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身体上的痛苦使人浮躁,精神上的折磨则会侵入人的思想,摧毁人的意志。这个时候,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显得格外重要。阅读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上的指引,减轻生活中的压力,保持内心的宁静。
本次翻译实践材料为《做人与处世》期刊中的《你若阅读,春天即至》。该文章讲述了作者从小便热爱读书,是一个能把书当饭吃的书虫经历,且通过引用朱锡绶的名言说明正是阅读才使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平静与坦然。该文章深刻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介绍本次翻译实践材料的文本特征与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从译前准备工作,译中处理与译后审校三个环节描述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介绍,主要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详细介绍。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从词法、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的对等入手对翻译问题进行分析,运用了各种翻译技巧,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2. 理论框架介绍
2.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奈达最早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表达风格,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自然、对等的语句把源语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完整。后又在与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动态对等做出了交际层面上的阐述。奈达将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本身,而动态对等理论关注的是达到对等的效果。这种效果指的是目的语信息接收者对译文的反应理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如果以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那么衡量翻译的标准并不是词语是否能够被理解或句子依靠语法得到重构,而是在于文本信息整体上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1]。而后为防止人们将动态对等中强调的“内容高于形式”误认为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奈达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强调译文的言语形式也具有意义,不可轻易牺牲形式,这就对其“动态对等”理论中过度重视译文的交际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纠正。奈达对功能对等概念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是更注意对翻译中语用和交际等因素的考虑,强调译文读者的接受与反应。因此在“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二者间,奈达更加推崇功能对等。
奈达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总结了功能对等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层级与最低层级”。“不同的翻译能够达到不同程度的对等,这是因为绝对的对等是无法达到的。基于认知和经验因素,功能对等能够取得从最低到最高不同程度上翻译的充分性。”[2]。最低层级的翻译活动能让译文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欣赏程度一致。任何没有达到最低层级的翻译则应算作翻译活动失败。而最高层级的翻译活动能够让译文读者阅读并感受文本后的反应与原文读者一致。为了达到两种语言读者的对等反应,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三个核心特征:对等,自然与“最切记”[1]。对等指的是为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译者必须以传递原文意义作为翻译时的主要任务。自然指的是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是不留翻译痕迹的,读者不应从译文形式亦或是内容上判断是否存在非本国语言所记录的原始文本。要做到自然,译者不仅仅要考虑源文本信息,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最切记”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最切记”指的是两种语言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最切记”指的是谋求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各个层面不同程度上的对等,译者的目标应是谋求最高程度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弥合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2.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适用性
《圣经》的现代英译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这部宗教作品是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它在圣经翻译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文学翻译也是可行的。文学文本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要求译文在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尽可能地反映原文的风格,使译语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同时,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和对翻译的两个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与奈达的定义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文学文本翻译。
3. 实例分析
在本章,译者将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与分析方法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翻译难点进行处理与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对等
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是“在一定文化中象征独特事物的词、短语、成语,反映特定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3]。奈达在1945年在杂志上发表的《翻译问题中的语言学和民族学》一文中指出,文化可以分为五类:“翻译问题本质上是等值问题,可以方便地分为1) 生态文化、2) 物质文化、3) 社会文化、4) 宗教文化和5) 语言文化。”[4]。其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在原文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例1:
原文: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译文:While many people are indulging in spring outings, I am on the balcony, bathing in the sunshine, and start my most fulfilling reading life of the day with a cup of tea.
分析:“踏青”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项习俗活动,很难在英文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词。因此,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了达到动态对等,使译入语读者也获得相同的理解,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春游这一含义译出。
例2:
原文:若相互对照的话,不难发现,阅读生活中的无论冬之“经”还是夏之“史”,或秋之“诸子”,适宜的阅读对象是具体所指的,而春之宜读的“诸集”,其能指的阅读对象就显得宽泛而有点抽象了。
译文:If you compare them with each other,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n reading life, whether it is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winter, the “historical works” in summer, or the “works of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autumn, the appropriate reading object is a specific reference. While the suitable reading object in spring is “variou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he reading object of its signifier seems broad and a bit abstract.
分析:“经”、“史”、“诸子”、“诸集”这四个词语全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词。其中“经”往往代表着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作品,“史”则是中国各朝代编纂的史书,“诸子”则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而“诸集”则表示各种文艺作品。翻译这些特定文化词时,为了使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含义,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各词具体含义译出。
例3:
原文:多年之后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乍暖还寒的山地之春,当我完全沉浸在曲波的《林海雪原》中时,春天的米花与风车,节目的爆竹和喜宴,全都对我失去了诱惑。
译文:Many years later, I still clearly remember that alternately hot and cold spring in the mountains, when I was completely immersed in Qu Bo’s Tracks in the Snow Forest, the puffed rice and windmills in spring, the firecrackers and the wedding banquet in the program, all lost their allure to me.
