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南京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的实证研究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Training for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pe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Nanjing Area
DOI: 10.12677/ve.2025.14627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俞晨晨, 王婉榕, 胡晓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祁艳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特殊教育机构实证研究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 Vocational Training Spe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mpirical Research
摘要: 为了解南京市大龄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状况,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多个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大龄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目前存在就业培训项目少且效率不高;就业培训资源配置不足、校企合作不畅;就业培训师资短缺、考核评估方式封闭;家长对智障儿童就业有一定期待但支持不足;就业机会少、社会支持不足等困境。在深入分析就业培训困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更新课程门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家校合作,转变家长观念;改变社会认知,营造良好就业氛围等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status of older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 in Nanj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multiple spe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Nanj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lemmas: currently few employm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low efficiency for older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 insufficient allocation of employment training resources and poor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rtage of employment training instructors and closed assessment methods; parents have certain expectations but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the employment of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 difficulties such as limit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training,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mot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update course categories and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standardiz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ptimize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and transform parents’ attitudes; change social cognition and create a good employment atmosphere.
文章引用:俞晨晨, 王婉榕, 祁艳芳, 胡晓雨. 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南京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的实证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6): 208-21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6270

1. 引言

就业培训对大龄智障儿童实现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大龄智障儿童由于其能力限制及相应的社会支持不足,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就业技能与机会等问题。就业培训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助力智障儿童习得基础职业技能,不仅可以使其具备获取劳动报酬、实现经济自主的能力,更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在特殊儿童就业培训领域,国外的起步相对较早。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课程多以“职业转衔”或“职业康复”的形式呈现[1]。尤其是欧美国家,已经构建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欧美国家注重个性化与实用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与国外相比,国内在特殊教育就业培训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重点主要为残疾人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以及发展策略探讨等方面[3]

南京市自2015年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权利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在2023年发布的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特需学生开展融合教育”。在资源支持方面,特殊教育资源配置优先向学前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倾斜[4]。尽管如此,由于大龄智障儿童就业培训起步较晚,在实施过程和成效转化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本研究针对南京市特殊教育机构开展的大龄智障儿童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为提高智障儿童职业培训质量,促进智障儿童就业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特殊教育机构的大龄智障儿童家长和教师,其中家长312人,教师247人。访谈对象为教育机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高校专家等6人。

2.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在开展实证研究之前,通过高校图书馆和知网等学术平台查阅残疾人就业相关文献,通过对相关理论与热点问题的梳理,为开展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框架。

2. 访谈法

研究团队结合本次研究目的和任务,分别设计针对特殊教育机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高校专家的访谈提纲,并赴相关单位开展访谈。

3. 问卷调查法

研究团队编制了针对大龄智障儿童的教师和家长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72%。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就业培训项目少且效率不高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42.35%的教师表示所在机构有开展相应就业培训课程或活动,57.65%的教师表示机构没有相关就业培训课程或活动。已开展的就业培训课程有餐饮制作、保洁、手工等简单劳动课程。在机构开设的课程中,就业培训课程占一半左右,还有一半左右的课程为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总体来看,已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程内容没有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例如近几年南京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业等相关课程很少出现在培训课程中。

访谈中,多名特殊教育机构老师表示,就业培训课程授课效率较低。像酒水斟倒、套枕套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常常连续花上1~2小时由学生或集体或轮流进行练习,以至于到最后学生出现玩耍及逃避练习的情况。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并没有掌握机构培训的职业技能。本次研究还就影响就业培训课程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其中5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被无关刺激干扰;1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14%的老师认为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技能掌握难度大,还有14%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四肢动作不够协调,缺乏灵动性。

3.2. 就业培训资源配置不足、校企合作不畅

多数特殊教育机构对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内缺乏实训场地和设备,难以为智障儿童安排充分的实训机会。教材、案例等课程资源也较为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进度的科学性有待论证。此外,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教研投入不够,考评与监督不力,对外交流活动开展有限,导致职业教育形式单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不佳。

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学生与就业单位的关键环节,理应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智障儿童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充分的职业体验。然而调研发现,特殊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参观式体验”阶段,而不是开展“沉浸式”就业练习。特殊教育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内容常常与企业需求脱节,例如,AI客服等新技能未纳入服务类专业课程内容。此外,教育机构与企业关于职业技能认证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机构的职业培训成果难以获得行业认可。绝大部分企业为智障儿童提供的招聘岗位局限于保洁,门卫等低端职位,忽视智障儿童在其他岗位(例如咖啡制作,洗车服务等方面)的潜力。不少企业表示,招收智障儿童享受到的税费优惠难以覆盖智障儿童就业培训的成本,智障儿童就业会导致更多的客户投诉,因此缺少与特殊教育机构的合作动力。也应当看到,智障儿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如南京市某特殊教育机构与当地一家咖啡店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企业导师定期到校指导学生学习咖啡制作技能,并提供实习机会。经过一年的合作,该机构参与培训的智障儿童中,有50%获得了咖啡店的实习机会,其中30%成功就业。

3.3. 就业培训师资短缺、考核评估方式封闭

本研究发现,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频率与智障儿童的职业技能考核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p < 0.01),表明师资力量的提高与就业培训效果提升有关。师资是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软件基础,特殊教育机构多数教师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且多由基础文化课程教师转型而来。这些老师虽然通过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以及深入企业实践的方式获得一定职业教育技能,但仍难以满足智障学生职业教育的要求。此外,特殊教育机构师资数量较少,承担职业教育课程的老师还要承担其他课程教学,教师授课门类多、课时要求高的工作现状,导致他们难以深入钻研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而影响职业培训效果。

