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
Research on the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from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广西乡村各行各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各类人才的加入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广西民办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桂林、柳州、南宁、北海、崇左共5所民办高校245名2020~2024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于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现状,分析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通过强化积极因素和改进消极因素的方式,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为广西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arious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Guangxi have regained new vitality,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ir graduat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alent for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245 graduates from 5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uilin, Liuzhou, Nanning, Beihai, and Chongzuo from 2020 to 2024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urpose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from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from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privat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ve factors and improving the negative factors. This will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文章引用:梁群. 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6): 912-9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080

1. 引言

自从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广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大力投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广西的乡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依赖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中[1]。然而,当前广西乡村地区面临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医疗和农业技术等领域,高素质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广西民办高校主要是应用型高校,主要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也确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西民办高校具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为乡村建设输送人才责无旁贷[2]。当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很难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乡村地区对于人才加入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积极拓宽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是为了乡村建设吸引人才,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与完善乡村建设的双赢局面。

2. 研究情况

2.1. 问卷框架

本研究首先设计一份以“关于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为题的调查问卷,然后,向参与者简要介绍问卷的背景和目的,接着,问卷内容调查参与者基本信息、乡村建设意愿现状,以及影响其意愿的各种因素。最后,对受访者的参与表示感谢。

2.2. 问卷内容

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的调查,本研究采用五级量表,非常不愿意对应的分值为1,不愿意对应分值为2,不确定对应分值为3,愿意对应的分值为4,非常愿意对应的分值为5,计算题目的平均分,如果平均分大于3说明学生愿意参与乡村建设意愿,平均分小于3说明学生不愿意参与乡村建设。

在调查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积极驱动因素时,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支持、深厚的乡村情怀、独特的乡村文化、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方式、团结互助的乡村社区氛围、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等等。让受访者先选出四个最能激发自己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因素,再对选出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权重排序,通过受访者对上述积极因素选择与重要性权重排序,可以精准识别出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的积极因素情况。

在调查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消极因素时,本研究综合考量了多方面因素,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与家庭期望不符、 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工作收入较低、工作岗位较少、设施设备不完善等等。让受访者选出四个对其参与乡村建设意愿构成最大阻碍的因素,再对选出来的因素阻碍力度权重进行排序,通过受访者对上述消极因素的选择与阻碍力度权重的排序,可以精准识别出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的消极因素情况。

问卷调查最后部分设计了建议征集版块,采用了开放式的形式,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汇聚受访者的智慧,为广西乡村建设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2.3. 数据来源

本调查选取了桂林学院、柳州学院、南宁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共5所广西民办高校2020~2024届的毕业生。样本涵盖了广西不同地区的民办高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户籍的毕业生。

2.4. 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共发放245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调查问卷238份。样本中,男女比例均衡,各占50%,专业类型以理工科为主,占比56.5%,文科占比43.5%,这些样本为后续的乡村建设意愿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2.5. 调研分析

对238分调查问卷的数据梳理以后,针对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采用了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最终计算得平均值为3.2分,中位数为3分,平均值3.2分大于中位数3分,这表明被调查的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愿意和非常愿意的人数占比达到38%,而非常不愿意和不愿意的人数占比只有22%,这些数据反映出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态度和潜在动力,同时,也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参与乡村建设持观望或者消极的态度。

关于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因素方面,国家政策支持、深厚的乡村情怀、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的乡村社区氛围出现频率最高,这说明以上这些因素是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于影响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消极因素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宣传不足、与家庭期望冲突和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出现频率最高,这说明以上这些因素是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在关于提高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建议部分,受访者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汇总梳理以后,发现很多受访者认为提高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督促政府政策落实,深化学校宣传教育,争取家庭支持和培养毕业生主动担当,这些建议出现频率比较多,说明在探索提高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多主体协同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3. 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情况

根据广西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西共有24所民办高校,占全区高校总数的26.37%,这表明广西民办高校教育是广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青年人才,广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也是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群体[3]。本研究聚焦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在经过了前期的深入调研后,了解到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现状,同时也了解到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3.1. 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现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约有38%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参与乡村建设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如果能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途径[4]。因此,这部分学生表示愿意关注乡村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有合适的机会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然而,有22%的毕业生表现出较弱的参与意愿,他们认为城市的设施设备完善,工作机会较多,经济收入更高等优势突出,会优先考虑在城市就业,对于参与乡村建设不感兴趣。

3.2. 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因素剖析

国家政策支持。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农业技术的支持,让乡村很多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5]。很多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乡村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不仅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为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如果毕业生们能够紧随国家政策步伐,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也许能在乡村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绽放光彩。

深厚的乡村情怀。在调查的238名毕业生中,有53%的学生是农村户籍,农村户籍学生比率高于城市户籍学生比率,说明农村户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这些农村户籍毕业生大部分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农村,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农村户籍的毕业生对乡村怀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他们的童年记忆或是成长经历的深刻印象[6]。深厚的乡村情怀促使毕业生们愿意回到乡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实现自己对乡村的美好愿景和情怀寄托。

