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担当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思政建设在跨文化教育场景中承担着价值引领的关键使命。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在专业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化课程体系,仍是亟待突破的实践难题。本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定位–目标–课程–师资–方法–评价”闭环路径,旨在为中外合作办学实现“三全育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这一主题,从高校、专业、课程三个不同层面开展了研究,在高校层面,苗绘以及尹志刚于2020年提出了一种包含教学资源、师资、教材与制度的四维一体管理模式,以此来提升育人质量[1];张俊和江海珍在2020年倡导构建联动、协同以及内部整合的育人机制[2];李胜机与佘振丹在2022年着重强调要以“四个自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引领思政体系的建设[3]。在专业层面,熊晓轶等人在2020年创新了“三全育人”方法,用以培养国际型人才[4];李昕等人于2020年构建了囊括全员参与和全过程评价的学业评价体系[5];蒙巧和龙海英在2021年主张借助“向心力、牵引力、接续力”来突破思政难点[6];徐阳等人在2022年凭借讲述中国故事来强化职业素养。在课程层面[7],许淑瑶在2020年设计了英语课程“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思政融入路径[8];马亚莉和高亮在2021年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对语言课思政的引领作用[9];奚雅云与杨昕在2021年构建了教师话语模型,以此来优化育人格局[10]。
国外虽不存在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然而社会以及高校会将人文思想与道德教育渗透至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清晰明确。于专业培养以及课程建设实践当中,明确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比如美国着重培养“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新加坡重视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理念方面的教育、韩国将“弘益人间”当作教育理念用以振奋民族精神。其二,思想进行疏通引导。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注重借助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以及普通课程里的理性道德因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其三,实践模式较为突出。国外高校极为看重社会实践的综合性,觉得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导人怎样在社会中热爱生活并且从事工作,美国学者提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提升道德责任感,培育道德情感。
通过对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从人才培养体系入手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不多,同时国内研究几乎都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特别是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估没有提出系统的方法。国外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围绕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
3. 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现状分析
3.1. 项目基本情况
宁波工程学院当下设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项目内容包括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以及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这几个项目是该校同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联合开办的,采取“4 + 0”模式,也就是说学生于国内完成学业后,可获取中外双学位,在这些项目当中,超过90%的课程都运用全英文授课,借此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国际化教学环境。在师资方面,中方教师都有海外背景,比较熟悉国际教育理念,外籍教师团队则直接引入美方原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形成了“中西融合”的教学模式。
3.2.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发展,学院积极开展“课程与思政交融”主题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分享平台,活动中党员教师以身作则,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心得,引导其他教师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设计,借助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探讨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如文化融合方面,利用宁波地方文化,如河姆渡文化、红色资源等,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参访革命遗址,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7],师资建设方面,设立“风华讲师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提供系统培训,让中方教师结合海外经验传播中国价值观,让外籍教师参与中国文化研修,促进跨文化思政融合。依靠这些举措,学院构建了“专业 + 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统一。
3.3. 面临的双重困境
存在文化壁垒:受文化背景差异影响,部分外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面临一定挑战,这使得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显得较为生硬。尽管院校依靠联合备课、案例研讨等方式来推动沟通,但双方在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方面仍存在张力,需要借助常态化的跨文化培训、共建“思政–专业双目标教案”等机制来加深共识。
教学本土化以及评价体系存在不足:在全英文授课的环境中,中国特色思政概念面临着翻译损耗以及文化隔阂的状况,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以及历史认知方面的局限,很难理解课程内容,并且现行的评价体系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价值观考核,思政成效缺乏量化指标,要开发“双语思政术语库”,运用跨文化叙事来重新构建案例,实施分层教学,针对语言能力薄弱的学生提供中英对照学习包,构建“知识 + 价值”双维评价模型,在作业中增加伦理决策分析,在实践考核中纳入社会责任践行度评估。
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重构
4.1. 重构共性育人目标
基于协同育人理论,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重构共性育人目标。
知识层面: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如英语/双语教学强化跨文化交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核心理论),深化专业核心知识(如国际商务规则、前沿技术应用),并融入中国国情与发展经验,实现中外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能力层面:借助项目式学习(PBL)来培育表达以及沟通能力,例如国际谈判模拟,批判性思维,中外案例对比分析,计算与检索能力,大数据工具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实训,强化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小组课题。
素质层面:把人文素养与自然科学素养课程当作根基,拓展国际化视野,包括国际组织实习、海外学者讲座;注重品德塑造,覆盖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实行科研导师制;培育创新意识,实施创新创业竞赛;强化身心素质,开设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
4.2. 重构课程设置
英语课程:增添“跨文化交际与中国话语表达”模块课程,在语言训练进程中融入中国故事以及政策解读,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内容,以此培育文化自信。
思政课程:在思政课程设计中,增设“全球治理与跨文化对话”、“国际组织与中国实践”等专题,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采用辩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避免单向知识传递,促进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多元价值观。
