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因其病原体多样性、传播途径复杂性及人群易感性,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因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5%以上[1]。护理作为感染性疾病诊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感染性疾病的护理工作不仅涉及基础生命支持,还需结合病原学特点、宿主免疫状态及治疗策略进行综合管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性加剧、新型病原体不断出现以及免疫抑制人群扩大,感染性疾病的护理面临更多挑战。同时,医学技术和护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感染性疾病护理在循证实践、精准护理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系统梳理感染性疾病护理的关键领域及研究成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2. 感染类疾病的基础护理
2.1. 消毒隔离与防护
消毒隔离是阻断感染传播的核心环节,需依据病原体传播特性实施分层防护策略。标准预防遵循“双向防护”原则:接触传播疾病,如MRSA感染、艰难梭菌肠炎,需佩戴一次性手套、穿隔离衣,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后立即手消毒;飞沫传播疾病,如流感、百日咳,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空气传播疾病,如肺结核、水痘,需佩戴N95/KN95口罩,安置于负压隔离病房,换气次数 ≥ 12次/小时[2]。手卫生作为“最廉价的感染控制措施”,需严格执行WHO推荐的七步洗手法,确保揉搓时间 ≥ 15秒,尤其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暴露于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及脱手套后。研究显示,将手卫生依从性纳入医院质量考核指标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62%提升至89%,医院感染率下降37% [3]。
新型消毒技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通过生成0.5~5 μm的气溶胶颗粒,可杀灭99.99%的新冠病毒,剂量1 g/m3,作用时间60分钟,适用于病房终末消毒;紫外线C照射对冠状病毒的灭活剂量为40 mJ/cm2,需注意照射距离 < 2米,时间 ≥ 30分钟,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引发角膜损伤[4]。物体表面消毒采用500~1000 mg/L含氯消毒液,电脑键盘、监护仪等精密设备使用75%乙醇湿巾擦拭,每日 ≥ 3次[2]。
传统消毒方法,如含氯消毒液擦拭,虽成本低但存在刺激性强、需频繁操作的缺点,而过氧化氢雾化、紫外线C照射等新型消毒技术虽高效但存在设备损耗、操作专业性要求高的问题。未来可探索复合消毒模式,如紫外线 + 纳米涂层,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需关注消毒副产物臭氧等对医护人员的潜在危害。
2.2. 体位护理与呼吸道管理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促进痰液排出的核心技术,需根据感染部位调整体位,如右肺下叶感染取左侧卧位,床头抬高30˚;左肺上叶感染取右侧卧位,床尾抬高15˚,每次引流15~20分钟,每日2~3次,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避免饱餐后操作引发呕吐。同时,使用振动排痰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相较于传统人工扣背排痰法,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肺部细小气道痰液排出,改善肺部通气,缩短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并缓解咳嗽症状[5]。对于咳嗽无力的老年患者,可采用“哈气咳嗽法”:深吸气后屏气2秒,连续发出3次“哈–哈–哈”声,配合护士从下至上叩击胸壁,促进痰液排出。
机械通气患者需落实“VAP集束化护理”:床头持续抬高30˚~45˚,经鼻肠管喂养者抬高 ≥ 45˚,每4小时监测胃残留量,胃残留量 > 200 mL暂停喂养;声门下分泌物采用持续负压吸引,每8小时更换吸引管路;口腔护理采用冲洗 + 擦拭法或冲洗 + 刷洗法,每6小时1次,可使VAP发生率从26.67%降至11.94% [6]。脱机拔管前实施“自主呼吸试验”:采用T管或5 cmH2O压力支持通气,持续30分钟,密切监测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 ≥ 90%)及意识状态,阳性者可安全拔管。
振动排痰仪相较于传统人工扣背,虽能显著提升排痰效率,但对意识障碍或胸廓畸形患者可能引发肋骨损伤风险,需结合个体评估选择。此外,“哈气咳嗽法”在老年患者中依从性较高,但需警惕诱发心肌缺血,建议联合血氧监测实施。
2.3. 营养支持与免疫调节
感染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静息能量消耗较基础值增加20%~30%,营养支持应遵循“早期、足量、肠内优先”原则。肠内营养首选经鼻胃管,预计使用 < 4周,或对误吸高风险者使用鼻空肠管,营养液初始速度20~30 mL/h,每12小时递增20 mL,目标剂量25~30 kcal/kg/d。监测胃潴留,每4小时回抽,残留量 > 100 mL减量,>200 mL暂停,出现腹泻时检测粪便球杆菌比例,警惕肠道菌群失调。免疫营养素的添加可改善预后:谷氨酰胺作为肠黏膜细胞主要能源物质,可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ω-3脂肪酸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合成,减轻脓毒症患者过度炎症反应[7]。
对肠内营养不耐受或需快速纠正营养不良、无法经口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应先尝试肠内营养(EN),不耐受或未达标时联合或转为肠外营养(PN)。启动时选个体化方案,如不能经口进食者先试EN + 口服营养补充,仍不达标加PN,确保能量和蛋白质摄入达目标量75%以上。无论采用EN还是PN,均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如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代谢状态(如血糖、电解质)及并发症(如感染、肝肾功能),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8]。
3. 感染类疾病的专科护理技术
3.1. 呼吸道感染护理
呼吸道感染护理需结合病原体特性与病理生理改变实施精准干预。氧疗管理遵循“按需给氧、个体化调节”原则:轻度缺氧,SpO2 90%~94%,采用鼻导管吸氧1~3 L/min;中重度缺氧SpO2 < 90%,选择面罩吸氧,或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流量30~60 L/min,吸入氧浓度40%~100%;CO2潴留患者需控制氧流量1~2 L/min,并监测动脉血气,PaO2 60~80 mmHg,PaCO2 < 50 mmHg [9]。
呼吸支持技术中,俯卧位通气适用于PaO2/FiO2 ≤ 150 mmHg中重度ARDS患者,每日实施12~16小时,需注意体位摆放时肩、胸、髋部呈水平位,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颧骨、鼻尖,避免颜面部压疮,每2小时评估气管导管位置及胸部受压情况,研究显示该措施可使28天死亡率降低19.6% [9]。无创正压通气用于COPD合并感染患者时,选择S/T模式,吸气压力8~12 cmH2O,呼气压力4~6 cmH2O,指导患者“鼻吸口呼”,密切观察胃胀气,当胃内压 > 20 cmH2O时暂停[10]。