分析:“乍暖还寒”是中国四字成语,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翻译时,采用意译将成语本意译出。“米花”是中国特色小吃,通过加热和挤压使大米膨化制成。翻译时,通过增译制作手法来表达完整意思,使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动态对等。
3.2. 句法层面的对等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个语系,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语是分析型和综合型的语言,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翻译时要分析原文的表层结构,理解深层结构,然后将其转换为译文。因此,在翻译句子时,译者应仔细分析原文中句子的结构、英汉句法的差异以及目标读者的经验。
例4:
原文: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译文:Zhang Chao, a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 said at the beginning of Quiet Dream Shadows: “Reading Confucian classics is suitable for winter when our mind is easily concentrated; reading historical works is suitable for summer when the days last long; reading works of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s suitable for autumn when reading is more charming; and reading variou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is suitable for spring when reading is more refreshing.”
分析: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特征是结构工整,表达凝练简洁。这一例子中的原文就是典型的文言句式。翻译时,译者采取先翻译为现代汉语,再通过增译处理成英文的形式,尽量不改变原文语序,并且传递出对等的语义含义,从而实现动态对等。
例5:
原文:清代学者朱锡绶在其《幽梦续影》中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译文:Zhu Xishou, a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 said in his The Sequel of Quiet Dream Shadows: “If you eat a vegetarian diet, your breath will be fresh; if you sleep alone, your spirit will be sober; if you sit silently, your heart will at peace; and if you read books, your speech will be refined.”
分析:原文中该句同样是中国古文言句式,且省略了主语。英译时,考虑到英文是主谓句型,所以译者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技巧,不变动语序的情况下表达完整意思,实现奈达的功能对等。
例6:
原文:当许多人沉醉于春天的踏青時,我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伴随着一杯清茶,开始我一天中最充实的阅读生活。
译文:While many people are indulging in spring outings, I am bathed in the sunshine on the balcony, and start my most fulfilling reading life of the day with a cup of tea.
分析:在这个例子中,有四个动词“在”、“沐浴”、“伴随”、“开始”。通过分析,译者发现,“沐浴”和“开始”是该句的核心谓语动词,“在”和“伴随”则强调伴随状态。因此,在翻译中,译者把“沐浴”和“开始”作为谓语,把“在”和“伴随”处理为状语。在整个句子中,作者采用了顺语句的方法,既能清楚地表达意思,又能保持句子的形式,达到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
3.3. 语篇层面的对等
胡壮麟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5]。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说来,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在追求语篇层面的对等时语篇中的句与词不再是可以独立分割的个体,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例7:
原文:人生在世,你必须阅读“大自然”这部永恒的经典和阅读“人世”这本厚重的大书,以及参与撰写“人生”这篇多彩的美文。
译文:To live in this world, you must read the eternal classic “nature”, read the profound book “world”, and participate in writing the colorful and beautiful article “life”.
分析:例句中,作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除了我们平时阅读的纸质书籍,“大自然”、“人世”和“人生”同样是我们需要阅读学习的书籍。英译时,为了风格上的对等,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处理成同位语,从而在保证语义准确传递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对等。
例8:
原文:但我知道,为了充分享受春天的美好阅读,当人们开始为春天的到来而提早忙碌准备吃喝的时候,我却在书店里认真选购春天的另一种“食粮”。
译文:However, I knew that in order to fully enjoy the wonderful reading of spring, when people began to prepare food in advance for the arrival of spring, I was seriously buying another kind of “food” for spring in the bookstore.
分析:例句中,作者把书籍比喻成自己在春天的粮食,表达了自己对书籍的重视和热爱。英译时,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既实现了语义上的对等,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实现了动态对等。
例9:
原文:我因此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孩子,一个能将书本当饭吃的小书虫。
译文:As a result, I became an unsociable child, and a little bookworm who could eat books as food.
分析:例句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把书当饭吃的小书虫,生动形象地表示了自己对阅读这一活动的强烈热爱。英译时,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在传递准确语义的同时,保留了原文风格,实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语篇对等,译者可以多加关注原文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且翻译时可以使用直译等方法,达到语义和动态层面的对等。
4. 结论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译者获得了许多通过日常翻译训练无法获得的宝贵收获。译者更加深入了解到了中西语言差异以及文学文本的翻译。本次翻译实践让译者本人的语言能力与翻译水平有所提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加深了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并运用理论分析、处理了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通过本次实践,译者认识到,在遇到翻译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把握原文所传递的意义,其次是关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与接受能力,以意义传递为主做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笔者在未来从事翻译相关工作时,会借鉴本次翻译实践中收获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与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