通识课程:设置“科技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艺术哲学比较”等课程,借助跨学科的视角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责任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学、管理学课程里融入中国实践案例,像华为国际化战略、乡村振兴政策等,对中外理论的适用性加以对比;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大国工匠系列内容。
专业实践课程:在校企合作项目里设置“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创新”主题,让学生结合本土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3. 重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运用“教师主导 + 学生主体”的双轨并行模式。
对于教师而言,重视双语协同以及产教融合,像会计学、机械设计这类核心课程会由外方教授进行全英文授课,中方教师则依据“中国案例 + 西方理论”的模式来开展本土化解析工作,同时借鉴外方的评价体系,采用“课堂表现 + 阶段性测试 + 项目答辩”这种综合考核方式。
从学生角度来讲,着重强调实践参与以及能力拓展,借助学习通平台去开展线上讨论,学生依靠匿名辩论形成观点报告,教师再结合知识与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国际赛事,比如中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双学籍的优势,在跨境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很好地体现了“以赛促学”的理念。
4.4. 重构教师团队
针对教师资质、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制定明确要求,希望能够打造出新型教师团队。
教师资质方面:优先遴选具备跨文化教育经验且深谙中外教育理念的教师,实施“双导师制”,通过中外教师协同指导,促进教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教师知识方面:需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与跨文化教学”相关培训,探讨怎样在中外合作课堂里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能力方面:要对教师“双语思政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其中覆盖跨文化沟通技巧以及中外价值观冲突化解能力。
4.5. 重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将育人目标达成度当作因变量,把课程、教学以及教师作为主要自变量来构建体系,其具体量化指标的设置情况如下:
因变量(育人目标达成度):在知识水平这一方面,借助双语试卷以及国际认证考试借助率来进行量化;在能力水平方面,运用360度评价方式,着重考察跨文化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频次与质量。
自变量(课程/教学/教师):在课程变量方面,有课程模块覆盖率、课程难度系数;在教学变量方面,有教学理念创新度、教学效果反馈;在教师变量方面,有教师资质匹配度、教学能力评分。
动态优化机制:每学期依据结果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淘汰低效教学方法,优化教师培训内容。
通过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实验样本,对上述体系和评价模型展开实证检验并进行修正,制定且遵循“项目定位–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这样的闭环路径来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5.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育人质量提升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需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扎根中国大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下是针对育人质量提升的系统化对策,结合中外办学特色与挑战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
5.1. 人才培养全程突出思政理念,筑牢价值根基
目标定位是达成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有机融合,在培养方案里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全球胜任力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设置“中国国情与国际比较”这样的必修模块,在专业课程里融入“隐性思政”,像商科课程结合“一带一路”的相关案例探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科课程则融入“大国工匠精神”以及科技创新伦理。全周期渗透是要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协同,低年级阶段,开设“中外文化比较”这类双语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批判性思维,高年级阶段,借助国际组织实习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用中国视角分析全球问题。
5.2. 多维融合重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体系方面,分层分类融入思政元素,邀请外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设计工作,促进跨文化理解。开发专业课程中外联合教学案例库,教学方法上,创新跨文化思政教学模式,采用“Comparative Pedagogy”,由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发“云思政”资源库,整合慕课、虚拟仿真项目等,师资建设方面,打造中外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行“双导师制”,为外籍教师安排思政导师,共同谋划设计课程大纲,举办“中外教师思政工作坊”,消除文化隔阂。构建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成果纳入外籍教师考核范畴,对跨文化思政教学中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
5.3. 构建动态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
设计多维度评价指标,在知识层面,考核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程度,比如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名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的报告,在能力层面,评估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借助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立场陈述来进行,在价值观层面,凭借量表测评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及全球责任感,比如采用前后测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纳入第三方评估,委托国际教育机构如QS、THE等设计“课程思政融入度”评价指标,以提升结果的公信力,开展学生互评与自评,进行“全球公民素养”360度评估,覆盖中外同学、教师、企业导师等多方面的反馈,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动态机制,针对外籍学生开展专项调研,分析文化差异对思政接受度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宁波工程学院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里打造了“融合创新”的课程思政模式,借助系统规划、课堂改革以及实践拓展等举措,把价值引领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学校创新性地设立了中外师资协同机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以及联合教研活动,促使中方教师将国际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外籍教师经由国情研修去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达成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
面向未来,学校正在探寻“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的新途径,凭借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开发真实项目实训等办法,让学生在参与企业运营时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引入企业导师开展案例教学,把产业前沿与价值塑造相结合。该实践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凭借构建文化共融机制、创新教学载体、深化产教协同,既维持了国际化办学特色,又实现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这一实践探索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认同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同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贡献了创新经验。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202403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