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政策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影响——基于家长视角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n the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Educational Inpu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ies in Urumq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摘要: 近年来,“双减”政策热度极高。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乌鲁木齐20名来自不同家庭的家长,探讨“双减”政策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呈现结构性调整,体育培训支出显著增长,同时学科类投入转向私教、教辅资料以及学习工具等形式。非经济性教育投入方面,除教育参与时间投入有所增长之外,受稳定性因素影响总体变化不大。本研究从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着手,结合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和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以期为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licy’s impact on both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educational investment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families in Urumqi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pare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Findings reveal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n household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sports training costs show marked growth, while subject-based tutoring investments have shifted toward private tutoring,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Regarding non-economic investments, while parental time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engagement has increased, other aspects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due to persistent social factors. Grounded in Bourdieu’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and Coleman’s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dual-perspect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patterns, offering actio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ing family education strategies in Urumqi’s junior high school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潘扬凯, 宋佳芮, 约麦尔·阿卜力克木, 窦艳. 浅谈“双减”政策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影响——基于家长视角[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183-18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67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课外培训负担始终是家庭、社会及教育领域的焦点议题。过去的40年里,有关部门就相关问题多次下发文件,然而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出现“负负得正、越减越负”的悖论性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基础教育减负改革的复杂与困难。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第二点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第四点指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双减”政策将学业“减负”的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针对家庭教育投入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投入的综合性叙述,缺乏“双减”政策对某一省份、某一城市的单独研究。正值“双减”政策收官之年,笔者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有感而书。

2. 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界定

学界目前对于家庭教育投入并无统一定义,对于家庭教育投入的标准、外部边界在哪里,内部如何划分也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2]。然而,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进行界定,狭义上的家庭教育投入专指对孩子的教育费用支出,广义上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包括货币性的教育费用支出,还包括例如教育参与、时间投入这类的非货币性的教育投入。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投入是一个广义、多元的概念,是家庭为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所投入的资源总和,其内涵可从经济性与非经济性两个维度进行解析。两类投入并非孤立存在,经济性投入为教育机会获取提供物质基础,而非经济性投入则通过时间投入、情感联结与家庭文化浸润深化教育成效,二者共同构成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机整体。

2.1. 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

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主要指家庭为子女教育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货币性资源,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对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有不同的内部划分,根据涂瑞珍和林荣日的分类,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涵盖基础性、扩展性及选择性支出。其中,学费、课本费、校服费等为学校教育必需费用,属于基础性支出;校外培训、学习工具、兴趣班等补充性投入属于扩展性支出,此类支出常被视为提升学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择校费、教育捐赠等非必需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投资则属于选择性支出[3]。根据教育经费的投入领域差异,将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区分为“校内投入”与“校外投入”。如将学杂费、食宿费等费用界定为校内投入,而将校外培优费、培训费、兴趣班、择校费等费用全部界定为校外费用[4]。不管基于哪种分类,经济性投入的特点在于其可量化性与市场交换属性,其规模和结构往往受到家庭经济能力、教育政策导向及社会竞争压力的综合影响。

2.2. 家庭非经济性教育投入

家庭非经济性教育投入是指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投入的时间、情感及文化资本等无形资源。这类投入虽难以货币化衡量,却对子女的认知发展、心理适应及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时间投入体现为家长参与学业辅导、亲子互动及课外活动陪伴等行为,情感投入则包括父母的教育期望、家庭氛围营造及心理支持。家庭文化作为非经济性投入的特殊形式,通过家庭内部的语言习惯、审美偏好及社会网络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文化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来探析“双减”政策后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变化。笔者采用分层抽样设计,根据家庭年收入及父母职业类型,共抽取20名不同家庭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见表1),以增强样本对城市不同经济圈层、职业结构家庭的代表性。访谈内容一是说明来意,拉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二是说明“双减”政策出台时间、内容以及经济性与非经济性两类教育投入的内涵,三是调查家长近年来对子女的两类教育投入的变化及原因。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d families