3.2. 消化道感染护理
消化道感染护理以阻断粪–口传播、维持内环境稳定为核心。粪便管理要求:细菌性痢疾患者排泄物需用等量20%漂白粉乳剂混合静置2小时,污染衣物用煮沸法消毒,100℃持续15分钟;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专用便器,每次便后用含氯消毒液1000 mg/L擦拭。
水电解质平衡维护中,补液量依脱水程度而定:轻度脱水者,成人初4小时每小时500~750 mL,儿童20~30 mL/kg;中度脱水者,成人每小时750~1000 mL,儿童50~75 mL/kg,后按腹泻量1.5倍调整;重度脱水成人初1~2小时输2000~4000 mL,儿童初30分钟10~20 mL/kg推注[11]。肝硬化SBP患者需每日测量腹围及体重,腹腔穿刺放液时控制速度 < 500 mL/h,术后用腹带加压包扎,观察有无穿刺点渗液、血压下降[12]。
对黏膜的保护措施包括:伤寒患者出现肠出血时禁食并胃肠减压,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8 mg/100mL洗胃,每次保留30分钟后抽出;伪膜性肠炎患者停用广谱抗生素,口服万古霉素125 mg qid,肛周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皮肤糜烂,排便后用温水冲洗并蘸干[12]。
3.3. 血液系统感染护理
血液感染护理重点在于血管导管管理与感染性休克早期干预。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严格执行“最大无菌屏障”:置管时医护人员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无菌手套,患者全身覆盖无菌大单,皮肤消毒采用2%氯己定乙醇溶液,若是>2个月婴儿改用1%聚维酮碘,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 ≥ 15 cm,螺旋式消毒,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导管维护时,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当潮湿、渗血时及时更换,输液接头用75%乙醇用力擦拭15秒,遵循“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bundle”可使CRBSI发生率从5.3‰降至1.2‰ [13]。
高热护理中,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及足底,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擦浴水温32~34℃,时间15~20分钟;冰帽使用时垫毛巾避免冻伤,维持肛温36~37℃,监测瞳孔及意识状态,可先予布洛芬0.2g口服,防止寒战发生[14]。
4. 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护理特点
4.1. 细菌感染护理
细菌感染护理需根据病原体耐药特性及病理生理机制实施精准干预。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除遵医嘱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药物外,需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使用专用诊疗器械并每日进行病房物体表面氯己定擦拭消毒。万古霉素治疗窗较窄,需在用药后30分钟~2小时监测血药谷浓度,目标值15~20 μg/mL,同时每3~5日评估肾功能,监测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警惕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15]。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性休克早期护理核心是快速液体复苏,需在1小时内输入30 mL/kg晶体液,同时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8~12 cmH2O)、每小时尿量(≥0.5 mL/kg)及乳酸水平(目标 ≤ 2 mmol/L)。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时,需选择中心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用药部位有无外渗,每15分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 ≥ 65 mmHg) [16]。
4.2. 病毒感染护理
病毒性肝炎护理需兼顾抗病毒治疗与肝损伤监测。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时,需教育患者每日固定时间服药,漏服 ≤ 12小时需补服,定期监测HBV-DNA载量及肝功能,警惕乳酸酸中毒。丙型肝炎患者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时,需评估基线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 30 mL/min需调整剂量,指导患者避免与抗酸药物同服,需间隔4小时以上[17]。HIV感染患者护理中,机会性感染预防是重点:CD4+ T细胞 < 200 cells/μL时,需预防性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每月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职业暴露后,需在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首选方案: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 + 多替拉韦;替代方案:拉米夫定/齐多夫定 + 阿巴卡韦 + 拉替拉韦。每日1次,连续28天,并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及6个月追踪HIV抗体[18]。
4.3. 真菌感染护理
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见于实体器官移植、急性白血病等免疫缺陷患者,护理需关注药物输注安全与黏膜屏障保护。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时,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 ≤ 0.1 mg/mL,避光输注并控制速度 ≥ 60分钟/50 mL,用药前30分钟可预防性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及苯海拉明,减轻寒战、高热等输注反应。伏立康唑静脉制剂需警惕视觉异常,用药期间避免驾驶及精密操作。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需用2%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每日4次,每次2分钟,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指导患者餐后30分钟用药以提高疗效。会阴黏膜护理需保持局部干燥,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并蘸干,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清洁剂,长期留置尿管者每日用0.05%氯己定棉球擦拭尿道口2次。此外,需落实保护性隔离措施,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需用0.5%氯己定醇消毒液手消毒[19]。
5. 特殊人群感染的护理策略
5.1. 儿童感染护理
