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Path of Empower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ecl.2025.1462031,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璐: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实践路径Digital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 Practice Approach
摘要: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推动作用的机制,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本文致力于研究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实施路径,立足于数字经济的固有优势,着重论述其通过新兴技术、数字人才培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维度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促进作用,旨在加速城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并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 for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e rural market and boost farmers’ income growth.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t focuses on discussing its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emerging technologies, digit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aim is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王璐.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6): 2615-262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62031

1. 引言

如今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交汇下,逐步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创新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农业生产数字化技术不断改变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有效弥补了农村农经发展的信息短板,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2.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

2.1. 数字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发展趋势

数字化经济是围绕数字技术这一核心动力构建的新型经济模式,它依赖于数字化的知识、信息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资源,借助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数据资源的识别、筛选存储和应用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并促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1]。数字化经济的特性体现在数据导向性、技术创新活力跨界整合能力和极高的适应性等方面。展望未来数字化经济将沿着技术深度挖掘、产业紧密交融安全治理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持续演进。

2.2. 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

至2025年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设定为在缩减区域、城乡不同群体间及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支撑效应开始显现。至2030年则期望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区域合作范例,大幅缩小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差距,数字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长期愿景在于确保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数字时代所带来的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共同富裕的实质性飞跃[2]。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改良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网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来缩减社会各领域的差距,并借助数字经济作为关键手段,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与资源共享,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发展路径上共同富裕将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加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进程,注重社会服务的普遍惠及,并强化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与效能。

3.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科技进步的浪潮下,数字经济已逐步成为推动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在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方面的核心作用,在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并带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凭借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覆盖面的广泛性,数字经济能够激发农村新兴产业的活力,孕育出新颖的发展模式。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显著改进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一内在作用机制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3.1. 数字经济带动农村市场繁荣

以往农业生产多呈现家庭作坊式,缺乏规模化经营,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及附加值难以匹配市场需求。数字经济有效缓解了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它通过将数据引入为新型生产要素,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精准控制,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资源瓶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以精准农业为例,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控土壤与作物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施肥与用药,减少了资源损耗,提高了农产品品质[3]。此外数字经济打破了传统销售渠道的局限,借助电商平台和数字营销手段,将农产品直接送达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宽了农村产品的销售版图。同时数字技术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削减了物流成本,加快了流通速度。数字经济还促使农村消费者购物习惯从线下转向线上,释放了农村消费潜力。电商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选项,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3.2. 数字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首要条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完善。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进步,至2023年6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60.5%基本实现了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这一成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农村居民能够更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资源[4]。此外数字经济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优化配置。依托“互联网 + 教育”模式,农村地区学生能够跨地域共享城市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随着农村在线教育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农村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在医疗领域数字经济的应用同样成效显著。通过“互联网 + 医疗健康”模式,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到远程医疗咨询、在线诊疗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最后数字经济还推动了公共服务向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农村居民能够接触到更多高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例如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产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题。此外数字技术还加速了农村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进程,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

3.3.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通过消除资源障碍,将城乡中分散零碎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及配置精确度。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能够重塑并升级传统乡村产业,构建虚拟产业集群,促进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交融,进而建立起规模化、绿色化规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了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而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数字化销售渠道,乡村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得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效益显著提高。此外数字经济还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拓展带来了新契机。通过数字平台乡村产业能够向精品旅游、绿色康养乡村文化等第三产业延伸,打造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例如发展“数字 + 民宿”、“数字 + 现代农业”等特色数字经济形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与生态资源的潜力[5]。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4.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现状制约

数字经济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基础设施与资源约束

尽管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仍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差距。发达地区凭借数字技术优势,能够更好地把握就业与经济收益机遇,而欠发达地区及弱势群体则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由于网络覆盖不足,阻碍了数字技术在当地的普及与应用。尽管数字技术已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渐扩大应用范围,但整体来看资源供给仍显匮乏。例如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分享程度有限,部分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尚待增强。同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低效与不均衡问题依旧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全面享受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4.2. 技术与产业融合障碍

部分农民因欠缺必要的数字技能与知识,导致中小农户对智能设备的接纳程度有限,农业生产依旧过多依赖于传统经验,这增加了资源浪费的风险,延缓了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亦显现出协同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行业的数字化渗透率偏低,一些乡村数字经济局限于电商直播带货这一单一模式,缺乏贯穿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创新。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挑战,诸如技术壁垒高筑、资金需求庞大中小企业转型意愿薄弱等。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瓶颈,削弱了数字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

