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Innovative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Level Talents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摘要: 对接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本文从产业需求匹配、课程体系优化、培养环节衔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Meeting the talent demands of industrial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innovations i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s, represents a practical issue and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high-caliber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top-tier talent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aspects such as matching industrial need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training components,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文章引用:郑强国. 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6): 871-8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074

1. 引言

基于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发挥工科大学的专业禀赋优势,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为重点,探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四新”都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但其提出的初衷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提出“推动模式创新”、“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指出面对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

关于新文科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和交叉,国内多所大学和特色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清华大学设立“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模块,并与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同济大学通过“新工科 + 新文科”融合,开设“智能建造与管理”专业,培养既懂建筑技术又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圳大学与腾讯、大疆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学生需完成“技术研发 + 产品运营 + 商业策划”的全流程实训[1]。已有的探索为未来新文科人才的数字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对于具有显著工科特色的普通高校,如何利用资源禀赋的优势,对经管类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索,目前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对大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新文科建设要求为指导,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发挥工科大学经管类专业的优势,对接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2.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突破发展,一大批数字原生企业迅速崛起,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趋势。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传统管理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反观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专业封闭化、课程软弱化、出口功利化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就成为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痛点和堵点。

由此,需要构建适应新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产业需求并体现工科大学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各教育教学环节无缝衔接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育熟悉实际经济运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兼具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的经管类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具体表现为:

(1) 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差

部分经管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着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挑战。最近几年,部分高校在压力之下甚至取消了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的招生。本校经管类专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但究其根本,并非社会不再需要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而是在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快速迭代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与现实产业人才需求产生了错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前沿。因而,需要充分调研技术、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律、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产业需求进行经管类专业的“供给端”改革,以实现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

(2) 基于“管工结合”的课程体系特色和优势不够突出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产业中应用的背景下,本校经管类专业已经结合工科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的教育资源,初步开设了“管工结合”类相关课程,如商业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商业应用、Python财务大数据分析、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数据模型与决策等。但总体来说,还未充分结合产业需求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管工结合”类课程的系统设计;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等传统核心课程中,还没有系统融入数字化、智能化要素,没有充分体现数字经济与数字化管理的新趋势、新规律。因而,需要解决“管工结合”理念下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问题,以充分利用工科大学内新工科的优势,形成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培养环节还没有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闭环

经管类专业在课内学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之间已经尝试建立联系,并强调学以致用。但总体来说,各个教学环节仍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和完整的闭环。这既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和技能,也不利于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炼出知识,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因而,需要系统梳理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关系,加强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衔接及融合,解决教育闭环问题。

(4) 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背景欠缺

经济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专业教师不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还要熟悉经济运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操作。目前经管类专业部分教师拥有政府任职、企业创业、企业工作的经历,还有部分教师通过社会服务、单位挂职以及社会调研等途径,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真实环境下的经济运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活动的深刻认知[3]。因而,还需要采取系统手段,培养、引进,形成具有实践背景、理论深度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对策与建议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以应用型人才需求、新文科建设为出发点,聚焦目前人才培养痛点和堵点,以管工融合为突破口,注重经管类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高水平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发挥一流专业群效应,为首都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踔厉奋发,日新为道。在前期建设基础上,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拟采用如下方法:

(1) 一流专业群建设,擘画新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数字经济赋能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着力提升经管类一流专业群建设水平,在学科群范围内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依托“数字技术能力培养、管理软技能内化、数字中国发展思政育人”为路线,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坚持传承与拓展相结合,持续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在稳固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整合原课程体系中的重大部分,增设技术模块课程(Python网络编程、数据库应用、App开发技术等)、数字化管理模块课程(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商业大数据管理、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数据分析模块课程(数据模型与决策、商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与商业分析等),并进一步推进专业群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工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强化课程讲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学–训–赛–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学分激励,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科研活动等固化到培养方案中,设立专创融合类、开放实验类、创新创业类等专业教育实践课程[4]。在工科高校背景下,做好面向数字经济新常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 双师型队伍驱动,精准对接首都发展需求、职业标准、企业实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全育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贯彻“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融合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以课堂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通过构建“双导师 + 双岗位”师资队伍,开展双师型育人模式,开设“创新创业 + 软技能第二课堂”,建立科技、文体、社团、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六大阵地,努力做到“以优质活动影响全体学生,以专业实践铸造应用人才”;依照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ACBSP认证标准要求,突出经管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与能力,打造“数字经济”、“智能管理”、“互联网 + 营销”、“智慧会计”特色育人品牌;以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需求、“两区”建设、“四个”中心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力,创新实践教学和知识更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懂理论、晓技术、精方法、擅实战,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3) 思政和价值引领,管工融合,构建“学训赛用”全链条闭环培养模式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创新团队将致力于打造课上知识讲授与思政案例相结合、课下实习实训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相结合、课外社会实践与国情民情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叠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的“一体化德育网格”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突出工科高校优势,实现管工深度融合,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将产教融合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团队将进一步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整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体系、科学规划与实施实习实训环节、搭建完善学科竞赛实战平台、拓宽创新创业应用渠道,实现“学”“训”“赛”“用”,各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轮驱动。

(4) 双创元素融合,整合资源,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创环境

坚定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针对当前本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不充分、课程体系不系统、课创衔接不紧密等痛点问题,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将借鉴优质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初创企业的创业流程,构建面向创业全流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覆盖从产生创意到项目实现的全过程(创业准备、团队组建、产品策划、运营推广、项目展示、企业管理),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链[5]。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双创元素,使课程内容与双创实践紧密结合,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每门课的内容和特点,选择理论、模拟、仿真或实战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与创业资源的能力;同时,团队将从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软硬件资源、校内外双创导师资源、校内外基地资源等方面开展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各类资源的建设内容和融合模式,注重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双创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匹配契合点,明确双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并从能力目标出发,构建基于双创“知识–技能–能力”的SKA匹配矩阵,将创新创业教育SKA融入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竞赛组织、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课程思政之中,打造多维度资源整合的双创育人平台[6]

(5) 引企强智和国际化,全方位促进职业发展,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坚持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第一资源,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发展导向和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教学团队将致力于构建“双师型”强师计划,有效提升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螺旋”合力。通过扩大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引进优秀企业家进课堂、立项目、顾问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找“落地点”,也为教师理论科研提供实践参考。团队将积极落实班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匠心传承”保障优秀经验和做法影响和激励青年教师,以虚拟教研室、课程组、专业群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教改立项、教学成果申报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促进教师在教学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成长。团队还将高效利用双创基地资源,以双创基地为平台深化与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加强教师数字化技能的专题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承接项目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全方位成长。此外,团队还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国际化”,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应用实践的高水平学术骨干与海内外优秀人才,并选派骨干教师公派出国访学研修,定期与国外多所高校举办国际会议,汲取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同时,科学构建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依据教学成果和课堂反馈持续优化改进,监督和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4. 结论

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错位、“管工结合”课程体系特色不足、培养环节衔接松散及双师型师资短缺等问题。

为此,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强化数字化与跨学科融合。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需要构建“双导师 + 双岗位”师资队伍,做到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对接精准度。同时,要深化“课程思政 + 管工融合”,打造“学训赛用”全链条培养闭环;整合双创资源,构建覆盖创业全流程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通过引企强智、国际化交流及多元评价,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未来,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跨学科协同,培养兼具理论素养、数字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经管人才,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士丁. 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6(S2): 236-238.
[2] 李海廷.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9): 65-71.
[3] 何晓柯.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探索——基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案例分析[J]. 高教论坛, 2024(8): 80.
[4] 李赟, 等. 新文科建设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 高教学刊, 2024, 10(28): 122-126.
[5] 江作军, 徐正兴. 应用型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路分析[J]. 江苏高教, 2021(11): 60-66.
[6] 张永强, 范金玉. 新文科视域下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6):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