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地区生活节奏较慢,生活压力较小,这种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方式也是很多人向往农村的愿意之一。农村生活的慢节奏状态,是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7]。城市的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热闹喧嚣,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但是也让一些人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中想寻求一份祥和安静的生活状态。在调查中,有些毕业生表示农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乡村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魅力。毕业生对于慢节奏的乡村生活的追求,促使他们愿意投身乡村建设。

团结互助的乡村社区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团结互助的氛围,在乡村社区中仍然保留着这些难得的精神品质。乡村社区中生活的人群相对固定,他们或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或是长期交往的同村居民,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因此,当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困难时,同一个乡村社区的人往往会团结一起,相互帮助,一起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乡村社区的紧密联系和互助精神,让毕业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调查中的部分毕业生表示,他们愿意守护和传承乡村社区互助的精神,享受乡村社区带来的温暖和支持,这种文化认同感也吸引着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

3.3. 影响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消极因素剖析

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以来,很多人也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获得了很多帮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地方执行力度差异等原因,部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大学毕业生返校就业,但是现实中有些毕业生想返乡就业没有获得很好的政策支持,可能还受到当地单位一些人员的排挤,让毕业生对于返乡就业的信心不足。如果政策执行与落实不到位,会削弱了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学校宣传不足。广西大部分民办高校坐落在城市,与乡村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城市里生活,并且城市里工业服务业发达,往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可能更容易关注到城市里面工作岗位,顺其自然就在城市工作了。另外,很多学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也比较少,导致许多毕业生对乡村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了解不足,进而降低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

与家庭期望冲突。受传统观念的刻板印象,很多家长认为乡村是落实的代名词,依然认为乡村工作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很多家长以孩子大学毕业后能留在城市工作为荣。即使大学生乡村就业有政策支持,但是很多家庭都会忽略这些有利条件,关注点也会更加倾向于城市里面的工作岗位。农村中一个家庭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往往希望大学毕业后就能够留在城市工作,这是比较符合农村家庭的期望的。因此,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家庭期望的城市岗位,而忽视了乡村建设的可能性。

个人职业发展受限。乡村地区由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单一,提供的就业岗位类型较少[8]。即使有部分毕业生愿意参与乡村建设,但是很多毕业生没法找到适合的岗位,让这些毕业生也只能另谋出路。部分毕业生在乡村地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但仍然面临晋升机会少、职业培训不足等问题,这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从而降低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

4. 提升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建议

强化政策落实机制。强化政策落实机制是提升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重要前提。广西政府应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建设中要重视毕业生群体,认识到毕业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毕业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他们的参与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政府应该从毕业生切身关心的住房补贴、交通补助和医疗保障等方面落实政策,让毕业生切身感受到政府的帮助和关爱,能够安心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

优化学校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是提升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重要手段。广西民办高校作为广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西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引导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乡村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学校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中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积极影响国家号召,到祖国发展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促进家庭支持体系构建。促进家庭支持体系构建是提升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重要环节。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引导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工作中,政府应该扩大宣传,让更多家长了解乡村发展的机遇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赞同自家孩子在乡村就业。同时,学校应加强与毕业生的家长联系,帮助家长了解乡村就业的潜在的优势,通过分析乡村就业的发展机遇和提供实际帮助,可以增强家庭对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为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家庭环境。

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是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应该考虑多渠道就业,可以了解乡村地区的新兴产业,比如文化、旅游、电商等领域,主动寻找与自身专业背景和兴趣相契合的发展机会。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利用网络资源、专业书籍等渠道,不断自我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9]。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毕业生应勇于拓宽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或许就能在乡村的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10]

5. 小结

本文聚焦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国家政策支持、深厚的乡村情怀、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互助的社区氛围,是推动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因素。对于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积极因素的作用,让这些积极因素继续成为乡村吸引人才的优势。然而,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宣传不足、与家庭期望冲突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则构成了阻碍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消极因素。对于消极因素,需要强化政策落实机制、优化学校教育、促进家庭支持体系构建以及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等,通过多主体协同努力,为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动广西乡村地区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课题——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毕业生乡村建设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23ZJY2280;

2024~2025年南宁市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广西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玉珍.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作用与推动策略[J]. 农业工程技术, 2024, 44(14): 124-125.
[2] 李娜娜, 方玉萍, 曹瑶. 民办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11): 46-47.
[3] 刘迪, 陈恩海, 蒋琴杰,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对策[J]. 现代园艺, 2025, 48(5): 174-176.
[4] 刘帅. 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 宁夏日报, 2024-02-17(003).
[5] 许经勇. 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 乡村振兴战略[J]. 北方经济, 2025(3): 1-3.
[6] 刘翠玉, 唐婷婷. 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策略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 2024(10): 45-50.
[7] 杜鹏. 乡村生活方式研究的经验路径与政策定位——兼及人居环境建设的反思[J]. 环境社会学, 2024(2): 96-113, 224-225.
[8] 田兆波. 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研究[J]. 山西农经, 2025(2): 48-50.
[9] Hu, X.M., et al. (2016)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Third-Year Chinese Undergraduate Pharmacy Students i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of Life-Long Learners.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 Research, 50, 251-260.
[10] 唐菁阳, 蒋欢, 杨佳妮. 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就业问题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3(5): 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