4.3. 人才与能力存在短板

数字经济的发展虽然催生了新的就业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就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一方面诸如灵活就业平台经济等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使得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劳动者;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进而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认知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老年农民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持抗拒态度,数字工具的使用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地区因技术认知差异而导致的内部收入分化。此外数字技能供给的短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地区仅有少数农民接受了系统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等高附加值岗位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4.4. 制度与分配机制缺陷

数据作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在其分配与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均等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由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农村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的能力有限,导致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不足,且各地之间尚未建立起数据的高效互联机制。目前数据产权界定模糊,主要集中于大型互联网企业之手,这些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无偿或以低成本获取并使用数据要素[6],而作为数据共同生产者的其他方却难以获得应有的权益回报。这种数据分配上的不公,影响了数据要素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对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5.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5.1. 数字基建普惠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在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框架下,乡村的振兴紧密依托于乡村数字建设的步伐,其中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度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强化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要素在跨区域间的流通与整合。通过强化欠发达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力求缩小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同时结合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特性,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进程,设立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效能。针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诉求,需增强产业间的合作、技术的协同以及人员的交流互动,有序促进数字经济在东西部地区的协作发展[7]。此外应深刻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构建覆盖农村及农业的综合性大数据信息平台,深度挖掘涉农大数据的应用潜力,使城市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能够便捷地关注并了解农村产业及产品动态,为农村及农业的投资提供便利。在精心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还需充分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其整合至农村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完善中,特别是交通水电物流及农业生产现代化领域,从而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及便捷化,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最终需加大对农村及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激励企业投资乡村数字化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及人才资源倾斜等举措,进一步加速农村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5.2. 产业融合创新,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数字经济凭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能够增强传统产业的效能与市场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可以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迈进,实现生产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与精确化控制。这一融合不仅促进了生产效率的飞跃,还催生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零售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形态[8],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另外数字经济通过跨界整合与创新,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催生了智慧农业的兴起,通过应用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提升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品质。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网络直播销售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创新潜能,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与管理效率的提升。此外数字经济还通过孵化新产业、新模式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为经济增长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5.3. 数字服务普惠化,提升全民参与度

数字服务的普及化首要着眼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需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欠发达地区量身打造并推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跨越地域界限实现共享。同时要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能,推动高质量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并着手构建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在养老服务领域,需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根据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多层次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并试点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此外还需不断深化数字化社会保障服务,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保领域的运用,增强社保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为提升全民参与度,需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各群体掌握、运用及创新数字技术的能力,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在富民方面的潜力[9]。同时还要推行“信息无障碍”项目,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动各类应用的无障碍改造,以彰显数字经济在便民方面的积极作用。

5.4. 数字治理协同化,优化分配机制

数字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但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共治的数字治理体系。首先政府应当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水平,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其次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在数据分配中要主动发挥作用,帮助促进社会实现数据共同富裕。此外社会应当积极参与数字治理,包括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治理格局。在分配机制方面,我们需要健全数据要素的分配制度,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包括数据资源的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和产品经营权等以确立数据产权制度框架,为数据要素的分配奠定制度基础[10]。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索数据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自我监管与治理,建立权益补偿机制,提高数据资源的分配效率。另外要提升初次分配的公平性,通过数字技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最后要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6. 结论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推动力量,正在通过技术渗透和资源整合来重塑乡村发展格局。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优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融合还可以有效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例如智慧农业可以提高效率,数据要素可以弥合城乡差距等。然而目前农村仍然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不足,缺乏数据共享机制,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导致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未来需要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数字化服务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加大投入,探索普惠性数字服务模式,使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数字红利”的公平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维祥, 石柔刚, 周建平, 刘程军. 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3): 135-144.
[2] 郑志龙,李雨臻.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J]. 改革, 2024(5): 80-94.
[3] 王志锋, 吕京根. 共同富裕特征视域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门槛效应[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11): 142-158.
[4] 陈非儿. 数字经济、要素结构转型与共同富裕[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12): 30-34.
[5] 王海杰. 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路径[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3): 10-15.
[6] 王子凤, 张桂文.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农民增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5(2): 16-28.
[7] 廖杉杉, 鲁钊阳, 李瑞琴, 刘程军.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2): 29-34.
[8] 谭燕芝, 施伟琦.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经济经纬, 2023, 40(2): 55-65.
[9] 方方. 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陕西农业科学, 2023, 69(9): 101-104.
[10] 宋雅兵, 朱进东. 数字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共同富裕[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1):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