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数字消费时代,视觉设计已成为电商平台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核心战场。屏幕界面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载体,更是文化符号、情感价值与商业策略的聚合体。然而,随着电商平台数量的激增,视觉设计的“内卷化”现象日益显著:页面布局同质化、视觉元素趋同化、品牌识别弱化等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与平台竞争力下降。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视觉创新打破同质化僵局,重构消费符号的深层意义,成为电商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命题。
波普美学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产物,以其鲜明的色彩表达、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模因化复制与戏谑性叙事,展现出与电商流量逻辑的天然契合。它通过消解打破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界限,将商品转化为消费者自我表达的媒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差异化的视觉触点。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电商平台,近年来在双11、510周年庆等营销活动中,通过波普美学策略重构消费符号,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体系,其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波普美学的商业转化潜力,也为电商视觉设计的创新提供了范本。
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聚焦淘宝平台的视觉设计实践,探讨其如何通过色彩修辞、符号异化与参与式共创,将艺术语言转化为商业增长动力。研究旨在揭示波普美学在电商视觉设计中的适配机制和设计策略,为数字消费时代的视觉设计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同时探索艺术与商业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2. 数字消费时代的视觉博弈
2.1. 电商平台视觉内卷化
在数字消费时代,电商平台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各平台为争夺用户注意力展开了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在视觉设计领域逐渐演变成了“内卷化”现象[1]。劳拉·里斯在其《视觉锤》一书中比较、评判并总结了不同的商业营销案例中“视觉定位”的应用,还提出品牌记忆由“语言钉”和“视觉锤”两部分构成。对于所有的品牌而言,优秀的视觉设计不仅影响着用户的第一印象,提高在电商平台的竞争力,还能更好地传递品牌理念和产品特点,达成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定制化服务。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手段的视觉营销作为一种新兴营销手段[2],凭借其直观、生动、吸引力强等特点,向目标受众传递品牌与产品特点,突出营销卖点以提升受众购买兴趣,实现营销推广。但如今众多电商平台在视觉设计上却陷入了困境,电商平台的视觉显著性不明显。
2.2. 电商平台视觉显著性不明显
2.2.1. 页面布局趋向同质化
众多平台都采用了首页轮播图展示热门商品或促销活动,下方以网格形式排列各类商品分类的布局模式。从淘宝、京东到众多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这种布局几乎成为了标配。以服装类电商平台为例,无论是主打快时尚还是高端定制,首页布局往往都是大图展示爆款服装,下方整齐排列各种服装款式分类,往往侧重于传达产品的基本特性,如价格、功能、规格等,消费者很难从页面布局上感受到不同品牌的独特定位。
2.2.2. 视觉元素滥用
为了吸引消费者,电商平台大量使用鲜艳色彩、夸张的字体和动态效果。过度使用这些元素导致页面视觉过于繁杂,信息过载。几乎所有平台在促销活动时都会使用醒目的红色作为主色调,搭配超大字号的“折扣”“限时抢购”等字样,再加上闪烁的动态效果,试图抓住消费者眼球。这种视觉元素的趋同,使得消费者对这些刺激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反而产生了视觉疲劳。同时,这种趋同也让平台难以通过独特的视觉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2.3. 品牌和产品识别弱化
在电商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品牌推出的商品展示方式逐渐走向同质化[3]。产品图片大多采用白色背景、正面展示的标准模式,对于商品细节的呈现方式也极为相似。在电子产品类目中,同类型品牌还可能遭遇被复制和仿冒的困境,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耳机,产品图片都以简洁背景突出产品主体,从各个角度拍摄产品外观,再配以简单的功能图标说明。这种统一的展示方式虽然符合消费者对商品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但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无法展现出平台或品牌的个性。
