性能一致,表明该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大体一致,验证了公式有效性;
2. 功率确定情况下,随着载重量增加,运输距离、飞行速度对应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与推论3一致;
3. 运输量不同,同时,在载重量M取4 kg时,运输量取得了最大值26,000 kg∙m,验证了存在最高效载重量。
5.3. 最高效载重量公式计算验证
将相关参数代入式(12):
利用代入逼近法求解近似值,可得
。在上面式(9)的验证计算中,M以自然数为取值范围,当取4 kg时对应运输量最大,与此处计算结果相一致,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
6. 结论
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市面上无人机参数和可查询、可测量数据近似计算旋翼无人机运输量的数据模型,可用于量化评估不同参数旋翼无人机运输能力及运输效能评估。区别于传统的采集任务数据、人的使用反馈等建模方法,减少了主观因素影响,结果更精确、计算更简便。通过模拟通用旋翼无人机在不同运输负载下的运输量,可得到以下结论:
(1) 提高机械效率、增大螺旋桨尺寸、轻量化机身、改进风阻设计等措施可提高无人机运输量。
(2) 旋翼无人机运输速度对载重量变化相对不敏感,载重每增加10%,无人机速度和运输距离分别下降约3%~5% (具体依赖气动参数)。
(3) 在确定功率下,无人机尺寸越小(迎风面积越小),螺旋桨直径越大,最高效载重量越大。
本文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在建模方面,一是对假设无人机功率、能量数是恒定的,实际上无人机功率在上升、降落等环节无人机功率是变化的,电池、燃料在不同使用强度下转化率也是可变的,可能导致理论计算值与实践数值有一定出入;二是本研究对个别环境参数,如多旋翼无人机不同螺旋桨之间的空气扰动影响作了简化或忽略,可能导致少数特定构型的多旋翼机型计算结果不够准确,下步还需深化研究。
基金项目
2024年军队某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