1. 访谈家庭基本情况

访谈对象

身份

所在家庭年收入

学历

子女年级

A

父亲

10万以下

小学

八年级

B

母亲

10~30万

小学

七年级

C

母亲

30~50万

初中

九年级

D

母亲

50万以上

大专

七年级

E

父亲

10~30万

高中

八年级

F

父亲

30~50万

硕士

九年级

G

母亲

10万以下

初中

七年级

H

母亲

10万以下

高中

七年级

I

父亲

10~30万

大专

九年级

J

母亲

10~30万

高中

九年级

K

母亲

50万以上

初中

七年级

L

父亲

30~50万

高中

八年级

M

父亲

50万以上

本科

七年级

N

母亲

10万以下

初中

八年级

O

母亲

10~30万

初中

八年级

P

父亲

10~30万

本科

九年级

Q

母亲

10万以下

高中

七年级

R

母亲

10~30万

高中

九年级

S

父亲

10万以下

初中

九年级

T

父亲

10~30万

初中

九年级

4. “双减”政策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影响

4.1. 体育补习支出的显著性增长

乌鲁木齐家庭对体育类培训的投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中考体育改革密切相关。2025年乌鲁木齐中考已将体育分数提高至60分,随着新疆中考体育分值占比逐年提高,且测试方式为抽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想要确保拿高分,必须全方位练习可能被抽到的体育考试项目。80%访谈的家长开始将体育视为新应试科目。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推出“中考冲刺班”“体能特训营”等课程,收费从每小时50元至300元不等。B家长表示:“我孩子初一,不算体育期中考试能考年级前100,但是加上体育分数,排名直线下降,我们没少花钱请教练,真的很头疼。”S家长表示:“孩子文化课能考进前30%,但引体向上一个都做不了,只能花钱请专业教练针对性训练,请教练又贵得很,我们压力很大。”M家长抱怨:“没有办法,我的孩子就是长跑坚持不了,发育也慢,但中考要考体育呢,我们必须得练。”国家层面强化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体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中考分数上。学习竞争压力使得体育内卷,家长因孩子体育测试成绩低于班级平均水平而产生焦虑。

4.2. 学科类教育投入的隐性增长

“双减”政策明确限制了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时间和形式,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经济性教育投入产生了深远影响。乌鲁木齐晚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得知,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0所,压减率为100%。过去两年间,各部门累计联合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行动2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万余人次,查处126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违规开展学科培训。P家长提到:过去每月在校外培训上的花费约占我们收入的20%~30%,现在想花钱培训都不好找,平时最多请个大学生家教。”Q家长提到:“以前孩子周末几乎全在补习班,现在学科类培训被禁止,家庭经济压力明显减轻。”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政策对学科类培训市场的刚性约束。然而,在政策推动下,更多家庭认为经济性教育投入并未减少,访谈结果发现,20个家庭中只有P、Q家长表示已停止或大幅削减学科类培训支出。“双减”政策实施后,乌鲁木齐学科类教育投入并未实质性缩减,而是从公开的培训机构转向居家补习等隐蔽形式。随着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规模化退场,大量非在编的个体教师、大学生家教及原教培机构从业人员涌入私教市场。家长普遍通过熟人网络、线上平台等渠道寻求补习资源。与此同时,教辅资料购买呈现爆发式增长,书店及电商平台的学科类练习册、模拟试卷销量显著攀升,智能学习硬件,如英语点读笔、学习机、平板电脑等也逐渐成为家庭标配。A、H家长在访谈中提到:“虽然知道孩子用不完这些练习册,但别人买了自己不买就心慌。”L家长的孩子说:“双减政策表面上看我们的负担减轻了,但实际上大家都还在想方设法地卷,我也很焦虑。”从后期交流中得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仅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家长之间,也对学生的行为与观念造成了较大影响。

5. “双减”政策对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影响

5.1. 教育参与时间投入增加但效能停滞

教育参与包括家长指导、监督、陪伴学生作业完成与亲子学业互动、交谈等。“双减”政策的实施在压缩学科类培训空间的同时,倒逼家庭非经济性教育投入发生调整。家长的教育参与从“结果验收”转向“过程介入”。由于校外培训渠道受限,部分家长不得不通过延长日常监督时间弥补教育空白。N家长:“以前周末送孩子去补习班就能交差,现在每晚都得盯着他写作业,但我初中成绩也不好,只能检查完成情况,辅导解题根本做不到。”16名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投入时间确实有所增加,但初中学业难度相对较大,家长教育参与多局限于作业完成度检查或者督促学生作业完成,难以涉及较深学科知识。“双减”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使得家长的参与在量上增加,但在质上仍停留在作业签字、时间管理等表层参与,难以提供学科知识解析、思维方法引导等深度学习支持。