3. 波普美学的商业适配性
3.1. 波普美学的概述
波普美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美国得到广泛发展,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运动之一。作为一种主要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4],它以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为核心主张,通过挪用大众文化符号、商品形象和流行元素,对精英主义艺术传统进行戏谑式解构。
1956年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并提出了波普艺术的11个特征,其中不少与商业性有着紧密联系。此外还有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玛丽莲·梦露》[5] (如图1)、罗伊·利希滕斯坦的漫画网点画和克拉斯·奥尔登堡的巨型日常物品雕塑等经典作品,均以大众性、复制性、戏谑性为核心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商业艺术的表现形式[6],将消费主义本身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载体。
在数字消费时代,波普美学凭借与流量逻辑的天然契合,逐渐从艺术领域渗透至商业设计范畴,成为了电商视觉竞争的重要范式。它教会品牌如何用艺术包裹商业诉求,实现从“被观看”到“被讨论”的转变,最终在用户心智中构筑起兼具辨识度与延展性的符号帝国。无论是短视频平台的视觉轰炸,还是电商页面的信息速食,波普艺术通过高饱和色彩、夸张符号和重复堆叠,将商品的实用价值转化为符号的情绪价值,精准拿捏住消费社会的本质,既能快速捕获注意力,又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制造差异化触点,展现出了强大的商业适配性。
图片来源: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61483.html。
Figure 1. Andy Warhol (USA), “Marilyn Monroe”
图1. 安迪·沃霍尔(美国)《玛丽莲·梦露》
3.2. 波普美学的核心特征
3.2.1. 鲜明性:饱和色彩的社会转译
波普艺术以鲜明性为核心,将高饱和度色彩升华为社会情绪的视觉转译。这一美学特质首先体现在对工业化色彩的挪用与重构中,彼得·布莱克为披头士设计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专辑封面,更以桃红、亮橙构成的超现实花海消解了历史名人与流行偶像的等级差异,使色彩成为打破雅俗界限的视觉宣言。这种色彩的暴力性不止于视觉刺激,更演变为情感爆破的媒介。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春日波普趋势大秀”中,快手电商携手年衣、陈六六等品牌推出的系列作品,将波普美学的色彩狂欢推向新高度。设计师们大胆采用亮黄、宝蓝、鲜橙等高饱和度色调,搭配波点、条纹、卡通等波普风格的标志性图案,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他们用创新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诠释了对全新复古波普趋势的独特理解。这种对色彩的极致运用,不仅呼应了波普艺术对消费文化的戏谑态度,更借助电商平台的即时传播,将街头文化与奢侈品美学融合,重构了大众对时尚的认知。可见,波普的鲜明性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革命,而是以色彩为刃,剖开现代社会真实与复制、艺术与商品相互渗透的文化肌理。
3.2.2. 大众性:文化符号的普世共鸣
波普美学所选用的大众文化元素,如影视IP、流行文化、日常消费品等,是对已有符号进行的视觉提纯,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无论是一线城市的时尚达人,还是下沉市场的普通消费者,都能轻松理解品牌想传递的信息,并产生共鸣,使品牌无需繁复的背景解释,即可实现跨圈层对话。这种将日常物品提升到艺术高度的做法不仅颠覆了文化等级,让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不再泾渭分明,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在商业领域中的角色,引发了关于艺术与商品关系的深入思考。Erin McGuire以可口可乐作为创作对象,将其设计成了一件像素艺术作品。她的创意主要有两个来源——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电子游戏《Space Invaders》,以及在整个巴黎留下自己的印记的像素艺术家Invader (如图2)。消费者在浏览页面时,看到自己喜爱的动漫或电影元素,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不自觉地完成对品牌价值观的隐性认同[6],更是对自身兴趣爱好和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这种大众性设计并非简单的“审美迎合”,而是通过符号的意义转译,将商品转化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使得品牌或产品形成从“看见”到“共鸣”的无缝衔接。
3.2.3. 复制性:模因化传播的设计
波普美学创作逻辑本质是视觉基因的工业化生产,通过重复排列图案和元素,构建起独特的视觉节奏感和记忆点。其标志性的平涂色块、几何图形、重复阵列构成了一套“即插即用”的视觉元件库,完美
图片来源:https://www.canva.cn/learn/pop-art/。