考核与评估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指南。智障儿童的职业教育成效理应由企业参与评估,然而在特殊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中,多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少企业参与。例如,在某一项餐饮服务培训课程中,学生仅仅需要完成摆餐具的动作就可以通过考核,而没有针对顾客催促上菜、要求退换菜品等餐饮场景常见问题的应对技能进行考核。

3.4. 家长对智障儿童就业有一定期待但支持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64.75%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和培训,以明确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16.27%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和培训,打算根据孩子能力安排就业;有18.98%的家长还未考虑过这一问题。在职业培训内容上,81.64%的家长希望子女接受手工加工业的培训,68.44%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门市服务的培训,46.96%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旅馆服务培训,38.86%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在职业培训形式上,有87.34%的家长希望机构针对智障儿童开展沉浸式模拟实践培训,即在模拟就业情境中进行培训,12.66%的家长不接受机构开展沉浸式模拟实践培训。上述数据说明,家长对于智障儿童就业培训总体持积极期待。

然而在子女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并不积极。接近一半的家长因为担心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问题而拒绝让子女参与住宿制的职业培训。对于一些庇护性就业机会,部分家长并不愿意接受其作为子女的就业形式,而宁愿子女呆在家中。此外还有一部分家长不重视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就业能力,如餐饮、保洁等职业的很多基础技能可以在家庭开展练习,然而很多家长习惯包揽家务,以至于孩子失去了很多在生活中练习职业技能的机会。

3.5. 就业机会少、社会支持不足

公众对特殊儿童的就业潜能认识不足,总是将智障与无劳动能力两者画等号,缺乏对于智障人士的残存能力(如机械记忆、重复性操作)的认知。当前公众对于智障人士的关注形式以慈善救济为主,而不是认可他们作为劳动者的价值,所提供的就业支持仍停留在“施舍性岗位”上。在媒体关于智障人士就业的报道中,内容多聚焦于“励志的个案”,而不是去深入探讨智障人士就业困难的多方原因。这样的报道容易使大众将智障学生的就业困难归因于智障学生个体能力不足,而不是社会支持不够。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机构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机构的职业教育场地、硬件设施,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智障儿童职业技能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此外,教育机构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吸纳企业捐赠、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企业导师定期来校授课或指导等方式,扩展机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另一方面,要为智障儿童争取更多的进入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机构要通过智障人士就业的成功案例说服企业打破对智障人士就业的偏见。例如,作为全国首家为智障人士服务的社会企业,爱德面包坊智障员工的客户投诉率仅有普通员工的1.2倍,并且其忠诚度更高。此外,教育机构也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智障儿童就业的岗位,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提供更多机会。

4.2. 更新职业教育课程门类,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机构应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和智障儿童特点,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减少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增加职业技能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要重视开设与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相关的课程,如简单的咖啡制作、洗车服务、手工文创产品制作等,使得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就业需求,难度适应智障儿童的认知和操作水平。在教学方法上,要减少传统讲授、简单重复练习的教学形式,多采用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技能竞赛,以更好地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理解职业情境及其意义,树立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职业教育评估体系

特殊教育机构应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同时可以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让教师学习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实际工作需求,夯实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6]。此外,教育机构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职业教育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智障儿童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估上,既要引入企业参与过程性评估,又要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表现纳入评估指标。例如,在餐饮服务培训评估中,模拟真实的餐厅运营场景,考察学生在应对突发情况方面的能力。职业教育也应主动对接行业认证标准,确保职业培训成效符合企业需要,提高智障儿童的就业竞争力。

4.4. 优化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培训

教育机构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向家长宣传智障儿童就业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使家长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孩子参与职业培训,鼓励孩子独立生活。例如,可以邀请就业成功的智障人士及其家长分享经验,让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潜力形成积极期待。教育机构也要与家长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加强沟通以确保目标达成。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根据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家庭方面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5. 改变社会认知,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社区应通过公益广告、科普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智障儿童相关知识,让公众了解智障儿童的生存能力和就业潜力,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7]。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改变报道框架,不仅要关注励志个案,更要深入探讨智障学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引导社会舆论关注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营造包容、支持的社会氛围。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支持项目,为智障儿童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同时,鼓励企业为智障儿童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对积极接纳智障员工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推动社会对智障儿童就业的认可和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绘未来’——特殊教育机构对智障儿童就业培训开展情况研究”(课题号:202412048049Y)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Field, S., Martin, J., Miller, R., Ward, M. and Wehmeyer, M. (1998) Self-Determination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Me Divis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 21, 113-128.
https://doi.org/10.1177/088572889802100202
[2] Chu, S. (2017) Suppor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An Introduction to a 3-Tiered School-Based Occupational Therapy Model of Service Delive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Bulletin, 73, 107-116.
https://doi.org/10.1080/14473828.2017.1349235
[3] 潘中多, 郭文斌. 特殊教育学校中职班办学的政策规定、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5(2): 20-25.
[4] 教育部. 江苏省南京市: 强化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筑好教育公平托底工程[EB/OL]. 2023-09-20.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484/dfdxal/202309/t20230920_1081661.html, 2025-02-18.
[5] 陈玉红, 王燕, 李健, 等. 多向“走学”: 赋能智障儿童走向幸福人生的实践探索[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17): 39-40.
[6] 陈秋泓. 个案工作介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7] 梁文悦.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N]. 安徽科技报, 2024-11-20(013).