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ne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6107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姚佳雙, 张 瑜, 定光莉: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教学策略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Connection Teaching Strategy
摘要: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增强思政育人效果的必然路径。义务教育阶段是引导学生塑造三观的关键阶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受传统学制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育存在学段阻隔,小学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教学方法的衔接不当、教师队伍的衔接不足等问题。打通学段阻隔,推进教学衔接,可从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阶梯式教学体系、互通型教师队伍三方面入手,促进小初思政课教学的衔接,进而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 all levels is an inevitable pat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ch courses and enhance their educational imp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guiding students to shape their values, beliefs, and outlook on lif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has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key time for adv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cross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chooling systems, there are barriers between educational stages in terms of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 are issues such as poor content alignment, in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teacher team coord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reak down these barriers and promote teaching alignment, efforts can be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building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a tiered teaching system, and an interconnected teaching staff. This will facilitate the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primary to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by advancing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cross all levels.
文章引用:姚佳雙, 张瑜, 定光莉. 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6): 876-88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075

1. 引言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段衔接,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育人价值的重大战略,对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小学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小初思政课”)的课程质量在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全面发展产生着奠基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魂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构成,其学段衔接质量直接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效能。

2. 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必然性

2.1.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黄金窗口期,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奠基阶段。教材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教育体系的衔接构建,实质上是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和心理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实践,既是贯彻德育教育基本原则的重要举措,也是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7~12岁儿童正处于具体思维发展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可逆性与守恒性,但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而12~15岁青少年则迈入抽象思维形成期,这一阶段个体的逻辑推理能力呈现渐进式提升特征。在此理论基础上,思政教育体系应当架构“具体感知–逻辑分析–价值内化”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具体实施中需注重学段差异化策略,在小学阶段侧重启蒙式教学,初中阶段强化实践体验,通过科学的教学梯度设计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衔接。以法治教育为例,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班规制定实践”活动建立具象规则意识,初中阶段则进阶至“法治观念建构”的系统教学,充分彰显青少年认知能力螺旋式深化的教育规律。这种设计既符合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跃迁特征,也实现了价值观培育与认知发展阶段的精准适配。

2.2. 打牢时代新人培育根基的现实要求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p. 6)人才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中小学段的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需要系统化,需要融入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小学与初中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价值观的根基稳固与国家未来人才储备的战略安全。在这几个学段的衔接之中,小初之间的衔接更是重中之重。“树”只有小时候种得正,长大才能“立”得直。树立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形成“以德性驱动选择、以责任规范行为、以理性应对复杂”的惯性思维和行动模式,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所在。今日之青少年,便是明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希望所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更是打牢时代新人培育根基的现实要求。小初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是连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起点,是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构建科学的小初思政课程衔接机制,是形成系统化、阶梯式、全链条德育生态的奠基工程。只有顺利完成小初思政课的教学衔接建设,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从低学段的情感熏陶到高学段的行为呈现,进而更好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培育民族希望“种好责任田”,打牢时代新人培育的根基。

3. 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的衔接不畅

教学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抓手。教材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载体,关系国家事权。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避免低效的重复以及断层式的跨越,需要螺旋式上升以及渐进式地加深,真正实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就必须将教学内容摆在重要位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2]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三观”引领育人作用,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为例。在小学思政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占的篇幅较大,在3个小学段均有涉及,并且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内容较多,教学内容的分布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呈现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采用系统性布局策略,三个学段均设置专项教育模块:低年段通过礼仪习俗启蒙文化感知,中年段聚焦家风民俗培育文化认同,高年段立足历史文明深化文化自信,形成从具象体验到抽象认知的螺旋式进阶。这种梯度化设计既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为初中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初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较少,仅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主要的内容为尊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中。初中学段对这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尚需加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偏少,不能完全覆盖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中华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呈现显著的学段失衡现象。小学阶段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实施密集型内容布局,通过具象化叙事构建初步价值认知;初中阶段则呈现内容弱化态势,既未形成与小学教材相匹配的内容密度,更缺乏对既有情感基础的深化设计。这种教材编排的阶段性割裂,客观上造成学生文化认同培育出现“高原现象”,亟待通过教材体系重构实现认知逻辑的纵向贯通。

3.2. 教学方法的衔接不当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论的核心范畴,指教育主体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所采用的方法论体系与实践范式。其内涵具有层次性特征:广义层面涵盖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双向互动系统,构成完整的教学行为集合;狭义维度聚焦教师作为专业实施者的策略选择,体现教育过程的主导性特征。当前教育实践语境中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涉教师基于课程目标、学科特性及学情特征,系统选择并优化组合的认知引导策略,包括知识传递路径设计、思维发展支架搭建以及价值引导机制创设等专业实践形态。