Figure 2. Erin McGuire Coca-Cola
图2. Erin McGuire可口可乐
适配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性。品牌主视觉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而是能够灵活地裂变为表情包、动态贴纸等碎片化内容,保持统一调性同时实现多点触达。例如,优衣库UT系列深度融合了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选取如《火影忍者》《星球大战》等热门IP元素融入波普风格的设计之中(如图3)。在宣传海报、电商页面及实体店铺陈列中,也都着重展示UT系列的波普风格。这些视觉元素如同“模因”一般,在较小的屏幕尺寸下依然保持视觉吸引力,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与产品的传播范围。
图片来源:https://www.uniqlo.cn/ut_top.html。
Figure 3. Uniqlo UT series interface (Uniqlo official website)
图3. 优衣库UT系列界面(优衣库官网)
3.2.4. 戏谑性:社交货币的“催化剂”
波普美学常带有幽默、调侃的意味,通过夸张图像和新奇的元素组合,创造出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这种戏谑性使得相关产品或品牌成为消费者乐于分享的“社交货币”,帮助品牌实现更好的传播和营销效果。例如,星巴克与艺术家Steven Harrington联手,在美国限量推出了一组充满波普风情的插画Mason Jar (梅森瓶) (如图4),实用且极具收藏价值。其独特、夸张且带有戏谑感的设计引发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广泛讨论与分享,相关UGC内容在微博累计阅读量破亿,星巴克也借此实现了品牌的广泛传播与产品销量的提升。喜茶与全球知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展开的联名活动,围绕“给世界加点波波”主题,将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艺术与喜茶首创的新茶饮经典元素波波结合,产生巨大的品牌协同效应。淘宝的“丑东西大赛”通过反常规视觉设计制造话题,活动期间店铺访问量激增130%。戏谑性的高明之处在于消解商业宣传的功利性,用娱乐化外衣包裹品牌诉求,既降低用户心理防御,又激发二次传播欲望。
图片来源:https://m.jiemian.com/article/829657.html。
Figure 4. Starbucks mason jar
图4. 星巴克梅森瓶
4. 电商平台中波普美学的设计语法解构——以淘宝平台为例
4.1. 能指狂欢:色彩与图形的修辞策略
4.1.1. 高饱和的色彩:感官唤醒的视觉冲击策略
波普美学通过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强对比制造视觉震颤,将色彩从“氛围营造工具”转化为“注意力武器”。淘宝最近几年的双11、节庆日活动的主视觉大多都采用波普风,运用鲜艳颜色和矢量扁平图形,刺激消费者视觉,展现淘宝平台电商促销设计的创新演绎。淘宝510周年庆线上主会场延续KV视觉风格,将“每满300减30”“每满300减40”等促销信息以高饱和度色彩突出呈现,红色、黄色等明快色调构成视觉主基调,配合动态飘带、闪烁图标等夸张图形,形成密集的符号轰炸效果。这种设计逻辑类似于波普艺术对广告牌、商品包装的直接挪用,通过色彩的纯粹性与图形的符号化,将促销信息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刺激。例如,主会场版头将“快乐开启”“淘宝510周年庆”等文字与满减信息拼贴(如图5),以无衬线字体放大处理,强化信息传递的直接性,使消费者在浏览瞬间被色彩与图形组成的“视觉诱饵”捕获,完成从注意力吸引到消费行为的转化。这种对波普美学中“视觉冲击力至上”原则的运用,本质上是对电商平台“流量竞争”逻辑的响应,通过感官刺激激活消费者的购物冲动。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LFxJopDgmyHEnq9Ffy8Bg。
Figure 5. Taobao 510 anniversary brand & visual design
图5. 淘宝510周年庆品牌&视觉设计
4.1.2. 夸张图形:图形强化的视觉修辞策略
波普美学对传统视觉规范的解构,集中体现在夸张图形的创造性运用上,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品牌个性与产品信息。品牌通过对图形进行放大、变形、拼贴或背景符号化的视觉同构手法,将商品、品牌标识及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张力的符号载体,构建起产品特性与视觉语境的深度关联。在NARS品牌美妆产品的首页,将眼影盘、腮红盘等产品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形符号。波普艺术对广告图像的解构重组,在此转化为“产品符号 + 背景符号”的拼贴策略。模特用对应的产品绘制出妆容,并特写面部,突出细节。以蝴蝶作为产品的色彩隐喻,将产品嵌入到符号化的使用场景中,使“耀目紫蝶 绽于双眸”的春日野樱和“迷雾仙紫 梦蝶破茧”的幻梦腮红等通过背景符号自然传递。这种背景与产品的符号同构,本质是对波普艺术“图像挪用”的功能性改造。它打破了传统电商设计中“产品至上、背景陪衬”的层级关系,使背景成为承载产品特性的“第二能指”,与夸张的产品图形形成符号共振。这种设计策略在MAC、YSL等美妆品牌的淘宝页面中尤为典型(如图6),其通过背景与产品的符号同构,将波普美学的视觉狂欢转化为精准的产品特性传播,既保持了艺术风格的纯粹性,又实现了商业信息的高效传递。这些色彩与图形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特定的修辞策略,如隐喻、象征等,赋予商品更深层次的意义,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图片来源:https://www.taobao.com/。