5.2. 情感投入与家庭文化影响呈现稳定性

1. 情感投入呈现稳定性

14位受访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维持原有水平,家庭教育期望和氛围稳定。K家长直言:“减负减的是作业量,但中考分流压力一点没减。孩子不拼重点高中,未来出路在哪里?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数据对比显示,政策实施前后,家长对子女升入重点高中的期望值稳定在75%以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期望数据未受政策有明显波动,在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上,严厉的父母依旧保持高标准。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的“质”和“量”的形成,是基于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育儿观以及多年来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难以就政策的颁布而发生较大改变。

2. 家庭文化呈现稳定性

(1) 家庭日常沟通的核心主题未因政策发生本质变化。访谈显示,家长与子女的对话仍聚焦学业表现与生活规范。教师家庭H家长表示:“每天晚饭时讨论课堂内容和日常琐事,这和双减前没两样。”A家长坦言:“问得最多的还是作业写完没、考试多少分。”数据显示,家长日均深度交流时长(≥10分钟)在政策前后基本持平,波动不足5%。

(2) 价值判断与社会网络资源的稳定性。家庭对是非观与价值取向的传递保持内在一致性。K家长通过公共事件引导子女:“看到乱扔垃圾的人,我会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既不文明也不负责,这种教育方式从没变过。”C家长在经营中渗透诚信准则:“有次多收了顾客钱,我带着孩子上门退还,就是要让他知道不该拿的绝不能要。”社会网络资源传递同样持续,如L家长通过同行推荐私教,F家长依赖亲属获取升学信息。此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依旧积极相互传递相关教育政策信息。调查显示,70%家长认为“家庭社交圈对子女教育的作用未受政策影响”。所有家长一致认为:不论政策是减轻或是加重孩子的学业压力,孩子都应保持刻苦学习的习惯。

6. 研究结论及理论解释

6.1. 研究结论

实施效果上,不可否认,“双减”政策出台使乌鲁木齐学生在校内的课堂压力减轻,作业量得到控制。素质教育得到推广,素质类课程和体育培训支出显著增长,推动家庭从学科竞争转向多元能力培养。市场乱象得到整治,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校外培训的过度商业化现象得到遏制。

然而也存在较多问题,在“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导向下,体育学科经济投入激增,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类培训转向私教、教辅资料与学习工具等隐蔽形式,导致家庭教育支出未实质性减少,反而催生非理性消费。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并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范畴的地方性学业评价改革举措促使体育与素质课程内卷。为了升学,部分家长、学生从卷主科转向卷副科。非经济性家庭教育投入方面,家长的教育参与时间虽有增多但质效不足,多停留在作业监督等浅层参与,缺乏学科辅导能力,难以提供深度支持。然而“双减政策”并未使乌鲁木齐初中生家庭情感投入与家庭文化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对孩子造成明显的影响。

6.2. 理论解释

(1) 影响经济性教育投入的理论解释: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突破了经济资本理论。这三种资本之间可以有限度地相互转化。家庭通过教育投入传递文化资本,以提升子女的社会地位。在“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受限,家庭转而投资于素质类课程,将有形资本转化为无形资本,以维持、提升子女的文化资本,提高子女乃至家庭的社会竞争力。家庭从学科培训转向素质课程的投入策略,本质上是在政策约束下通过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维持教育优势。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的积累具有滞后性与隐蔽性,素质课程(如美术、音乐)的长期投入可转化为子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如艺术素养),而中考改革将其纳入制度化评价体系,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

(2) 影响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的理论解释:科尔曼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网络联系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当父母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与社区其他成年人保持充分的交流时,子女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尽管由于主客观原因,提量不提质,但是父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多投入教育参与时间。情感投入、家庭文化资本呈现稳定性可以从布迪厄的理论找到答案。对于前者,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深层文化结构的体现,由家庭长期积淀的价值观、育儿观塑造,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同时,青春期等阶段性特征也能提供解释。对于后者,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得到验证,原本是平等自然的家庭语音沟通方式仍然不变,家庭的审美培养和父母的社交网络资源持续塑造子女的认知惯习。父母的人脉、交际圈都作为家庭文化资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会认同,进而指导、教育孩子的行为举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金项目

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双减”政策下初中生家庭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教育投入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例》项目编号:X202410762057;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24XJKD0109);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递进式教学研训一体化活动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ZK2024W10。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1-07-2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025-05-04.
[2] 谢倩, 吴亚凡. 家庭教育投入研究进展综述[J]. 湖湘论坛, 2014, 28(6): 74-79.
[3] 李佳丽, 张平平, 武玮. 家庭教育投入对学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8): 35-45.
[4] 蔡玲. 家庭教育投入问题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动态, 2022(2): 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