小学阶段,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故事、游戏、活动为主,强调趣味性和直观体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给学生传递知识。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不大,更多地是在课堂上以进行小游戏娱乐的方式来逐步了解并学习知识点。如在讲到“大家来合作”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取“信任盲行”游戏:两人一组,一人蒙眼,另一人引导跨越障碍,体验信任与合作。游戏后讨论“合作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帮助他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入更高级的学府。初中思政课受到考试要求、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差异的影响,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突然转向理论讲解、文本分析,极易忽视学生认知过渡需求,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部分初中生因不适应抽象教学方式,对思政课产生抵触。初中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或者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因此对于学生来讲课堂容易显得沉闷枯燥课堂缺乏灵活性。且相较于小学,初中思政课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抽象思维训练的培育。学生在逐步升入高学段的过程中,面对教学方法突然转变(从“玩中学”到“思辨学”),易产生心理落差。教学方法与认知水平的错位,更易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难以独立进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3.3. 教师队伍的衔接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师队伍的学段衔接效能亟待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实施主体,中小学思政教师在育人实践中构成纵向衔接的素养培育链。但当前小初学段教师群体间存在明显的专业断层现象,基础教育各学段教师需在确保本学段教学任务有效落实的前提下,着力构建纵向衔接通道,形成“守土有责–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三维衔接框架。具体而言,教师群体应建立双重认知坐标:既需要宏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规律,又要精准锚定不同学段的育人功能坐标。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具有显著的历时性特征,其发展质量直接取决于教育系统能否提供持续性的培养支持。这种育人规律对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师团队提出了破除学段区隔的实践要求。不同学段教师对思政课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对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共识:小学思政教师侧重行为养成与情感体验,强调“趣味性”和“生活化”;初中思政教师注重知识传授与规则意识,强调“思辨性”和“社会性”。各学段教师“各自为战”,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并且教学内容还偶有脱节现象产生,部分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已学内容,忽视小学基础知识,或是出现以为小学讲过就不再细讲的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知识链条断裂。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跨学段思政教师协同机制存在显著制度性缺位。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管理机构尚未构建起小初思政教师专业对话的机制化安排,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制度真空:其一,跨学段教研协作缺乏常态化制度设计,既未明确联合教研的周期频率标准,也未建立成果产出评估体系;其二,专业交流活动存在实施机制缺失,既缺少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也缺乏过程性督导机制;其三,协同育人成效评价呈现保障体系薄弱,既无明确的奖惩激励机制,也缺失质量监测工具。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体验断层,削弱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4. 一体化背景下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可行性路径

4.1.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拓展教材外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主体,其主要反映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重点和教育方向[3]。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程教材体系虽呈现显著梯度差,但其内在的知识逻辑与价值脉络具有延续性特质。这就要求思政教师突破学段本位思维,建构“双向穿透式”教材理解范式——既需纵向解构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认知发展轴线,又要横向把握相邻学段间的知识关联界面,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思政课程教材体系的连贯性构建要求教师具备跨学段解析能力。教育者需通过系统性解构与创造性重构,实现小初教材内容的价值衔接与认知迭代。具体实践中,教师既要深度解析教材编排的显性知识网络,又要透视隐性的价值传导逻辑,在把握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教学化改造。习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1], p. 9)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例,在不同学段分层设计。小学阶段聚焦“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侧重于个人层面。教师可以设立“班级文明监督员”,记录同学友善行为(如主动捡垃圾、帮助他人);还可以进行手工制作,用黏土制作“和谐社区模型”,标注邻里互助的场景;初中阶段则强化“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侧重于社会层面。教师可以采用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进行时政热点评析,用“网络暴力事件”分析文明与法治的边界;还可以跨学科深度整合,与历史课结合分析“商鞅变法”中的法治精神,对比现代法律体系,向地理课延伸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富强与区域和谐的关系。

各地还可以开展本土化资源库建设,将教材外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4]这是总书记去年3月在湘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世代传承的密码。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见证了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挖掘本地革命遗址、英雄人物故事(如编写《家乡红色记忆》校本读物),还可在虚拟研学平台上,小学思政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整合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学生可“云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将非遗传承(如剪纸、地方戏曲)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本质是通过“目标分层、内容贯通、方法适配、资源联动”,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循序渐进、润物无声”。既要打破教材边界,用生活化、实践性资源激活课堂,又要通过科学的衔接机制,让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能“踮起脚尖够得着”,最终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链条。

4.2. 构建阶梯式教学体系,注重学生主体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处不同的年龄段,因此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必定不相同。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学衔接需构建梯度化实施策略。教师应依据认知发展规律设计螺旋递进的教学链,通过差异化方法适配学段特征:小学侧重具象化情境浸润,初中强化结构化思维建构。精准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创新动态评估机制,既凸显学段育人特色,又保障核心素养培育的连续性,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的学段贯通与认知跃迁。