Figure 6. Homepage of Taobao beauty cosmetics brand flagship store
图6. 淘宝美妆品牌旗舰店首页
4.2. 符号异化:文化符号的商业化转译
4.2.1. 大众文化符号化:文化转化为消费符号
艺术和商业正在不断融合渗透,丰富物质消费的精神内涵,甚至越来越成为大众艺术潮流的时尚风向标。品牌巧妙运用波普风格设计,深度挖掘商品的潜在价值,将商品转化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并与流行文化、社会热点等元素相结合,使商品不仅仅是实用物品,更成为一种身份、品味的象征。随着电商的发展,淘宝平台充分利用波普美学,实现了商品符号的二次异化,将影视、社交话题等元素巧妙转化为消费符号。以去年淘宝510周年庆的“免单互动”为例,《甄嬛传》中的经典台词“皇上,您这是喜脉”被设计成猜题卡片的核心内容,借助热门IP的影响,成功引发“甄学家”讨论,单日就吸引了3亿人的关注热度,并登上微博热搜。这种设计将影视台词从剧情语境中剥离,赋予其“免单线索”的消费功能。此外,名人故事、网络热梗等通俗文化符号也被密集地应用于淘宝的促销场景,如“李佳琦”“红包雨”等关键词与满减信息并列呈现,构建出“流量明星 + 折扣机制”的复合符号体系,使消费行为与流行文化认同产生关联(如图7)。波普美学中“艺术与生活界限消解”的理念在此转化为“文化符号与消费符号的无缝对接”,使消费者在解码符号的过程中,不仅做出了购物决策,还获得参与流行文化传播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增强了对淘宝平台的情感粘性。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LFxJopDgmyHEnq9Ffy8Bg。
Figure 7. The main page for the 510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Q&A and the Taobao promotion scenario
图7. 510周年庆的答题主页面&淘宝促销场景
4.2.2. 标准化符号重复:强化视觉与认知记忆
波普美学中,标准化符号的重复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强化品牌印象的关键手段。从整体的促销页面到具体的店铺设计。在服饰类店铺首页,产品大量重复排放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淘宝平台将这一手段广泛应用于各个角落。以特步、阿迪鞋类店铺为例,其首页常常采用产品大量重复排放的设计手法,以多排同款不同色或是不同款式的主推鞋品为主(如图8)。这些产品通过多样的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一方面,这种设计利用了波普美学中对重复元素的运用,让消费者快速了解店铺的产品类型和风格特点。例如,消费者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店铺的产品类型和风格特色,判断出该店铺是以休闲鞋还是运动鞋为主,主打简约款还是复杂设计款。另一方面,重复排放的产品也充当了标准化符号,在消费者浏览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对店铺品牌的印象,从而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和记忆度。此外,在淘宝各类促销活动页面中,“满减”“折扣”“红包”等代表优惠信息的标准化符号被大量重复展示,通过不同的色彩、字体、大小和位置,强化消费者对促销信息的感知。
4.3. 视觉共创: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的参与式社交传播
波普美学的“大众参与性”与“可复制性”特质,在电商场景中可构建成“视觉共创–社交分发–价值反哺”的良性闭环,实现低成本流量裂变与品牌温度塑造。淘宝平台通过互动设计将消费过程转化为充满趣味的大众参与式体验。在去年淘宝510周年庆的“刮刮卡”活动中,平台设计了“锦鲤免单卡”“双赢卡”“淘气卡”等一系列卡通化形象,配合“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你想怎么跑就怎么跑”等贴合年轻群体喜好的文案,将传统单调的抽奖机制升级为富有情感共鸣的互动游戏(如图9)。淘宝借助AI技术生成的近100个小产品形象(如办公椅、乳胶枕等)与用户日常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使每张刮刮卡成为生活片段的视觉化隐喻,例如“半夜扔垃圾的习惯”对应垃圾袋免单,通过细腻的生活叙事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策略延续了波普美学“从日常中提取艺术”的核心理念,将单纯的购物行为拆解为猜题、刮卡、分享等游戏化环节,让消费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同时,“晒图分享”“邀请好友”等社交功能的嵌入,进一步放大了互动体验的传播效应,使个体的消费行为转化为群体的狂欢盛宴,最终实现波普美学所追求的“大众参与式文化消费”。
图片来源:https://www.taobao.com/。
Figure 8. Taobao shoes brand flagship store home
图8. 淘宝鞋类品牌旗舰店首页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LFxJopDgmyHEnq9Ffy8Bg。
Figure 9. Anniversary scratch card