儿童感染护理需结合生理特点实施精准干预。婴幼儿肺炎护理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核心:拍背排痰应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手指并拢呈杯状,避开脊柱、肾区及胸骨,以40~50次/分钟的频率叩击胸背部,每次5~10分钟,配合雾化吸入后效果更佳[20]。对于痰多且无力咳出的患儿,可采用负压吸痰,压力 ≤ 100 mmHg,吸痰时间 < 15秒/次,避免损伤气道黏膜。手足口病患儿需重点观察手、足、口腔、臀部皮疹分布及演变过程,若出现持续高热(>39℃超过4小时)、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增快(>30次/分)或循环障碍,需立即警惕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重症表现,及时配合医生进行甘露醇降颅压、丙种球蛋白免疫支持治疗[21]。此外,儿童用药需严格计算剂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如青霉素类药物需现配现用,输注前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观察期间确保患儿留观30分钟。
5.2. 老年人感染护理
老年感染患者护理需兼顾多病共存与药物代谢特点。针对谵妄预防,需保持病房光线充足、作息规律,每日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对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的患者加强意识状态监测,出现定向障碍、幻觉时及时报告医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床旁悬挂隔离标识,医护人员需戴手套、穿隔离衣,患者使用的餐具、血压计等专人专用,分泌物及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液(5000 mg/L)处理后再排放。吞咽功能评估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存在误吸风险者(III级及以上),给予软食或鼻饲喂养,鼻饲时床头抬高 ≥ 30˚,每次量 ≤ 200 mL,间隔 ≥ 2小时[22]。
老年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需特别注意以下高风险药物及不良反应:①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易引发不可逆的耳毒性和肾毒性;② 喹诺酮类,如加替沙星,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血糖异常及心脏问题;③ 克林霉素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及泌尿系统损伤;④ 万古霉素可致肝肾损伤及严重过敏反应;⑤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易造成肝损害或骨髓抑制。老年人应优先选用低毒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及听力,避免联用其他高风险药物。
5.3. 免疫缺陷人群护理
针对免疫缺陷人群的护理,首先需关注其免疫功能低下带来的感染风险。应采取措施控制感染,如保持病房清洁,定期消毒,合理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从15滴/min开始,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液[23]。个性化症状护理也很重要,如帮助排痰,提供合理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常有焦虑和恐惧情绪,需耐心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治疗信心。此外,可通过发放资料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用药和预防感染,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和孕妇,需特别关注预防母婴传播,确保其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降低感染风险。
6. 新型护理技术
6.1. 人工智能(AI)与远程监测
人工智能(AI)与远程监测在感染疾病人群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AI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协助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风险,同时结合远程监测设备(如可穿戴技术)实时收集患者生命体征等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并发出预警[24]。AI还能够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用药提醒,提升护理效率[25]。远程监测与AI结合,不仅能减少医疗人员的感染风险,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感染疾病人群的护理质量。
6.2. 新型消毒与防护技术
新型消毒与防护技术,如纳米银材料和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通过其高效的抗菌机制为感染疾病人群提供护理支持。纳米银材料利用纳米技术增强银的杀菌能力,快速杀灭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适用于伤口敷料,帮助控制感染并吸收渗液[26]。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物质,破坏细菌蛋白质,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可用于医疗环境和日常用品的消毒[27]。
7. 感染性疾病护理管理体系构建
感染性疾病护理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首先,建立三级管理负责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形成从医院到科室再到病房的管理体系。其次,制定并落实各项感染防控规章制度,包括手卫生、无菌操作、隔离技术和标准预防等具体措施。此外,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其掌握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定期考核和质量监测提升执行力。最后,完善病区管理,包括医疗废物管理、消毒隔离措施和探视陪护人员管理,以降低感染风险[28] [29]。
8. 总结与展望
感染类疾病护理作为融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交叉领域,其进步离不开循证实践的支撑、技术创新的驱动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从消毒隔离等基础护理措施的规范化实施,到人工智能辅助感染预警、多学科团队协作等新型管理策略的应用,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感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随着病原体变异、耐药性增加及全球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未来需要进一步聚焦耐药菌感染的针对性护理策略研究,探索猴痘、新型流感病毒等新兴传染病的护理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在感染风险预测、护理决策支持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持续强化护理专业化建设,将循证理念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感染性疾病护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从而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效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