研究教学方法在不同学段间的衔接时,不仅要关注教学方法本身,还要关注其与不同学生的匹配情况。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5]。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贯通大中小思政课的核心主题“爱国”,教师可以在不同学段将其分解为具体目标,如小学阶段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培养他们的情感认同:在低年级(1~3年级)建立“爱国”的具象化感知,通过情境化体验国旗升降仪式、爱国童谣学唱、红色动画短片等,将爱国具象为“国旗的颜色”“国歌的旋律”;引导高年级(4~6年级)理解“爱国”与集体、文化的关系,可组织“家乡文化探秘”项目,调研本地非遗、历史人物,理解“爱国从爱家乡开始”。初中阶段则是要以理性认同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7年级可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地理课分析国土资源保护,从生态视角理解“守护山河”的意义进一步探寻“爱国”的历史逻辑;8年级进行议题研讨,结合香港国安法、文化传承等热点,辨析“爱国与法治”“爱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来解构“爱国”与公民义务的关联;9年级全球视野拓展,对比中外抗疫模式、科技竞争格局,强化“强国复兴需要青年接力”的使命感,来升华“爱国”为理想信念。通过构建阶梯式教学体系,小学低年级通过“爱国童谣”培养情感萌芽,初中九年级通过“中外抗疫对比”强化使命担当,形成从“爱家”到“爱国”再到“强国”的认知链条。在此体系中采用“感知→理解→践行→升华”四阶模型,逐步将爱国情怀从被动接受(小学低段)转化为主动内化(初中高段),避免价值观教育的生硬灌输。阶梯式教学还有利于化解“学段割裂”风险,思政课教师在明确了小学与初中教学目标的衔接逻辑的基础上(如小学“爱家乡”是初中“爱国家”的基础),能够极大地避免出现“重复低效”或“断层跳跃”问题。

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学业刚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群体而言,思政学科在知识体系复杂性和认知要求方面均呈现跨越式提升,加之教学进度较小学阶段明显提速,导致部分学习者出现阶段性适应障碍。教师通过系统重构知识模块,按照认知发展规律实施梯度教学设计学生更易接受。初中阶段的学习容量增大,因此教师授课节奏也加快,初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这样的差异,初中教师需要根据两阶段学生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异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小学已学习知识进行回忆,为初中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铺垫,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如面对同一“国旗”主题,在小学可设计“国旗拼贴画”,初中则可以分析《国旗法》立法背景与公民责任;同一“传统文化”主题,小学体验剪纸、书法,初中则探讨“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冲击”。

4.3. 构建互通型教师队伍,加强交流研讨

教师之间有效的、高频率的交流互动能够打破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之间的壁垒,《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只有加强不同学段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增进相互了解,明确目标定位、内容和要求,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政策方面,各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早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明确各级部门对于备课制度运行的管理职责,保障跨学段集体备课打破层级、学段、地域上的隔限,通过“线上 + 线下”两种备课模式同步进行,推进“省级备课、校际合作、学校推行”自上而下集体备课一体化制度。

在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可以在小初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定期的集体教研活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师的跨学段协同教研需突破传统备课范式,构建互通型的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学段互嵌型教研机制,教师可系统掌握相邻学段的知识图谱与认知发展特征:小学教师需解构初中教材的思维进阶逻辑,初中教师应溯源小学阶段的认知奠基路径。这种双向穿透的教材理解,为教学衔接提供精准的认知坐标。在协同教研过程中,教师群体应聚焦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其一,开展认知发展规律的学理辨析,共同解构政治认同、价值塑造等核心素养的螺旋上升机制;其二,创新教学策略的迭代研究,针对相同教育主题探讨差异化实施路径——小学侧重具象化价值启蒙的具身实践,初中强调结构化思维训练的价值澄清;其三,构建动态化课例开发体系,围绕教育热点问题设计贯通性教学模块,实现从经验感知到理性认知的进阶转化。为强化衔接效能,还可为教师队伍同步建立“双轨驱动”支持系统:在纵向上构建持续性专业发展课程,通过课标对比解读、学生认知追踪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学段穿透力;在横向上搭建数字化教研平台,利用课例切片分析、教学行为数据画像等技术工具,实现教学智慧的跨学段流动。这种立体化支持体系能有效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实践者向衔接型专业者的角色转型,最终形成“认知同频–策略协同–评价贯通”的思政育人新样态。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个人意志与教学衔接的行为效果直接相关。因此,教师提高教学衔接的意识以及做好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是基础,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需要各学段思政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小初思政课教师要明白这两阶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重要性,明白小初思政课是一个系统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彼此影响。构建互通型教师队伍的本质,是打破学段间的制度性区隔,通过机制创新促使教师站在“人的完整成长”高度审视教学。这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更依赖教师在实践场域中形成“向前多走一公里”(小学教师预见初中需求)与“向后回溯三百米”(初中教师理解小学基础)的专业自觉,最终实现思政课育人效能的系统性提升。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势在必行。

5. 结语

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课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思政课建设这一“教育链条”内含着若干个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学段。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更是责任重大。能否做好小初有效衔接,不仅关系到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是直接影响着大中小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小初思政课教学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基金项目

(1)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2024ZX16)。

(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暨2023年度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ZA02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24: 61.
[3] 马宝娟, 张婷婷.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问题与对策[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0(2): 4-8.
[4] 黄维, 周红泉, 王永新. 为了“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殷殷嘱托——人大代表视察《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纪行[EB/OL]. 新湖南, 2024-04-25.
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404/19828142.html, 2025-03-11.
[5] 李志军.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