图9. 周年庆专属刮刮卡
5. 电商平台中波普美学的视觉设计策略
5.1. 视觉冲击与感官唤醒的极致化设计
波普美学的核心特征之一是通过高饱和度色彩与夸张图形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快速捕获用户注意力。在电商视觉设计中,需将色彩从传统功能性的“氛围营造工具”升华为“注意力武器”。设计师可选取互补色或对比色系,通过大面积平涂色块与无渐变过渡的纯粹性,形成视觉震颤效果。在图形设计上,要勇于突破常规的比例与形态限制,可以采用几何化、扁平化或超现实拼贴手法,例如放大商品细节、解构产品轮廓或融入抽象符号等,以强化视觉张力的即时传递。此外,合理添加闪烁光效、飘带动效等动态元素,能够进一步增强页面的视觉侵略性。这种策略不仅呼应波普艺术对工业化美学的戏谑态度,更通过感官刺激直接激活消费者的潜意识购物冲动,在当下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精准抓住用户的瞬时注意力窗口,实现从“视觉吸引”到“行为转化”的高效链接。
5.2. 视觉冲击与感官唤醒的极致化设计
波普美学的本质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编码,电商设计需将影视IP、流行梗、社会热点等普世性符号转化为消费语境中的意义载体。设计师首先要深入挖掘目标用户所属的文化认同圈层,并通过符号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策略,剥离原符号的固有叙事,赋予其新的商业内涵。例如,可以将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转化为促销暗号,或者将网络热梗与活动折扣机制绑定,形成“文化共鸣 + 利益驱动”的双重刺激。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符号的视觉提纯——以极简线条、标准化图标或卡通化风格重构复杂文化元素,确保跨圈层用户的快速解码。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品牌传播的理解门槛,更通过符号的二次创作,将商品升华为用户身份认同的媒介,实现从“功能消费”到“意义消费”的范式升级。
5.3. 模因化复制与标准化符号体系的构建
波普美学的复制性特征要求电商视觉设计建立可裂变的符号体系。设计师需要提炼出品牌的核心视觉基因,可以是特定色彩组合、几何图形或IP形象等,再将这些视觉基因通过重复排列、阵列组合或模块化拼接,形成高度统一的视觉语言。例如,将主推产品以多角度、多配色形式密集排布,或通过标准化模板批量生成促销素材,既强化品牌记忆点,又适配多终端传播需求。此外,构建“符号元件库”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图形、字体、动态效果等元素拆解为可灵活组合的单元,以便快速响应热点事件或季节性营销。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设计逻辑,不仅延续了波普艺术对机械复制的批判性反思,更通过视觉一致性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同时在碎片化信息流中构筑成稳定的品牌认知锚点。
5.4. 参与式互动与社交货币的共创机制
波普美学的大众参与性要求电商视觉设计突破单向传播,构建“用户共创–社交分发”的闭环。设计师可以将消费流程游戏化,融入刮卡、答题、拼图等轻松有趣的互动形式,还可以通过随机奖励机制激发用户的探索欲和参与积极性。电商平台可以预留出UGC接口,例如自定义标签、虚拟形象生成或AR试装工具等,鼓励用户将个性化创作转化为可分享的社交内容。在此过程中,视觉设计还需要强化“梗文化”与幽默叙事,以戏谑文案解构促销信息,或以夸张动效模拟真实交互反馈,来消解商业行为的功利性。这种策略不仅借助用户社交网络实现低成本流量裂变,更通过情感化体验增强品牌粘性,最终完成从“流量争夺”到“价值共创”的范式升级。
6. 结论
在数字消费时代,视觉设计已成为电商平台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核心战场。屏幕界面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载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波普美学范式下的电商视觉设计策略,通过对淘宝平台的分析,揭示了波普美学在电商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波普美学的真正力量,在于其将商业逻辑转化为文化现象的转译能力。由此归纳出四条电商视觉设计策略:高饱和度色彩的感官唤醒策略使促销信息转化为“视觉诱饵”,大众文化符号的再加工推动消费范式升级,模因化符号体系通过重复与裂变强化品牌认知,而参与式互动设计则将消费行为升级为文化共创行为的设计策略。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电商设计的同质化僵局,更重构了消费符号的深层意义,使商品从功能载体升华为文化认同的媒介。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波普美学的应用效果可能受限于用户群体的文化背景差异,且其视觉设计策略的长期可持续性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量化波普美学对消费决策的具体影响;亦可探索与极简主义等其他艺术风格的交叉创新,拓宽电商设计的文化维度。最终,电商视觉设计的核心命题在于平衡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波普美学应用在电商视觉设计上,可以将文化洞察转化为设计动能,通过符号转译激活用户的情感共振,在数字消费生态中构建兼具美学深度与情感联结的消费生态,为数字时代的品牌竞争注入持久生命力。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